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娟
我在國際學校工作了十幾年,兩年前我女兒上小學時,我和先生給她選了北京一所相當不錯的公立小學。我們希望孩子在公立學校打好中文基礎,等到小學讀完四年后,再轉到國際學校。
我女兒在這所公立學校表現不錯,是班上成績拔尖的學生。我們給她學習上的壓力不大,她讀學前班時,我們很認同那所學前班的理念,老師們很少教孩子寫字做算術,孩子們天天不是游泳就是輪滑、畫畫,過得很開心。我覺得基礎教育應該關注學生的身體和心理的健康。孩子如果在運動或興趣愛好上,能專注于某一兩項特長,他們以后應該也容易把這種堅定的勁頭用在學習上。
2015年秋季,因為北京舉辦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的大閱兵活動,我女兒的小學推遲了開學時間。我所在的國際學校8月中旬就開學,所以我想著讓女兒暫時到國際學校讀三個星期,她自己的學校開學后就回去。哪知女兒在這里待了三周后,不愿意回到公立學校。我和先生都感到很意外,因為三周前女兒還表示非常喜歡她的學校,怎么會一下子發(fā)生這么大的轉變呢?
女兒告訴我說:“以前我在學校里,從來沒有感覺到,有真正玩的時間。到這里來了,才知道在學校里是可以玩的!”我問她:“你們學校不是有很棒的操場嗎,還有攀巖設施啊?!迸畠赫f,這些設施從來沒有讓他們玩過,即使體育課時大家在操場上,但是都得聽體育老師的指揮,基本都是排隊后按要求做運動,不能隨便玩。
我詳細咨詢了我們學校低年級的外教老師,像我女兒在公立學校讀了一年后轉學,會不會與國際學校的同學有明顯差距。這位外教告訴我說,我們需要做好心理準備,女兒能在兩年后達到班級里的中等水平就很不錯了,如果要達到班級里的領先水平,恐怕得到小學五年級了。
我聽了之后比較猶豫,有些擔心如果孩子不適應轉學的變化,自信心會受到打擊。我認為孩子的成長需要持續(xù)不斷的成功經歷,無論是在學習能力、人際交往還是與老師的互動方面,愉快成功的經歷能夠幫助孩子建立自信,為一生的努力打下基礎。所以我認真地跟女兒談了一次:“你在國際學校的同學是一年級的英文水平,你的英文只有幼兒園水平,如果轉學,你在原來學校的優(yōu)勢就沒有了?!迸畠郝犕旰蟪聊艘粫海缓蠓浅远ǖ卣f:“媽媽,我要轉學,請你相信我?!?/p>
一個7歲的孩子,如此堅定地為自己做了人生中的一個重要選擇,讓我們感到吃驚。女兒讀過的這所學校,已經算公立學校圈里有實驗精神的小學了。他們一個班30個學生,規(guī)模不算大,老師們的教學水平不錯,對學生也親切。不過女兒一年級上學期開家長會時,我們家長跟著孩子上了半天的課程,老師講課的節(jié)奏快,半天時間聽下來,連成年人都覺得精神緊張。老師們說得多,學生們的聲音就被聽取得少,他們的很多注意力都放在了如何遵守統一的規(guī)范上。到了第二學期我去開家長會,我們家長能感覺到,學校也在追求教學上和管理方式上的改革,只是這種改革的變化是需要時間成本的。這三周偶然的經歷,讓女兒看到另外一種生活的可能。
我女兒轉到國際學校,一個班20多個同學,人數與之前學校相比,變化不算大。但是她明顯感覺精神上放松了,內心有安全感,很愿意與老師分享各種感受:出現了問題愿意告訴老師,老師不會責備,而是關注學生;遇到快樂的事情也愿意跟老師說,老師會一起分享。這樣當孩子感覺需要幫助時,他們懂得如何尋求幫助,內心總是覺得有人是支持他的。
國際學校的寬松,并不是缺乏規(guī)范,實際上國際學校遇到原則性的事情,處理起來是非常嚴格的。但是西式教育有一套引導學生的方式,不是簡單通過“控制”達到管理的目的。比如老師們在給學生養(yǎng)成查字典的習慣時,會給學生三張紙條,每個紙條代表一次向老師求助的機會,三次機會用完了必須自己查。這樣就把決定權交到了學生手里。他們可以向老師求助,能夠體會到老師的人情味,但是他們也需要明白,這種幫助不是無限制的。
在教室的墻面上,有一個代表每個學生表現的圖表。圖表上有綠色、黃色、橘色、紅色等不同等級,代表著老師給予學生行為的不同評價。比如當老師放音樂讓學生們收拾課桌書包時,如果音樂停下來,還有人沒收拾好,老師會把寫有他名字的夾子挪到下一格,表示一種無聲的監(jiān)督。
