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強,鐘僑霖,郭汝松,范志勇,趙家友,吳山
(1.廣東省中醫(yī)院推拿科,廣東廣州 510120;2.香港中文大學中醫(yī)藥學院,香港)
?
兩種腰椎脊柱推拿手法推扳力的研究
田強1,鐘僑霖2,郭汝松1,范志勇1,趙家友1,吳山1
(1.廣東省中醫(yī)院推拿科,廣東廣州510120;2.香港中文大學中醫(yī)藥學院,香港)
摘要:【目的】測量兩種腰椎脊柱推拿手法產(chǎn)生咔嗒聲時的推扳力大小,為手法量化提供基礎參考值。【方法】使用壓力測量系統(tǒng),記錄兩種手法操作時產(chǎn)生咔嗒聲時的推扳力大小?!窘Y果】兩種手法左右側推扳力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拉旋轉(zhuǎn)斜扳法所用的推扳力顯著小于腰椎斜扳法,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窘Y論】兩種手法比較結果提示,提拉旋轉(zhuǎn)斜扳法為具有更符合人體生物工程特點、更安全、更具低能量消耗的手法。
關鍵詞:腰椎;脊椎推拿;推扳力
脊柱推拿是通過推拿脊柱治療相關疾病的有效治療技術,在臨床中被廣泛地應用,但由于缺乏規(guī)范性、安全性的評價,故其應用一直受到質(zhì)疑[1]。作為一種力學物理治療,其力量的測量及規(guī)范化,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本研究選取兩種臨床常用腰椎脊柱推拿手法,對其產(chǎn)生咔嗒聲時最大的推扳力進行測量,以提供初步的量化參考值,為生物力學研究、有限元研究提供基本力學參數(shù);同時,對兩種脊柱推拿方法的施力情況進行初步的對比分析?,F(xiàn)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受試者選擇選擇20名年齡為20~30歲的健康成年人,操作前告知研究情況及要求簽署知情同意書。既往有慢性腰痛病史或腰椎骨折病史者不符合納入條件。
1.2壓力測量系統(tǒng)本研究所使用的壓力檢測系統(tǒng)是廣一集團廣州電測儀器廠設計生產(chǎn)。該傳感器探頭一邊為直徑為1 cm壓應力探頭,用于放置被測量部位。另一側為直徑3 cm的圓形弧狀壓應力探頭,可以測量點的壓應力。傳感器探頭所測得的壓力通過電流輸出線輸入傳感器,通過顯示屏顯示壓力值。本傳感器的鑒定參數(shù):量程為0~200 kg,量程敏感度為0.01 kg。
1.3手法操作手法操作者為擁有10年以上脊柱推拿臨床經(jīng)驗的中級職稱以上的醫(yī)生,操作方法嚴格按照研究制定的標準執(zhí)行。
1.3.1腰椎斜扳法受術者側臥位。受術側下肢在上,屈髖屈膝;對側下肢在下,自然伸直。一助手扶住其肩前部,術者雙手掌疊加壓住患者患側臀部髂骨翼用力。先做數(shù)次腰部小幅度的扭轉(zhuǎn)活動,使腰部形成連續(xù)的小幅度扭轉(zhuǎn)而放松。待腰部完全放松后,再使腰部扭轉(zhuǎn)至有明顯阻力時,略停片刻,然后施以“巧力寸勁”,做一個突然的、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動,可聽到“咔嗒”的彈響聲。完成后,再進行對側手法操作。操作參照推拿學教材制定。
1.3.2提拉旋轉(zhuǎn)斜扳法受術者側臥于治療床上,肩下墊一厚的軟枕頭,患側下肢屈膝90°以上,膝部伸出床邊,健側下肢伸直。助手將受術者的健側上肢向天花板方向拉提,使受術者保持上身離床懸空,健側下肢伸直及骨盆貼于治療床的架勢;另一助手托住健側肩膀固定患者體位。術者雙手掌疊加壓住受術者患側臀部髂骨翼用力,使受術者脊柱旋轉(zhuǎn)30°時有明顯的阻力感,以雙手肘關節(jié)微屈至150°向下發(fā)力,有節(jié)奏地下壓臀部,使受術者軀干部旋轉(zhuǎn)角度逐漸加大,脊柱旋轉(zhuǎn)角度最大不超過45°,術中可聽到脊柱在扳動時的“咔嗒”聲。完成后,再進行對側手法操作[2]。
1.4力學測量方法實施手法前將傳感器顯示屏上數(shù)值調(diào)為零,把傳感器放于施術側的髂骨翼處,術者用手掌按壓在傳感器上,按照操作方法實施手法,記錄手法過程中出現(xiàn)咔嗒聲響時,術者手掌按壓臀部的最大力量。受試者分2次進行測量,隨機接受兩種手法中的一種,休息1周后再接受第二種手法。
