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世蓉
【摘要】 小兒化膿性腦膜炎的最常見病原體是腦膜炎雙球菌、肺炎鏈球菌和B型流感嗜血桿菌, 本病的病死率較高, 后遺癥較多, 但近年來由于抗生素的日新月異以及微生物學的驚人進展, 為本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因而獲得了明顯的進步, 現(xiàn)簡要介紹兒童化膿性腦膜炎近年來的診斷和治療新進展。
【關鍵詞】 化膿性腦膜炎;小兒;病死率;后遺癥;抗生素;微生物學;診斷;治療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7.193
化膿性腦膜炎是小兒尤其是嬰幼兒時期常見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感染性疾病。流行病學在化膿性腦膜炎最常見的病原菌是腦膜炎雙球菌、肺炎鏈球菌和B型流感嗜血桿菌[1]。細菌性腦膜炎的病死率較高, 治療后生存者中有不少患兒合并有神經(jīng)系統(tǒng)后遺癥。因此, 化膿性腦膜炎的診斷和治療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但近年來由于抗生素的日新月異以及微生物學的驚人進展, 為本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因而獲得了明顯的進步。本文簡要介紹兒童化膿性腦膜炎近年來的診斷和治療新進展。
1 化膿性腦膜炎的診斷
1. 1 實驗室檢查 腦脊液診斷:腦脊液檢查是確診本病的重要依據(jù)。典型的化膿性腦膜炎腦脊液細胞數(shù)明顯升高, 蛋白定量>500 mg/L, 糖一般低下, 氯化物也隨之降低。取腦脊液時, 穿刺外傷致腦脊液紅細胞數(shù)、白細胞增多, 要對其校正, 方法為:當腦脊液存有700×106/L紅細胞, 則白細胞總數(shù)為原有白細胞總數(shù)減去1×106/L白細胞[2]。腦脊液涂片檢查前, 腦脊液需離心, 取沉淀物作染色涂片檢查, 培養(yǎng)在抗生素應用前進行, 否則陽性率極低。未經(jīng)治療的早期(<2 d), 化膿性腦膜炎患兒腦脊液中大部分為中性粒細胞, 后期單核細胞明顯增高?;撔阅X膜炎的腦脊液細胞學檢查分為滲出、增殖及修復3期[3], 不同期相及其腦脊液細胞學的改變與細菌的毒性、患兒的自身抗病能力和抗生素的療效等因素有關。對于部分治療后的化膿性腦膜炎, 單從細胞計數(shù)難以與結核性腦膜炎相鑒別, 但腦脊液細胞學可以從細胞形態(tài)作出較可靠的診斷, 為臨床治療提供可靠的依據(jù)。①對流免疫電泳:該方法用已知抗體檢測腦脊液中的抗原, 可用作流腦、流感桿菌腦炎、肺炎鏈球菌腦炎快速診斷。②用熒光素標記已知抗體, 再加入腦脊液, 再用熒光素顯微鏡觀察抗原抗體反應, 其法可快速作出診斷。③腦脊液的聚合酶鏈反應(PCR)檢查:此種方法可較培養(yǎng)法能快速診斷出腦膜炎雙球菌、肺炎鏈球菌、大腸桿菌等腦膜炎。④腦脊液16srRNA基因檢測:基因檢測較培養(yǎng)法有高度保守性及靈敏性, 只要有細菌存在, 均可通過基因檢測法而檢測出[4]。⑤腦脊液的腫瘤壞死因子(TNF-α):TNF-α主要由巨噬細胞產(chǎn)生, 能激活T細胞和刺激B細胞產(chǎn)生抗體。TNF-α是炎癥反應過程中最早出現(xiàn)并且最重要的炎癥介質(zhì)之一?;撔阅X膜炎時, 腦脊液TNF-α往往明顯增高[5]。⑥腦脊液胰島素樣生長因子 -Ⅱ (IGF-Ⅱ)及IGF-結合蛋白-3(IGFBP-3)?;撔阅X膜炎時, 由于缺氧、缺血等刺激[6], 可促使腦內(nèi)神經(jīng)元和神經(jīng)膠質(zhì)細胞合成和分泌IGF-Ⅱ及IGFBP-3, 使其濃度明顯增高, 亦可作為診斷化膿性腦膜炎的參考指標。腦脊液中IGF濃度明顯升高時, 可促進腦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7], 故而腦脊液中葡萄糖降低。⑦腦脊液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⑧腦脊液鱉蛛溶解物試驗。⑨腦脊液的C反應蛋白:革蘭陰性桿菌。腦膜炎時, 腦脊液及血C反應蛋白濃度較革蘭陽性菌組及正常組明顯增高。檢測血清與腦脊液中C反應蛋白含量變化, 為快速診斷化膿性腦膜炎病原菌類型的有用輔助方法之一 [8]。⑩化膿性腦膜炎患兒, 免疫球蛋白(IgM)明顯增高, 如>30 mg/L, 基本可排除病毒感染。
