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志燕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3-0-01
新課改對于廣大教師而言既是全新的課題,也是新的挑戰(zhàn)。要實施新課改,的確存在諸多困難,一方面教師既無特別成功的范例可以借鑒,亦不能沿用傳統(tǒng)教學方法;另一方面學生在傳統(tǒng)應試教育下所養(yǎng)成的不良習慣也給新課改的實施帶來了困難。然而新課改的積極因素還是顯而易見的。只要充分利用學生的知識儲備,激發(fā)濃厚學習興趣、培養(yǎng)良好學習習慣,實施新課改還是有章可循的。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語文素養(yǎng)并不高,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閱讀太少。呂叔湘先生曾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總結為“少、慢、差、費”,即閱讀數(shù)量太少,閱讀速度太慢,閱讀效率太差,閱讀時間太浪費。有些學生在經過十幾年的語文學習后仍舊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新課程改革對閱讀教學有了具體而明確的要求,要求通過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豐富語言的材料,增加文化的底蘊。
一、當前語文閱讀教學現(xiàn)狀分析
我們知識閱讀是讀者與作品(文本)作者對話的一種活動。也就是說閱讀是以作品(文本)為媒介,借此體驗、感悟和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和情感。這種閱讀活動,是讀者與作者之間心靈的對話,當然,這種對話,是無聲的對話,是精神的對話,是心靈的碰撞和靈魂的問答,是人的生命體驗運動。當我們調動深度情感體驗,對文章進行生命情感和心靈的投注,以強有力的參與行為進入文章的藝術世界和情感領域時,便會驀然發(fā)現(xiàn)作家正在向我們走來,和我們直面對話,傾心相談。我們可以與他一起走在生命高度亢奮的意識刀鋒上,從而目睹生命的本相,聽見真理的告誡,悟得文章的真義,感到有一種心智為之洞開、靈魂得以撫慰的愜意。
可是我們的閱讀教學往往忽略了閱讀的本質,分析教學,肢解教學,表演教學,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體驗與感受。在當前的教學中,我們的教師用統(tǒng)一的教材和單一的思維方式,用講授和訓練的方法向學生傳播語文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技能和語文智力,關注的只是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程度、技能訓練達到的水平等客觀因素,至于學生個性的發(fā)展、特長的培養(yǎng)、主體意識的形成則被認為根本不關語文老師的事,根本不是閱讀教學的目標,把學生雕琢成一個模樣,泯滅了學生獨特的個性和真實的自我,直至完全喪失了作為人的主體意識和個性發(fā)展的欲望。作為閱讀主體的學生,其閱讀情況又是令人吃驚的,幾乎所有的學生除了課堂上跟著教師分析課文的思路進行簡單的閱讀之外,課后的閱讀很少,就是閱讀了,也是隨意性較大,或者因為任務,或者用來消遣,或者憑興趣翻翻,至于研究性閱讀,自然,只有少數(shù)幾個學生知道,大部分同學不太清楚研究性閱讀的實質是什么,如何進行研究性閱讀,研究性閱讀對提高思維能力有什么幫助等。
二、新課標審視下的語文閱讀教學
如何改變當前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當培養(yǎng)學生發(fā)展獨立閱讀的能力,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對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努力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闡發(fā),這為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提供了全新的教學理念,為探索更為生動、富有活力的閱讀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的形成指明了方向。
我們知道閱讀是一個對話的過程,閱讀教學應該是一個多重對話的過程。在新課標理念的審視下,我們應該看到,閱讀主體(包括教師和學生)基于文本的對話和交流并不僅僅是傳統(tǒng)意義上設疑問答教學,也不是教師為了得到既定答案而布置的討論,更不是最后結論的水到渠成的鋪墊。這種對話是多個主體間的多重對話,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與文本對話、與教科書編者對話,學生與文本對話、與教科書編者對話,教師與學生又圍繞文本展開對話。在復雜豐富而且生動活潑的對話中,教師學生“教學相長”。
基于以上認識,我覺得新課標理念審視下的閱讀教學宜采用問題式閱讀、體悟式閱讀和探究式閱讀,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閱讀,設身處地地感受體驗文學作品中的藝術形象與情感。
