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國良
〔摘要〕
1516年出版的《烏托邦》是一部高揚人文主義的代表作品,也是烏托邦社會主義的開山之作。莫爾在書中除尖銳批判英國社會現(xiàn)實之外,還系統(tǒng)地描繪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國度——烏托邦島的政治、經(jīng)濟、科學、文化、宗教、外交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烏托邦》一書不僅是聲討圈地運動的檄文,更是擘畫理想社會的長歌。
〔關鍵詞〕
烏托邦;《烏托邦》;烏托邦社會主義;托馬斯·莫爾;社會主義
〔中圖分類號〕D09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8048-(2016)04-0009-08
托馬斯·莫爾(1478-1535年)是英國著名人文主義思想家、亨利八世時期的著名政治家,也是烏托邦思想的開創(chuàng)者和奠基人?!稙跬邪睢肥悄獱栕罹叽硇?、也是他最廣為人知的一部著作,出版于1516年12月。莫爾在《烏托邦》中除尖銳批判當時英國和歐洲社會現(xiàn)實之外,還向世人描繪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國度——烏托邦島的政治、經(jīng)濟、科學、文化、宗教、外交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社會制度,小到婚喪嫁娶、飲食著裝等日常生活習俗,一個神秘的理想國度活靈活現(xiàn)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
一、烏托邦的社會政治制度
烏托邦的社會基層組織是家庭。家庭既是基本經(jīng)濟單位,也是基層管理單位。農村每戶成員不少于40人,城市每戶不多于16人,未成年兒童不限定人數(shù)。家長是德高望重的老年男女各一人,擔任管理工作。戶與戶之間人口不平衡,可以互相調劑?!?〕可見,烏托邦的家庭已突破血緣關系的限制,不同于中世紀家長制的農民家庭和手工業(yè)家庭。
每30戶居民選出一位專職行政官員,這名官員古語稱攝護格朗特(Syphogrant),在近代語言中叫飛拉哈(Phylach)。飛拉哈的職責是關注和監(jiān)督每個人都能專注于自己的手藝,不得游手好閑,但同時又要防止人們起早貪黑地勞作,累得像牛馬一樣?!?〕雖然飛拉哈依照法律規(guī)定可以不參加日常體力勞動,但實際上很少有人這樣做,他們與其他公民一樣積極參加勞動,通過自己的以身作則來帶動其他人一同愉快地工作。〔3〕全體飛拉哈共200名。飛拉哈需要輪流參加元老院會議,每天兩名,以便了解一切社會事務。凡遇重大事件,他們都要向飛拉哈大會報告,由飛拉哈通知所轄各戶家庭進行討論,然后加以研究,并把討論決定提交元老院。這樣,人民便可以通過飛拉哈對元老院的活動實施經(jīng)常性的監(jiān)督,從而把國家對共和國的日常管理置于全民的公開監(jiān)督之下,切實保證國家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每十個飛拉哈及其所轄各戶選舉一名更高一級官員,古語稱特朗尼菩爾(Tranibor),近代語言稱首席飛拉哈。也就是說,每300戶居民選出一位首席飛拉哈。首席飛拉哈按規(guī)定每年選舉一次,不過,如果沒有特殊需要,烏托邦人并不隨便更換他們。首席飛拉哈的職責是及時制止在烏托邦極為罕見的各種私人間的糾紛。烏托邦是由54個城市組成的聯(lián)邦。每個城市都有一個行政長官,稱為總督??偠接蛇x舉產(chǎn)生。烏托邦每個城市有四個區(qū),每區(qū)提出一名總督候選人。200名飛拉哈采取秘密投票方式從這四名候選人中選出最適宜的人。總督終身任職,但如發(fā)現(xiàn)其有施行暴政,虐待人民的嫌疑,就會被撤換?!?〕各城市的政府是議事會,由總督和20名首席飛拉哈組成。議事會每三天舉行一次會議,必要時可召開臨時會議。法律規(guī)定,任何涉及國家的公共事務必須經(jīng)由議事會或民眾大會充分討論通過后才能決定。如果撇開議事會和民眾大會,任何人都不能就任何公眾事務做出任何決定,否則就會以死罪論處?!?〕該項法律旨在防止總督及首席飛拉哈共謀對人民進行專制壓迫,從而變更國家制度。因此,凡屬重要的事務都要提交飛拉哈會議,由飛拉哈通知各人所轄住戶,開會討論后將決定報告議事會。
