鈕小靜 秦 婷 (懷化學院 音樂舞蹈學院 418000)
湘西白族仗鼓舞中蘊含的“本主”文化
鈕小靜 秦 婷 (懷化學院 音樂舞蹈學院 418000)
湘西白族仗鼓舞又叫“跳邦藏”,是桑植白族的傳統(tǒng)舞蹈,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它表達了對祖先,英雄人物的本主崇拜,其舞蹈蘊含了深厚的“本主”文化即宗教信仰。本文從湘西白族仗鼓舞與本主文化的聯(lián)系、本主文化在湘西白族仗鼓舞中的表現(xiàn)等方面對湘西白族仗鼓舞中蘊含的本主文化進行研究。通過研究,希望讓更多的人認識到湘西白族仗鼓舞,對仗鼓舞的傳承和發(fā)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本主文化;湘西白族;仗鼓舞
湘西白族仗鼓舞也被稱為“跳邦舞”,根據(jù)考證,仗鼓舞是南宋末期湘西白族遷始祖和他們的后代創(chuàng)造的,這個舞蹈只有湘西白族才擁有。湘西白族仗鼓舞粗獷大方、古樸明快,跳的時候以仗鼓(仗鼓長度約1.2米,以木棒作為桿作)為道具,因此稱為仗鼓舞。湘西白族《甄氏族譜》中記載有“……甄巫師,賽神愿,吹牛角,跳仗鼓……”,仗鼓舞被廣泛的應用于祭祀、慶賀豐收、節(jié)日慶典以及表演等活動中。湘西白族居民以谷、鐘、王為三大本主,本主是湘西白族人民理想人物的化身,大多是為白族人民做出重大貢獻的受人尊敬和愛戴的已去世人物,每當在重大的節(jié)日或祭祀活動都要隆重的祭拜本主,同時也要跳仗鼓舞。湘西白族仗鼓舞在保留云南白族仗鼓舞基本動律的基礎上,經(jīng)過七百多年的發(fā)展,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民族風格,并在2011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湘西白族仗鼓舞既是白族人喜慶節(jié)日的自娛性舞蹈,又是湘西白族人的傳統(tǒng)民俗活動,也是白族人民借以祭祀祖神、團結本民族的象征性舞蹈。
(一)“本主”文化和仗鼓舞的聯(lián)系
湘西白族仗鼓舞從根源上發(fā)源于云南白族祭祀活動中的歌舞,是云南白族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延展。白族仗鼓舞在湘西主要流傳在湖南省西北部桑植縣內的芙蓉橋,麥地坪、馬合口、走馬坪等地。湘西是一個以少數(shù)民族為主體、多民族散雜居為特點的地區(qū),在桑植縣內就有苗族、白族、土家族、漢族、蒙古族等28個民族,湘西白族人民不斷將儒家、道教、佛教的文化吸收到自己的文化中。隨著湘西白族本主宗教信仰的流傳,本主文化也得到一定的發(fā)展,而舞蹈是本主文化傳播、發(fā)展最為重要的媒介之一。所以“本主”文化在湘西白族仗鼓舞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湘西白族人民崇尚本主,在重大的活動或節(jié)日都要跳仗鼓舞。在游神時跳“游神仗鼓舞”,人們會用彩轎抬著本主神像,彩轎后是本地有聲望的三位元老級人物帶隊跳仗鼓舞。在湘西白族地區(qū),都建有本主廟或有本主節(jié),每當祭祀本主時跳“祭祀仗鼓舞”。人們通過仗鼓舞將本主文化得到傳播和發(fā)展,于是在傳播本主文化中產(chǎn)生了一種獨特的舞蹈文化,通過仗鼓舞這個形式既游神也娛民而且發(fā)展了本民族文化。
(二)“本主”文化對湘西白族仗鼓舞的影響
