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依宸[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知識分子的失聲、狹隘和流亡
——論喬伊斯《死者》中知識分子的抉擇
⊙李依宸[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安徽蕪湖241000]
當知識分子不得不在象牙塔和社會政治之間做出抉擇時,他們或逃遁于象牙塔而失聲,或困囿于社會政治而狹隘,二擇一的選擇始終不能為知識分子找到出路。薩義德在《知識分子論》中給出“流亡”的選擇,使知識分子得以平衡。喬伊斯的小說《死者》,塑造了加布里埃爾和艾弗絲小姐兩個知識分子形象。小說開始他們分別做出了二擇一的選擇,而文本最后,加布里埃爾獲得精神頓悟后選擇“流亡”。和喬伊斯一樣,加布里埃爾在“流亡”中找到出路,“流亡”成為最終的歸屬。
《死者》 喬伊斯薩義德知識分子流亡
每每國難當頭、民族危亡之際,知識分子不可避免地要在象牙塔和社會政治之間艱難抉擇。到底是該肩扛民族大義投身政治,還是獨善其身專攻學術(shù)?做出任何一個選擇,他們都避免不了自我的拷問,以及社會的審問。為平衡象牙塔和社會政治之間的矛盾,薩義德的《知識分子論》給出“流亡”的選擇。“流亡”使知識分子存在于一種中間狀態(tài),獨立于體系之外,又與周圍世界保持聯(lián)系,在若即若離之中得以平衡。
愛爾蘭作家喬伊斯的小說《死者》,分別塑造了加布里埃爾和艾弗絲小姐兩個知識分子形象,他們一個企圖逃遁于象牙塔,在社會問題上選擇失聲;一個困囿于社會政治,情懷視野都變得狹隘。兩個人的對立沖突,揭示的正是知識分子在象牙塔和社會政治之間的矛盾。而在小說最后,通過人物的精神頓悟,喬伊斯將“流亡”的意識灌注在加布里埃爾的形象上,以此為矛盾中的知識分子指出一條出路。下面我們將結(jié)合《死者》的具體文本,分析知識分子在象牙塔和社會政治之間所表現(xiàn)出來的失聲、狹隘,以及流亡狀態(tài)。
在社會這張無形的大網(wǎng)中,“到處都是政治,我們無法遁入純粹的藝術(shù)和思想的領(lǐng)域,也因而無法遁入超然無私的客觀性或超驗的理論的領(lǐng)域”①。所以當知識分子單純地想要固守在象牙塔中時,現(xiàn)實帶給他們的只會是平靜以外的其他東西。人們除了指出:“每位知識分子的職責就是宣揚、代表特定的看法、觀念、意識形態(tài),當然期望它們能在社會發(fā)揮作用。宣稱只是為了他或她自己、為了純粹的學問、抽象的科學而寫作的知識分子,不但不能相信,而且一定不可以相信?!雹谔佣萦谙笱浪?nèi)的知識分子還會引來周圍人的質(zhì)疑甚至其他民族主義者的攻擊,被冠以茍且偷生者的稱號。在這種情況下,任何一個逃遁者都不可能獨善其身,外界的壓力將迫使個體產(chǎn)生強烈的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象牙塔里的失聲只會讓他們的焦慮和恐慌變得意外躁動。在愛爾蘭爭取民族獨立的過程中,喬伊斯深知知識分子在純粹的象牙塔和社會政治之間將面臨什么樣的考驗,所以《死者》首先就討論了加布里埃爾遁守象牙塔后的失聲現(xiàn)狀。
小說《死者》中加布里埃爾是個接受了歐洲大陸先進文化的知識分子,他后來在大學任教并為《每日郵報》雜志撰文。在日常生活中,他閉口不談?wù)巍K淖⒁饬Ψ旁谥T如提倡兒子晚上用綠燈罩、練啞鈴,強迫女兒吃麥片粥,逼妻子穿長統(tǒng)套鞋等一系列具有歐洲大陸文化色彩的瑣碎事項上。這種強烈的控制欲局限于物質(zhì)生活層面就止步不前了,沒有對彼此思想、價值觀的教導(dǎo)管束,回避關(guān)于社會政治、民族事業(yè)等意識形態(tài)的問題。憑著文學是超政治的這一信條和對書籍的愛好,盡管愛爾蘭與歐洲大陸的關(guān)系緊張微妙,他還是選擇給歐洲大陸的《每日郵報》撰稿,他認為寫書評同政治不相干,更不認為寫了評論自己由此就變成了西布立吞人。騎車旅游法國、比利時等地了解歐洲大陸的文化,在他看來也無可厚非。他恪守于文學的獨立空間,期許單純地收獲象牙塔里的果實。然而夢想終將破碎于現(xiàn)實中。他的這種去政治化行為,被艾弗絲小姐在舞會上公然指責,將他視為“西布立吞人”,慍怒于他的如此“賣國”行徑。諸如此類的外界批評,最終內(nèi)化為強烈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懷疑,形成加布里埃爾的敏感、多疑與不安。
