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燦, 盧歡亮*, 李智輝
(1.廣東省環(huán)境科學研究院,廣東廣州 510045;2.廣東寶邁森環(huán)保科技有限公司,廣東東莞 523850)
?
生物吸附劑Bio-matrix去除廢水中重金屬的研究
陳 燦1, 盧歡亮1*, 李智輝2
(1.廣東省環(huán)境科學研究院,廣東廣州 510045;2.廣東寶邁森環(huán)??萍加邢薰?,廣東東莞 523850)
摘要[目的]研究生物吸附劑Bio-matrix對常規(guī)重金屬Cu2+、Ni2+、Cr3+的吸附性能。[方法]考察不同溫度、吸附劑投加量、吸附時間、pH對吸附量的影響,并分析了Bio-matrix對Cu2+的等溫吸附情況。[結(jié)果]Bio-matrix吸附劑對Cu2+的吸附效果優(yōu)于Ni2+和Cr3+,溫度對吸附量影響較小,3 h可達到吸附平衡,單位吸附量隨 pH 的升高先增大后減小,在pH 4左右時對重金屬的單位吸附量最大,Bio-matrix對Cu2+的吸附等溫線與 Freundlich 方程有較好的擬合性,飽和吸附量為19.3 mg/g。[結(jié)論]該研究為Bio-matrix作為生物吸附劑去除廢水中重金屬提供了可行途徑。
關(guān)鍵詞Bio-matrix吸附劑; 重金屬; 等溫吸附; 吸附容量
隨著社會進步和工業(yè)的發(fā)展,重金屬廢水的排放量越來越大。鑒于其對環(huán)境的持久污染以及對人體和其他生物的危害,對重金屬廢水污染進行有效治理成為環(huán)境污染治理工作的熱點。吸附法因具有來源廣泛、選擇性高、操作簡單等優(yōu)點,成為重金屬廢水的一種有效處理方法而被廣泛應用[1]。新興的生物吸附劑越來越受到人們關(guān)注,生物吸附是利用生物體及其衍生物來吸附重金屬的過程。Yao等[2]研究了栗子殼對Cu2+的吸附效果,結(jié)果發(fā)現(xiàn),Langmiur最大吸附量為12.53 mg/g,錢翌等[3]以花生殼為生物吸附劑進行了去除廢水中重金屬的研究。筆者介紹了一種新型生物吸附劑Bio-matrix,并對其吸附重金屬過程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以期為Bio-matrix作為生物吸附劑去除廢水中重金屬提供了可行途徑。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Bio-Matrix吸附劑由廣東寶邁森環(huán)??萍加邢薰咎峁?,宏觀上是一種黑色粉末狀固體(圖1),它能吸附泄露于水體或陸地上的污染物,將其迅速包裹,進而達到穩(wěn)定化的目的。
圖1 Bio-Matrix吸附劑Fig.1 Bio-matrix biosorbent
1.2試驗廢水試驗廢水采用分析純硫酸銅、氯化鎳、氯化鉻和純水配制而成。
1.3試驗方法
1.3.1吸附性能的影響因素。
1.3.1.1溫度對吸附性能的影響。稱取1 g吸附劑產(chǎn)品于6只同批次250 mL錐形瓶中,向瓶中加入200 mL初始濃度均為50 mg/L的混合Cu2+、Ni2+、Cr3+溶液,分別置于15、25、35、40、45、50 ℃恒溫振蕩,4 h后檢測剩余重金屬濃度,按下式計算單位吸附量。
式中,q為吸附劑產(chǎn)品單位吸附量(mg/g);C0是重金屬起始濃度(mg/L);Ce是吸附后剩余濃度(mg/L);V是濃度體積(L);M是吸附劑產(chǎn)品用量(g)。
1.3.1.2吸附劑投加量對吸附性能的影響。在室溫(23±2)℃下,分別稱取0.2、0.5、0.8、1.0、1.2、1.5 g吸附劑產(chǎn)品于250 mL錐形瓶中,向瓶中加入200 mL初始濃度均為50 mg/L的混合Cu2+、Ni2+、Cr3+溶液,振蕩4 h后檢測剩重金屬濃度。
1.3.1.3吸附時間對吸附性能的影響。在室溫(23±2)℃下,稱取0.8 g吸附劑產(chǎn)品于250 mL錐形瓶中,向瓶中加入200 mL初始濃度為50 mg/L的重金屬溶液,在振蕩器上以200 r/min振蕩,分別于0.5、1.0、1.5、2.0、2.5、3.0、3.5 h取樣,檢測剩余重金屬濃度。
1.3.1.4pH對吸附性能的影響。稱取0.8 g吸附劑產(chǎn)品于6只同批次250 mL錐形瓶中,向瓶中加入 200 mL初始濃度均為50 mg/L的混合Cu2+、Ni2+、Cr3+溶液,分別調(diào)節(jié)pH為1.2、1.6、2.1、3.2、4.3、4.9、6.2,室溫振蕩反應3 h后計算吸附量。
1.3.2等溫吸附試驗。分別稱取吸附劑產(chǎn)品0.8 g于250 mL錐形瓶中,向每個錐形瓶中加入一定濃度的CuSO4溶液,使溶液中Cu2+濃度分別為20~60 mg/L ,在(23±2)℃下振蕩3 h后取樣檢測。
1.4測定方法采用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fā)射光譜儀(ICP)檢測重金屬濃度。
