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同姓無相去之義”商榷

2016-07-08 03:01孫云霄
現(xiàn)代語文 2016年16期
關(guān)鍵詞:同姓王逸楚辭

О孫云霄

?

“同姓無相去之義”商榷

О孫云霄

“同姓無相去之義”是東漢王逸注《楚辭》時提出的一個概念,它被后世疏解《楚辭》者廣泛征引、闡發(fā),不少學(xué)者認(rèn)為“同姓無相去”是一種禮法原則。宋以來,“同姓無相去之義”開始與屈原的死聯(lián)系起來,最具代表性的說法當(dāng)為洪興祖的“同姓無可去之義,有死而已?!保?]然而“同姓無相去”最早即出現(xiàn)在王逸的《楚辭章句》中,況且他也沒有明確表示這是條禮制原則。因此,筆者通過征引先秦同姓可去的史實、分析《楚辭》的文意、訓(xùn)詁“義”字等,以證“同姓無相去”并不一定是古禮,并對洪興祖及許子濱先生的看法提出商榷。

一、“同姓無相去”非是禮法原則

(一)春秋戰(zhàn)國時同姓公族出奔的史實

“出奔”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已有不少學(xué)者關(guān)注這一命題。出奔者上至國君、下至士大夫,因例證頗多不能逐一列舉。本節(jié)概括選取了與楚有關(guān)的同姓公族出奔的事例,制成《楚公族出奔表》和《外國公族奔楚表》,并結(jié)合同時代比較典型的出奔案例,對“同姓無相去”是禮制原則的觀點提出質(zhì)疑。

表1:楚公族出奔表

案《潛夫論?志氏姓》:“公族有楚季氏、列宗氏、鬬強氏……申氏……伍氏……”[2]可知苗賁皇、申公巫臣、伍舉、伍子胥應(yīng)為楚同姓公族。由二表可知,楚王室同姓離國的案例并不在少數(shù)。同時,楚國在接納外國出奔公族時,大多以禮相待,甚至給予高官厚祿,并沒有貶低或責(zé)罰的記載。可見“同姓無相去”并不是禮制條文,或者說在當(dāng)時的楚國已不適用了。

表2:外國公族奔楚表

春秋時為應(yīng)對普遍存在的出奔現(xiàn)象,甚至出現(xiàn)了接納國對出奔者待遇的規(guī)定,前560年,“秦后子來仕,其車千乘。楚公子干來仕,其車五乘。叔向為大傅,實賦祿,韓宣子問二公子之祿焉,對曰‘大國之卿,一旅之田;上大夫,一卒之田。夫二公子者,上大夫也,皆一卒可也?!保?]可知春秋時期諸侯國應(yīng)相互接納奔者并賜予適當(dāng)?shù)墓俾毘闪艘粋€慣例。再如前619年,宋司城蕩意諸奔魯,“效節(jié)于府人而出。公以其官逆之,皆復(fù)之。亦書以官,皆貴之也?!笔幰庵T是宋公子蕩的孫子,魯君因其“效節(jié)”而用官復(fù)原職來顯示對他的尊敬。這都是“同姓無相去”不曾作為古禮或在春秋時已不實行的力證。

(二)屈原及王逸對待離楚的態(tài)度

“同姓無相去之義”在《楚辭章句》中共出現(xiàn)三次:其一,注“回朕車以復(fù)路兮,及行迷之未遠?!保?]王逸曰:“同姓無相去之義,故屈原遵道行義欲還歸也?!逼涠?,注“心不同兮媒勞,恩不甚兮輕絕?!保?]王逸曰:“言己與君同姓共祖,無離絕之義也?!钡谌?,王逸為《七諫》作敘,曰:“古者人臣三諫不從,退而待放,屈原與楚同姓,無相去之義?!保?]

