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斌
57歲的余先生,從事廚師職業(yè)已有25年。他患有比較嚴重的下肢靜脈曲張,雙腿布滿了蚯蚓狀蜿蜒盤曲的青筋疙瘩。從去年底開始,只要長時間站立,他就感覺下肢脹痛,到了夜間腿還經(jīng)常抽筋,小腿皮膚常出現(xiàn)紅斑,奇癢難忍。他不得已去了醫(yī)院。
靜脈曲張,俗稱浮腳筋,是靜脈系統(tǒng)常見的疾病,是一種持久站立、體力活動強度大引起的疾病。從中醫(yī)“久立傷骨”的醫(yī)學理論解釋說,站立時間過長,腿部肌肉長期處于緊張狀態(tài),會使下肢血液回流受到影響,造成下肢腫脹、疼痛,嚴重的會引起靜脈曲張。所以,該病大多集中在需要長時間站立的人群。
靜脈曲張的病癥為不可逆的病變過程,應及時到正規(guī)醫(yī)院進行治療,以免耽誤最佳治療時間。有的人只是細小靜脈擴張,在表皮下如蛛網(wǎng)般呈放射狀浮現(xiàn)擴張,這時若不積極治療,就可能會引起皮膚濕疹樣改變、明顯瘙癢、皮膚色素沉著、血栓性淺靜脈炎、急性出血、經(jīng)久不愈的頑固性潰瘍等“老爛腿”情況。
春天,早晚溫度變化較大,此時人體的血壓容易發(fā)生波動,下肢靜脈曲張病人由于血管彈性下降,病情容易反復發(fā)作,甚至加重。在春季治療靜脈曲張,是一個比較好的時節(jié),春季溫度相對來說比較低,手術切口就可以避免溫度過高產(chǎn)生發(fā)炎、腫脹等。春季萬物復蘇,人的心態(tài)積極,對患者術前的配合和術后的恢復是相當有利的。
預防靜脈曲張,
避免久站最關鍵
1.久站久坐記得動一動。盡量避免長時間站立不動或久坐,因為長時間站立與坐著容易導致下肢靜脈血液循環(huán)不良,而成為靜脈曲張的誘因。假如需要長時間站立或久坐,可做足背伸直屈曲動作,讓小腿肌肉收縮幫助血液回流;或每隔一段時間就起身踏踏腳或是動動腳指頭,都可使下肢靜脈血液循環(huán)較為順暢。
2.坐在凳子上雙腿或單腿適當抖動、搖晃。這種動作能促進下肢血液循環(huán),使肢體的肌肉骨骼獲得豐富的血液營養(yǎng)供應,維持并增強肌肉關節(jié)的活力。抖動和搖晃動作在肌肉伸縮的同時,促進了下肢血液回流,防止了肢體血栓和靜脈曲張的形成。
3.不翹二郎腿。因為這個動作會阻礙下肢血液回流,加重靜脈曲張。
4.運動。健走或游泳,可以刺激小腿肌肉群,促進靜脈血液回流。
5.抬腿、抬高下肢。每天睡前在床上將雙腿抬高超過心臟約10至15分鐘,或是睡覺時用枕頭墊高下肢,促進腿部血液回流。
6.熱水洗腳。每晚睡覺前,要養(yǎng)成用熱水洗腳的習慣,忌用冷水洗腳。用熱水洗腳,能消除疲勞,有利睡眠,更能活血化淤。
7.避免高溫。高溫會促使血液擴張,增加靜脈曲張的可能。
8.控制體重。過度肥胖者要注意減肥,減輕下半身負荷,因為沉重的身軀會使腿部不堪重負。
9.飲食。以清淡為佳,少吃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品。適當補充維生素與小麥胚芽、葡萄籽等,可促進血液循環(huán)、改善血管的彈性。
10.戒煙限酒。煙酒會加速血管的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