正如小說一開始所描寫的:“在他沒有胡須的面龐上,一副眼鏡屏擋著他一雙靈敏的、永不寧靜的眼睛,眼鏡上光潔的鏡片和锃亮的鍍金框架也在永不寧靜地閃耀著光輝?!雹奂硬祭锇柕默F(xiàn)實生活是不安寧的,遁居象牙塔那種世外桃源的想象讓他在現(xiàn)實生活中因失聲而失勢不自信,陷自己于焦慮和負罪而不能絕?!端勒摺芬虌尲业哪谴纹匠<已缰校M管加布里埃爾表面輕松,放任自己沉浸在集體無意識中,附庸于表妹的鋼琴曲、兩位姨媽的熱情好客、眾人的聚會言歡。但客觀存在的愛爾蘭癱瘓麻痹的社會狀態(tài)以及愛爾蘭緊張的民族問題,一直潛藏在加布里埃爾的意識中,使他對自己的不關(guān)注、不思考、不表態(tài)和不作為,感到深深的矛盾。于是,宴會全程他難免敏感于身邊的大小事情。小說中多次提到他糾結(jié)于宴會上的演講,為演講的內(nèi)容所困擾,他對引用的詩句猶豫不定,想要讓大家理解、接受,又怕不合他們的胃口。這里,喬伊斯實際上隱喻了加布里埃爾作為知識分子對于知識分子權(quán)利與義務(wù)的困惑。通常情況下,知識分子通過演講進行社會批評,啟蒙大眾,他們最有資格進行演說,也最有責任進行演說。薩義德說,真正的知識分子應(yīng)該是世俗的批評家:“在受到形而上的熱情以及正義、真理的超然無私的原則感召時,叱責腐敗、保衛(wèi)弱者、反抗不完美的或壓迫的權(quán)威,這才是他們的本色。”④那么,怎樣安排演講內(nèi)容,自然就顯示了加布里埃爾對知識分子權(quán)利與義務(wù)的取舍,也是他在純粹象牙塔和社會政治之間的選擇。當然,對象牙塔的堅守決定了加布里埃爾做出一場無關(guān)痛癢的演講,夸贊宴會的熱情、庸俗地恭維兩位姨媽和眾人、標榜愛爾蘭好客的傳統(tǒng),提出不讓任何陰郁的說教前來侵擾宴會的氛圍??此萍硬祭锇栠M行了一場演講,實際上,演講已經(jīng)索然無味,失聲于社會和民眾,演講的分量消解殆盡,淪為敷衍寒暄的陳俗套語。這樣,雖然沒有直接的批判,喬伊斯也已經(jīng)揭示了逃遁于象牙塔給知識分子帶來的困境以及他們自身庸俗化的危險。
無論英國歷史上的宗教改革、法國的大革命、德國納粹的反人類戰(zhàn)爭還是中國的文化大革命,這些社會變革,從來不缺乏極左或極右的激進知識分子。在知識的象牙塔和社會政治之間,他們慷慨激昂地投身社會政治。然而被激情沖破頭腦,他們很容易就陷入集體的煽情狀態(tài),盲目地愛國、愛民族,狹隘地進行社會革命。薩義德指出:“知識分子所代表的公共領(lǐng)域是極端復(fù)雜的,包含了許多令人不適的特色,但要有效介入那個領(lǐng)域必須仰賴知識分子對于正義與公平堅定不移的信念,能允許國家之間及個人之間的歧義,而不委諸隱藏的等級制度、偏好、評價。”⑤倘若知識分子不能在國家間、個人間平衡好政治地位,那么他們在國家事項和個人生活中就會以政治代替公平正義,一切將會因為政治性而被重新審度。這時候,過度的政治化就會使事態(tài)向盲目排外、忽視人性的方向惡化,社會將狹隘到一個死角而停滯甚至倒退。
“每一時代的知識分子都面臨著他們的歷史使命,并且他們都以不同的方式對待、處理、完成各自的歷史任務(wù)?!雹拊趷蹱柼m爭取民族獨立的過程中,喬伊斯敬佩愛爾蘭政治家、社會活動家帕納爾在反對外來統(tǒng)治的民族獨立運動中的英勇行為和愛國精神,但他并沒有選擇像葉芝等愛爾蘭知識分子那樣投身“愛爾蘭文藝復(fù)興運動”。他認為:“這場文藝復(fù)興運動不僅存在著脫離現(xiàn)實的傾向,而且還反映了一種狹隘與自負的民族心理?!雹弑荛_狹隘的政治化視角,喬伊斯清醒地意識到:“愛爾蘭人不應(yīng)堅持故步自封的文化觀念,而應(yīng)按照歐洲大都市的現(xiàn)代藝術(shù)標準來發(fā)展自己的文化事業(yè),并盡快與歐洲大陸文化接軌?!雹嗨孕≌f刻畫艾弗絲小姐對愛爾蘭的政治熱情時,喬伊斯對她實際上是暗含著批判的態(tài)度的,并警示我們她的狹隘和激進。