從《楚辭章句》的其他篇章看,無論屈原還是王逸都沒有把君臣同姓共祖看成一種限制離開的倫理原則。首先,屈原常借靈氛、巫咸之占來表現(xiàn)自己想要離開楚國的思想傾向,“兩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思九州之博大兮,豈惟是其有女?勉遠逝而無狐疑兮,孰求美而釋女?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7]“勉升降以上下兮,求矩矱之所同。湯、禹儼而求合兮,摯、咎繇而能調(diào)。茍中情其好修兮,又何必用夫行媒?”[8]其次,王逸對屈原離開君主的想法沒有異議,此例有四。注“既不難夫離別兮,傷靈修之?dāng)?shù)化”曰:“言我竭忠見過,非難與君離別也。傷念君信用讒言,志數(shù)變易無常操也。”[9]注“忽反顧以游目兮,將往觀乎四荒”曰:“言己欲進忠信,以輔事君,而不見省,故忽然反顧而去,將遂游目往觀四遠之外,以求賢君也?!保?0]注“何離心之可同兮?吾將遠逝以自疏?!痹唬骸把再t愚異心何可合同,知君與已殊志,故將遠去自疏而流遁于世也?!保?1]注“厥嚴(yán)不奉,帝何求?伏匿穴處,爰何云?”曰:“吾將退于江濱,伏匿穴處耳。當(dāng)復(fù)何言乎?”[12]

(三)“義”字訓(xùn)詁

“義”字在先秦兩漢時期少有釋為“禮”的情況,更多的是“義者,宜也”“義者,理也”“義者,正也”“義,善也”[13],可見“宜”“理”“正”“善”等更多的是一種主觀的情感道德判斷,并沒有上升到禮法的高度?!巴諢o相去之義”重在情誼,“義”解為“宜”。《法言?重黎》曰:“事得其宜之謂義?!保?4]首先,同姓即使血緣疏遠,仍有親親之義,《白虎通?姓氏》曰:“人之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愛,厚親親,遠禽獸,別婚姻也?!保?5]在禮制上同姓之卿比異姓之卿更尊貴,如《周禮?秋官?司儀》云:“詔王儀,南鄉(xiāng)見諸侯,土揖庶姓,時揖異姓,天揖同姓?!保?6]《儀禮?觀禮》:“諸侯前朝,皆受舍于朝,同姓西面北上,異姓東面北上?!保?7]清人黃以周云:“西面者在王之左,同姓為先,亦尚左也?!保?8]其次,王逸多次將“同姓”與“恩義”相系聯(lián),如“屈原自道本與君共祖,俱出顓頊胤末子孫,是恩深而義厚也?!保?9]“言屈原與懷王俱顓頊之孫,有蟬連之族親,恩深而義篤也?!保?0]最后,稍晚于王逸的鄭玄在《箴膏肓》中有“楚鬻拳同姓有不去之恩?!保?1]可知,王逸舉“同姓”是為了說明屈原與楚王關(guān)系密切、情感深厚,而非作為一種約束、限制。古時已有不少學(xué)者作此理解,如唐人皮日休云:“余謂平雖遭靳尚、子蘭之讒,不忍舍同姓之邦,為他國之相,宜矣?!保?2]明人王夫之《惜逝》題解云:“原以同姓宗臣,且始受懷王非常之寵任,則國勢垂亡,而欲引身以避患,誠有所不能忍?!保?3]清代梅沖的《離騷經(jīng)?自序》曰:“其所以不可他去,不能退隱者,則以國之宗族,恩深義重,世同休戚?!保?4]

綜上所述,王逸沒有把“同姓無相去之義”看作一種禮制,此句的“義”字與恩情相系聯(lián),應(yīng)釋為“宜”。在沒有確鑿證據(jù)的情況下,把“同姓無相去”作為約束屈原離開楚國的一種古禮或倫理原則是值得商榷的。

