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豐慧(財經評論員)
近日,央行發(fā)布公告稱,從即日起,將個人投資者認購大額存單的起點金額從“不低于30萬元”改為“不低于20萬元”。
管理層認為降低個人投資大額存單門檻有助于提高居民個人投資積極性,從而進一步提高銀行負債的市場化定價部分比重,同時對銀行加強主動負債管理、提升資產負債管理水平也有積極意義。
但此前,由于種種問題,如不支持轉讓功能等,手握資金的“大媽”們對大額存單熱情不高。這一次門檻下降,能否打破市場冷清的局面?
2015年,工、農、中、建等9家銀行啟動大額存單業(yè)務,但成交都很清淡,個人投資者問的有、辦的少,而追求投資收益的“中國大媽”們更不買賬。
大額存單不是中國的發(fā)明,它起源于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這個金融工具的核心是采取市場化定價,以突破存款利率上限的制約,至于其可轉讓、可抵押、可作為一般存款受存款保險制度保護等屬性,與市場化定價相比都是從屬的。
大額存單發(fā)行之所以遭市場冷遇,原因就在于背離了市場化定價機制,仍然是“坐在辦公室里臆想”的管制利率定價的產物。
2015年6月15日前,有消息傳出,9家銀行率先發(fā)行大額存單的利率是在存款基準利率基礎上上浮40%。果不出所料,發(fā)售時最高上浮40%。
這里面或許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幾家銀行涉嫌合謀壟斷對大額存單進行定價;另一種是監(jiān)管部門可能進行了所謂“窗口指導”,要求大額存單利率上浮比例不超過40%等。
試想,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為2.25%,按40%比例上浮,則利率為3.15%,而按存款利率最高可上浮50%的央行規(guī)定計算,一年期存款最高可得3.375%的利率,這意味著大額存單的利率反而可能低了0.225個百分點。
這樣一來,與其購買大額存單,還不如直接存款。如果再與隨存隨取、流動性超強的余額寶相比,大額存單的變現(xiàn)能力更是“弱爆”了。
更深層次的問題是,長期在準計劃價格的管制利率環(huán)境下生存的商業(yè)銀行,沒有接受過真正市場機制的洗禮,在市場定價上基本沒有經驗,或者根本就沒有做好市場調查,而是沿用以往思維,大概測算出一個大額存單的價格就投放市場了,結果是市場完全不給面子。
郭鋒(農業(yè)銀行員工)
農行尚未接到總行降低銷售起點通知,目前仍按照2015年6月15日頒布的《大額存單管理暫行辦法》的規(guī)定,個人認購大額存單起點金額為30萬元,期限包括1個月、3個月、6個月、9個月、1年、18個月、2年、3年和5年共9個品種。
此次降低門檻,應是為了擴大大額存單客戶體量,提升產品銷售數(shù)量,提振個人客戶的投資積極性。
盡管從理論上來講,大額存單的發(fā)行可進一步提高銀行負債的市場化定價部分比重,但據我個人觀察,由于大額存單起點高,收益優(yōu)勢弱,對于個人投資者而言并非最好選擇。
年輕投資者傾向選擇購買理財產品,年長投資者相對偏好買國債。
理財產品的投資起點一般是5萬元;50元、100元起就可購買2016年大熱的國債,而余額寶等互聯(lián)網金融產品,1元起購。相比之下,大額存單門檻太高。
收益方面,以短期來說,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達到4.0%,而有的銀行發(fā)售的3個月期大額存單利率僅為1.54%。第三期電子式儲蓄國債3年期的票面利率是3.8%,只有幾家銀行的3年期個人大額存單利率超過這一水平,例如,農行和中行的大額存單利率為3.85%,但農行設置的認購起點為100萬元。即使以青島銀行3年期大額存單利率3.905%計算,認購20萬元的大額存單和國債,3年后收益僅相差210元,大額存單收益優(yōu)勢極其有限。
降低10萬元的門檻,意義有多大?能夠買得起大額存單的投資者往往是高凈值人群,門檻下降的影響并不大,他們將會更看重收益,而這恰是大額存單的一個痛點。