烏托邦的最高權力機關是元老院,設在首都亞馬烏羅提,它由每個城市每年選派3名閱歷豐富的長者組成,任期一年。它的最重要的職責是商討全國性的事務。例如,元老院的具體職責之一便是調配各城市物資供應的過剩與不足。烏托邦的城市是生產(chǎn)的直接組織者,各城市在國家統(tǒng)一領導下具體組織生產(chǎn)和分配,并調劑城鄉(xiāng)之間的有無。元老院一旦了解到哪個地區(qū)什么取得了豐收,哪個地區(qū)歉收了什么,馬上就會從豐收地區(qū)調撥多余的產(chǎn)品去支援歉收地區(qū)?!?〕與元老院并存的還有全島民眾大會。有時一些重大事務會交由全島民眾大會討論決定。
在烏托邦,所有公職人員,包括各級官員、外交使節(jié)、專門從事學術研究的學者以及每個城市的13名教士,一律采用秘密投票的方式選舉產(chǎn)生。烏托邦共和國由哲學家和學者進行管理,高級管理人員包括總督本人都要從學者中選出。〔7〕
烏托邦的社會政治制度保證了管理者與人民之間的友好關系。公職人員公正廉潔,沒有任何特權,他們自視為人民的公仆,沒有居高自傲之心,也沒有令人望而生畏之態(tài),人民自愿聽命于他們,他們也兢兢業(yè)業(yè)、恪盡職守??偠奖救送胀癖姏]有什么兩樣,他惟一不同于普通百姓的標志并非像別的國家的皇帝那樣身著皇袍、頭戴皇冠,而是手握一束谷穗,就如同主教的標志是他前面有人手持一支蠟燭一樣?!?〕手握谷穗是本國人民富裕幸福的象征。在這種民主制度下,謀求官職以及賣官鬻爵等現(xiàn)象都是不存在的。
由于國家職能大大簡化,烏托邦廢除了監(jiān)獄、警察等暴力機關。國家對內主要是組織生產(chǎn)和管理人民生活,對外是鞏固國防。這里仍有保障人民利益的法律制度。不過,這種制度的國家不需要那些超越人們閱讀能力的繁多的法律條文。它的法律條文非常簡要,解釋明確,一目了然,每個公民都可以理解它?!?〕所以,烏托邦也不存在律師這樣一個特殊的階層。在烏托邦生活著的是不受暴政壓迫和復雜難懂的法律所欺騙的人民。
《烏托邦》對政治制度的描述非常簡潔,因為在一個沒有私有制和特權階層、沒有壓迫和剝削的社會里,社會的政治職能是非常簡單的,即組織生產(chǎn)和日常的社會管理。而對于那些享受著充分的民主權力而又酷愛自由的廣大民眾而言,社會的絕大多數(shù)事務都不過是他們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管理是不需要賦予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的。這就是莫爾在《烏托邦》中要告訴他的同時代人也是后代人的一個極其簡單卻又異常深邃的道理。
二、烏托邦的社會經(jīng)濟制度與經(jīng)濟生活
烏托邦不存在私有制。在那里,全部物質財富,包括土地、礦藏、房屋、生產(chǎn)工具、個人消費品等一切財產(chǎn)都歸勞動者公共所有。任何地方都沒有一樣東西是私產(chǎn)。國家通過元老院統(tǒng)計和支配社會必需品。為了杜絕私有觀念,他們甚至每隔十年要用抽簽的辦法調換一次住房?!?0〕
烏托邦的公有制是建立在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的基礎上的。在烏托邦,沒有私有制下各色各類的社會寄生蟲,每個人都要參加社會生產(chǎn)勞動,而且每個人都根據(jù)有益而適量的原則索取物品,所以,烏托邦的社會產(chǎn)品非常充盈?!?1〕由于人人參加勞動,烏托邦人既不需要也不允許像其他各國工人那樣從清晨工作到深夜,飛拉哈的職責之一就是要防止有人披星戴月地超負荷工作。烏托邦人把一晝夜分成24個小時,其中只安排6小時的勞動:午前勞動3小時,然后進午膳;午后休息2小時,再勞動3小時,之后是晚餐?!?2〕烏托邦人認為,六個小時的勞動不僅足夠生產(chǎn)出整個社會所需求的產(chǎn)品,而且也有益于人們健康的需求和歡娛。