二、探討洪、許二家之言說

后人將“同姓無相去”推至禮法高度,是與他們所處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分不開的。秦、漢以降,君主專制制度不斷加強,儒學(xué)逐漸成為學(xué)術(shù)思想主流;至宋,政治上與思想上的專制更是達到新的高峰,理學(xué)的綱常名教成了天理。這種情況下,后世注家對《楚辭》的解讀就有很強的時代性。如洪興祖在《楚辭補注》中提出“同姓無可去之義,有死而已”,宋人魏了翁《過屈大夫清烈廟下》:“況原同姓鄉(xiāng),義有不可去?!保?5]明代丁元蔫《刻離騷經(jīng)序》:“原,宗臣也,隨不能,去不可,而卒之乎以死君規(guī)之同?!保?6]民國黃華表《離騷四釋》:“固原忠臣之志。然亦原與楚同姓,同姓無去國之義故然也?!保?7]他們認(rèn)為屈原既然是楚公族,就應(yīng)該死心塌地忠于楚王,沒有離開的理由。在古代即有學(xué)者批駁這類“同姓”之說,朱熹云:“同姓之說,上文初無來歷,不知洪何所據(jù)而言。此亦求之太過也?!保?8]明人汪瑗曰:“且以同姓言之,則殷之三仁固有不死者,亦有去者。固有死者,亦有不死者。豈可謂同姓之臣自古皆不去而盡死也?”[29]朱、汪二者都對“同姓無相去”的出處以及合理性表示懷疑。

當(dāng)代學(xué)者多引古書中的“公子無去國之義”作為論證“同姓無相去”為古禮的新依據(jù),如許子濱先生認(rèn)為:“這里說的‘禮’可能是殷禮。如果這個推測可以成立的話,那么,周承殷制,建立宗法制度,‘公子無去國之義’或者取義更為寬廣的‘同姓無相去之義’。”[30]盡管在文句上二者相似,但仔細(xì)剖析這種論證過程便有了疑點。“公子無去國之義”出自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玉英》,被認(rèn)作是“《春秋》之法”[31]。至東漢何休,“公子無去國”成了禮,他在《春秋公羊經(jīng)傳解詁》中注“糾者何?公子糾也。何以不稱公子?君前臣名也。”曰:“禮,公子無去國道?!保?2]又注“去之延陵”曰:“禮,公子無去國之義?!保?3]唐人徐彥在疏解“禮,公子無去國之義”時說:“然則禮有三諫不從待放去者,其異姓之臣乎?公子者同姓之臣,本無去國之義矣?!保?4]至宋人劉敞,則有“古者,同姓雖危不去國”[35]之說。

“公子無去國”與“同姓無相去”二者實有不同。首先,公子必與君主同姓,但同姓之臣中僅有一小部分是公子,《儀禮?喪服》:“諸侯之子稱公子?!保?6]其次,“同姓”也有親疏之別,同高祖謂親同姓,同遠祖謂疏同姓,孫希旦《禮記集解》甚至說:“至六世并不為袒免,則相吊而已,蓋其異于途人之泛然者幾希矣。”[37]屈原是楚武王公子瑕之后,與楚武王隔了十一代[38],單從血緣關(guān)系角度講與楚懷王相隔已遠。最后,古書中“同姓雖危不去國”都是用來論證微子是否抱器入周的,直到現(xiàn)代才與屈原聯(lián)系起來。

三、結(jié)語

筆者通過爬梳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以楚國為主的同姓公族出奔的史實,以及對《楚辭》文意的分析和對“義”字的訓(xùn)詁,得出“同姓無相去”不是古禮或在春秋時已不適用的結(jié)論,同時揭示了洪興祖及許子濱先生的看法中可能存在的差錯。屈原的死因以及對其死的評價已成為騷學(xué)史上的一大公案,而“同姓無相去之義”作為屈原不離開楚國并投江自沉的原因歷來影響較大,希望本文能對解決這一問題有所幫助。

注釋:

[1][宋]洪興祖:《楚辭補注》,中華書局,1983年3月版,第50頁。

[2][漢]王符:《潛夫論》,河南大學(xué)出版社,2008年3月版,第264頁。

[3]《國語》,鳳凰出版社,2009年6月版,第182頁。

[4][宋]洪興祖:《楚辭補注》,中華書局,1983年3月版,第16頁。

[5][宋]洪興祖:《楚辭補注》,中華書局,1983年3月版,第62頁。

[6][宋]洪興祖:《楚辭補注》,中華書局,1983年3月版,第236頁。

[7][宋]洪興祖:《楚辭補注》,中華書局,1983年3月版,第35頁。

[8][宋]洪興祖:《楚辭補注》,中華書局,1983年3月版,第37,38頁。

[9][宋]洪興祖:《楚辭補注》,中華書局,1983年3月版,第10頁。

[10][宋]洪興祖:《楚辭補注》,中華書局,1983年3月版,第18頁。

[11][宋]洪興祖:《楚辭補注》,中華書局,1983年3月版,第43頁。

[12][宋]洪興祖:《楚辭補注》,中華書局,1983年3月版,第117頁。

[13]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主編:《故訓(xùn)匯纂》,商務(wù)印書館,2003年7月版,第1806頁。