2結(jié)果與分析
2.1溫度對吸附性能的影響由圖2可知,隨著溫度的增加,重金屬吸附量略有變化,但增減幅度不大。Cu2+在15 ℃時吸附量最低為7.5 mg/g,在40 ℃時最高為8.1 mg/g。因此,在實際廢水處理中,不需要對廢水進行加熱或冷卻,減少運行成本,后續(xù)試驗均在室溫下進行。
圖2 溫度對重金屬離子吸附量的影響Fig.2 Effects of temperature on the adsorbing capacity of heavy metal ion
2.2吸附劑投加量對吸附性能的影響由圖3可知,吸附劑對Cu2+的吸附效果最佳,Ni2+和Cr3+的去除效果相差不大。對于相同濃度的溶液,在投加量為0.8 g時,單位質(zhì)量產(chǎn)品對Cu2+、Ni2+、 Cr3+的吸附量分別為8.6、3.8、3.6 mg/g,隨著吸附劑用量的增加,重金屬去除率增大,但吸附劑之間會形成競爭吸附,導致單位吸附量降低,表面活性位點不能充分利用[4]。因此,對于200 mL濃始吸度為50 mg/L重金屬溶液而言,結(jié)合去除效果和吸附容量,選擇吸附劑用量為0.8 g。
圖3 吸附劑投加量對吸附性能的影響Fig.3 Effects of dosage on adsorption property
圖4 吸附時間對吸附性能的影響Fig.4 Effects of adsorption time on the adsorption property
2.3吸附時間對吸附性能的影響由圖4可知,前1.5 h是吸附劑產(chǎn)品吸附重金屬離子的主要階段,吸附速率較快,隨著時間的推移,吸附速率逐漸減慢,振蕩吸附3.0 h后重金屬濃度基本不再降低,達到吸附平衡,吸附速率也趨于平緩。這是由于在吸附初始階段,溶液濃度梯度較高,產(chǎn)品表面的吸附空位點數(shù)目最多,吸附速率最快。隨著時間的推移,其表面的吸附空位點越來越少,導致吸附速率降低[5]。吸附劑對Cu2+的吸附效果相對最佳,吸附完成后Cu2+濃度降至18.2 mg/L,而Ni2+和Cr3+濃度分別為33.7和35.2 mg/L。
2.4pH對吸附性能的影響由圖5可知,溶液初始pH對Bio-matrix吸附量有較大影響,pH<2.0時,吸附劑對三者的吸附效果很差,這是因為此時溶液中H+濃度較高,會與重金屬離子競爭吸附劑表面的活性位點,降低吸附劑與重金屬的結(jié)合能力。當pH從1.6增大到4.3的過程中,Cu2+、Ni2+、Cr3+單位吸附量隨著pH的增大顯著增加,分別由0.9、0.2、0.3 mg/g增大至12.4、5.9、8.8 mg/g,而當pH繼續(xù)增加時吸附量反而降低,故選擇pH 4左右為最佳條件。
圖5 pH對重金屬離子吸附量的影響Fig.5 Effects of pH on adsorbing capacity of heavy metal ion
2.5吸附劑對Cu2+的等溫吸附試驗通過對不同濃度的Cu2+溶液進行等溫吸附試驗,測試吸附平衡后相應Cu2+濃度,所得數(shù)據(jù)換算成吸附量。初始濃度Co分別為20、30、40、50、60 mg/L時,Ce為2.8、4.7、9.7、17.1、23.8 mg/L,qe為4.3、6.3、7.6、8.2和9.0 mg/g。對試驗結(jié)果采用經(jīng)典的Langmuir吸附等溫式和Freundlich吸附等溫式[6]進行線性擬合,并計算相關(guān)參數(shù),結(jié)果Langumuir:qm19.3 mg/g,KL0.049,R2=0.988,Freundlich:1/n=0.66,KF=1.14,R2=0.992。吸附等溫線見圖6、7。
圖6 吸附劑對Cu2+的 Langumuir 吸附等溫線Fig.6 Langumuir adsorption isotherm of biosorbent to copper ion
圖7 吸附劑對Cu2+的Freundlich 吸附等溫線Fig.7 Freundlich adsorption isotherm of biosorbent to copper ion
由圖6、7可知,Bio-matrix吸附劑對 Cu2+的吸附等溫線與 Freundlich 方程有較好的擬合性,相關(guān)系數(shù)R2大于 0.99,而Langumuir 方程對 Cu2+的吸附等溫線的擬合度稍差。由此可以推論吸附劑表面對 Cu2+的吸附不是單層吸附,可能是不均勻表面的多層吸附模式,飽和吸附量約為19.3 mg/g。
3結(jié)論
(1) 生物吸附劑Bio-matrix處理200 mL初始濃度均為50 mg/L的Cu2+、Ni2+、Cr3+混合重金屬廢水,吸附劑最佳用量為0.8 g,3 h可達到吸附平衡,且Bio-matrix對混合廢水中Cu2+的吸附量高于Ni2+和Cr3+。
(2) 廢水pH對Bio-matrix吸附效果影響較大,在pH4左右時對重金屬的單位吸附量最大,溫度對吸附基本無影響。
