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捷
熟悉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中國歷史上南征取得的勝利比較多,北伐取得成功的例子很有限。一般大家都以偶然來看待這個問題,也有部分人是宿命地看待這個問題,但是這其中還是有必然的道理。
具體的戰(zhàn)術,往往決定的是暫時的成敗,經濟基礎才是最關鍵的,諸葛亮可以招招領先,但是也在經濟上奈何不了司馬懿,而且諸葛亮進行的也是北伐。
決定這個成敗的關鍵在于古代的作戰(zhàn)半徑問題,我們設想一下,在古代一頭牛拉著自己吃的草和趕車人的糧食,能夠走多遠,這個距離除以二就是一般情況下的作戰(zhàn)半徑,超過這個半徑糧草就供應不上了。
沒有糧草的供應,是難以作戰(zhàn)的,諸葛亮對于司馬懿也是屢屢輸在這個糧草的供應上。而中國實際的情況是南方糧草豐富,人口密集,糧草的很大一部分可以在作戰(zhàn)地就地解決,但是北伐就不同,北方寒冷的冬天是很容易進行堅壁清野的,這樣一來南征與北伐在經濟上的壓力絕對是不對等的。
為了增加作戰(zhàn)的半徑,古代也有一定的解決方法。首先是建立逐級的傳送體系,比如,是一人作戰(zhàn),一人從一級的糧庫送糧草,然后再二人把糧草從二級的糧庫送到一級糧庫,再四人把糧草從三級糧庫送到二級糧庫,依次類推。這種方法在漢武帝時代使用,結果是一個作戰(zhàn)人員需要14個運送糧草的人員,取得對于匈奴的勝利付出了三代人的積蓄和全國一半的人口。
還有就是提高自己控制區(qū)域的糧食運輸能力,古時一般的做法是修建運河,但是這樣的過程耗費巨大,時間太長,也容易在徭役上激發(fā)民變。
再者就是送糧的人把糧食送到后變成作戰(zhàn)人員不返回,同時殺牛作為軍糧。這種做法的問題是會造成作戰(zhàn)人員雪崩式的增加,同時一旦不能快速取勝后果就不堪設想。采取這種方案的就是隋煬帝,他多次征伐高麗就是采取這樣的方法,以至于作戰(zhàn)人員迅速增加到根本不必要的百萬大軍,一旦不能速勝,結果就是餓死于道,基本沒有生還。隋朝的滅亡根本原因就在于此,至于隋煬帝的荒淫無恥是后來唐朝人寫的隋史,夸張的成分極大。
所以南征容易北伐難是有深刻的經濟原因的,絕對不是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