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潔
【摘 要】竹笛協(xié)奏曲《阿詩瑪敘事詩》選用撒尼敘事長詩《阿詩瑪》中的五首代表詩作,結(jié)合云南民歌,從音樂角度講述了阿詩瑪?shù)膼矍楣适隆1疚膹囊魳繁倔w對此曲進行分析,拋磚引玉,使更多人關(guān)注、了解該作品。
【關(guān)鍵詞】阿詩瑪;敘事詩
中圖分類號:J648.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7-0077-01
《阿詩瑪敘事詩》由四川音樂學院三位教授易柯、易加義、張寶慶創(chuàng)作于1982年。作者在昆明被撒尼人民純粹的愛憎所感染,以敘事長詩《阿詩瑪》為創(chuàng)作藍本。故事情節(jié)選用了撒尼長詩中的有代表性的五首詩和云南民歌作為音樂的創(chuàng)作依據(jù),創(chuàng)作時注重了語言的邏輯性,前后呼應。在和聲的運用上頗為大膽,有些段落故意打破了傳統(tǒng)和聲的功能性,增加音樂色彩,使音樂更具表現(xiàn)力。
引子部分:6小節(jié),散板。在弦樂低沉輕柔的震音的襯托下用巴烏奏出樂曲主要旋律,緊接著笛子演奏,對比之下笛子的明亮悠揚得以突出。相反,笛子在引子部分并沒有演奏主旋律,而是用較長的篇幅作序,大量運用前倚音和半音階遞進,與伴奏音樂一唱一和,交替出現(xiàn)。最后用一個高音5的無限延長,奠定悠揚的基調(diào)。
第一部分:A(a6+a17)+B(b6+b17)+連接1+A1(A26+A36)+擴充25+尾聲2
第一部分為再現(xiàn)三段式,小標題為《天空閃出一朵花》。開始就用笛子悠悠地奏出樂曲主要旋律,音樂柔美清澈,意圖塑造一個美麗樸實的阿詩瑪形象。主題音樂在一段平穩(wěn)的敘述后,在下屬調(diào)上開始了一段熱情的呈示,將整部分音樂推向高潮。注重樂句的對稱,采用云南民歌《留樂調(diào)》的基本音調(diào)為樂曲主題音樂的素材,再現(xiàn)一次強調(diào)主題。再現(xiàn)之后的一大段音符我將它歸為旋律的補充,可分為三個樂句10+8+7。尾聲十七連音和十二連音琶音的連續(xù)的上下行的應用既炫技又不乏華麗之感。
第二部分:間奏22+A(a7+b6)+間奏1+A1(a17+b16)+間奏1+B(c4+c14+c24+c34+b26)+間奏1+A2(a27+b36)+間奏1+A3(a37+b410)+間奏22
第二部分為再現(xiàn)三段式,小標題為《拒媒》。22小節(jié)的間奏用怪誕的音符試圖表達阿詩瑪長詩中的“麻舌的舌頭動了,八哥的嘴張開了”,描繪媒人海熱施巧言令色的丑陋嘴臉。笛子所奏旋律是主題音調(diào)擴大或縮緊處理的旋律,具有小調(diào)特點。B部分如歌的旋律如同阿詩瑪?shù)膬?nèi)心一樣淡定坦然,不被媒人蠱惑。連續(xù)兩遍A段的反復,是想表現(xiàn)阿詩瑪絕不嫁給熱布巴拉家的決心。運用連續(xù)的三連音后八分和后附點節(jié)奏,重音均在弱拍弱位。在樂句的最后兩拍用音階級進的十六分音符,使樂句間的連接自然合理。隨后再次22小節(jié)的間奏,進一步烘托熱烈的氣氛,對下一個樂章起到情緒上的過渡。
第三部分:A(a8+b6+b17)
第三部分為一段式,小標題為《思念》。運用6/8、5/8、4/8的變換拍子,速度較慢,大量運用三連音營造凄惋的氣氛。這個部分篇幅較短但樂思清晰明了,沒有過多的裝飾。獨奏笛子直接引入,用大量的變化裝飾音和三連音,節(jié)奏緩慢,凄惋的表達阿詩瑪對阿黑的思念之情。最后一個長音的演奏時,伴奏為半音階下行,最后四度震音pp的力度,連接第四部分的快板,有欲揚先抑之感。
第四部分:間奏27+A(a7+間奏1+a17+間奏1+b6+b16
+b26+b36)+擴充10+間奏15+B(c4+c4+c14+c14+d7)+間奏
7+B1(c24+c24+c34+c34+d17+d25+間奏1+d35)+擴充8+尾聲6
第四部分雖然篇幅較大,但為二段式,小標題為《搶親》。27小節(jié)的間奏可分為兩個樂句,用模仿的手法寫成。用長篇幅的十六分音符、三連音、半音階級進造成緊迫感。這部分的音樂具有較強的戲劇沖突,阿詩瑪和阿黑的主題音樂交替展開,在伴奏的襯托下,描繪阿黑在救出阿詩瑪?shù)倪^程中與熱布巴拉家斗智斗勇的情景,更是體現(xiàn)了阿黑的反抗精神,歌頌了阿詩瑪和阿黑忠貞不渝的愛情。
第五部分:間奏51+主題素材再現(xiàn)2+A(a12)+間奏2+尾聲4
第五部分為再現(xiàn)段,小標題為《回聲》。再現(xiàn)樂曲主要樂思,配器絢爛輝煌,笛子演奏整首樂曲的主題旋律,歌唱阿詩瑪?shù)膭倮?。主旋律之后趨于平靜,笛子演奏一段散板,是對引子部分的呼應。后轉(zhuǎn)為E調(diào)6/8拍,用一個12小節(jié)的長樂句對整個故事進行總結(jié)。最后,四級分解和弦的漸慢演奏,讓我們仿佛可以聽到阿詩瑪?shù)幕芈暋?/p>
《阿詩瑪敘事詩》在創(chuàng)作時將伴奏放到較為重要的位置,這首樂曲在四處用長段的伴奏來塑造音樂形象。樂隊協(xié)奏時,用巴烏和月琴作為主要伴奏樂器,凸顯云南風情。在笛子的選擇上使用加孔笛演奏(八孔或十孔),更方便地演奏半音,借鑒了長笛的演奏技巧,使傳統(tǒng)的樂器和豐富的演奏技巧有機地結(jié)合。全曲使用一只笛子演奏轉(zhuǎn)調(diào)六次,大量的變化音和復雜多變的節(jié)奏型對于演奏者的技術(shù)有很高的要求。伴奏和獨奏同樣重要,除了大段的伴奏,更多地采用一唱一和或者用短小的伴奏作為連接,要求演奏者與協(xié)奏樂隊或者鋼琴伴奏有極高的默契。
參考文獻:
[1]易柯,易加義,張寶慶.《阿詩瑪敘事詩》創(chuàng)作札記[J].四川音樂學院學報,1984(04).
作者簡介:
柴 潔(1991-),女,河南大學藝術(shù)學院在讀藝術(shù)碩士,研究方向:竹笛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