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申辯篇》中蘇格拉底申辯詞的分析,試圖為蘇格拉底塑造一個“哲學王”形象,同時聯系蘇格拉底被判處死刑時的政治背景和社會背景,探究出蘇格拉底死亡的真正原因,即蘇格拉底是雅典政府為逃避在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中戰(zhàn)敗責任的犧牲品,他的審判在某種程度上是民眾宣泄戰(zhàn)敗情緒的一個出口。
關鍵詞:《申辯篇》;蘇格拉底;雅典;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
作者簡介:胡婷(1990.1-),女,漢族,湖南省雙峰縣人,長春理工大學文學院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1--01
一、《申辯篇》中蘇格拉底的形象
從柏拉圖的著作中,我們不難得出蘇格拉底是一個優(yōu)秀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他的道德哲學,他關于政治法律的思索,他對美學的認知和感悟,他的卓越超凡的教育思想,都為后人所敬仰。
在《申辯篇》中,蘇格拉底展現了他作為一個“哲學王”的智慧和果敢,他毫不畏懼別人對他的詆毀,在被判處死刑之后還心系雅典民眾,希望他們認識到自己的“不智慧”,堅持自我審查。后人對于蘇格拉底的死亡,看法也不盡相同:蘇格拉底的弟子和他的追隨者強烈譴責審判的不公,表現出了對雅典民主制的不滿;將蘇格拉底告上法庭的民眾則認為他罪有應得。然而,本文通過對當時雅典的政治和社會環(huán)境深入了解,發(fā)現蘇格拉底之死存在必然性:蘇格拉底的哲學追求“至善”,而雅典政府追求政治的“不壞”,這是一個不可調和的矛盾。蘇格拉底對哲學的這種追求,對戰(zhàn)敗后的雅典政府和雅典民眾來說,是道德的枷鎖和沉重的負擔。于是,蘇格拉底被判處死刑也就找到了合理的解釋了。
二、政治背景——蘇格拉底對民主制批判
從柏拉圖《理想國》中,我們可以看出,蘇格拉底對于任何形式的政治制度都是不滿意的,所以他才會把自己的政治理想寄寓在一個由哲學王統治的“理想國”中。然而,這種“哲學王”只存在在他的理論之中。
在《申辯篇》中,蘇格拉底明確強調“不要因我說了真話而憤怒:如果有人真的反對你們或多數人、阻止不公正、不法之事在城邦中發(fā)生,那么他很難能保全生命”,不難看出,蘇格拉底對于民主制的“多數人原則”是持批判的態(tài)度的,他在《拉凱斯篇》中指出:“如果想作出良好決定,我認為人們做決定時必須靠知識,而不能靠人數多寡?!?/p>
蘇格拉底對民主制的批判,還體現在對伯利克里的批判上。作為雅典城邦民主統治者的優(yōu)秀典范,伯利克里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雅典民主制的輝煌成就。然后,柏拉圖的《高爾吉亞篇》中,蘇格拉底在于高爾吉亞的對話中提到:“雅典人在伯里克力掌權后更加野蠻。”“厄菲阿爾忒斯也未能教化其兒子以德行?!边@種言論,必然會激怒當時的雅典政府和雅典人民。而蘇格拉底的追隨者當中,更不乏聲名狼藉、或忠誠于三十僭主之輩。
由此可以得出,在當時的雅典政府和民眾的心中,蘇格拉底儼然成為了民主制的批判者、僭主制的擁護者。蘇格拉底對民主的種種批判,必然招致當時政府和民眾對他的反感。
三、社會背景——雅典在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中的戰(zhàn)敗
修昔底德在他的著作《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中曾提出這樣的觀點:他認為雅典各方面勢力的增長引起了斯巴達的恐慌,所以才導致了戰(zhàn)爭的爆發(fā)。這樣的一場戰(zhàn)役,對于參戰(zhàn)雙方來說都不是正義的戰(zhàn)爭。這場持續(xù)了獎金三十年的戰(zhàn)爭對于任何一方來說都是損失慘重的。雅典的慘敗揭示了提洛同盟內部的矛盾日益激化;民主政體的弊端也日漸顯露。接連的戰(zhàn)敗,使雅典從此一蹶不振,民心惶惶。
希臘各城邦遭受到的一系列的重創(chuàng)給雅典人民帶來了噩夢般的生活,希臘文明遭到嚴重破壞。希臘的各種社會矛盾更加激化,公民集體的團結遭到了嚴重破壞,整個希臘的奴隸制城邦制度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四、蘇格拉底之死
在《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中,修昔底德插入了一段關于雅典僭政的“離題話”。這段“離題話”細細品讀起來,卻頗具一番深意。同時也是筆者得出:蘇格拉底死亡的真正原因,即蘇格拉底是雅典政府為逃避在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中戰(zhàn)敗責任的犧牲品,他的審判在某種程度上是民眾宣泄戰(zhàn)敗情緒的一個出口,這一結論最重要的佐證。所以他最終成為了政治的犧牲品,而雅典民眾對他的控訴,也正好宣泄了戰(zhàn)敗后的種種恥辱和不滿,這也是雅典政府所樂見的。
總結:
雖然蘇格拉底的死亡具有必然性,但他對死亡從容的態(tài)度,對哲學堅定地信仰,使得他的靈魂得到永生。在風雨飄搖的雅典城邦里,他致力于自我審查、喚醒民眾,為雅典城邦尋找新的出路,然而這也正是他們“不能承受之輕”。歷史終將為他正名。
參考文獻:
[1][古希臘]柏拉圖:《柏拉圖對話集》,王太慶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2][古希臘]柏拉圖:《蘇格拉底的申辯》,吳飛譯,華夏出版社,2007。
[3]菲利普·拉爾夫等:《世界文明史》(上)[M].卜趙豐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第232頁。
[4]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二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111。
[5]劉小楓編: 《凱諾斯: 古希臘文讀本》 ( 上冊,增訂版) ,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年,第 65頁。
[6]林國華: 《海洋帝國的民主悲?。?修西底德 < 波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 > 浮論》,《開放時代》2004 年第 2 期,第 82 頁。
[7]斯通:《蘇格拉底的審判》[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207。
[8][古希臘]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上),謝德風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第1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