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紅樓夢十二金釵的結(jié)局命運都因后幾十回的確實而變得撲朔迷離。其中,林黛玉的死亡方式,紅學家眾說紛紜,各執(zhí)一詞,但似乎每一種說法都有其合理之處,又有其漏洞所在,其關(guān)鍵問題在于曹雪芹在前八十回中對于林黛玉的結(jié)局安排似乎沒有做一個統(tǒng)一化的暗示處理?,F(xiàn)筆者從《紅樓夢》文本出發(fā),提出一種新的見解——即林黛玉是“淚干而死”,最后葬于水中。
關(guān)鍵詞:林黛玉;淚枯而死;水葬
作者簡介:郁清云(1995-),女,江蘇南通人,河海大學能電院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為電力系統(tǒng)。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0-0-02
引言:
才女張愛玲曾說過她人生中有三大憾事:鰣魚多骨,海棠無香,紅樓未完。百年來,紅樓夢一直為眾多紅迷所津津樂道,尤其是其書中最重要的女主——林黛玉的結(jié)局,始終都是紅學界無法攻破的難題。曹雪芹在書中用“草蛇灰線,伏脈千里”的敘述方式,為我們留下了些許若即若離,似明似暗的線索?,F(xiàn)如今,紅學界中關(guān)于林黛玉結(jié)局的說法大致有以下幾種:第一種自然是高鶚所續(xù)后四十回,林黛玉“焚稿斷癡情”,終在賈寶玉娶薛寶釵的當天晚上氣絕身亡,“魂歸離恨天”,這個結(jié)局雖是大家公認的紅樓夢的結(jié)局,但卻遭到眾多質(zhì)疑,包括周汝昌先生、俞平伯先生以及馮其庸同志在內(nèi)的一批著名紅學家都否定高鶚的續(xù)書,甚至認為高鶚“盲于心更盲于目”,“文筆之拙劣可笑”“續(xù)的亂七八糟”;一種是劉心武先生提出來的一種“詩意”的死亡方式——沉湖而亡,即林黛玉因與賈寶玉結(jié)偶無望,自愿赴水而死,這也是最近比較流行的一種新的說法;一種是脂批者提出的“淚枯而死”,這也是紅學界比較認同的一種方式;還有一種是從判詞中一句“玉帶林中掛”而得出的“上吊自盡說”,但單純從這一處便斷定林黛玉是懸梁而盡未免過于牽強,何況十二金釵中已有秦可卿是懸梁,再寫林黛玉“上吊自盡”未免太過乏味。
筆者認為,正如劉心武先生所說,林黛玉是天上的“絳珠仙草”,是一個詩意的存在,因此她的死亡絕非常人一般“兩眼一閉,雙腳一蹬”。林黛玉的死在紅樓夢中不是一樁事件,而應是一種儀式。
1、黛玉究竟如何“魂歸離恨天”
眾所周知,林黛玉本是天上的“絳珠仙草”,因得赤瑕宮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而化為人形,聞得神瑛侍者已下凡,也要追隨他而去,只為償還灌溉之情:“但把我這一生所有的眼淚還他,也償還得過他了”。從紅樓夢后面的文本中我們可以看出,林黛玉一生愛哭,而她的眼淚總是為賈寶玉而流,這也印證了“還淚之說”。文本中有許多暗示林黛玉“淚盡”的線索,以下筆者一一列舉。
第五回中太虛幻境冊子判詞和《紅樓夢曲》無疑是最重要的線索。一首《枉凝眉》寫盡了寶黛愛情,也暗含了林黛玉的結(jié)局,現(xiàn)引曲文如下:
枉凝眉
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一個枉自嗟啊,一個空勞牽掛。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經(jīng)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
曲文中“枉自嗟啊”是悲嘆流淚的意思,林黛玉為何而流淚呢,為“金玉良緣”嗎?為“麒麟之說”嗎?顯然都不是,自從寶黛互訴衷腸,一句“你放心”便已消除了所有疑慮和猜忌,因此,林黛玉絕不是因為耍小性子吃醋而時時流淚,而是因為賈府遭到重大變故后,寶玉遭禍離家,淹留于獄神廟而久久不歸,生死未卜,林黛玉無能為力,只能日夜悲啼,“千方百計為之惜”,終將眼淚流盡,償還了灌溉之恩。一句“怎經(jīng)得秋流到冬盡”便道破天機,“盡”字更暗示讀者黛玉是為“惜”寶玉而淚干而死。