(3) 生物吸附劑Bio-matrix對Cu2+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等溫吸附模式,在室溫條件下,飽和吸附容量為19.3 mg/g。
參考文獻
[1] 崔志新, 任慶凱, 艾勝書, 等.重金屬廢水處理及回收的研究進展[J].環(huán)境科學與技術(shù), 2010, 33(12F): 375-377.
[2] YAO Z Y, QI J H, WANG L H.Equilibrium, kinetic and thermodynamic studies on the biosorption of Cu(Ⅱ)onto chestnut shell[J].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10, 174(1/2/3): 12-19.
[3] 錢翌, 劉依, 褚衍洋.以花生殼為生物吸附劑去除水中重金屬的研究進展[J].中國農(nóng)學通報, 2013,29(35):293-299.
[4] SUN Q,YANG L.The adsorption of basic dyes from aqueous solution on modified peat-resin particle[J].Water Res,2003, 37(7): 1535-1544.
[5] 欒兆坤, 湯鴻霄.尾礦砂顆粒表面特征與吸附作用研究:Ⅱ.尾礦砂對重金屬的吸附作用[J].環(huán)境科學, 1993, 12(5):356-364.
[6] 羅仙平, 李健昌, 嚴群, 等.處理低濃度氨氮廢水吸附材料的篩選[J].化工學報,2010, 61(1): 216-221.
基金項目環(huán)保公益性行業(yè)科研專項(201509037);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2015B020215009);廣州市科技計劃項目(201508030028)。
作者簡介陳燦(1990- ),女,湖北仙桃人,工程師,碩士,從事環(huán)境工程材料制備與應用研究。*通訊作者,教授級高工,博士,從事環(huán)境工程新技術(shù)研發(fā)及其推廣應用研究。
收稿日期2016-04-25
中圖分類號S 1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6)14-052-03
Heavy Metal Removal by Bio-matrix Biosorbent
CHEN Can1, LU Huan-liang1*, LI Zhi-hui2
(1.Guangdong Provincial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45; 2.Guangdong Baomaise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Dongwan, Guangdong 523850)
Abstract[Objective] To research the adsorption performance of biosorbent Bio-matrix on conventional heavy metal Cu2+, Ni2+and Cr3+.[Method] Effects of pH, temperature, biosorbent dosage and adsorption time on adsorbing capacity were researched, isothermal adsorption of Bio-matrix to Cu2+was analyzed.[Result] Bio-matrix had better adsorption effects to Cu2+than Ni2+and Cr3+.Unit adsorption capacity firstly enhanced and then decreased with pH, and reached the maximum at pH 4.The adsorption isotherm of Cu2+had better fitting with the Freundlich equation, and the saturated adsorption capacity was 19.3 mg/g.[Conclusion] This research provides feasible way for the heavy metal removal by Bio-matrix biosorbent.
Key wordsBio-matrix biosorbent; Heavy metal; Isothermal adsorption; Adsorption capa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