譚浩?。ㄖ袊駹I經濟研究會理事)
在相繼推出存款保險制度、進一步放寬存款利率上限等重要舉措后,2015年國務院批轉發(fā)改委《關于2015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意見》,提出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適時推出面向機構及個人發(fā)行的大額存單。
盡管大額存單因品種不豐富、收益與理財產品相比沒有優(yōu)勢、不支持轉讓流動性差等問題,一直不被看好,而隨著發(fā)行主體多次擴容,目前其已成為各家銀行的金融標配產品。
尤其是2016年以來,銀行密集啟動了大額存單發(fā)行計劃,大額存單在期限、利率上都有所調整,功能也日趨豐富。
比如,大額存單在靈活性方面開始突破。目前大部分大額存單提前支取規(guī)則由此前按活期計算利率,改為更為靈活多樣的靠檔計息方式。此外,還有銀行在大額存單的流通轉讓方面作了有益嘗試。據了解,中國銀行自2016年3月起發(fā)售的2016年第一期個人大額存單,宣布同步推出轉讓功能,這意味著客戶可以在大額存單到期前,將其轉手變現(xiàn)。
我覺得從中長期來看,尤其是在三四線城市,大額存單或將成為個人投資者重要的理財工具。
當前,中國理財投資,特別是適合普通百姓的理財投資渠道和安全穩(wěn)定的環(huán)境并不算樂觀。除了股市風險外,民間高利貸、高息集資正在崩盤,P2P高息平臺老板“跑路”,互聯(lián)網金融、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也在下滑。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資金資本避險情緒嚴重,要么短平快地炒炒蔥姜蒜,要么一窩蜂地搶購收益率略高又有國家信用背書的國債,或者懷揣對銀行的信任和“情懷”把大額存單當成投資首選,都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張博(金融理財師)
凡是可以炒作的東西,隨時都可能出現(xiàn)瘋搶。
2015年上半年搶股票,下半年開始搶房子,2016年前兩個季度“蒜你狠”重出江湖、螺紋鋼領銜黑色系期貨狂飆猛進,國債比春運火車票還難買,比特幣也瘋狂追搶……這說明,個人投資者手中的存量財富潛力是巨大的,理財訴求是強烈的。
為何大額存單難獲青睞呢?
從本質上來講,大額存單僅僅是流動性保障的產品,而不是理財?shù)墓ぞ?。從各大銀行的銷售情況可以看出:很少有普通儲戶咨詢大額存單的業(yè)務,企業(yè)、機構等單位客戶辦理則比較積極。
曾有專家接受媒體訪問時說,大額存單為利率市場化,以及如何發(fā)現(xiàn)利率走廊的合理利率水平提供了解決方法。如果只有長期貸款,沒有這種吸進大額存款的短期業(yè)務,會使得長短利率的匹配出現(xiàn)問題。
由此可見,大額存單這一金融產品的出現(xiàn),令銀行的金融能更加多元化,也給了企業(yè)一個“把預存轉變?yōu)橥顿Y”的好渠道。借用復旦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孫立堅的話說,“目前大額存單的不溫不火正好反映這款產品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
這樣來說,既然大額存單本質上并非理財產品,門檻高、利率低、流動性差自然也談不上是其最大“硬傷”甚至“原罪”。
但既然大額存單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理財功能,那么,單從技術層面來分析,首先,其流通轉讓功能還有待優(yōu)化和提高。盡管中國銀行已推出轉讓功能,但是只允許在每張存單的有效存續(xù)期內,于個人客戶間全額轉讓一次。
此外,大額存單雖然有5年期限的品種,但幾乎沒有銀行推出,而國債5年期的利率為4.22%,長期限和高回報更能滿足投資者鎖定收益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