潘琦
(上海政法學院,上海 201701)
?
淺談網絡民意對司法的影響
潘琦
(上海政法學院,上海 201701)
摘要:互聯網的迅猛發(fā)展,為中國的言論自由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我們在驚奇于互聯網所帶來的巨大信息量使公民的知情權得到滿足的同時,也上演了一部部網絡民意與司法獨立博弈的悲喜劇,本文以快播案庭審為例,討論互聯網民意對司法的影響。
關鍵詞:網絡;民意;司法
突飛猛進的互聯網技術使網絡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2015 年7月23日,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fā)布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一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到6.8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0.3%,網民平均上網時長為每周26.2小時,網絡逐漸取代電視、報紙、廣播而成為主流媒體,我們從西安音樂學院的藥家鑫案到青島大蝦案再到北京的快播案,這幾年數不清的大小事件通過網絡擴大了影響力,甚至改變案件的最終結果,互聯網作為民意交流的平臺,如同一個巨大的蜘蛛網將國內國外的大小事件聚集在一起,任何公民都可以通過網絡發(fā)表言論和看法,可以說互聯網已經成為“思想言論的集散地和網絡輿論的放大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社會“主要控制程度”的司法。
近日,北京市海淀區(qū)人民法院開庭審理深圳市快播科技有限公司涉嫌傳播淫穢物品牟利罪,快播案的最大亮點就是法院采取了網絡視頻直播的方式,并迅速成為社會熱議的焦點,被稱為2016年“互聯網開年第一案”的快播公司涉嫌傳播淫穢物品牟利罪,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再加上北京法院院長長達20多小時的庭審直播,使得該案變成了百萬人同時在線觀看的司法大局。
案件回顧
2013年11月13日,騰訊視頻、搜狐視頻、樂視網等數十家視頻網站和版權方發(fā)起中國網絡視頻反盜版聯合行動,對快播等公司提起法律訴訟。2014年5月30日,海淀區(qū)檢察院以涉嫌傳播淫穢物品牟利罪,批準逮捕王欣,因王欣潛逃,次日,公安部發(fā)布紅色通緝令,2015年2月6日海淀區(qū)法院對此案提起公訴,2016年1月7日,海淀區(qū)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此案。
經過連續(xù)2天的庭審直播,圍繞快播案的網絡輿論出現一邊倒的情況,支持快播無罪占據多數,在當下,類似快播案通過網絡公開庭審出現了對司法機關極為不利的局面,超乎輿論預期,同樣也吸引了輿論極大的關注,司法機關的審理仿佛一夜之間即可弄得滿城風雨。
庭審結束后各大媒體紛紛從道德、程序等不同角度發(fā)表評論,人民日報客戶端9日發(fā)表《快播的辯詞再精彩,也不配贏得掌聲》的署名評論,文中這樣說道:正如王欣所說,“做技術不可恥,但技術背后的人應該是有是非、分對錯。我們都應該尊重快播在法庭上為自己辯護的權利,不過有句話應該明白,違不違法,不是看誰更伶牙俐齒,快播的辯護不配贏得掌聲。”新華社客戶端隨后發(fā)表署名評論《無論快播是否有罪,都要為狡辯的權利報以掌聲》?!罢胬碓睫q越明,有了他們在每個環(huán)節(jié)的較真,每個細節(jié)上的挑刺,事情的本來面目才變得更加清晰,就算快播有罪,也要為這個團隊精彩的辯詞報以掌聲,暫不論快播是否有罪,尊重程序、尊重辯護,這才是法治?!敝髁髅襟w的評論與網民的輿論截然相反,這是民意與民意之間的博弈,究竟孰贏孰輸,還是需要司法機關最終定奪。
這場互聯網背景下的司法大劇,雖然它的公開庭審不可避免的給司法機關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但是這場全透明的庭審是“陽光司法”的催化劑,庭審直播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法治精神,體現了公檢法敢于直面法治的擔當,直播將庭審置于公眾的顯微鏡下,先進的傳播手段讓公眾見證了法庭辯論的魅力,也體現了我國司法改革的進步。
筆者對案件庭審的情況思考如下:
1.快播案中網絡民意呈現一邊倒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大部分網民并非是依據事實和法律來進行客觀公正的判斷,網民們很大程度上被被告的機智辯解以及辯護方精彩絕倫的辯詞所吸引,同時,因為公訴方的備戰(zhàn)不足以及應變乏力,使得網友將雙方的辯論戲謔的稱為辯護方對公訴方的花樣吊打。
2.令人堪憂的是部分不理性的網友對案件審判結果的反映情緒激動,表現出情緒化娛樂化傾向,使用“吊打”、“拷問”等花式段子來描述神圣不可侵犯的司法,這種負面現象的持續(xù)發(fā)酵威脅了剛剛試水的司法公開新形式。
3.快播案中民意的表達多帶有情緒化、碎片化、段子化,這些噪音在客觀上掩蓋了真正有價值的專業(yè)討論,從推動司法進步的視角來看,我們不想看到司法在輿論的喧囂中留下一地“雞毛”。
且不論案件結果如何,在“依法治國”、“司法獨立”、“法無明文規(guī)定不為罪”、“網絡不是法外之地”等理念已成為共識的背景下,為法院創(chuàng)造獨立裁決案件的輿論環(huán)境是廣大網民和媒體的責任所在,正如評論說“法庭辯論不是辯論大賽,成敗勝訴不是取決于辯論雙方的伶牙俐齒也不是取決于辯論雙方掌握的辯論技巧,唯有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網絡的民意并不能作為法官裁判的依據??觳グ傅墓_庭審是司法在陽光下運行的標桿,以及體現司法機關工作人員對于法治的擔當,廣大的網民同時也應該給予司法機關工作人員獨立斷案的空間,本著客觀公正的態(tài)度去看待這樣的審判,而不是企圖通過輿論壓力來左右司法機關。
最后,筆者堅決的認為,網絡民意是不能影響司法裁判的,快播案庭審,使得網絡輿論呈現一邊倒的情形,這難免給司法審判帶來了輿論壓力,鑒于此,法院應該堅持獨立辦案的原則,拒絕網絡民意對司法審判的影響,網絡民意往往是網民的個人意見,有時也會形成比較相似的集體意見,盡管這樣,網民缺乏專業(yè)的事實判斷以及正確運用法律的能力,大部分網民都是憑借個人好惡來對案件進行簡單的判斷,因此,司法是不應該受到網絡民意的影響。筆者始終認為司法公開,接受媒體輿論的監(jiān)督,使權利的運行在陽光下透明,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網絡民意就可以左右司法,影響司法機關的最終裁決,真正影響司法機關裁判的只能是公正客觀的事實認定、以及法律的正確適用。我國法官作為審理案件的專業(yè)人員,堅持依法獨立辦案,忠誠于法律,自覺抵制網絡意見以及媒體觀點的影響,應該是一項最為基本的要求。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2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
[2]吳丹紅:《網絡民意下的司法公正》,人大建設2008版
[5]陳光:《簡論司法判決對民意應該持有的態(tài)度》,法制與社會出版社,2007年版
[6]王利平:《莫讓民意喲涌入法院》人民司法出版社,2006年版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6-0113-01
作者簡介:潘琦(1992.03.27-),女,漢族,云南,上海政法學院,碩士在讀,法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