烏托邦的生產(chǎn)部門分為農業(yè)和手工業(yè),技術基礎是手工勞動,基本生產(chǎn)單位是家庭。農業(yè)家庭是屬于全民所有的農莊,城市家庭實際上是屬于全民所有的手工業(yè)作坊。烏托邦的農業(yè)生產(chǎn)和手工業(yè)生產(chǎn)全部根據(jù)國家統(tǒng)一計劃有組織地進行,實行普遍義務勞動制。烏托邦非常重視生產(chǎn)勞動,除少數(shù)公職人員和專門從事科學研究的學者外,凡有勞動能力的人都必須參加生產(chǎn)勞動。〔13〕如果有人到外地旅行,只要在別處停留一天以上,就必須參加當?shù)氐纳a(chǎn)勞動。〔14〕
烏托邦的城市手工業(yè)有毛織、麻紡、圬工、冶煉、木工等行業(yè)。每個烏托邦人必須學會一種手工藝。所有人都要從事手工藝勞動。婦女體力較弱,可以干一些較輕的活,如織毛或紡麻等。每個城市家庭只從事一種手工業(yè)生產(chǎn)。如果有人對本家庭從事的行業(yè)不感興趣,他可以轉到從事他所感興趣的那個行業(yè)的家庭里去。如果有人在掌握一門技藝后又學會了另一門社會所需要的技藝,他可以自由選擇其中一種作為自己的職業(yè)?!?5〕
烏托邦沒有農村,農業(yè)也不是烏托邦人的專門職業(yè),所以,在烏托邦里并沒有職業(yè)農民。在農業(yè)區(qū)主要是農莊和農場,城市手工業(yè)者同時也就是農民。烏托邦每個城市周邊至少有12英里的土地供人們耕種。市民輪流到毗鄰的農業(yè)區(qū)從事農業(yè)勞動兩年,期滿后回到城市繼續(xù)從事手工業(yè)勞動。如果有人喜歡農村生活的話可以在那里多住幾年。〔16〕不過,這并不表明烏托邦人不重視農業(yè)生產(chǎn)。在烏托邦,兒童在學校都要接受農業(yè)教育,還要到田野里從事實踐活動。烏托邦人不論男女都必須掌握耕作技術,定期到農村從事不少于兩年的農業(yè)生產(chǎn),以解決全社會的糧食、燃料、肉類、蔬菜等食品供應。同時,農民也可以隨時從城市得到他們所需要的一切?!?7〕所以,在烏托邦,城市居民不是統(tǒng)治農村的主人,他們本身就是農村這塊土地上的農民。
在烏托邦,除了對外貿易領域,已完全廢除商品和貨幣。烏托邦內部不需要進行任何物品交換,一方面烏托邦的一切貨品供應都很充足,另一方面烏托邦人也沒有超出自己需要的貪欲。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各家庭都把自己生產(chǎn)的產(chǎn)品統(tǒng)一運到國庫,并從國庫領取自己所需要的東西。也就是說,烏托邦實際上實行的是按需分配制度。不過,烏托邦的分配仍有明顯的平均分配色彩,不僅產(chǎn)品要在全部居民中均勻分配,包括居民的服裝也基本沒有什么差別,除了男女之間、已婚和未婚之間存在區(qū)別之外,其他如樣式、顏色都是同一的。此外,烏托邦還實行公共食堂制度,每三十戶辦一所食堂,集體用膳。不過,如果不愿意在食堂進餐的話,也可以從倉庫領取自己所需的食品,在自己家里做飯?!?8〕
三、烏托邦的科學、文化和教育
烏托邦人自由灑脫,性情溫和,聰明睿智,生活從容,他們是世界上最優(yōu)秀的民族和最幸福的國家。盡管他們的土地并不太肥沃,氣候也不太好,但他們生活有節(jié)制,建立起了抵御惡劣氣候的有效機制,并通過精耕細作改善了土質。正是通過科學的方法,他們在一個原本并不豐饒的土地上創(chuàng)造了奇跡,把這里變成了世界上六畜興旺、物阜民豐,人民體格最健碩和疾病最少的國家。所有這些,都是烏托邦人重視教育和科學文化的結果。烏托邦的制度同愚昧無知是完全格格不入的,全體公民均受到良好的義務教育。
