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昊
(廈門大學(xué) 中文系,福建 廈門 361005)
《全宋文》李益謙小傳及收文考辨
吳昊
(廈門大學(xué) 中文系,福建廈門361005)
摘要:《全宋文》卷四八六四收錄李益謙文章三篇并附小傳,而南宋初有作品流傳后世的李益謙實有二人,一為綿竹(今四川綿竹)人,字無虧;一為奉符(今山東泰安)人,字相之?!度挝摹匪绽钜嬷t三文,《李流謙行狀》為綿竹李益謙作,《乞諸路抄錄酬賞指揮奏》為奉符李益謙作,《浦塘記》的作者是綿竹李益謙還是奉符李益謙目前難以確定,《全宋文》皆歸于綿竹李益謙名下,且小傳將綿竹李益謙與奉符李益謙的生平事跡混淆為一。經(jīng)考證,小傳所云“字無虧,漢州綿竹(今四川綿竹)人。紹興末以蔭調(diào)官洋州興道簿”,乃指綿竹李益謙,所云“孝宗朝歷官戶部侍郎。乾道初為吏部侍郎,乾道三年除集英殿修撰、知衢州”,實指奉符李益謙。
關(guān)鍵詞:《全宋文》;李益謙;考辨
《全宋文》的編纂完成無疑是宋代文學(xué)研究歷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其澤被學(xué)林,功在萬世。但又因卷帙浩繁,編者眾多,難免有百密一疏之處。第219冊卷四八六四收錄李益謙之文三篇,并附作者小傳。其傳曰:“李益謙,字無虧,漢州綿竹(今四川綿竹)人。紹興末以蔭調(diào)官洋州興道簿。孝宗朝歷官戶部侍郎。乾道初為吏部侍郎,乾道三年除集英殿修撰、知衢州。見《宋會要輯稿》職官一〇之八、選舉三四之二〇,《澹齋集》卷三、一四,《盤洲文集》卷一九?!盵1](P230)經(jīng)查考,南宋初期還有另一同名李益謙,字相之,奉符(今山東泰安)人,曾官至吏部侍郎。小傳將兩位李益謙的生平事跡混淆為一。書中綿竹李益謙名下所收的三篇文章,僅《李流謙行狀》一篇可確定為其作品,《乞諸路抄錄酬賞指揮奏》實為奉符李益謙之作,而第三篇《浦塘記》的作者李益謙是哪一位目前則難以斷定。筆者今據(jù)相關(guān)史料文獻,對《全宋文》李益謙小傳及作品歸屬進行考辨,以期對《全宋文》之完善有所助益。
《李流謙行狀》是綿竹李益謙在其弟李流謙去世之后所作,記錄流謙生平以存之后世,附錄于流謙所著《澹齋集》卷末,作品歸屬沒有疑問。
《澹齋集》卷三有詩一首題曰《無害弟之官梓林,伯氏無虧序送之,極兄詔之義,予言贅矣,姑以其意而申言之》[2](P589)?!安蠠o虧”,“伯氏”即兄長之意,據(jù)《李流謙行狀》(以下簡稱《行狀》),流謙之兄即益謙,此處知益謙字無虧。
《澹齋集》卷十四《送兄長之官洋川敘》曰:“季氏先吾二人而仕,予與伯氏同時調(diào)官,予尉靈泉,伯氏出關(guān)千五百里,主洋之興道簿?!盵2](P720上)知李益謙曾官洋川(轄境相當(dāng)今陜西洋縣、西鄉(xiāng)、鎮(zhèn)巴、佛坪等縣地)興道(今陜西洋縣)簿。小傳中誤為“洋州興道簿”。《澹齋集》卷三有詩一首題曰《送兄長赴蓬州職官》[2](P593上),又知益謙曾官于蓬州(今四川儀隴東南,一說今四川蓬安北茶亭鄉(xiāng))。
據(jù)上文可知《全宋文》李益謙小傳中所云“字無虧,漢州綿竹人。紹興末以蔭調(diào)官洋州興道簿?!盵1](P230)乃指綿竹李益謙。
《嘉定赤城志》卷三十四曰:“李擢,奉符人,字德升,元符三年中第,官至禮部尚書,徽猷閣直學(xué)士。紹興初寓臨海,事見國史。子益謙,吏部侍郎;益能,宗正丞?!盵4](P卷三十四之二十一)知吏部侍郎李益謙乃奉符人李擢之子,而非綿竹人李良臣之子。
林表民《天臺續(xù)集別編》卷二有詩二首,題曰《景伯錄示太守湖上唱酬舍弟既賦二章,輒亦次韻》,署名“李益謙,字相之”。[5](P541上、下)陸心源《宋詩紀(jì)事補遺》卷四十八亦收錄此二詩,詩前曰:“李益謙,字相之,奉符人,擢子,官吏部侍郎?!盵6](P116上)知吏部侍郎李益謙字相之。
洪適《盤洲文集》卷十九有《李益謙戶部員外郎制》[7](P141上)一篇,知李益謙曾官戶部員外郎。洪適,字景伯,奉符李益謙有《景伯錄示太守湖上唱酬舍弟既賦二章,輒亦次韻》之詩,說明其與洪適曾有交游,則洪適所撰《李益謙戶部員外郎制》中所言李益謙當(dāng)指奉符李益謙。小傳中言“孝宗朝歷官戶部侍郎”,“戶部侍郎”或為“戶部員外郎”之誤。