第一,問題式閱讀。語文教學通過一篇篇文質優(yōu)美的文章對學生的理解力、想象力、感受力和審美力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每一篇文章都蘊含著作者鮮明的個人風格和獨特的創(chuàng)造力,每一篇文章都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無限廣闊的想象空間?!耙磺€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閱讀文章的過程,本身就是讀者的想象、思維和情感的參與過程,體現(xiàn)著強烈的個性特征。在閱讀教學中,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體驗,對課文文本的解讀也是不同的。對于同一個問題可以有無數(shù)個不同的答案,而且每個答案也無所謂對錯,只有合理與不合理。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能以平等、合作、交流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和觀點,而不以一己之好惡輕率地否定,那么,課堂教學氣氛、師生之間的關系就會變得輕松活躍,從而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多方位思考問題,積極大膽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因此,在課堂上,教師應盡力給每一個同學創(chuàng)設發(fā)表自己獨特見解的機會。使學生小到對一個詞語的理解,大到對文章主旨的認識,都能做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第二,體悟式閱讀。讓學生獨自體驗、品味、感悟文學作品的意蘊?!段男牡颀垺酚浭觯何闹家?,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這種美妙無窮、無與倫比的想象,無所不至地飛揚在同學們的頭腦中。文學語言的模糊性和讀者生活體驗的多樣性,使每個學生對不同的文學形象都會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也只有這種學生自我建構的文學形象才是真實、生動的。因此,對于一些語言明白曉暢、文辭優(yōu)美的散文、詩歌、小說,教師應就讓學生在誦讀中自行體悟。
例如,在教授李樂薇的美文《我的空中樓閣》一文時,我沒有對這一作品的主題思想進行分析,只是引導學生反復誦讀,然后,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發(fā)表對這部作品的感悟和體驗。有的學生說,他已經深深陶醉在這篇文章描繪的人間仙境中了,這是作者向往的生活環(huán)境,現(xiàn)實并不存在。有的學生說,作者的這間小屋確實存在,作者出于對它的喜愛,在描述中不免加入了許多想象和夸張。有鄉(xiāng)村生活經驗的學生則談起山居生活的寧靜、安詳與愜意,與文中作者的感受不謀而合。這種體悟式閱讀教學使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時,通過自己的想象產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呼之欲出的文學形象,不但加深了對作品的理解,而且能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中,感受作品情感的熏陶,品嘗創(chuàng)新的樂趣。
第三,探究式閱讀。讓學生在課內外閱讀中自己尋找答案。教師在課堂上要善于設計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在學生想知道而不知道,口欲言而又無可言時,提出問題,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探究意識。
在講授《荷塘月色》一文時,講到“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一句時,我說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他頗不寧靜呢?請大家自己去查資料、找原因。第二次上課時,學生們都拿出了自己在課下找到的資料,分別對作者不寧靜的心緒作了有理有據的分析論證。大家思維活躍,眾說紛紜。為進一步培養(yǎng)學和的探究意識和研究能力,在這次課堂討論之后,我要求學生們把自己的觀點和列舉的材料寫成一篇科研小論文。
此外,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能力和探究意識,單純依靠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改變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依靠環(huán)境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學生自身的感悟。在一個群體中,人們互相影響導致的同化力量,能使環(huán)境和氛圍形成一種無形的力量,讓置身于該群體的個人通過日久天長的耳濡目染,感染上這個群體共同的風尚與氣質。因此,有意識培養(yǎng)營造一個整體優(yōu)化的環(huán)境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精神、合作意識、探究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這幾種課堂教學模式最大的特點是體現(xiàn)了新課標“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符合“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求。它強調尊重學生的理解、張揚學生的個性,注重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獨立閱讀的能力,與新課改內容和高考命題的要求相適應。在以后的教學中,隨著教育形式的發(fā)展和新課改的深入,教師在使用過程中還可以不斷加以改進,使之日趨完善,更適合新課標下語文課堂教學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