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霞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再次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tǒng)一。但在其提出了“語用”教學理念之后,閱讀教學關注文本語言形式、強調寫作本位、推進語言文字訓練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主流,將語文另一個重要屬性——人文性全部消弭殆盡,嚴重影響了學生對語文語言的吸收。因此,文章簡要闡述在強化語用訓練時,也應加強滲透德育。
一、理念糾偏,在認知課標中明確德育意識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首先要對語文課程的屬性擁有明確的認知和了解,在教學設計、策略推薦、實施練習的過程中始終擁有強烈的德育意識。但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么滿腦子都是語言訓練,要么就是雖然有德育意識,但與語文課標的要求背道而馳,嚴重影響了閱讀教學的發(fā)展。這就要求在設定教學目標時,充分考量文本的特性,將人文德育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指向,并在教學實踐中加以實施。
例如,在教學《天鵝的故事》一文時,很多教師都會引導學生學習作者場面描寫的寫法,感受點面結合帶來的表達效益。但筆者除了考慮到這些語用訓練的元素之外,還將文本中彰顯出來的團結合作的德育元素貫穿于課堂教學始終,并在實踐訓練的過程中借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模擬天鵝之間的對話等方式,將德育元素融入課堂教學的整個體系之中,真正將人文元素設置在課堂教學中。
二、文本解讀,在深入課文中開掘德育資源
要想在課堂教學中合理有效地進行德育滲透,就必須對教材中的課文進行深入的解讀。文本絕非無情物。任何一篇文本都是作者在當時歷史文化背景和心境之下的產物,都彰顯著獨特的德育人文元素。這就需要教師在文本解讀的過程中,不斷地深入文本內在,不僅要考量文本的語言訓練價值點,更要準確地洞察文本內部所蘊藏的各種德育元素。只有準確地開掘出文本德育元素,學生才能學有所獲。
例如,在教學《徐悲鴻勵志學畫》這篇課文時,在人文滲透這一板塊中教師就根據課文內容設定了以下兩個德育元素:一方面,徐悲鴻作為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普通學子,經過自身不懈的努力,成為著名的畫家,轟動世界。這對于學生樹立要想成功必須鍥而不舍的認知具有巨大的說服力。另一方面,課文中插入的外國學生的嘲笑,又是一處極好的愛國教育資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徐悲鴻當時的態(tài)度以及之后的表現,引導學生以徐悲鴻為榜樣,時時刻刻將祖國的榮譽放在首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將這兩處德育元素融入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掌握方法、促進語言生長的基礎上強化了德育熏陶,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縱觀這一案例,教師通過對文本中故事情節(jié)的梳理、人物言行的提煉,為學生開掘出其生命成長過程中必需的營養(yǎng)元素,提升了閱讀教學的內容,真正促進了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
三、課堂推進,在遴選適切策略中夯實德育滲透
閱讀教學對德育和人文熏陶有著自身獨特的規(guī)律和特點,對于學生的理解有著重要的指導價值和意義。教師應該擯棄傳統(tǒng)教學與其他德育的方式,緊密結合語文學科的教學原則,選擇最為適切的教學方式,推進德育的滲透與表達,緊密地將德育滲透與語言文字的訓練有機結合在一起,從而有效地避免直接灌輸與道德綁架。
例如,在教學《虎門銷煙》一文時,我們不僅要學習作者對虎門寨場景的描寫方法,還要在這樣的基礎上感受鴉片對中國人民的毒害,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但這種愛國情懷的激發(fā),絕對不是教師在課堂上直接告知,而是要結合文本的主要內容、語言訓練的重點,這對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借助課文場景描寫中各種角色的描寫,引導學生走進人物內心,感受外國商人的心理活動,感受林則徐虎門銷煙所起到的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感受當時的中國人民對外國侵略者的憎恨,這樣愛國情懷就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自然而然地生發(fā)出來了。
總而言之,閱讀教學必須同時充分關注語言訓練和德育元素,不能偏向任何一方,因此,無論是在文本解讀時,還是在課堂推進時,都必須注重文本內容的開掘和策略的選擇。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夏冬梅.淺談語文教學與德育教育的有機結合[J].長三角(教育),2013,(2).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qū)宜陵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