目前女兒在國際學校學習了一年,她的英文閱讀水平基本上是每個月提高一級水平,所以她每個月都在換小組。到了二年級末期,她的老師說,她還差很小一步就能達到年級中等水平。我知道女兒這一年很努力,國際學校的課程并不是很輕松。我們這里小學是IPC課程,中學是IB課程,一年級的學生就需要了解文體的不同形式,比如小說該怎么讀、紀實性報告怎么讀、說明書該怎么讀……。他們需要先對每一個學科的知識全貌有個了解,然后每個年級都在程度上不斷加深。比如女兒二年級文學課的一個作業(yè),要求介紹一位名人的生平。同學們分成小組來做研究,他們首先通過網站、書籍等信息尋找線索,對比幾個感興趣的名人,然后挑出一個人來做細致的研究。最后的作業(yè)需要通過繪畫的形式來表達出這個名人的生平,比如介紹哥倫布的同學有可能畫出大海與輪船等。小組的幾個同學分工,有的擅長繪畫、有的負責整理打印,有的負責向全班同學陳述報告。這樣關于知識的學習不是老師生硬地教授,而是同學們通過調查研究來合作完成,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也鍛煉了人與人交往的能力。
一個項目做出來,老師會給學生打分。有時候有同學向老師報告說,小組里的某個同學沒有為這個作業(yè)做出多少貢獻,所以影響了作業(yè)的得分。這時候老師會問:聽說這位同學生病了,你有沒有關注到這點?其他人有沒有為團隊多做一些事情?老師鼓勵學生不要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也要考慮到他人的感受。
總體來說女兒在學習上有時候也會說累,但是作為兒童她的心不累,精神不累。
我從2000年開始進入國際教育領域,那時候去參加IB課程的國際會議,我驚奇地發(fā)現大家討論的是2020年我們的教育會是什么樣的。IB課程最初是聯合國為了解決外交人員子女讀書的問題,委托給相關組織來研發(fā)的課程。它不以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課程體系為基礎而自成體系,廣泛吸收了許多發(fā)達國家主流課程體系的特點。IB課程的研發(fā)者從2000年就在為2020年的教育做準備,2014年IB有了一次重大的教學大綱的改版,大綱的改版只是行動中的一步,最終是為了朝著2020年的目標行動。
IB課程強調人的終身學習的能力,教育不只是教授知識與技能,更重要的是傳授概念,讓學生懂得運用知識和技能去理解概念。新大綱特別強調“以概念為驅動的教學”。IB中學項目(MYP)課程有8個學科,每個學科都分為ABCD四個標準。大致來講,標準A代表對學科知識和技能的理解,這是最基本的一個標準,是學習的基礎。很多東方國家的教學大綱特別看重知識和技能,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公立學校教學大綱里,89%的內容都處在A標準。標準B是對知識的應用、標準C是交流、標準D是對學習內容的反思。后三點與標準A同樣重要,因為它們考察的是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運用,而不僅是零散的累加的知識。
IB中學項目(MYP)課程每個標準的滿分是8分,對一般學生來說,達到四五分的水平比較容易,但是若想拿到高分,需要付出相當的努力。對于老師來說,他們給學生評分時有非常明確的參考標準。每門學科在每個年級,都有四個檔次的評分標準,每個標準又至少有三點具體要求。所以老師在給學生評分時,有著非常明確的參照,給學生做解釋時,也能讓他們明白,每個學生在哪方面有優(yōu)勢,哪方面做得不夠好。這樣學生也覺得公平,因為老師的評分是有據可查的。西方課程設置體現出了細致的調查研究精神,他們對不同階段學生的大腦認知力、心理接受能力等各個方面做過詳細研究。所以每一門課程為何如此設置、對老師對學生有著什么樣的要求,都是明確的,有據可查的。
我們的學校教育是希望通過各種方式告訴學生:這個世界真正的研究并不只是放在某一門學科里,而是建立在多種學科之上,所以學生們要跨過各個學科的界限來思考和解決問題,然后得出自己的看法。我們的教學經常采用跨學科的形式,
比如七年級學生的課程,當他們的數學課在學習統計分析的時候,體育課就應用到這些知識。在體育課上,學生們三人一組,用四種泳姿來測速,然后根據數據來分析哪一種泳姿更快。當大家發(fā)現自由泳速度最快的時候,再研究細化的知識:游幾下換一次氣最合適?腦袋離開水面呼吸時,仰起多少角度更好?然后,老師會讓全班同學拿自己的數據,與奧運會上的運動員游泳成績對比,通過數據分析的方式,來切身感受哪些因素決定游泳的速度,以及大家可以如何改善游泳速度。