第十八回,元春點了四出戲,第一出,《豪宴》,第二出,《乞巧》,第三出,《仙緣》,第四出,《離魂》。據(jù)脂硯齋所批,這四出戲均點出了紅樓夢的結(jié)局,撇開其他的不談,最后一出《離魂》脂硯齋明白批注:“伏黛玉死”?!峨x魂》是《牡丹亭》的昆曲演出本,這一出寫的是杜麗娘之死。杜麗娘由《詩經(jīng) 關(guān)雎》章而傷春尋春,從花園回來后在昏昏睡夢中見一書生持半枝垂柳前來求愛,兩人在牡丹亭畔幽會。杜麗娘從此愁悶消瘦,一病不起,以致最后病死。林黛玉連自己心愛的人的安危都不知道,更談不上在一起了,因此只能整日里以淚洗面,最后落得個“還淚而來,淚干而去”的結(jié)局。
第二十七回林黛玉所作《葬花吟》公認為是《紅樓夢》中最為成功的詩篇之一,與林黛玉的身世命運、個性特點和思想追求緊密聯(lián)系。要探究林黛玉的結(jié)局之謎,脫離不開《葬花吟》?!耙荒耆倭?,風刀霜劍嚴相逼”,在解析這兩句時,大多數(shù)人都認為是林黛玉身陷賈府這樣險惡的環(huán)境,父母早亡,無根之人寄予他門,雖有賈母疼惜,但終究是“外姓人”,其身世之苦,無可奈何令人唏噓。但筆者認為,這幾句都暗含林黛玉死亡的原因,絕不僅僅只是她顧影自憐的寫照。“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賈府遭遇事故后,“樹倒猢猻散”,“各自須尋各自門”,便也顧不上黛玉及眾姐妹了;而此時,賈寶玉離家不歸,被困獄神廟,可見“風刀霜劍嚴相逼”,林黛玉無法,只能“獨倚花鋤淚暗灑,灑上空枝現(xiàn)血痕”,這里用了湘妃哭舜的典故,此處以“血痕”喻湘妃竹,“愿奴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她恨不得生出一對翅膀追隨賈寶玉而去;最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花落”指林黛玉因擔心賈寶玉生死安危而晝夜啼哭,終將眼淚流盡,魂歸離恨天,而“人亡”便指賈寶玉流亡在外,不得歸家。
第三十七回“秋爽齋偶結(jié)海棠社”眾姐妹起詩號,作者借探春之口鄭重其事的賜給林黛玉“瀟湘妃子”的別號,還稱其為“林瀟湘”,更兼其住處名為“瀟湘館”。為何作為如此煞費苦心,其原因作者也通過探春之口言明:“當日娥皇女英灑淚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瀟湘館,他又愛哭,將來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變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瀟湘妃子就完了”。作者在貌似開玩笑的對話中隱含著大量信息,在林黛玉的心中早已將寶玉視為自己的丈夫,“將來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變成斑竹的”意味著以后寶玉離家,林黛玉因思念賈寶玉,擔憂其生死吉兇而遺恨慟哭,最終“淚盡而亡”。寶玉挨打時,林黛玉題帕三絕,其中有一首:
彩線難收面上珠,湘江舊跡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識香痕漬也無。
黛玉以湘妃自比,“湘江舊跡”“千竿竹”“香痕”都暗示林黛玉最后因?qū)氂穸馈?/p>
第四十九回,寶玉心中疑慮黛玉與寶釵“是幾時孟光接了梁鴻案”,便去問黛玉,黛玉有一句尤其值得人注意:“近來我只覺得心酸,眼淚卻像比舊年少了些的。心里只管酸痛,眼淚卻不多”。常人的眼淚是不會少的,但林黛玉卻不同,她本就是為還淚而來,因此眼淚總量有一定限數(shù),林黛玉只覺心酸,眼淚卻不多暗示她眼淚快流完了,生命也快要結(jié)束了。
第六十三回“壽怡紅群芳開夜宴”,眾人“占花名”,林黛玉所掣到的是芙蓉花簽,簽上還有一句詩:“莫怨東風當自嗟”。林黛玉的死怨不得“東風”,當“自嗟”而致。另有脂硯齋曾批:“補不完的是離恨天,所余之石非離恨石乎?而絳珠之淚偏不因離恨而落,為惜其石而落??梢娤涫叵淙?,其人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計為之惜乎?所以絳珠之淚至死不干,萬苦不怨,所謂‘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悲夫”。林黛玉的眼淚是為“惜”離家不歸的寶玉而落,怨不得別人,從這一段脂批中我們也可得出林黛玉是為賈寶玉“淚盡夭亡”。
