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寧
(華北 理工大學,河北 唐山 063000)
?
我國公共安全管理問題及對策分析
張寧
(華北 理工大學,河北 唐山 063000)
摘要:近十幾年來,我國不斷發(fā)生各種嚴重的公共安全事件,例如2003年爆發(fā)的非典型肺炎傳染性疾病、2005年H1N1禽流感傳染性疾病以及各種自然災害、礦難事故等。這些事件充分暴露了我國的公共安全管理體系存在著較大的缺陷與不足:我國政府在公共安全管理部門職責、公眾安全意識和相關法律法規(guī)制定方面還不夠建全:社會參與程度低?;谝陨喜蛔?,我國政府應加快腳步建設一套完整的公共安全管理體系。
關鍵詞:公共安全管理:政府職能:安全意識:社會參與
建國初期,我國建立了單災種管理業(yè)務系統(tǒng),包括氣象部門、水務部門、公安部門、交通部門、地震部門和減災部門等機構。這種管理體系對預防和降低災害的發(fā)生發(fā)揮了很重大的作用。但是這種管理體系也存在著很大的弊端,例如反應遲緩、政出多門、效率低下和資源浪費等。我國進入社會轉型期之后,這種單災種管理系統(tǒng)明顯不再適應時代發(fā)展要求,尤其是在2003年“非典”事件的爆發(fā),更突顯出這種管理體制的缺陷。
“非典”事件過后,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公共安全管理工作。相繼頒布了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以及設置專門的管理機構。經過幾年的努力,我國的公共安全管理工作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主要體現(xiàn)在建立了應急管理管理預案、公共安全管理體系不斷完善、公共安全管理運行機制逐步成熟、公共安全保障機制更加有力。但是相對于日益復雜的社會和自然環(huán)境,我國的公共安全管理體系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我國公共安全管理工作雖然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但仍存在著儲多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政府公共安全管理各部門職責劃分模糊、協(xié)調不足。
我國雖然設立了許多公共安全管理方面部門,但是這些部門之間是相對獨立的,各自行使各自的職能。例如森業(yè)部門只負責管理森林火災的預防與處理,地震部門管理地震方面的災害,衛(wèi)生部門管理公共衛(wèi)生事件等。這種不同的部門負責不同的災害的部門職責劃分,在公共安全管理的垂直方向上比較完善,但是當發(fā)生復合型的危機事件時,這種條塊分割的管理布局就暴露了它的缺點。一方面是事件的主管理領導部門會感到資源和救援力量的緊缺,另一方面是其他部門的可用資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導致資源浪費。在2008年發(fā)生四川汶川地震和2015年發(fā)生的天津大爆炸事件中都顯現(xiàn)了這種分行業(yè)、分部門的分散性管理體系的弊端。
與這種分散的部門管理體制相關聯(lián)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公共安全管理權責不明確。雖然法律明確規(guī)定了政府的職責范圍,但并沒有給予相應的權利,尤其是涉及防災救災的費用來源、救災款項分配方面的問題。當災難事件發(fā)生后,政府各部門容易相互扯皮、相互推諉,影響處理災難的效率。
(二)公共安全法律體系不健全。
建國以來,我國公共安全管理的法律體系已初具規(guī)模,但是法律的制定往往是災難發(fā)生之后才立法的,而且相關的法律體系不健全。目前仍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單一災種法律法規(guī)不具有兼容性和通用性?,F(xiàn)有的法律法規(guī)主要是針對某一種災害,各相關部門的技術手段、管理措施和應對方案的志業(yè)性都很強,所以不具有兼容性和通用性。二是在一些領域還存在著法律空白。三是法律在實踐中缺乏操作性。一些法律條款缺乏具體的實施細則、辦法,規(guī)定過于原則,較為抽象。
(三)社會參與程度低。
我國政府部門是預防和處理公共安全事件的主體,社會只參與公共安全管理的部分環(huán)節(jié),并且參與規(guī)模小、方式單一。我國的社會參與只涉及到以捐款捐物的方式對受災地區(qū)和群眾進行支援,而對災前預防和災后恢復的階段參與較少。社會參與通常也是一種被動的行為,缺乏主動性。當發(fā)生重大災難時,例如2015年的天津大爆炸事件,大部分社會參與是政府的政治動員和行政動員組織起來的。
(一)明確各部門公共安全管理的職責和權力范圍,設立專門的公共安全管理協(xié)調機構。
用法津手段明確規(guī)定各級地方政府及部門的公共安全職責和相應的法定權力,同時建立常設的公共安全管理部門,負責公共安全管理的日常事務和突發(fā)事件的處理和應對工作。公共安全服務是政府必須承擔的一項基本職能,關系著一個國家的發(fā)展和穩(wěn)定。為了政府更好的履行公共安全管理職責,中央政府可以設立一個協(xié)調各部門行動的公共安全管理機構,例如以國家安全監(jiān)督管理局為基礎,打破各部門的相互獨立和條塊分割的局面。
(二)建立建全法律規(guī)范,填補法律空白。
法律是公共安全管理的基礎和保障,我國應該建設一套行之有效的應急管理的法律制度,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加強各災種法律制度之間的兼容性和通用性。加強各部門規(guī)章和規(guī)范性文件的法律效力。完善公共應急法制中的具體制度,明確各法律條款規(guī)定的具體內容,使之具有操作性,同時加強執(zhí)法監(jiān)管力度,使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
(三)創(chuàng)新公共安全管理體制,創(chuàng)建社會廣泛參與的多元化合作管理模式。
政府是我國公共安全管理服務的主體,但是只依靠政府的力量是遠遠不夠,需要社會各界參與其中,這樣才能更有效率的應對應急事件,最大限度的保護公眾的人身財產安全。政府將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公共安全管理中,會導致政府機構增加、權力大肆擴張和財政負擔過重。在應對突發(fā)事件時,會使可用的社會資源浪費。因此,要將社會各界的力量都參與到公共安全管理的過程中。其做法包括以下兩點:一是加強與社區(qū)的合作。充分發(fā)揮社區(qū)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功能。二是加強同紅十字會、高校等非營利組織和國際救援組織的合作。三是積極開展同私人部門的合作,例如保險公司。
參考文獻:
[1] 張環(huán),魏新. 中國區(qū)域綜合公共安全管理體制模式與對策探討. 商場現(xiàn)代,2009,(1):210.
[2] 雷仲敏. 我國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模式構想[J]. 上海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1):11.
中圖分類號:DF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6-0091-01
作者簡介:張寧(1989-),女,漢族,河北省唐山市人,學生,在讀研究生,單位:華北理工大學,研究方向: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