1.5統(tǒng)計方法采用SPSS 15.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手法作用過程中,受試者腰部出現(xiàn)聲響“咔嗒”時,分別記錄術者手掌的最大按壓力。20名受試者在手法操作中全部出現(xiàn)咔噠聲響,記錄的最大按壓力見表1~表3。結果顯示:兩種腰椎脊柱推拿手法左右側推扳力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拉旋轉(zhuǎn)斜扳法所用的推扳力顯著小于腰椎斜扳法,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腰椎斜扳法左右側推扳力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manipulative forces of lumbar oblique-pulling manipulation on the left side and right side?。‵/kg)
表2 提拉旋轉(zhuǎn)斜扳法左右側推扳力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manipulative forces of liftingpulling-rotating and oblique-pulling manipulation on the left side and right side (F/kg)
表3 兩種手法推扳力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manipulative forces of liftingpulling-rotating and oblique-pulling manipulation and lumbar oblique-pulling manipulation?。‵/kg)
同其他推拿手法一樣,目前脊柱推拿處于表述模糊、術語混亂、內(nèi)容交錯的情況,缺乏對手法基本規(guī)律特征的科學總結[3]。為了解決推拿手法標準化的問題,一些研究者對手法的刺激強度,即手法的力值大小、方向、頻率等,進行了量化的研究[4-5]。有學者利用推拿手法力學信息監(jiān)測系統(tǒng),對手法的技術特征從力學的角度進行了實時的描述[6]。但該類研究一直集中于滾法、一指禪等非關節(jié)類手法,脊柱推拿的相關研究一直缺乏。有專家提出建立手法的標準化規(guī)范化指標體系,不同的手法其衡量指標應有所不同,脊柱推拿應著重于瞬間加速度(爆發(fā)力)的大小的研究[7]。扳動時所應用的力量大小與臨床療效密切相關,力量太小不足以產(chǎn)生足夠的椎體位移而影響療效,而盲目的增加扳動力量又有出現(xiàn)推拿損傷的風險。因此,本研究通過測量產(chǎn)生咔嗒聲的最大推扳力,一方面可以為手法操作提供一個基礎的量化參考值,以方便推拿技術的推廣以及減少推拿意外的出現(xiàn)。另一方面,為脊柱推拿的生物力學研究、有限元研究提供一個可供參考的力學參數(shù)。本次研究的結果與既往研究測量出的推扳力大小基本一致,考慮差別與施術者的手法操作習慣相關[8]。
本次研究還選取了兩種脊柱推拿進行對比研究,比較兩種手法產(chǎn)生咔嗒聲時最大推扳力的大小。研究結果提示:提拉旋轉(zhuǎn)斜扳法左右兩側操作,臀部的推扳力均小于傳統(tǒng)斜扳法,提示提拉旋轉(zhuǎn)斜扳法為具有更好的符合人體生物工程特點、更安全、更具低能量消耗的手法。提拉旋轉(zhuǎn)斜扳法是林應強教授根據(jù)數(shù)十年臨床經(jīng)驗以及脊柱的生物力學特點精心設計的獨特脊柱推拿技術,扳動前的預備姿勢使脊柱產(chǎn)生適度的側彎運動,可減少扳動過程中胸椎對手法作用力的緩沖,使患者軀干旋轉(zhuǎn)力最大限度地作用于腰椎下部,減少手法對無關部位的影響[9]。我們在既往的有限元研究中發(fā)現(xiàn),在預備姿勢中使脊柱產(chǎn)生適度的前屈、側彎的坐位定點旋轉(zhuǎn)手法與保持脊柱自然體位的直腰扳法,在相同的扭矩下,腰椎定點旋轉(zhuǎn)手法產(chǎn)生的椎間盤后側部位移、小關節(jié)位移均較直腰旋轉(zhuǎn)手法明顯[10]。這些均提示脊柱推拿操作中特定的預備姿勢對于手法產(chǎn)生的獨特的脊柱運動特征具有關鍵的作用。
本研究由于受到研究器械的限制,無法觀察推扳力維持的時間、受壓區(qū)域的范圍、壓力分布情況,以及力量在人體內(nèi)發(fā)生的轉(zhuǎn)換情況。同時,試驗選取的研究對象為健康青年志愿者,這與臨床中手法操作需要根據(jù)患者身材、年齡、病情具體情況掌握用力的實際情況有所不同,這些都有待于今后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李具寶,熊啟良,屈尚可,等.中醫(yī)推拿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應用規(guī)律10年文獻分析[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4,44 (18):7211.