2、黛玉的葬禮安排
林黛玉“淚盡而死”后便結(jié)束了嗎?顯然不是!作為“天上的絳珠仙子”,作為紅樓夢中唯一公認的女主,作為一個“詩意的存在”,她的死絕不是寥寥幾筆就能結(jié)束的。林黛玉死后,她的葬禮絕不會像秦可卿一樣浩浩蕩蕩,而應是在賈寶玉的安排下“詩意的離去”,從文本中我們可以分析出,林黛玉是水葬,以下筆者來具體分析。
上文說到林黛玉是“瀟湘妃子”,住的是瀟湘館,她的《葬花吟》和題帕詩也都有將自己比作湘妃的痕跡。舜妃娥皇、女英哭夫,眼淚灑在竹子上成斑竹,最后自投湘水,死后成湘水女神,也叫湘妃。林黛玉從內(nèi)心將自己看作是湘妃,因此,她的最終歸宿也應該是水,即“水葬”。林黛玉沒能等到賈寶玉回來的那一刻,等他回來她卻已經(jīng)已經(jīng)“魂歸離恨天”,賈寶玉在悲痛的同時,卻也給林黛玉安排了一場獨具匠心的葬禮——即水葬。賈寶玉常說:“女兒是水做的骨肉”。在賈寶玉的眼里,只有將黛玉葬于水中,才能滿足她“質(zhì)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污淖陷渠溝”的志向。
第四十四回鳳姐兒生日,賈寶玉跑去祭奠金釧兒,回來后,林黛玉借《荊釵記》男祭一出說道:“這王十朋也不通得很,不管在哪里祭一祭罷了,必定跑到江邊子上來作什么!俗語說,‘睹物思人,天下的水總歸一源,不拘那里的水舀一碗看著哭去,也就盡情了”。這一段話是黛玉正面發(fā)表自己對于祭人的看法,也尤其值得讀者注意?!疤煜碌乃倸w一源”,林黛玉最終葬于江中,此后賈寶玉祭奠她時,便會按她所說,舀一碗清水以表相思之情。
第七十六回,林黛玉與史湘云在凹晶館聯(lián)詩,聯(lián)到一句“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盎ɑ辍焙苊黠@就是指的黛玉,“冷月”便是指的江中倒映著的月亮,花魂最終葬于江中,所有的繁華和所謂的愛情到最終化為一輪“冷月”,可望而不可即。
3、結(jié)論
綜上所述,林黛玉應是“淚盡而死”,而后在賈寶玉的安排下水葬。至于很多人根據(jù)第七十九回賈寶玉所作《芙蓉女兒誄》中:“茜紗窗下,我本無緣;黃土壟中,卿何薄命?!币痪湟约镑煊瘛对峄ㄒ鳌分小拔慈翦\囊收艷骨,一抔凈土掩風流。”而得出黛玉是葬于黃土之中,而筆者認為應該是寶玉為念黛玉而在瀟湘館為她立了一個花冢,所以才有此說。
正是因為小說后幾十回的缺失使得結(jié)尾懸而未決, 而文本之中作者暗含的線索又具有交叉性和矛盾性, 盡管給讀者的精確解讀帶來了困難, 但也引導讀者自己想象理解。這種朦朦朧朧,若即若離的結(jié)局,這種有意無意地刪減, 使 《紅樓夢》成為如夢如幻、迷霧重重的懸案, 向讀者開啟了永無止境、永無定論、常讀常新的大門,從而成為超越時空界限的文學經(jīng)典。從這一角度看, 《紅樓夢》僅留前八十回殘本的現(xiàn)實不是中國古典文學史上的遺憾,而是幸運, 曹雪芹這一創(chuàng)作危機以及他對這一危機的機智巧妙地處理, 別具一格,極富積極的審美意義。
參考文獻:
[1]劉心武. 紅樓夢八十回后真故事[M].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10.
[2]曹雪芹. 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庚辰本[M].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0.
[3]蔡義江. 曹雪芹筆下的林黛玉之死[J]. 紅樓夢論佚.
[4]端木蕻良. 林黛玉之死[J]. 紅樓夢學刊, 1993(4): 338.
[5]周汝昌. 冷月寒塘賦宓妃—黛玉夭逝于何時何地何因[J].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1984(2): 22.
[6]馬瓊虎. 試論林黛玉之死[J]. 古典文學, 2013(1):276-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