1. 2 化膿性腦膜炎的CT和核磁共振成像(MRI)檢查 化膿性腦膜炎早期CT掃描常常未見異常, 后期基底池、大腦縱裂和脈絡膜叢CT掃描常常顯示密度增高。腦實質(zhì)如見局限性或彌漫性低密度區(qū), 常常提示并發(fā)腦炎, 還常常并發(fā)腦積水、硬膜下積液或積膿等。行MRI掃描, 能清晰地顯示大腦表面腦池、腦室、腦實質(zhì)內(nèi)各部位病變的范圍、性質(zhì)和程度[9]。MRI腦膜早期病變主要累及頂部腦凸面及前縱裂池。腦膜炎癥常累及硬腦膜, 引起硬腦膜下積液或積膿[10]。炎癥晚期蛛網(wǎng)膜下腔及腦底增厚粘連, 腦脊液循環(huán)通路受阻, 導致交通性或梗阻性腦積水。
2 化膿性腦膜炎的治療
2. 1 抗生素治療 用藥原則:因化膿性腦膜炎病情較重, 故應選擇能容易透過血腦屏障及對病原菌敏感的藥物。對大多數(shù)化膿性腦膜炎, 經(jīng)驗性選擇頭孢曲松和頭孢噻肟鈉, 待腦脊液培養(yǎng)結果出來以及根據(jù)用藥效果再選擇用藥[11]。氨基糖甙類有時可作為添加劑, 但不能單獨應用, 因為氨基糖甙類雖具有殺菌作用, 但由于不容易透過血腦屏障, 故效果欠佳。鞘內(nèi)注射氨基糖甙類無效, 腦室給藥的病死率反較全身給藥高[12]。對于免疫功能低下者, 或近期頭部外傷或頭部手術的患者, 容易合并革蘭陰性菌和革蘭陽性菌腦膜炎, 故予抗革蘭陰性菌和革蘭陽性菌的廣譜抗生素, 如萬古霉素聯(lián)合頭孢他啶。利福平聯(lián)合β-內(nèi)酰胺酶類抗生素能減輕腦損傷, 預后較好。其他較少應用的有碳青霉烯類抗生素, 如美羅培南。亞胺培南不宜用于治療細菌性腦膜炎, 因易發(fā)生抽搐。
2. 2 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的應用 化膿性腦膜炎本身可釋放大量內(nèi)毒素以及抗生素殺死致病菌后, 內(nèi)毒素釋放更為明顯, 進一步加重病情。適當使用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 可以緩解病情[13]:①減輕腦膜的炎癥反應;②降低顱內(nèi)高壓;③減輕腦膜炎的各種后遺癥;④調(diào)節(jié)腦源性神經(jīng)營養(yǎng)因子(BDNF)蛋白[14], 保護神經(jīng)細胞。常用地塞米松0.5 mg/(kg·d), 分4次靜脈注射, 一般連用2~3 d。
2. 3 并發(fā)癥的治療
2. 3. 1 硬膜下積液 顱骨透照試驗, 頭顱B超、CT、核磁共振影像學檢查[15]有助于確診及了解病情。當超聲檢查液體直徑<0.5 cm, 可待其自行吸收, 0.5~1.0 cm可行診斷性穿刺, >1.5 cm需穿刺治療。首次穿刺不超過15 ml, 以后每次不超過30 ml, 以免顱壓驟降或反跳。開始可每日穿刺, 3~5次后改為隔日1次, 總次數(shù)以10~15次為宜, 合并積膿者可局部注射抗生素。如反復穿刺依然效果不佳, 癥狀體征不減輕, 可手術摘除囊膜, 以免引起腦萎縮或神經(jīng)后遺癥。
2. 3. 2 腦室管膜炎 除靜脈采用敏感抗生素外, 還可向側(cè)腦室插入導管[16], 每日或隔天注入有效抗生素, 至腦脊液培養(yǎng)陰性和常規(guī)化驗接近正常。
2. 3. 3 腦積水 手術治療, 包括正中粘連松解術、導水管擴張和腦脊液分流術等。
2. 4 對癥和支持治療
2. 4. 1 危重期嚴密觀察病情變化, 注意監(jiān)測生命體征, 及時處理顱內(nèi)高壓, 控制驚厥發(fā)作。
2. 4. 2 可輸注血漿、丙種球蛋白, 提高患兒抵抗力。液體輸入量控制在60~80 ml/(kg·d), 注意血電解質(zhì)紊亂及酸堿失衡。因化膿性腦膜炎易并發(fā)低鈉血癥[17], 可能與抗利尿激素(ADH)的不適宜分泌和尿鈉的大量丟失有關, 故對低鈉血癥者應酌情補充鈉鹽。