艾弗絲小姐和加布里埃爾是大學同學,同樣接受過歐洲大陸先進的知識教育,與加布里埃爾獨守象牙塔內(nèi)不一樣,艾弗絲小姐對愛爾蘭社會有著明確的現(xiàn)實關(guān)懷。在愛爾蘭與歐洲大陸的關(guān)系上,她是毫不保留地維護愛爾蘭的利益的,像葉芝等發(fā)動的“文藝復(fù)興運動”一樣,她也積極推崇對愛爾蘭國土、語言、風情的本土意識。小說描寫:“她是個為人坦率的、健談的年輕小姐……領(lǐng)子正面別著一枚大大的胸針,上面刻有愛爾蘭文銘文和格言?!雹釋τ谧约簮蹱柼m民族身份的明確,使她避免了加布里埃爾那種身份的焦慮和不安,但這種身份的唯一性也使她過度從政治角度看問題,狹隘地將對愛爾蘭的忠誠,與對歐洲大陸的厭惡憎恨等同。通常情況下,“民族知識分子也是民族主義或本民族中心主義易于滋生的溫床,由于他們與民族文化有著更為重要的血緣關(guān)系,所以,他們也就更加易于成為民族主義者。在很多民族社會或多民族社會中,民族主義的理論、學說以及種種程度和性質(zhì)的民族情緒,都每每與民族知識分子密切相關(guān),他們的情緒也往往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和強烈”⑩。所以當加布里埃爾給《每日快報》寫評論,去國外旅游而不去探索愛爾蘭的西部鄉(xiāng)村時,艾弗絲小姐在民族情緒的沖動下,故意羞辱加布里埃爾為“西布立吞人”。這種“僅僅因為知識分子在大學或為報紙工作謀生,就指控他們?nèi)际浅鲑u者,這種指控是粗糙、終致無意義的”?。太過于政治化,艾弗絲小姐將歐洲大陸完全同愛爾蘭敵對開來,將加布里埃爾的個人生活樂趣擴大到政治層面,最后就形成了一種狹隘的民族立場。對此,薩義德認為“它遠遠做不到維護基本的人類正義”?,而且“大吹大擂‘我們的’文化榮耀或‘我們的’歷史勝利是不值得知識分子花費氣力的”?。無論加布里埃爾的失聲,還是艾弗絲小姐的狹隘,他們都是知識分子將純粹象牙塔和社會政治任意一方推向極端的結(jié)果,他們都沒有找到平衡的辦法。
薩義德在《知識分子論》中指出,流亡既是個真實的情境,也是個隱喻的情境。流亡者不歸屬于任何體系,他有著自己極強的獨立性,但是流亡者不是與周圍的一切完全切斷,“流亡者存在于一種中間狀態(tài),既非完全與新環(huán)境合一,也未完全與舊環(huán)境分離,而是處于若即若離的困境,一方面懷鄉(xiāng)而感傷,一方面又是巧妙的模仿者或秘密的流浪人”?。對于流亡者來說,遠離中心系統(tǒng),將自己驅(qū)逐到邊緣的位置,將給他們留下足夠的空間獨立探索。而當他們介入世事時,他們不僅“有著雙重視角,從不以孤立的方式來看事情”?。而且能夠在“維護基本的人類正義”?這樣的普世價值下對權(quán)勢說真話,“明確地把危機普遍化,從更寬廣的人類范圍來理解特定的種族或民族所蒙受的苦難”?。所以當知識分子不得不在象牙塔和社會政治之間做出選擇的時候,他完全可以以流亡者的立場避開二擇一的二元對立困境,在若即若離之間平衡于天平的兩端。