我們的這些教學方法,是希望學生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通過整合知識提出新的觀點。學生通過對數學和體育兩種方式的運用,能夠解決和研究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最后每個小組的三個同學,都會上臺一起向全班同學陳述,講講自己小組的分析結果和結論是什么。這樣學生最終的收獲不只是具體知識,而是對“變化”這個大的概念有了感受,他們通過這個小的研究,了解到變化中的可控因素。
當我們面對21世紀的時候,我們認為21世紀的人才應該具備3C的素質,這3C是communication、creativity、collaboration(另有一說3C是:care、connection、creation),既有良好的溝通和協作能力,還得具有關懷人的精髓,充滿創(chuàng)造性。信息時代知識無限豐富,學生不用老師教就已經獲得很多知識,這時候老師需要提供給學生的,一是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一是讓學生獲得對信息的辨別、篩查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明白哪些信息能解決自己的問題,從而產生新的觀點,這就是創(chuàng)造力的體現。
在學生低年級階段,我們關注學生是否開心,不開心是否會表達、會傾訴,是否知道如何尋求幫助。學生一旦在學校里遇到問題,他們應該懂得如何反映和解決問題。到了中學階段的學生,我們在意的是他們有沒有擅長的科目,這很可能是學生以后謀生的手段,他們有沒有在自己擅長的科目上做出努力?學生如果學習方法出現問題,那就需要針對學習方法輔導他們;學生如果是心理出現問題,老師會根據情況,看是否需要專業(yè)的心理輔導人員介入。當心理輔導人員需要介入學生家庭時,老師會退出。
我們也遇到過有些學生投訴某位老師,認為老師的教學質量不好。這個時候我們一方面與家長溝通,希望家長鼓勵學生多問問題,當他們在課堂上感到疑惑,一定要盡可能地當場說出來,這樣老師就更能明白,問題可能出在哪里了。另一方面,學校的其他老師、行政人員會去聽這位老師的課,這樣學生能夠感覺到,他們在反映問題之后,事情出現了變化,大家都在關心他們的感受,并且試圖解決問題。
從學校角度來說,希望家長和學生能夠接受老師的成長。并不是每個老師天生就能當好老師,學校會給需要改進的老師非常具體的幫助。當家長和學生感受到學校的積極反饋,以及看到了老師的改變,哪怕還是這位老師在教書,反映問題的家長和學生的感受完全變了,最后能夠接納老師。有的老師實在是不能符合教學的要求,最后只能離開。我覺得學生參與這個過程也很有意義,我們實際上是在教會學生——怎樣對待別人?當學生感覺到老師出現問題時,可以跟誰去講?當某個老師的教學水平明顯不足時,學校和家長們要不要關心他,幫助他?如果老師個人沒有進步,最后只得離開,學生也會因此明白:一個人如果努力不夠,機會不會一直等著他。
其實教育是一個永遠有遺憾的藝術,每個孩子的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都是他們的第一次,也是家長的第一次。老師面對著的教育對象總在變化,他們也在探索如何更好地了解每個學生,給予最適合的教育。
2012年9月21日,上海一所國際學校的學生們在參加校慶80周年文體活動
學校相對于家長來說,是個專業(yè)機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相對是個強勢機構。家長的需求多種多樣,學校辦學方向卻只有一個。但是教育是學校與家長的聯合,所以學校在自己作為專業(yè)機構提供教學的基礎上,也會很重視家長的意見。學校對家長來說是開放空間,每個月都有固定的coffee morning(咖啡早茶會),家長可以和校長一起喝咖啡,進行交流。每個月有很多活動,比如集市、運動會、學科活動,家長參與到學校里邊的機會不少。學校畢竟是長年研究教學的機構,老師是專業(yè)的教育人員,所以也請家長們給予學校和老師更多的信任,一起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