2. 5 化膿性腦膜炎的中醫(yī)治療 中醫(yī)認為化膿性腦膜炎屬于溫病范疇, 因人體正氣內(nèi)虛, 感受“溫熱疫毒”之邪而發(fā)病。故治療上急性期以清熱解毒為基本原則, 如予黃芩、黃連、大青葉、板藍根等, 以協(xié)助西藥盡快控制感染。若病情遷延, 耗氣傷陰者, 則應祛邪扶正兼顧。方劑諸如醒腦通絡方、復方四黃湯、牛黃抱龍丸、犀角地黃丸、紫雪散等。在疾病恢復期, 應注意加強體能訓練, 減少后遺癥的發(fā)生。對出現(xiàn)失語、失聰、肢體癱瘓等神經(jīng)系統(tǒng)后遺癥者, 應給予中藥針灸、推拿等治療。此時中藥可選用益氣養(yǎng)陰活血通絡之品, 如太子參、龜板、生地、玄參、牛膝、當歸、丹參等治療, 以促進病情恢復。
3 化膿性腦膜炎的康復
早期給予營養(yǎng)神經(jīng)、高壓氧治療。定期監(jiān)測患兒的發(fā)育, 如有異常, 盡早給予相應的康復功能訓練, 如腦干誘發(fā)電位的檢查, 以期發(fā)現(xiàn)是否并發(fā)聽力障礙。
參考文獻
[1] 胡越, 蔣莉.兒童化膿性腦膜炎的診斷與治療.兒科藥學雜志, 2010, 16(4):1-4.
[2] 劉心潔.兒童化膿性腦膜炎的診斷和治療.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2008, 23(10):726-728.
[3] 孫素真, 施榮富, 王春香, 等.腦脊液的細胞學檢查170例分析. 中國實用兒科雜志, 2006, 21(7):535-536.
[4] 席加水, 溫兆春.常見小兒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感染性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山東醫(yī)藥, 2009, 49(47):205.
[5] 肖政輝, 趙祥文, 祝益民, 等.感染性危重患兒血漿IL-1、IL-6、IL-8、TNF-α變化及臨床意義.臨床兒科雜志, 2003, 21(8):479.
[6] 薛國昌, 王衛(wèi)民, 王福玉, 等.細菌性腦膜炎患兒腦脊液中IGF-Ⅱ及IGFBP-3水平變化及意義.臨床兒科雜志, 2004, 22(5): 292.
[7] 朱鳳蓮, 趙東菊, 石太新, 等.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感染患兒腦脊液中胰島素樣生長因子的變化.中國實用兒科雜志, 2005, 20(5): 306.
[8] 李強, 黃月艷, 林娜, 等.化膿性腦膜炎患兒血清及腦脊液中C-反應蛋白變化及臨床意義.中國實用兒科雜志, 2005, 20(3): 172.
[9] 沈天真, 陳星榮.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計算機體層攝影(CT)和核磁共振(MRI).上海:上海醫(yī)科大學出版社, 1992:1263.
[10] 衛(wèi)國.小兒化膿性腦膜炎的MRI診斷意義.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 2009, 6(24):127.
[11] 王衛(wèi)平.兒科學.第8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13:404.
[12] 李光輝.小兒化膿性腦膜炎主要病原菌及其耐藥與對策.中國實用兒科雜志, 2002, 17(3):147.
[13] 范娟, 舒敏, 萬朝敏, 等.皮質(zhì)激素在小兒細菌性腦膜炎中的應用.臨床兒科雜志, 2005, 23(5):328.
[14] 李玲, 水泉祥, 俞錫林, 等.化膿性腦膜炎的地塞米松治療與腦源性神經(jīng)營養(yǎng)因子關系的實驗研究.臨床兒科雜志, 2003, 21(3):176.
[15] 呂祖芳, 張立明, 段全紀, 等.穿刺引流治療小兒化膿性腦膜炎并發(fā)難治性硬膜下積液8例臨床分析.淮坊醫(yī)學院學報, 2009, 31(4):305.
[16] 朱德新, 孔祥用.新生兒化膿性腦膜炎的早期診斷及治療.中國醫(yī)刊, 2012, 47(3):126.
[17] 岳少杰.小兒急性細菌性腦膜炎液體療法新進展.中國實用兒科雜志, 2004, 19(11):693.
[收稿日期:2016-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