白族仗鼓舞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受到了各朝各代不同政治思想的影響和不同時期主流文化的沖擊。湘西白族一方面信仰“本主神”和眾神,另一方面由于受到當?shù)赝良易?、苗族等少?shù)民族不同文化的影響,在文化交流和發(fā)展中相融合,于是湘西白族在兼容吸收中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文化傳統(tǒng)和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藝術。湘西白族仗鼓舞是白族先民祭祀儀式的一種活動,它表達了人們對本主的崇拜,體現(xiàn)了本民族精神信仰的追求,所以本主文化對仗鼓舞中的舞蹈套路和舞臺的調度上有極大地影響,正是這一影響導致了仗鼓舞非常講究精準的程式。
“它以‘倒丁字步’為基本步伐,跳時必須三人一組,鼎足而立,所有人圍成一個大圓圈跳,舞蹈道具可隨意,舞者和舞蹈音樂的伴奏者邊唱邊跳,以打擊樂為基本伴奏,鼓點跟動作必須配套,所有的舞蹈動作必須在節(jié)奏的轉換下完成,在跳仗鼓舞的同時,湘西白族人民十分歡迎其他民族人們的加入”,隨著跳仗鼓舞人員的熱情接納,觀看者也會逐漸加入到他們的舞蹈隊伍中,也體現(xiàn)了湘西白族人們和諧團結一致的精神面貌。
(一)舞蹈套路所體現(xiàn)的本主文化
湘西白族仗鼓舞套路繁多,有“硬三翻”“二龍戲珠”“玉女掃地”“蘇公背劍”“野貓戲蝦”“趕鞭捧圣”“三翻身”“童子拜觀音”等,共有九九八十一個套路。
湘西白族人民以谷、鐘、王為主姓的把大、二、三神公視為自己的保護神,人們會通過仗鼓舞的形式,來表達人們對本主神的崇敬之情?!疤K公背劍”為三神公象征,“趕鞭捧圣”為二神公象征。這些套路中都蘊含了身后的本主文化。在湘西地區(qū)當時的英雄人物為了保衛(wèi)人民的安全,英勇奮戰(zhàn)得到了湘西白族人民的尊重和愛戴。為了紀念英雄人物便把他們視為自己民族的本主,所以在跳湘西白族仗鼓舞時,舞者左沖右突,手中的道具以仗鼓為主,舞起來頗具威力,或擋、或沖、或防守,進退自如,左右開工,顯示出了仗鼓舞的威力,也通過舞蹈動作表現(xiàn)出了人們對本主的崇敬和尊重。
通過舞蹈這一藝術手法,也將告訴白族人民的子孫后代,不要忘記本民族的英雄,時刻尊重和愛戴湘西白族人民的本主,也正是這一舞蹈才將本主文化得到傳播。
(二)舞蹈表演形式所體現(xiàn)的本主文化
湘西白族仗鼓舞的表演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根據(jù)不同的場合和環(huán)境分為“游神仗鼓舞”“祭祀仗鼓舞”“糍粑仗鼓舞”等,游神仗鼓舞在每年正月初舉行,人多勢大,場面隆重熱烈。在白族人聚集地區(qū)以姓氏分族,其中以鐘姓和谷姓為大族,這些大族都有他們自設的祠堂,祠堂里供有祖宗牌位。白族人民把仗鼓舞又稱作“游神摸族”,因而“游神”是跳仗鼓舞的盛期。而參加“游神”者,必須會跳仗鼓舞,否則就不夠資格參加“游神”?!坝紊瘛睍r,人們用彩轎抬著本主神象,神轎之后是由三元老師領隊的約數(shù)十人或百人的仗鼓舞隊?!坝紊瘛钡揭淮逭鞔逭慕由袢吮阍谔梦蓍T前恭迎“游神”隊伍。這時,人們在三元老師帶領下,踩著音樂節(jié)奏跳著仗鼓舞,隨著跳的動作不斷變換,參加跳仗鼓舞的人數(shù)也不斷增多,情緒高昂時,人們一邊跳一邊有節(jié)奏的吆喝著,予以助興。
祭祀仗鼓舞是在本主廟會上跳的仗鼓舞。在湘西白族地區(qū),人們信奉本主,所以在各地區(qū)都有本主節(jié)或者建有本主廟以便來祭祀本主。祭祀仗鼓舞首先是三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先入場引導圍圈歡跳,擺呵、蹬呵、拍呵,繞著場子一圈又一圈地跳,鼓聲陣陣,還有嗩吶、笛子等樂器伴奏,隨著舞者不斷起舞,人們的吶喊,跳仗鼓舞的人也會越來越多,也能體現(xiàn)湘西白族人民團結和睦的氣氛。