《宋會要輯稿》選舉三四之二〇曰:“(乾道三年)八月十三日詔尚書吏部侍郎李益謙除集英殿修撰、知衢州(今浙江衢州)。”[8](第五冊P4785上)
據(jù)上文可知《全宋文》李益謙小傳所云“孝宗朝歷官戶部侍郎。乾道初為吏部侍郎,乾道三年除集英殿修撰、知衢州?!盵1](P230)實指奉符李益謙。
《宋會要輯稿》刑法一之五二曰:“先是乾道二年六月二十七日吏部侍郎李益謙言:‘本選近據(jù)諸路州軍或監(jiān)司申奏到小使臣、校尉陳乞任賞,其間有格所不載,本處檢引一司一路專降指揮條法,皆是川廣邊遠城寨等處,并系熙寧、元豐、大觀以前所降指揮。本部推尋酬賞體例,又多案牘不存。乞下諸路州軍監(jiān)司,抄錄一司一路專降指揮,著為成法。’”[8](第七冊P6487)其中李益謙所言內(nèi)容即為《全宋文》所收《乞諸路抄錄酬賞指揮奏》一文。而在《宋會要輯稿》職官一〇之七中又有記載:“乾道二年六月二十七日,吏部侍郎李益謙言:‘乞遍行下諸州軍監(jiān)司,抄錄一司一路專降指揮到任,任滿酬賞,保明與見行無續(xù)降沖改,子細開具,立限申尚書省,著為成法,頒降本部遵守?!盵8](第三冊P2603下、2604上)刑法一之五二中“乞下諸路州軍監(jiān)司,抄錄一司一路專降指揮,著為成法?!盵8](第七冊P6487)一句,似是職官一〇之七所載內(nèi)容的縮略,許是傳抄纂輯之失,兩處記載可互為補充,合為一文,列于奉符李益謙名下。
另據(jù)《宋會要輯稿》可再增補奉符李益謙佚文兩篇?!端螘嫺濉繁晃逯涣唬骸?乾道二年)十一月一日權(quán)尚書吏部侍郎李益謙言:‘紹興三十年以后新復(fù)州軍歸正人,依條制換補承信郎以上,注監(jiān)當(dāng)差遣,換補校尉注指使,并不厘務(wù),帥府亦許注授替闕。諸軍揀汰不堪披帶使臣,已授離軍添差人,二年為任。其中有稱系歸正,相續(xù)披訴不愿就離軍添差恩例,乞改注歸正添差恩例。歸正添差系三年為任,與離軍年限不等,其歸正人若就離軍添差任滿后,更得歸正添差兩任,不就離軍,止乞歸正,任滿后,止得歸正添差一任,即不得離軍添差。若不措置,恐詞訴不已,欲將效比之人若無的確干照,可見來歷分明,如愿改注,即與依見條改注。歸正合入窠闕一次,如無見闕注替闕任回,即不許更陳離軍添差?!瘡闹!盵8](第八冊P7024下)以上李益謙所言內(nèi)容即為增補第一文。
《宋會要輯稿》兵一五之一七曰:“(乾道三年)正月十六日權(quán)尚書吏部侍郎李益謙言:‘歸正恩例陳乞添差,皆從優(yōu)厚,并不召保參部,復(fù)免書鋪系書,而法出奸生,不無偽冒。鎮(zhèn)江府歸正人忠翊郎張俊、承信郎曾勢各見從軍,輒令姓蔣人偽填魏勝軍中發(fā)遣文據(jù),仍令代名陳注歸正差遣。法守論罪外,恐尚多有之。乞目今凡經(jīng)朝廷陳乞歸正添差并召本邑保官二人結(jié)罪委保正身,非承代及他人闌遺付身,亦非見從軍人,前連保狀,并依見行條指,任滿再乞添差。準(zhǔn)此,從準(zhǔn)本部揭板明示,貴絕冒濫?!瘡闹??!盵8](第八冊P7025上)以上李益謙所言內(nèi)容即為增補第二文。
《嘉泰會稽志》卷十曰:“稱浦塘,在縣東四十里。唐《地里志》云:‘會稽東北四十里有防海塘,自上虞江抵山陰百余里,以蓄水溉田?!_元十年令李俊之增修,大歷十年觀察使皇甫溫、大和六年令李左次又增修之,隆興中吳給事芾重加浚疊。李益謙撰《記》云:‘府城北水行四十里,有塘曰防海。自李俊之、皇甫溫、李左次躬自修之,莫原所始。皇朝改隸,巫山、威鳳二鄉(xiāng)適直其地,為田八百頃。前志謂畜水以利灌溉,今泯然無跡,而海水冒田,獨為民病,塘之外不能尋尺。其役始以紹興三十二年十月,成以隆興二年十月云?!盵9](P卷十之三十七)李益謙所撰《記》的內(nèi)容即《全宋文》收錄的《浦塘記》一文。
雍正《敕修浙江通志》卷二百五十七載:“《防海塘記》,《會稽縣志》 李益謙撰?!盵10](P卷二百五十七之二)萬歷《會稽縣志》卷八曰:“海塘,在縣東北四十里,防海塘也。東自曹娥上虞界西抵宋家溇山陰界,延亙百余里,以蓄水溉田。隆興中,給事中吳芾重加浚疊。李益謙撰《記》云:‘府城北水行四十里,有塘曰防海塘。自李俊之、皇甫政、李左次躬修之,莫原所始?!两裼刑寥绻省;拭骱胫伍g易以石費巨萬。正德七年七月風(fēng)潮壞之,復(fù)易以土。嘉靖十二年居民復(fù)有以石請者,知縣王教議曰:‘塘臨大海,下皆浮沙,每遇風(fēng)潮,水嚙沙,沙崩石,豈能自???