烏托邦人非常重視學習。在烏托邦,人們從兒童時起就被引導閱讀有益的書。大部分公民,無論男女,總是把體力勞動后剩余的時間全部都花在學習上。烏托邦憲法規(guī)定,在公共需要不受損害的范圍內,所有公民除了從事體力勞動,還有盡可能充實的時間用于精神上的自由及開拓,即進行學術探討。烏托邦人對專門從事學術工作的人非常尊重,他們的教士、首席飛拉哈、外交使節(jié),乃至總督,都是從有學問的人中間選出的?!?9〕每個城市都有為數(shù)不多的這類人,他們從小就被發(fā)現(xiàn)具有特殊稟賦,聰明不凡并且本人又對學問確實感興趣,這些人經(jīng)過教士的推薦和飛拉哈的秘密投票,可以被特許免除其余一切工作以便專門從事各科學術的研究?!?0〕不過,如果任何從事學術研究的人辜負了人們的期望,他就會失去豁免權,被重新調回去做工。相反,如果一個工人在業(yè)余時間刻苦鉆研學問并且成績卓著的話,則可以擺脫自己所從事的工作,被指定去從事專門的學術研究。〔21〕
烏托邦人學習的內容非常廣泛,包括文學、音樂、哲學、數(shù)學、醫(yī)學、天文學和各種技藝。在接觸到希臘和拉丁文學之前,烏托邦人在音樂、邏輯、算術、幾何等方面的進步絲毫不遜于任何古典作家。他們對星辰運行、天體運動、海水潮汐等也都有自己的研究,并且完全可以同古典哲學家們相比肩。不僅如此,他們還能夠把科學研究成果運用于生產(chǎn)實踐,如他們能夠根據(jù)長期實踐經(jīng)驗的積累來預測風雨及其他一切氣候變化,他們在耕種時非常注意對土壤的改良,等等。他們非常注重教育和生產(chǎn)實踐相結合,強調無論男女,從小就應參加實習活動,將學習的知識用到生產(chǎn)實踐中去。也就是說,烏托邦人的教育并不局限于掌握理論,而是通過游戲和練習的形式與參加實際的耕種和手工藝活動結合在一起的,他們鼓勵勇于鉆研和發(fā)明各種技術和工藝。
烏托邦人并不排斥外來優(yōu)秀文化。在烏托邦人看來,善于接受他人的思想,并從他們那兒獲取盡可能多的知識,是提高自身能力的最為便捷的途徑,所以,凡是到烏托邦觀光旅游的客人,如果才智出眾或具有周游列國的豐富閱歷,那他一定會受到最為熱烈的歡迎。烏托邦人非常愿意傾聽世界各地發(fā)生的事情,也希望通過這樣的機會來學習外國對自己有用的知識、技藝和各種發(fā)明?!?2〕例如,當他們聽說有關希臘文化的描述后,便迫不及待地要學習希臘語和希臘文化,對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埃里斯托芬、荷馬等都愛不釋手。他們還學會了造紙和印刷技術。〔23〕
在烏托邦,沒有壓迫和剝削,沒有體力和腦力之間的對立,全體公民衣食無憂,生活幸福,每個人都享有可靠的物質福利,受過良好的學術訓練,擁有足夠的閑暇時間,而且思想開放,所以,他們的求知興趣非常廣泛。經(jīng)過不斷地學習、充實知識和各科學問的訓練,烏托邦人在各種技藝發(fā)明方面均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這又反過來極大地促進了烏托邦人生活的舒適與方便。
四、烏托邦的社會生活
烏托邦自然風景優(yōu)美,城鄉(xiāng)規(guī)劃合理,布局得體,生活方便。烏托邦島狀如新月,中部最寬,兩頭略尖,兩角間的海峽展開一片汪洋,宛如一片微波蕩漾的大湖。全島散落著54座城市,城市之間遠近適宜,交通便利。每座城市都環(huán)繞著至少12英里左右的農地。城內綠樹掩映,街道寬闊,建筑整潔,宛若一座大花園。市面繁華而不喧囂,熱鬧而不嘈雜。與城市相比,農區(qū)則又是一派別樣風光,農場住宅間隔適中,星星點點地散落在廣袤無垠的原野上,金黃的稻谷、翠綠的牧場、茂密的森林,加上田間歡歌笑語的農人,完全是一幅旖旎的田園詩景?!?4〕
烏托邦的建筑并不奢華,但卻非常舒適、宜居。房屋結實、美觀,既考慮到室內采光,又考慮了防火,還能有效抵抗風暴的侵襲。每家房屋都是前門面向寬闊的大街,后門通往寧靜的花園。烏托邦人酷愛自己的花園,那里碧草茵茵,花朵艷麗,樹木繁茂,天空湛藍,加上掛滿枝頭的各種水果和沁人心脾的清新空氣,確實讓人賞心悅目,流連忘返。人們很大一部分閑暇時間都用來修葺花園,享受人與大自然水乳交融般的和諧相處?!?5〕
