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芳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3-0-01
教學目標經(jīng)過分析應具備以下三個主要的功能:導向功能,指引著教學活動的方向;調(diào)節(jié)功能,教學程序的設定、教學方式的選擇等等一切具體的課堂學環(huán)節(jié)均受到教學目標的制約,而經(jīng)常發(fā)生著相應的變化;激勵功能,教學目標對師生雙方都起到一定的激勵作用。也就是說,教學目標不僅是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還具有重要的管理職能,設計并陳述教學目標,實施目標定向引導,成了課堂管理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我就針對教學目標的這三個功能來談談語文教學目標對語文教學效果會有怎么樣的影響。
一、語文教學目標導向性功能能否正確導向?qū)⒂绊懻Z文的教學效果
葉圣陶曾經(jīng)說過:“教師所務,惟在啟發(fā)誘導?!边@就是說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更好地學,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只是起一個穿針引線的“紅娘”的作用,也就是說教師應當啟發(fā)誘導學生學習主動性、讓學生自覺地動腦、去想、去分析、去研究、去開拓,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所以說要想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教師要把握好教學的主導作用。
首先,在語文教學目標中應明確知識要點目標導向,做到有的放矢。也就是圍繞教材和大綱,確立教學目標要求和任務,這在教學中是主“靶子”、是核心。用“矢”射“靶”——用教學目標貫穿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如果沒有教學目標,還談什么教學效率呢?那種隨心所欲,亂講一氣,漫無目的的講課如同無的放矢,學生到頭來只能籠統(tǒng)地知道一點東西,根本談不到效率。語文“知識”目標注重的是對有關知識信息的記憶和儲存。在語文教學中,具體為生字生詞的認讀、課文基本事實和基本常識的獲取。一般說來在感知性認讀階段即課文預習階段實施知識目標導向。
其次,在語文教學目標中應明確能力訓練目標導向,做到領會——運用——分析——評價。這就說明我們要有明確這堂課的訓練目標,要有充分的預期和準備。如果能根據(jù)“因材施教”原則,對其中能力段進行引導教學,就能節(jié)約時間,明確方向,提高教學效率。在設計語文教學目標的過程中,要把握好這幾個語文能力的要素,不應撒大網(wǎng),有時也應提桿垂釣把握重點,做到有的放矢,導向有備,重點突出,最后當然也就效率提高了。
最后、在語文教學目標中應明確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導向,做到情商、智商共同發(fā)展。
情感領域的目標主要是發(fā)展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態(tài)度是指個體對人、事和周圍世界所持有的一種持久性與一致性傾向。態(tài)度的形成與文化傳統(tǒng)、家庭環(huán)境和學校教育等因素有關。價值觀則更具有綜合性,它涉及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目的,并不針對特定的事物和現(xiàn)象。價值觀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同時,也受到社會、家庭的影響。價值觀比態(tài)度更難測量。在設計語文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情感領域的層級水平可以簡化為注意、認同、生成三級水平。注意是指學生能從課文中找出作者所表達的情感態(tài)度或價值觀。
二、語文教學目標調(diào)節(jié)性功能的能否適時調(diào)節(jié)將影響語文的教學效果
調(diào)節(jié)功能可使教學系統(tǒng)處于最佳狀態(tài)、最適形式,還可保證教學系統(tǒng)的各要素(主要指教師和學生)合理負擔,這也就可保證取得最優(yōu)的教學效果;教學活動是師生間有計劃有目的的共同活動,在師生的雙向活動中,優(yōu)化信息的反饋,能使教師及時準確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有效地調(diào)整、控制教學,也能使學生更有效地學習。因此,要提高教學的效果,就必須優(yōu)化師生間的信息反饋。在教學活動中優(yōu)化信息的反饋,應努力抓住以下兩點:
首先,反饋要及時。根據(jù)心理學的有關實驗表明:及時的反饋和不及時的反饋間有著較大的差異。及時的反饋能使教師正確及時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更好地調(diào)整教學活動,講解時就更能抓住重點,有效地克服難點,更好地貫徹執(zhí)行各項教學原則;不及時的反饋,可能會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產(chǎn)生模糊的認識,甚至產(chǎn)生知識的負遷移,學生也就不能夠及時地根據(jù)教師輸出的信息正確地調(diào)整自身的認知結構,影響了學生正確地清晰地掌握所學的新知識。作為教師來講也因此喪失了最好的教學時機。因此在教學中要做到信息反饋的及時性。這樣,由于反饋的速度加快,縮短了反饋周期,學生的正確認識及時得到強化,錯誤的認識及時得到糾正,提高了教學的效率。
其次,反饋要多向。教學中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流是呈網(wǎng)絡狀的。我們要運用反饋的這種多向性。如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展開充分的討論。由于學生知識基礎不同,學習能力也不同,因此在討論中輸出的信息是多種多樣的,有的學生可能會輸出一些錯誤的信息,其他學生對這種信息就會作出相應的反應;也可能會有學生輸出一些價值高的信息,這些信息對其他學生會起一定的激勵、啟迪作用。由于教師參與了學生的討論,能收集到各種各樣的信息,了解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效果,有利于教學的調(diào)整與控制,學生在交流中也得到了相應的修正、補充與提高。
三、語文教學目標激勵性功能的能否合理激勵將影響語文的教學效率
法國一位教育學家曾經(jīng)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勵。沒有興奮的情緒怎么激勵人,沒有主動性怎么能喚醒沉睡的人?!笨戳诉@句話,我掩卷沉思。是啊!老師如果沒有熱情的關懷、殷切的期望,怎么能喚醒“沉睡”的學生?;谶@個觀點,本人在長期的教學中慢慢實踐.漸漸地形成了自己的教學風格,那便是:愛心去激發(fā)學生潛在的智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用情感去激勵、喚醒學生心靈的共鳴,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首先、以愛心去激發(fā)學生潛在的智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教學實踐證明,本學期學習好的學生對本學科的老師特別喜歡。相反的,本學科學習差的學生對本學科的老師便敬而遠之,甚至討厭。造成這一根源的關鍵在于老師。對成績好的學生在與其交談時,絕大多數(shù)老師都會有意無意地通過語言、眼神、笑貌表現(xiàn)出對他們的表揚、鼓勵,學生從中得到喜悅,感到自信。因此,他們便愿意主動接近老師,自然產(chǎn)生我要學好的欲望。因此,他們上課時,心情特別輕松,情緒活躍,思維敏捷,課堂效率大大提高。相反,對成績差的學生,老師在情感上并不那么接近,結果他們上課時“不求有功,只求無過”。呆坐著不思考,不回答問題,思維呆滯,潛在的智慧便漸漸消逝。所以,教師面對全體學生要給予同樣的愛,通過熱情的關懷,殷切的期待,去鼓勵、喚醒學生。堅信學生一定會成功。這樣,學生便從老師的愛中獲得信心和力量,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教學中去,從而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變得聰明起來,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其次、用情感去激勵、喚起學生心靈的共鳴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教學過程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而且還是情感交流的過程。教師可以通過神態(tài)、動作、語言等因素來表達豐富的情感,使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情感效應,扣擊學生心弦,激發(fā)學生積極探索的精神。更重要的是,閱讀教學時,教師要努力運用教材中蘊含的情感力量,扣擊學生心弦,掀動他們心中的感情波瀾。
要辦好教育,必須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為著眼點。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成了現(xiàn)在教學改革重點,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雖屬微觀問題,卻足以影響全局。以上我只是從語文教學目標的角度與大家討論一下如何更好的提高語文教學效果,拋磚引玉,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