糍粑仗鼓舞是湘西白族人民在過重大節(jié)日時要打糍粑,據(jù)文獻資料記載,“當時白族兄弟們正在打糍粑準備過年,一幫官兵突然圍寨抓人,白族人即用粑粑杵奮起反擊,將官兵打敗,白族人為慶賀這一仗的勝利,就以打糍粑的作道具跳舞作樂,將民族英雄也視為自己的本主”,在重大節(jié)日時,成群的人在家中打糍粑,在打糍粑之前或糍粑打完后,人們會圍繞糍粑跳仗鼓舞,感謝本主的保佑,這些風俗習慣一直保留至今,這便是糍粑仗鼓舞的由來。
(三)舞蹈音樂風格所體現(xiàn)的本主文化
湘西白族仗鼓舞在舞蹈音樂和歌詞中也體現(xiàn)了本主文化。它以打擊樂器為主,同時用橫笛吹奏主旋律,夾以海螺、長號和嗩吶伴奏。如仗鼓舞伴奏音樂的節(jié)奏譜例:
4/4 XX XXX XX︱XXX XXX XX︱ XXXX XXX XX︱XXX XXX XX︱
XX XXX XX︱XXX XXX XX︱ XXXX XXX XX︱XXX XXX XX︱
……
湘西白族仗鼓舞的舞蹈音樂速度中速,4/4拍,節(jié)奏以X、XX、XXX為主,音樂結構方整,多采用重復的手法,各聲部的音色十分和諧。因為本主在湘西白族人民心中是高尚崇敬的,所以音樂的平穩(wěn),緩慢中人們便于抒發(fā)對本主的尊重和崇敬之情。
湘西白族仗鼓舞不僅在伴奏音樂中體現(xiàn)了本主文化,在歌詞中也顯而易見。在跳仗鼓舞時,伴奏者和舞者邊唱邊跳,都要融入到整個隊伍當中,如桑植白族仗鼓舞中有“游神”的的舞蹈動作是“拜祖敬本主”,其歌詞中唱到:
一拜祖先路來遠,二拜祖先勞百端,
三拜祖先創(chuàng)業(yè)苦,四拜祖先榮耀顯。
湘西白族是從云南地區(qū)遷徙過來的,在吸收湘西各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同時還保留了濃厚的原始的本主文化,所以即使湘西人民遷徙了,但還是對祖先的恩情銘記在心,對本主的尊敬銘記在心。所以會在歌詞中明顯體現(xiàn)對祖先本主的尊重。
[1]楊政業(yè).白族本主文化[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2]侯碧云.桑植白族仗鼓舞的藝術特征[J].藝海,2009(3).
[3]侯碧云.桑植白族仗鼓舞[N].張家界日報,2010-5-14-3.
[4]向智星.略論湘西白族的《仗鼓舞》[J].湖南大學學報,1998(2).
[5]趙櫓.白族“本主信仰的文化內涵”[J].云南學術探索,1994(4).
[6]谷俊德.桑植白族風情[M].民族出版社,2011.
[7]王淑貞.明清時期湘西白族民俗文化的變遷和動態(tài)特征[J].懷化學院學報,2008(4).
鈕小靜,懷化學院音樂舞蹈學院,講師,從事民族音樂研究。
秦婷,懷化學院音樂舞蹈學院2013屆本科畢業(yè)生,現(xiàn)為河北新華創(chuàng)想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職員。
湖南省教育廳科研課題“湘西白族民俗音樂研究”(項目編號:12C0853);湖南省教育廳大學生研究性學習與創(chuàng)新性試驗項目“湘西白族仗鼓舞研究”(項目編號:湘教通[2012]第402號:383);懷化學院科研項目(項目編號:HHUY2011-36)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