烏托邦人追求樸素自然的生活方式。在他們看來,“順乎自然”“合乎天性的生活”即為“至善”?!?6〕他們衣著簡樸,工作時間就穿一件很樸素的粗皮服,這種衣服甚至可以穿7年。即使在公共場合,也只是在粗皮服外面披上外套而已,這種外套一般也可以用上兩年。全島人的服裝顏色幾乎都是羊毛的本色。他們的日常用具都是物美價廉的陶瓷和玻璃制品,金銀珠寶卻被視如敝屣。例如,他們用金銀制作便桶溺器以及奴隸身上的鐐銬,或者給罪犯戴上金耳環(huán)、金戒指、金項圈或金冠。珍珠、鉆石等也都是兒童玩具。〔27〕
烏托邦人并非苦行僧式的禁欲主義者,他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非常高。只不過這里的生活質量不是貪婪無度的欲望,而是精神的歡娛?!?8〕烏托邦人衣著樸實簡單,但他們卻把簡樸視為一種生活方式。在烏托邦,所有衣服都是大家一針一線親手縫制的,其中凝聚著他們的信念、追求和幸福感。烏托邦沒有城鄉(xiāng)對立,沒有農民和市民的鴻溝,也沒有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隔膜。人們從事任何勞動都是享受,是一個人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充滿著歡樂和滿足。
烏托邦每座城市都分為四個大小相同的區(qū)域,每個區(qū)的中心都有一個百貨集散地。人們都把自己的勞動成果運送到這里,也從這里領取自己所需要的物品。它的旁邊是食品儲藏場,擺放著從各地運來的蔬菜、水果、面包、魚肉等。但烏托邦人不允許在城內殺生,也不允許任何公民從事屠宰業(yè),所有食用的禽鳥牲畜都必須在城外屠宰洗凈后才能運進來,屠宰一事專由奴隸去做。其目的一是要讓烏托邦人遠離血腥,以呵護其善良和慈愛之心免遭傷害,二是避免病菌的傳播和污染城市環(huán)境?!?9〕烏托邦人非常重視學習醫(yī)藥知識,注重保護公共環(huán)境衛(wèi)生,以防止空氣污染、水污染和疾病傳染。他們采取各種措施為居民提供清爽的空氣、潔凈的飲水和健康的食物。
由于非常注重衛(wèi)生和健康,烏托邦人很少生病,即使不幸患病,也無需憂慮,因為病人可以在公共醫(yī)院里接受免費治療,并會得到特殊的照顧。烏托邦每個城市都設有四所寬敞的醫(yī)院,設備完美,藥物齊全,醫(yī)生經(jīng)驗豐富,對病人照顧熱情入微。四所醫(yī)院分別設在四個不同的地方,這樣做既是為了防止因病人擁擠而影響環(huán)境的舒適,也是為了減少傳染病菌擴散?!?0〕烏托邦人一旦患病都非常樂意到醫(yī)院去接受治療,一是因為那里的醫(yī)護人員個個都和藹可親,對病人體貼入微;二是因為每個患者都不愿意給家人帶來過多麻煩?!?1〕他們把死亡看成是一種解脫。當一個人患了不治之癥且疼痛難當時,繼續(xù)延長他的生命對他本人是一種折磨,對別人則是煩擾和驚嚇,這時教士和官員就會對他提出勸告,要么自己了結生命以求解脫,要么愿意由別人代勞幫他解除痛苦?!?2〕聽取勸告的患者或者絕食而死,或者在睡眠中平靜地離開這個世界。這種死被認為是高尚的。如果病人不愿意選擇這條路,他仍然會得到無微不至的照顧,任何人都不能在病人不情愿的情況下奪去他的生命。同時,如果一個人未得到教士和官員勸告就選擇自殺,他就不配享受土葬或火葬,只能曝尸沼澤?!?3〕
就餐也是烏托邦人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飛拉哈所居住的廳館就是大家共同進餐的公共餐廳。每位飛拉哈管理30戶居民,為方便管理,他的左邊和右邊各住著15戶。在規(guī)定的午餐和晚餐時間,銅喇叭就會準時吹響,全體30戶居民就會到飛拉哈的廳館聚齊,一同進餐。公共食堂飯菜精美豐盛,烏托邦人在這里同自己的家人、鄰居、朋友一起用膳,其樂融融。為方便大家就餐,食堂還為老人、孩子、孕婦提供專門服務。午餐和晚餐前,要指定一人給大家先讀一段書,勸人向善。長者會在進餐前的閑聊中觀察青年的才華和性格,并給以適當指點。整個就餐過程秩序井然而又輕松活潑,晚膳時間還會有旋律優(yōu)美的音樂相伴。〔34〕烏托邦人的進餐也成了一種休閑,一種享受,一種生活方式。
