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桂英
【摘 要】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學生個性發(fā)展已經得到教育界的普遍關注。本文從巧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設置懸念、重視朗讀等教學策略方面做出相關論述,以期各位同仁商榷,探尋出一條有利于初中學生個性發(fā)展的康莊之路。
【關鍵詞】 個性閱讀;初中語文;教學輝煌
【中圖分類號】G6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3-0-01
新課改步伐逐漸加大,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如雨后春筍般欣然而出,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備受關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閱讀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構成學生獨特的審美體驗的源頭活水,更是指導學生語言實踐的基礎。個性化閱讀教學靠的不僅是學生自身的努力,因為學生的心智發(fā)展還不是特別成熟,還需要教師關注課堂細節(jié),積極引導學生開啟閱讀的心靈之旅,讓素質教育理念浸潤每個孩子的心田,讓他們的個性在閱讀中充分體現出來,并生根開花,為國家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奠定基石。
一、巧用媒體教學,引導學生個性展示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閱讀能力評價方式更傾向于學術自主閱讀能力的評價,教師不是為了教教材而進行教學活動,而是利用教材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信息技術是語文閱讀教學的有利填充,不僅可以使教學內容更形象化,還可以將閱讀文本的思路清晰地展現給學生,豐富學生的閱讀內容,拓展閱讀思維的寬度。
如《紫藤蘿瀑布》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在閱讀活動開始前為學生播放有關紫藤蘿花盛開的景色視頻片段,使學生產生閱讀興趣,讓學生感受生命的力量,帶著對生命和自然的一種敬意走進課文,學生會變得格外專注,而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閱讀,并鼓勵學生質疑,將學生的問題利用幻燈片展示出來,既鼓勵學生的質疑熱情,又彌補多媒體課件設計的教師主觀性問題,學生便不會再被教師的課件牽著鼻子走,充分體現出素質教育中學生主動性的發(fā)揮,問題呈現后,便可以依靠小組力量進行合作探究,共同解決,清晰的思路在學生設計的問題情境中得以展現,多媒體便是這樣的平臺。解決問題后教師可以將自己事先準備好的同樣具有生命感悟力的文章進行演示,豐富學生的情感和教學內容,使學生獲得審美情趣的提升和語文寫作素材的積累。
二、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引領學生個性閱讀
在初中語文詩詞閱讀教學中,情境不僅可以帶領學生走進繽紛的花園,還可以帶領學生走進古人的情思,古代詩人同樣講究情境設定,詩人往往將自己的志向、情感通過情境進行傳達。對于初中階段學生而言,他們的理解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通過表面詞語很難一下子深入了解作者寄予在其中的深刻哲理,需要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使其在情境中感受詩人的情感氛圍,為自己帶有情感性的個性閱讀奠定堅實的基礎。
如在古詩《望岳》教學過程中,教師便可以借助現代化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情感,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泰山神奇、秀麗、高大、巍峨的美好景色促使學生進入詩歌意境,只有在情境的渲染下學生才會很快找到與詩人情感上的契合點,體會到詩人高遠的情懷和青年時期的朝氣蓬勃及俯視一切、不怕困難的高貴品質,創(chuàng)設情境感悟古詩中蘊含的美好意境,從而使學生語文素養(yǎng)得到提高,正所謂目視其文、耳悅其聲,方可心醉其情。
三、設置問題懸念,引發(fā)學生個性探究
探究欲望是每個學生都具有的一種心理,凡事總愛問個為什么,恰恰為學生提供了培養(yǎng)閱讀興趣的途徑。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設置懸念的方式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提出一個有效的問題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其個性發(fā)展,而且可以讓學生豐富自己的體驗。
如《童趣》一課教學過程中,教師便可以設疑法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美好的童年生活值得我們追憶,那么在你的童年中曾經留下過哪些記憶深刻的畫面?這篇文章中作者通過哪三件趣事組織文章的呢?這樣的問題對初中學生而言十分具有吸引力,能夠引發(fā)他們的個性探究意識,他們通過思考了解作者童年時期豐富的想象力和觀察力,教師逐漸引導學生想象性地依托文本閱讀。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設置懸念,如閱讀時可以利用文本中的一句話引起學生認真閱讀的興趣,“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閱讀會更認真,更專注,更能深入思考作者的情感,在閱讀中產生閱讀感悟,閱讀才更有效,才更能促進學生個性思維發(fā)展。
四、豐富朗讀形式,提升學生閱讀感受
閱讀的核心在于讀,閱讀教學離不開學生的朗讀,目前單一的朗讀方式會讓學生失去閱讀興趣,豐富朗讀形式對實現學生個性化閱讀是一種有效途徑,以讀為本的閱讀才是語文教學本質的彰顯,只有在不斷朗讀中才能獲得更深刻的感悟和積累。
如教學《背影》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默讀課文的方式初步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再讀課文,教師引導學生找出朱自清在文中描寫的四次父親的背影分別是什么時候,細讀課文,學生自己體會父子之間的感情是如何從文中體現出來的,既增強學生的朗讀體驗,又使學生在語言表達方面展示個性,學完文章,教師還可以設計這樣的探究問題:“這篇文章給予你怎樣的啟示?”以此激發(fā)學生閱讀感受的表達,他們幼小的心靈中有著對真善美的真切感受,在這樣的感受中讓學生朗讀課文,以此使閱讀和朗讀有效整合,不至于出現二者脫節(jié)的現象。只有讓學生在朗讀中融入自己的情感,進行充分聯(lián)想和想象,在語言世界中充滿樂趣,才能為個性發(fā)展提供堅實的壁壘。
總之,學生的個性閱讀應該在教師的有效教學策略下實現,如巧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設置懸念、重視朗讀等,唯有如此,個性才有了發(fā)展的可能,才有了凸顯的機會,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才能迎來新的發(fā)展契機。
參考文獻:
[1]葉平.淺談個性化閱讀教學[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08(11).
[2]劉宏圖.語文個性化閱讀引導實踐[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