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華(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qū)姜山鎮(zhèn)茅山衛(wèi)生院,浙江 寧波 315193)
?
頸動脈粥樣斑塊與老年性腦梗死的臨床關系分析
周建華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qū)姜山鎮(zhèn)茅山衛(wèi)生院,浙江 寧波 315193)
【摘要】目的 探討頸動脈粥樣斑塊與老年性腦梗死的臨床關系。方法 根據(jù)研究方向,選取我院2011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50例腦梗死者作為患本次的研究對象,設為觀察組,另選50例非腦梗死者作為對照組,均采用多普勒超聲進行檢測,觀察患者雙側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情況。結果 50例腦梗死患者均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粥樣硬化,其中頸動脈斑塊檢出率為80.0%;結果還表明觀察組的血壓、血脂、血糖明顯高于健康體檢者。結論 頸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是形成腦梗死的重要因素,高血壓、高血脂及高血糖是形成頸部動脈斑塊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頸動脈;粥樣斑塊;腦梗死;老年
本文主要探討頸動脈粥樣斑塊與老年性腦梗死的臨床關系?,F(xiàn)將探討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1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50例腦梗死患者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設為觀察組,均經(jīng)顱腦CT以及MRI確診,診斷標準符合第四屆腦血管疾病會議診斷修訂的標準[1]。另選50例非腦梗死者作為對照組。觀察組中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17例,年齡最小的54歲,最大的86歲,平均年齡(72.5±3.12)歲,病程最短的2個月,最長的3年,平均病程(14.56±2.65)個月,其中大面積腦梗死患者15例,多發(fā)性腔隙性腦梗死患者30例,單一病灶腦梗死患者5例。對照組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齡最小的52歲,最大的82歲,平均年齡(71.41±3.08)歲,50例參與研究的人員均為本院正常體檢者,無高血壓、糖尿病以及心肝腎等疾病。本次檢測為患者及家屬詳細講解檢測過程和檢測原理,獲得患者及家屬支持與配合。對比兩組參與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①檢查開始前對參與研究的100例人員進行常規(guī)檢查,為每位參與者建立健全的檔案資料,對其各項身體指標進行詳細記錄。儀器設備: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采用5~13 MHz超寬頻探頭[2]。②患者取仰臥位,頸部伸展,頭部偏向檢查對側,探頭置于胸鎖乳突肌前緣或后緣,從鎖骨上窩頸動脈起始處沿血管走向行縱向掃描,依次探查頸總動脈、頸內動脈及頸外動脈。二維圖像觀察血管走向、管壁、管徑、內膜中層厚度及有無斑塊形成[3]。③用彩色多普勒超聲顯示血管內流狀態(tài),觀察血管壁內分布及管腔狹窄率。記錄兩組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狹窄數(shù)及血流參數(shù)[4-5]。
1.3 觀察指標:斑塊評價標準:在動脈管腔內,從縱斷面和橫斷面進行掃描,檢測到突出于內膜的單發(fā)或多發(fā)性病變,測量斑塊表面的纖維帽至血管壁外膜前緣的垂直距離,<1.0 mm為頸動脈超聲陰性;>1.0 mm為頸動脈內膜增厚;>1.2 mm為頸動脈斑塊陽性。參與研究的100例人員均于入院后第2天清晨抽取空腹靜脈血,驗Fib[6]。
1.4 數(shù)據(jù)處理:研究結束后,將所有的數(shù)據(jù)結果錄入到SPSS17.0軟件中,錄入過程中確保真實客觀,以95%作為可信區(qū),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率表示,卡方檢驗比較;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t檢驗比較。以P<0.05認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護理效果具有差異,數(shù)據(jù)之間具有差異性。