在烏托邦,閑暇時間被用來讀書,探討學問,促膝談心,或參加各種文娛活動,如演奏音樂,或進行益智游戲。這里沒有酒館,沒有妓院,沒有各種各樣的腐化場所,也沒有藏污納垢的陰暗角落?!?5〕所以,這里沒有花天酒地,沒縱情恣肆,沒有懶散怠惰,沒有投機取巧,也沒有賭博之類的有害無益的游戲。人與人之間沒有隔閡,沒有猜忌,大家在彼此交流中互吐心聲,取長補短,陶冶性情,共同成長。
外出旅行也是一大生活樂趣。〔36〕除風俗習慣,烏托邦沒有法定假日,只要自己樂意并得到相關許可,就可以外出旅行。烏托邦人的外出旅行分為城區(qū)觀光和城際旅游。任何人只要完成當天的活計,在征得家長允許和家人贊同后,就可以隨便到城郊觀光。如果想到另一個城市走親訪友或觀光旅游,需要得到飛拉哈及首席飛拉哈的許可,拿到相關證件。一般情況下他們都會獲得批準。如果他們在別處逗留一天以上的話,他們就需要參與當?shù)氐膭趧?。旅行者全程什么都不用帶,他們所到之處都像是到了自己家一樣,因為所有居民都是一家人,所有生活用品都是公共財產(chǎn)。人在旅途,可以說是一無所有,也可以說無所不有?!?7〕不過,如果是走親訪友的話,他們會帶上精美的禮品,如自制的糕點、葡萄酒、羊毛衫、工藝品等,當然也可以選擇到親友居住的地方同他們一起勞作,共進晚餐或共度節(jié)日。
在烏托邦,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和睦是社會和諧的基礎,也是烏托邦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烏托邦人實行一夫一妻制,對他們來說,配偶是自己一生的伴侶,結婚就意味著雙方要在一起共同生活,共同分享生活的樂趣,共同承擔生活的責任,因此,對婚姻問題必須慎之又慎。一旦結婚成家,所有的烏托邦人都會盡力守護自己溫馨美好的家庭。在烏托邦人那里,美好的愛情就像是一座山,其婚姻的穩(wěn)固性在世界上是罕見的。當然,如果夫妻性情確實不夠融洽,已沒有在一起生活的必要,而且雙方又都有了渴望共同生活的意中人,如果雙方愿意離異,開始各自的新生活,經(jīng)過議事會批準,也是允許的。但這種情況非常少見,也不被鼓勵。在烏托邦,淫亂和強奸都會受到嚴厲處罰?!?8〕
烏托邦的家庭長幼有序,長者慈,幼者孝,夫妻相敬如賓,所有家庭成員都和睦相處,相互關愛。長者寬容而又不失威嚴,他們不專制,不頑固,從不動輒訓人,對那些少不更事或任性的年輕人也能通過言傳身教去誘導他們。兒女們則盡心盡力孝順父母,照顧年長的老人。
在烏托邦,男女是平等的。女子也同男子一樣接受教育,參加勞動,從事學術研究。老年寡婦甚至還可以被選做教士?!?9〕
烏托邦的人口是納入國家發(fā)展規(guī)劃的,每一戶、每座城市的人口都有嚴格規(guī)定,一旦超出限額就會遷入人口不足的戶和城市?!?0〕
烏托邦人的宗教信仰是自由的。在烏托邦,幾乎每個城市都有五花八門的宗教,有人崇拜太陽,有人崇拜月亮,也有人崇拜其他星辰,還有一些人把古圣先賢當作神來崇拜。在這里,宗教信仰是純粹個人的事情。法律規(guī)定,任何人都有權信奉自己所選擇的宗教,任何人都不能因為他的信仰而受到懲罰,任何人都不能強迫別人信奉某種宗教。這一法律源于國家的創(chuàng)始人烏托普王?!?1〕他認識到宗教信仰在社會生活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一個國家可能因宗教而興盛,也可能因宗教而衰亡,因此便制定了保護人們宗教信仰自由的法律。烏托邦實行教會民主制度,教士一律由國民秘密投票選舉產(chǎn)生。烏托邦的教士人數(shù)很少,每個城市只有13人。教士負責主持禮拜、舉行圣事和監(jiān)察社會風尚?!?2〕雖然他們只有訓誡之權,因為懲處是各級官員的職責,但一個人如果被教士傳喚和斥責是非常丟臉的事情。教士還負責教育青少年,他們不但要傳授知識,還要陶冶他們的品德?!?3〕
五、烏托邦的對外關系