[14][漢]揚雄:《法言》,中華書局,2012年10月版,第300頁。

[15][清]陳立:《白虎通疏證》,《清經(jīng)解續(xù)編》(第5冊),中華書局,1994年版,第556頁。

[16]《周禮?儀禮?禮記》,岳麓書社,2006年11月版,第93頁。

[17]段熙仲點校,[清]胡培翚:《儀禮義證》,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273頁。

[18][清]孫詒讓:《周禮正義》(卷72),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3016頁。

[19][宋]洪興祖:《楚辭補注》,中華書局,1983年3月版,第3頁。

[20][宋]洪興祖:《楚辭補注》,中華書局,1983年3月版,第282頁。

[21][漢]鄭玄:《發(fā)墨守 箴膏盲 起廢疾》,商務(wù)印書館,1936年12月版,第8頁。

[22][唐]皮日休:《皮子文藪》,中華書局,1959年6月版,第19頁。

[23][明]王夫之:《楚辭通釋》,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版,第159頁。

[24]李誠,熊良智主編:《楚辭評論集覽》,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版,第546頁。

[25][宋]魏了翁:《鶴山全集(六)》,四部叢刊景宋本。

[26]崔富章:《楚辭書目五種續(xù)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2月版,第16頁。

[27]潘嘯龍,毛慶主編:《楚辭著作提要》,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版,第396頁。

[28][宋]朱熹:《楚辭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0月版,第183頁。

[29][明]汪瑗:《楚辭集解》,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1月版,第53頁。

[30]許子濱:《王逸〈楚辭章句〉發(fā)微》,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0月版,第101頁。

[31]陳蒲清校注,[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天人三策》,岳麓書社出版社,1997年10月版,第41頁。

[32][漢]何休:《春秋公羊經(jīng)傳解詁?莊公》(卷第三),四部叢刊景宋建安余氏刊本。

[33][漢]何休:《春秋公羊經(jīng)傳解詁?襄公》(卷第九)。

[34][唐]徐彥:《春秋公羊傳注疏?莊公》(卷第七),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xué)重刊宋本十三經(jīng)注疏本。

[35][明]張燧:《千百年眼》,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版,第7頁。

[36]《儀禮》,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290頁。

[37][清]孫希旦:《禮記集解(上)》,中華書局,1989年2月版,第909頁。

[38]參考許子濱先生的《屈氏世系表》,收錄于《王逸〈楚辭章句〉發(fā)微》,第44頁。

(孫云霄 山東大學(xué)尼山學(xué)堂 250000)

猜你喜歡
同姓王逸楚辭
大偵探福爾摩斯7·三個同姓人(上)
《楚辭·九章·惜往日》校讀一則
李鐵環(huán)作品
屈原和楚辭
日法院判夫妻必須同姓
秋夜讀《楚辭》
金龜記
醇厚雋永 灑落天成
——王逸書法藝術(shù)
王逸?王逸少?
巴东县| 东丰县| 鹤庆县| 南皮县| 汶川县| 新安县| 仲巴县| 登封市| 延川县| 响水县| 尉氏县| 油尖旺区| 新干县| 宜州市| 庆阳市| 资中县| 楚雄市| 乐至县| 湘阴县| 丽水市| 凉城县| 徐汇区| 离岛区| 色达县| 土默特右旗| 东至县| 清水县| 安徽省| 扶风县| 公主岭市| 武邑县| 广宁县| 中宁县| 宁海县| 西平县| 塔城市| 富川| 关岭| 丽水市| 桦南县| 九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