每一修筑則石費百倍于土,困詘曷支,為今之計莫如計算丁田,仍筑土塘,但令高闊堅緻,遍植榆柳茭蘆以護之,專設(shè)圩長看守,督令水利官時往省視,即有坍潰隨缺隨補,如此則財無妄費而事可永遵矣。’”[11](P卷八之二)萬歷《會稽縣志》引用了李益謙其文的一部分,被雍正《敕修浙江通志》以《防海塘記》之名著錄,以文意而言,此文名《防海塘記》較《浦塘記》更佳??上У氖牵陨蠋追N方志都沒有提供作者李益謙更多的信息,因此難以斷定此李益謙是綿竹李益謙抑或奉符李益謙。不過,海塘地處會稽(今浙江紹興),根據(jù)現(xiàn)存資料,綿竹李益謙并不曾在浙江為官,而奉符李益謙曾知衢州,與會稽相距不遠,此文出于奉符李益謙之手的可能性更大。當(dāng)然,也有可能是另一位名不見經(jīng)傳的李益謙所作,目前難有確論。
茲可訂補《全宋文》卷四八六四李益謙小傳如下:
綿竹李益謙小傳:李益謙,字無虧,漢州綿竹(今四川綿竹)人。李良臣子,李流謙兄。以蔭調(diào)官洋川興道簿,又曾官于蓬州。見《澹齋集》卷三、卷十四。
小傳下收《李流謙行狀》文一篇。
另設(shè)奉符李益謙小傳:李益謙,字相之,奉符(今山東泰安)人。李擢子。曾官戶部員外郎,乾道初官至吏部侍郎,乾道三年除集英殿修撰、知衢州。見《宋會要輯稿》職官一〇之七、選舉三四之二〇,《盤洲文集》卷一九,《天臺續(xù)集別編》卷二,《嘉定赤城志》卷三四。
小傳下收文三篇,第一篇是《乞諸路抄錄酬賞指揮奏》(與《宋會要輯稿》職官一〇之七所載內(nèi)容對勘增補),后兩篇據(jù)《宋會要輯稿》兵一五之一六、《宋會要輯稿》兵一五之一七增補。另可將《防海塘記》(原《浦塘記》)附錄于后,加注說明并存疑。
參考文獻:
[1]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219冊)[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
[2][宋]李流謙,紀(jì)昀等纂.澹齋集[M].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Z](集部第1 133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
[3][宋]陳骙,佚名撰.張富祥點校.南宋館閣錄 續(xù)錄[M].北京:中華書局,1998.
[4][宋]齊碩修,[宋]陳耆卿纂.嘉定赤城志[M].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刻本.
[5][宋]林表民編,紀(jì)昀等纂.天臺續(xù)集別編[M].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Z](集部第1 356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
[6][清]陸心源.宋詩紀(jì)事補遺[M].續(xù)修四庫全書[Z](集部第1 70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7][宋]洪適.盤洲文集[M].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Z](394冊).臺北:世界書局,1988.
[8][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M].北京:中華書局,1957.
[9][宋]沈作賓修,[宋]施宿等纂.嘉泰會稽志.[M].明正德五年(1510)刻本.
[10][清]李衛(wèi),嵇曾筠等修,[清]沈翼機,傅王露等纂.雍正《敕修浙江通志》[M].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刻本.
[11][明]楊維新修,[明]張元忭,徐渭纂.萬歷《會稽縣志》[M].明萬歷三年(1575)刻本.
文章編號:2095-4654(2016)03-0063-03
* 收稿日期:2015-11-10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biāo)識碼: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