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妃
假期,對于現(xiàn)在學生來說,就像和學校偶爾的甜蜜約會,一到假期,對于學校生活的惱騷不滿也立刻減少了許多。那么,古代的學生,也有放假的福利嗎?
忙時務農,閑時讀書
在古代,其實也有學生放假之說。隋唐時期,“國子監(jiān)”,是當時公立的最高學府,也有類似現(xiàn)在學校的“寒暑假”制度,但放假時間上卻大不一樣,顯示出古代學習與放假的意義與今天大不一樣。
和現(xiàn)在“暑假”類似的是“田假”,也就是俗稱的“農忙假”。每年農歷五月,“國子監(jiān)”的學生,都有一個月的假期。不過,現(xiàn)在暑假的放假原因是為了讓學生避暑,古時候的“暑假”安排卻是以農事為中心。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痹诠糯?,四月末五月初,正是大麥成熟時,這個時候農家收了大麥后,還要趕著種粳稻,是一年當中最忙的時候。放“田假”主要目的就是讓農家學生回家下地割麥,緩解農村的勞工荒。
“授衣假”則對應現(xiàn)在的寒假,時間為每年農歷九月份,放假天數(shù)也是一個月左右。這個時間,秋收忙完,處于農閑時期,婦女們的紡絲織麻工作大體完成,有時間專門為學子準備厚衣厚鞋等過冬衣物。天氣轉涼后,學生們可以乘著父母有空,回家去取過冬的衣服。
其實,不僅“國子監(jiān)”是這樣,許多朝代的小學教育也主要是利用農閑時間,農忙時則需要放假回家?guī)图依飫辙r。比如在漢代,入學有三個時期,分別是正月農事結束的時候、八月暑退的時候,以及十一月冰天雪地的時候,除了八月暑退與現(xiàn)在的秋季開學類似,其他兩個都是趕在農忙結束后開始入學。此后,古代鄉(xiāng)村小學冬季入學更是成了主流。
沒有星期六日之說
在西方基督教國家,上帝在第六天完成了一切的創(chuàng)世工作,在第七天決定休息。星期日是主日,所以在這些國家,一周七天里,原本一周是六天工作,只有周日休息,為了去教堂禮拜上帝。后來將周六也加進來,才改為雙休。
中國近代的學制改革,諸如小學、中學、大學學科和學年設置多為參考西方而建立,休息日的設置也受其影響。1902年,參考了西方學制,清政府頒布的關于中學和大學的有關章程里,明確規(guī)定了星期日休息。
但中國古代沒有星期這種日期計算方式,因此,古代中國學生也沒有周日休息一天之說。那么,他們平時又是怎么放假的呢?其實,那時正規(guī)的學堂,假期沒有今天多。再拿國子監(jiān)的學生來說,除了“田假”和“授衣假”,他們還有一種假期是“旬假”。一旬為十天,以十天為一周期,學生們會參加一次旬考,旬考結束后,只放一天假,以供學生們休息。
所以,比起他們,如今的學生們現(xiàn)在能享受到一年中近三個月的假期,以及周六日雙假的福利,還是很幸福的。
請假不歸當開學
除了學校規(guī)定的放假制度外,古代的學生們還可以請事假。現(xiàn)在人常用的請假理由——感冒假,就來源于南宋陳鵠的創(chuàng)造。時為太學生的陳鵠,曾在閣館中供職,工作除了編撰和檢閱文薄,每晚還需要值夜班。有一次陳鵠想請假出去,就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詞“感風”,寫了“感風,免宿”的假條,隨后,感風假在清代成為感冒假,流行到現(xiàn)代,依然是請假時人們常用的不二選擇。
迅速風靡官場的“感風簿”一詞,讓陳鵠很是沾沾自喜。不過,這請假在古代,還是件極為嚴肅的事情。在歷朝國家投資創(chuàng)辦的最高學府“國子監(jiān)”里,遇到了緊急事,如家中老人去世,或者休“援衣假”時,路途遙遠突遇暴風暴雨等惡劣天氣,也是可以請假的。但這一請假還得慎之又慎,因為監(jiān)生們(國子監(jiān)就讀的學生)得直接向皇帝請假。
既然是皇帝金口玉言親自批示的,逾期不歸,后果自然就會很嚴重。比如在唐朝,如果學生申請適當延長了假期后仍然沒有按時返校,則予以辭退處理。
不過,在古代,這些嚴苛的放假和請假制度僅限于少部分學校,這些學校有成體系的教育模式,學生也像今天的學校學生一樣,以學習為第一要務。但在中國農村小學課堂,管理就不是那么嚴,學生在收割農忙季節(jié)更多的是留在家里干農活,學習反而是次要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