烏托邦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同外部世界保持著正常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往來。從政治方面看,他們有民選產(chǎn)生的派駐國外的使節(jié),國內也駐有外國使節(jié)和外國僑民,烏托邦會為外國使節(jié)和外國僑民提供固定住所和專門服務,居民對他們也非常尊敬。烏托邦人的美德贏得了不少國家的尊敬和欽羨,他們常常主動邀請烏托邦派官員到他們那里擔任公職,任期或一年或五年不等。任期屆滿后再被恭送回國。烏托邦人雖然豐衣足食,但仍與外國保持著經(jīng)濟往來。他們會把剩余的新產(chǎn)品運銷到別的國家。烏托邦人非??犊蜕屏?,他們把這些產(chǎn)品的七分之一無償送給相關國家的貧民,余下的則廉價出售,從而贏得了鄰國的一致好評?!?4〕烏托邦通過出售一定產(chǎn)品獲得大量的金銀,這些金銀在國內毫無用處,主要是用于國際間的流通。一是用它們來購買一些國內缺乏的東西;二是應付突發(fā)性事變,如國際間的糾紛或爆發(fā)戰(zhàn)爭時招募雇傭兵等。在文化方面,烏托邦人也不保守,他們很善于向其他國家學習先進的科學、文化和技術知識?!?5〕
烏托邦把請求烏托邦人派遣行政官員的國家叫盟邦,把自己給予過好處的那些國家稱為友邦。但烏托邦人不同別的國家簽訂條約,因為在他們看來,人們不應當把任何未加害于自己的人看成敵人,天然產(chǎn)生的伙伴關系比條約更可靠,能夠更好地把人們團結在一起的是善意而不是協(xié)定,是彼此間的依賴而不是一紙空文。〔46〕
烏托邦人酷愛和平,痛恨戰(zhàn)爭,但并不籠統(tǒng)地反對一切戰(zhàn)爭。他們認為,如果戰(zhàn)爭的目的是反對侵略、保家衛(wèi)國,或將暴政之下的人民解放出來,或者為受到不公正對待的鄰邦復仇,進行戰(zhàn)爭都是合理的?!?7〕所以,雖然烏托邦人不輕言戰(zhàn)爭,但也經(jīng)常整軍經(jīng)武,時刻保持著對舊世界的高度警惕。一旦本國受到入侵,則地不分海陸,人不論勇懦,所有的人都必須走上前線。在同胞和親人面前畏葸不前或臨陣脫逃都是極其可恥的行為。在戰(zhàn)爭中,烏托邦人絕不濫殺無辜,也不愿殺害降卒,更不劫掠平民。在他們看來,戰(zhàn)爭的目的在于懲治禍首元兇,而不在于屠戮生靈。〔48〕
六、共產(chǎn)主義思想的萌芽
莫爾的烏托邦思想里蘊含著許多進步的、引導人類歷史發(fā)展方向的東西。這些“剛剛萌生的共產(chǎn)主義思想” 〔49〕既是后來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思想來源,也是人類思想史的寶貴財富。
首先,莫爾提出了廢除私有制和雇傭勞動制度,消滅階級對立和階級差別,建立一個以公有制為基礎的新社會的主張。隨著私有制的廢除,階級和剝削的消滅,國家的職能也大大簡化了,烏托邦廢除了監(jiān)獄、警察等暴力機關,國家的主要職能是對內組織社會生產(chǎn)和生活管理,對外鞏固國防。在烏托邦里,人人參加勞動,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勞動不再是一種謀生手段,而是人的一種本能和需要;勞動沒有貴賤之分,無論什么工作,都同樣會受到尊敬。這樣,勞動與享受的同一性在這里得到了完全的實現(xiàn),勞動也因而恢復了它的本來面目。在烏托邦里,由于勞動成了人們生活的第一需要,勞動的效率大大提高了,人們每天只需勞動很少的時間(每天工作六個小時)便可以滿足社會生產(chǎn)的需要,其余的時間則被用來安排學習或娛樂。
其次,莫爾提出了有計劃地組織社會生產(chǎn)和社會生活的思想。莫爾注意到生產(chǎn)無政府狀態(tài)給社會造成的危害,因此,在設計烏托邦社會生產(chǎn)模式時強調了有計劃地組織社會生產(chǎn)的重要性,其目的就是希望借此克服生產(chǎn)無政府狀態(tài)所造成的人力、物力的浪費,以便人盡其才,物盡其用,促進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和物質財富的生產(chǎn),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的需要。除了有計劃地組織社會生產(chǎn)之外,他還設想妥善地組織社會生活,實現(xiàn)生活的社會化、計劃化,并提出了規(guī)劃人口發(fā)展,實現(xiàn)人口平衡,實行社會人口有計劃流動的思想。