《死者》在展示了加布里埃爾和艾弗絲小姐的兩端選擇后,喬伊斯有意安排了加布里埃爾的精神頓悟,讓他以流亡者的姿態(tài)在象牙塔和社會政治之間得以平衡。由邁克爾·富里引起的精神刺激,加布里埃爾重審自己的可悲處境。直面真實的人生,他終于頓悟到愛爾蘭社會的庸俗癱瘓,看透了都柏林人空虛如死人一般的精神面貌,感悟到富里所象征的愛爾蘭西部本土文化里彌足珍貴的真摯情感。這種精神頓悟?qū)⑺麖膶τ谙笱浪膱允刂薪夥懦鰜?,他開始反思自身及愛爾蘭社會,他再也不能像先前那樣對愛爾蘭民族無動于衷。同時精神頓悟也包括他對自己對于愛爾蘭與歐洲大陸兩不相容的清醒認識,一方面他與愛爾蘭純正的本土世界存在隔閡,另一方面他也不能真正代表歐洲大陸文化,在歐洲大陸為自己確立一個身份。由此,加布里埃爾頓悟到自己是時候該動身去西方旅行了,流亡的路程即將開啟?!拔餍小边h離愛爾蘭的政治中心,探索愛爾蘭西部本土的神秘,流亡者以包容的胸懷容納新知于象牙塔內(nèi),同時又能在象牙塔的頂端觀照現(xiàn)實,在距離之外和高度之上重新審視愛爾蘭民族?!靶小笔且粋€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它標志的是流亡歷程的進行時。加布里埃爾先前的遁居是“行”的反面,困守于象牙塔中。艾弗絲小姐對愛爾蘭西部的觀照不能說是西“行”,更應(yīng)該說是西“歸”,她的狹隘民族觀是一種對西部的歸順。流亡者的“西行”立足愛爾蘭本土而呈現(xiàn)出開放的空間,并于動態(tài)發(fā)展中靈活地在象牙塔和社會政治之間權(quán)衡。
喬伊斯說都柏林是愛爾蘭癱瘓的中心,而在整個《都柏林人》集子中,《死者》“不僅是全集的尾聲,而且也是對所有作品的歸納與總結(jié),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在這個重要的篇目中,喬伊斯所要討論的不僅僅是癱瘓的現(xiàn)狀,他的目標是要探尋癱瘓的解救辦法——知識分子問題。在否定了象牙塔的失聲困境和社會政治狹隘化的現(xiàn)象后,《死者》向我們指出流亡的出路,既包含了權(quán)利與義務(wù)的平衡,又中和了個人與社會的沖突。這是喬伊斯對知識分子群體批判性思考的結(jié)果,也是對他自己流亡式探索道路的一個辯護。以此回報愛爾蘭民族,以此堅守自我。喬伊斯曾坦言:“我是這一代也許最終能從我們這個糟糕的民族的靈魂中制造良心的作家之一?!?可以說,流亡者既是《死者》的結(jié)局,也是喬伊斯本人的真實寫照,在其流亡的一生中,“他耗盡了畢生的精力來表現(xiàn)自己故鄉(xiāng)的人生百態(tài),不遺余力地描繪這座城市的社會現(xiàn)實?!?他對于愛爾蘭民族的關(guān)懷,對知識分子身份的堅守,真實地詮釋了一個流亡者的良心,并映照著其他人。
①②④⑤??????? [美]愛德華·薩義德:《知識分子論》,單德興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2年版,第24-25頁,第92-93頁,第13頁,第80頁,第61頁,第80頁,第80頁,第45頁,第54頁,第80頁,第41頁。
③⑨[愛爾蘭]喬伊斯:《都柏林人》,孫梁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207頁,第218頁。
⑥陳曉明:《反激進與當代知識分子的歷史境遇》,《東方雜志》,1994年第1期。
⑦⑧??李維屏:《喬伊斯的美學思想和小說藝術(shù)》,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頁,第4頁,第89頁,第23頁。
⑩周星:《民族政治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114頁。
?Dominic Manganiello.Joyce's Politics.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80:217.轉(zhuǎn)引自李維屏、張定銓等編:《英國文學思想史》,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545頁。
作者:李依宸,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編輯:曹曉花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