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佳敏
摘 要:《斷鴻零雁記》是蘇曼殊哀情小說的代表作,小說敘述了主人公三郎與未婚妻雪梅以及表姐靜子之間的愛情悲劇,彌漫著一種哀愁與悲愴。蘇曼殊用與生俱來的感傷氣質訴諸筆端,形成了小說濃郁的抒情色彩、多重的悲劇意識以及細膩真切的心理描寫等藝術風格。
關鍵詞:蘇曼殊;哀情小說;藝術風格
蘇曼殊(1884-1918)是近代文壇一位奇才,他的一生極其短暫,卻留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且能詩擅畫,通曉日文、英文、梵文,可謂多才多藝。作為小說家,他一生共創(chuàng)作了六篇小說,其中《斷鴻零雁記》與徐枕亞的《玉梨魂》并稱為民國初年言情小說的開山之作。本文將以《斷鴻零雁記》為例,結合蘇曼殊的個人經歷、時代背景,試圖分析其哀情小說的藝術風格。
一、多重的悲劇意識
《斷鴻零雁記》從題名來看,就已籠罩著悲劇意味,在正文中,感傷與悲涼更是濃郁。這篇小說的悲劇是多重的,首先是三郎自身命運的悲?。喝杀臼侨毡救?,后被收為義子來到中國。但由于他的日本人身份,從小備受家族歧視,生母離開中國返回日本后,他的境遇更為寥落。在家族中,他是一個沒有得到身份認同的人,始終被排除在家族之外,他找不到歸屬感,他的精神世界是孤獨的。義父離世,雪梅父親中途悔婚,讓他的孤獨更加一層悲慨。后出家為僧,打算青燈古佛伴余生。但命運又朝相反的方向走去,三郎下山化緣與乳媼重逢,得知生母尚存,賣花籌路費與雪梅重逢,得雪梅百金資助。東渡尋母,他感受到了親情的溫暖,與表姐靜子互生愛慕之心。奈何三郎已是佛門中人,他擔心母親難過不告訴她自己遁入空門的事實,他在愛情與佛門之間苦苦掙扎,同時他又感念雪梅的深情,最后他只給靜子留一封書信便悄然返回中國。得知乳媼去世、雪梅絕食而死的消息,這對他又是一次打擊,全書在“而不知余彌天幽恨,正未有艾也”處戛然而止。
其次是女子在封建禮教下命運的悲劇:三郎的未婚妻雪梅遭生母棄養(yǎng),父親和繼母又把她當做待價而沽的商品,后來三郎家運式微便想要悔婚,讓雪梅另嫁富人之子,而雪梅“古德幽光奇女子也”,最后絕食而死。這樣一個對愛情忠貞不渝、靜柔簡淡的女子在最美好的年華,因為父親和繼母的貪財,以絕食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劇。
其三是三郎的愛情悲劇:他與雪梅,因雪梅之父中途悔婚而不能結合,最后天人永隔。文末一句“踏遍北邙三十里,不知何處葬卿卿”哀痛至極,待到三郎省親歸來,雪梅早已長眠地下,想要祭拜卻連墳冢都無處可尋。他與表姐靜子也是不得而終,靜子是他極為欣賞的女性,書中贊她:“慧秀孤標,好女子也”,“慧骨天生,一時無兩”。面對這樣一位絕世莊艷,而又深深愛慕自己的女性,三郎怎能不動心,他說:“甚矣,柔絲之絆人也!”但他在東渡尋母之前,早已出家為僧,需嚴守清規(guī)戒律,愛情與佛門之間的掙扎,讓他痛苦不已,“還卿一缽無情淚,恨不相逢未剃時”正是他在想愛而不能愛的矛盾掙扎中所發(fā)出的慨嘆。
蘇曼殊小說這種濃厚多重的悲劇意識與他坎坷曲折的人生經歷、當時世亂國危的時代背景以及中國古典文學中哀傷的情感主題對他的影響有一定的關系。
二、借鑒西洋小說技巧
《斷鴻零雁記》以第一人稱寫成,用“吾”、“余”、“我”等字眼貫穿全文。采用這種敘述方法,使三郎親身經歷了整個故事的發(fā)展,增強了故事的真實感,也有利于情感的抒發(fā)。三郎由披剃海云古剎、與乳媼重逢、接受雪梅的資助到東去尋母,以及在日本所見到的一切都是通過他的視角展現出來的,在這些情節(jié)中抒發(fā)感情更容易引發(fā)讀者情感上的共鳴。了解蘇曼殊的人不難發(fā)現,小說中三郎與作者本人的人生經歷非常相似,蘇曼殊融入了自己經歷中自傷身世、遠渡尋母等部分創(chuàng)作了這篇小說,因此有的研究者認為這是蘇曼殊吸收了日本私小說的表現手法。
《斷鴻零雁記》以第一人稱寫成,文中有大量關于三郎的內心獨白,如第八章寫三郎在尋母路上的所思所想:“自念于此頃刻間,即余骨肉重逢,母氏慈懷大慰,寧非余有生以來第一快事?忽又轉念,自幼不省音耗,矧世事多變如此,安知母氏不移居他方?”這段文字用直接心理描寫將三郎此時此刻的心理刻畫的極為真切。三郎不見生母已然多年,在即將要尋到母親、與母親重逢的時候,他的心里除了有再次見到母親的激動,也有擔心母親已不再此地的憂慮。中國傳統(tǒng)小說受史傳文學的影響,大多通過動作和對話刻畫人物性格,《紅樓夢》一書中心理描寫也是相對較為含蓄的,但《斷鴻零雁記》對人物內心的剖析是較直接的。
三、濃郁的抒情色彩
《斷鴻零雁記》中彌漫著哀傷、凄婉之情。蘇曼殊譜寫了一曲愛情的贊歌,寫出了人在情感中被折磨的痛苦,小說以三郎的視角將這種情感描寫的細膩動人,他對于雪梅、靜子兩位女子的情感在字里行間中表現的淋漓盡致。同時,小說中也描寫了三郎與母親之間的母子之情,蘇曼殊塑造了一位慈母形象,用不少的篇幅描繪了三郎在與母親重逢后的日常生活。
《斷鴻零雁記》是蘇曼殊哀情小說的代表作,它獨特的藝術風格是蘇曼殊在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小說的基礎之上,借鑒了西洋小說的寫作技巧,兩者有機結合而成。在近代小說中,是一篇佳作。
參考文獻:
[1]蘇曼殊.蘇曼殊作品精選[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14.
[2]葛勝君.論蘇曼殊小說的張力構成[J].通化師范報,2012-11.
[3]黃軼.現代文學轉型初之蘇曼殊小說[J].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2004-07.
[4]付貴貞.字字珠璣聲聲哀婉_蘇曼殊<斷鴻零雁記>初探[J].文學研究,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