[2]吳山.林應強筋傷學術經(jīng)驗擷英[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5:35-36.
[3]王金貴.淺談推拿手法的規(guī)范化研究[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2,28(4):574.
[4]秦杰,趙鵬,劉家勇,等.在體手法測量系統(tǒng)對手法的生物力學分析[J].中醫(yī)正骨,2004,16(12):4.
[5]王紅,趙臣.滾法操作圖形的非線性分析研究[J].天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9,11(7):52.
[6]張宏,馬惠昇.推拿滾法的動力學參數(shù)優(yōu)化研究[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2006,40(9):68.
[7]王繼紅.論推拿手法標準規(guī)范化操作的基礎[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2,28(4):578.
[8]徐海濤,徐達傳,李義凱,等.腰椎斜扳手法所致“咔噠”聲時推扳力的研究[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8,23(3):202.
[9]吳山,馬友盟,林應強.提拉旋轉(zhuǎn)斜扳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研究[J].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6,23(4):311.
[10]吳山,張美超,李義凱,等.兩種坐位旋轉(zhuǎn)手法腰椎應力及位移的有限元分析[J].廣東醫(yī)學,2010,31(8):992.
【責任編輯:陳建宏】
·針灸與經(jīng)絡·
Measurement of Manipulative Forces of Two Kinds of Lumbar Spinal Manipulation
TIAN Qiang1,ZHONG Qiaolin2,GUO Rusong1,F(xiàn)AN Zhiyong1,ZHAO Jiayou1,WU Shan1
(1.Dept.of Massage,Guangdong Provincial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 510120 Guangdong,China;
2.Institute of Chinese Medicine,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ongkong,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measure the manipulative forces of two kinds of lumbar spinal manipulation in the occurrence of cracking sounds,thus to provide a quantitative reference for the manipulation.Methods The manipulative forces of lifting-pulling-rotating and oblique-pulling manipulation and lumbar oblique-pulling manipulation in the occurrence of cracking sounds were recorded by the pressure measurement system.Results The differences of manipulative forces of two kinds of lumbar spinal manipulation on the left side and right side were insignificant(P>0.05).However,the manipulative force of lifting-pulling-rotating and oblique-pulling manipulation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lumbar oblique-pulling manipulation(P<0.05).Conclusion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lifting-pulling-rotating and oblique-pulling manipulation is better than lumbar oblique-pulling manipulation for it fits the erg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biological engineering,consumes less energy,and is more safer.
Key words:lumbar vertebrae;spinal manipulation;manipulative forces
中圖分類號:R24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3213(2016)03 - 0324 - 03
DOI:10.13359/j.cnki.gzxbtcm.2016.03.0010
收稿日期:2015-12-08
作者簡介:田強(1983-),男,醫(yī)學博士,主治醫(yī)師;E-mail:17928466@qq.com
基金項目:廣東科技廳科研項目(編號:2014A02021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