再次,莫爾提出了自由、民主、平等、法治的主張。在烏托邦,每個公民都享有充分的自由權利,也都享有充分的民主權利。雖然存在著不同等級的官員,但官民之間并無貴賤之分,不同職業(yè)之間也不存在隔閡和鴻溝,男女之間在受教育、勞動、擔任公職等方面也都享有同等的權利。這里人人精通法律,人人遵守法律。烏托邦頒布一切法律都是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利益和民主權利,它的法律條文簡約、解釋明確,讓人一目了然,也更簡便易行。
最后,莫爾提出了人的全面發(fā)展,用新型分工代替舊式分工,建立和諧完美社會的思想。在烏托邦,由于勞動不再是謀生手段,社會有計劃地組織著生產(chǎn)勞動,人人都受到同樣的教育和處于同樣的生活環(huán)境,因此人人都是與舊世界的人完全不同的新人,人人都能得到全面發(fā)展。他們擁有新思想、新感情、新精神、新道德、新習慣、新語言和新行為方式,人人都能獲得最大的幸福和康樂。由于每個人都是全面發(fā)展的人,舊式的社會分工被消滅了,取而代之的是自由選擇工種、自由調換工種和短時工作制,雇傭勞動、強迫勞動、痛苦勞動被自由的、自覺的、歡樂的勞動所取代,殘酷的自由競爭也被愉快的勞動競賽所取代。在這里,每個人都是根據(jù)自己的興趣進行工作的。只要對某一工作感興趣,他隨時都可以自由流動。烏托邦消滅了城市和鄉(xiāng)村、工業(yè)和農業(yè)、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之間的對立和差別。烏托邦是一個和諧美好的社會,這里不再有殘酷的競爭,不再有爾虞我詐,不再有貪婪、爭訟、掠奪等一切罪惡與禍害,有的只是和諧與完美:不僅有和諧友愛的人際關系、和諧和睦的家庭關系、和諧美滿的兩性關系、和諧平等的城鄉(xiāng)關系,而且還有和諧完善的天人關系。
不過,莫爾的烏托邦思想中也保留著一些消極的成份,帶有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的深深的印記。例如,烏托邦里還保留著奴隸與奴隸勞動,還保留著殖民地,保留著最高領導人的職務終身制,等等。對于這些消極的、落后的甚至某些糟粕性的東西,應該放到具體的歷史環(huán)境中去理解。
〔參考文獻〕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Thomas More, Utopia, edited by George M. Logan and Robert M. Adam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pp.43-44,pp.49,p.52,p.48,p.48,p.59,p.52、78,p.82,p.82,p.46,p.51,p.50,p.52,p.58,p.49,pp.43-44,p.44,pp.56-58,p.52,p.63-52,p.52,p.77,pp.75-76,pp.40-41,pp.46-47,p.67,pp.61-62,p.73,p.55,p.56,pp.56-57,pp.78-79,pp.57-58,p.59,p.59,p.58,pp.80-81,p.99,pp.54-55,p.94,p.98,p.99,p.83,pp.59-60,p.75,p.83,p.85,pp.86-87.
〔4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39.
【責任編輯:石本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