①兩組患者頸動脈超聲檢查結果比較,觀察組頸動脈斑塊檢出例數(shù)為40例,概率為80.0%,對照組頸動脈斑塊檢出例數(shù)為4例,概率為8.0%,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2.5974,P=0.0004)。觀察組頸動脈狹窄檢出例數(shù)為18例,概率為36.0%;對照組頸動脈狹窄檢出例數(shù)為2例,概率為4.0%,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6.0,P=0.0001)。見表1。②觀察組中43例患者出現(xiàn)斑塊,對照組中10例出現(xiàn)斑塊,并且發(fā)現(xiàn),粥樣斑塊的形成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增高。③兩組FBG、血脂、Fib結果的比較,觀察組的FBG、血脂、Fib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頸動脈斑塊檢查情況比較[n(%)]
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組動脈硬化的血管中常見的一種,其特點是受累動脈病變從內膜開始。一般在有脂質和復合糖類積聚、出血及血栓形成,纖維組織增生及鈣質沉著,并有動脈中層的逐漸蛻變和鈣化,病變常累及彈性及大中等肌性動脈,一旦發(fā)展到足以阻塞動脈腔,則該動脈所供應的組織或器官將缺血或壞死。由于在動脈內膜積聚的脂質外觀呈黃色粥樣,因此稱為動脈粥樣硬化[7]。
頸動脈粥樣斑塊是頸動脈粥樣硬化的表現(xiàn),好發(fā)于頸總動脈分叉處,目前認為與老年人缺血性腦卒中的發(fā)生關系密切。其引起缺血性腦卒中的機制可能為:斑塊增大致使頸動脈管徑狹窄引起顱內低灌及斑塊脫落形成栓子,導致顱內動脈栓塞。其臨床表現(xiàn)分為有癥狀性和無癥狀性兩大類,其中有癥狀性包括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和缺血性腦卒中。臨床上,通過對頸動脈的狹窄程度及斑塊的形態(tài)學測定,來對頸動脈斑塊進行評價,判斷其危害性[8]。
研究表明,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均可導致頸動脈斑塊形成,如年齡、性別、家族遺傳心血管疾病史、高膽固醇、肥胖、高血壓、糖尿病、不良生活習慣等,如果存在以上多項危險因素,出現(xiàn)頸動脈斑塊的概率就會明顯上升。
本文中對頸動脈粥樣斑塊與老年性腦梗死的臨床關系進行探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進行診斷,結果顯示,50例老年性腦梗死患者中有40例被檢出有頸動脈斑塊形成,概率高達80.0%,明顯高于健康體檢者的對照組(8.0%),研究還表明,老年性腦梗死患者的頸動脈斑塊形成與FBG、血脂、Fib有密切關系,F(xiàn)BG、血脂、Fib越高,患者纖維溶系統(tǒng)活性越低,血流阻力增加,出現(xiàn)腦梗死頸部動脈斑塊的概率越高。
由此可知,頸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是形成腦梗死的重要因素,高血壓、高血脂及高血糖是形成頸部動脈斑塊的重要因素。
參考文獻
[1] 龔燕.超聲評價頸動脈粥樣斑塊與腦梗死的臨床價值[J].醫(yī)學信息(上旬刊),2010,23(2):429-430.
[2] 蘆淑華.超聲在診斷頸動脈粥樣斑塊與腦梗死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2,7(22):115-116.
[3] 王琪,于春雷,何鵬,等.老年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斑塊的臨床治療探討[J].中國保健營養(yǎng)(下旬刊),2013,23(4):1716.
[4] 張淑敏,陳淑慧,劉敏,等.頸動脈粥樣斑塊穩(wěn)定性及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與急性腦梗死發(fā)病機制關系的研究[J].山西醫(yī)藥雜志,2010,39(6):502-503.
[5] 丁松青.氯吡格雷聯(lián)合辛伐他汀穩(wěn)定老年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斑塊療效觀察[J].現(xiàn)代實用醫(yī)學,2010,22(6):622-624.
[6] 陸尤,萬繼峰.阿托伐他汀對腦梗死患者血脂及頸動脈粥樣斑塊的干預作用[J].中國心血管病研究,2012,10(4):282-285.
[7] 朱蘋.C反應蛋白及頸動脈粥樣斑塊的穩(wěn)定性與腦梗死關系的臨床研究[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1,9(4):29-30.
[8] 張國平,薛萍.老年腦梗死患者頸動脈顱外段動脈粥樣硬化100例分析[J].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2010,20(8):1262-1264.
中圖分類號:R74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6)16-00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