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景山,劉曉禾
(1.蘭州大學 古籍整理研究所,甘肅 蘭州 730000;2.蘭州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
靖遠縣《唐馮廓墓志》校釋研究
吳景山1,劉曉禾2
(1.蘭州大學 古籍整理研究所,甘肅 蘭州 730000;2.蘭州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摘要]《唐馮廓墓志》新近發(fā)現(xiàn)于甘肅靖遠,其內(nèi)容記述了志主馮廓的家世譜系、仕宦經(jīng)歷,對地方折沖府問題、隋唐官制等的研究均有著重要價值。本文依據(jù)原志石拓本,糾正了前人錄文中的??辫钫`,并對志文所涉及的典故、職官、地理沿革等內(nèi)容作了注解;另就其他如志主京兆郡望、隋唐檢校官制、唐會州折沖府增補、志主以“品子”入仕等問題進行了簡要的考訂。
[關鍵詞]唐代;馮廓;墓志;折沖府;起家
《唐馮廓墓志》全稱“大唐故陪戎校尉上騎都尉馮府君之墓志銘并序”(以下簡稱《墓志》),在甘肅省靖遠縣郊區(qū)工程施工時發(fā)現(xiàn)。志石(見圖1)為石灰?guī)r質,由身、蓋兩部分組成,志身陽面(見圖2)及志蓋陰面(見圖3)均有文字。志身長、寬均為58厘米,在志文上部雕刻一長約20厘米、寬10厘米的出廓虎首,作怒目呲牙狀;志蓋近似盝頂狀,四角以卷葉忍冬紋如意與中間內(nèi)填十字花卉紋飾的方框相接。盝頂四殺較圓潤,四面分別有獨立朱雀、龜蛇玄武、戴冠童子乘龍、持如意童子跨虎等吉祥圖案,刻工拙樸有古意,均為減地起陽而成。志石兩側陰線刻纏枝花卉紋為邊框,志文以陰線界格分隔,志身凡22行,滿行26字;志蓋陰面續(xù)刻志文后半部分共21行,滿行26字,均為楷書,共計1 110字,*志文第16行“尚丘”二字同屬一格;銘辭部分標題“其一”至“其七”均是二字同占一格;“其八”二字占兩格,筆者注。每字1厘米見方。
《墓志》系年于唐武則天永昌元年,即公元689年。志文主要介紹了志主會州馮廓的家世譜系及仕宦經(jīng)歷,但在如地方折沖府設置、唐代“品子”考核、入仕等方面均有重要的研究價值,諸多信息可補史之闕文。關于此篇墓志的研究,現(xiàn)僅有陳輔泰、劉志華《靖遠縣新出<唐馮廓墓志>考略》[1](以下簡稱《考略》)一文做了整理考述,但筆者在閱讀過程中頻覺不盡人意:一者,就??眮碇v,《考略》錄文底本來源于網(wǎng)絡博客,存在不同程度的失校、誤校情況;二者,其注釋僅為選注,多處重要內(nèi)容沒有涉及,待注典故及語詞仍舊不少。筆者不揣淺陋,現(xiàn)依據(jù)志石拓本重新錄文、句讀、注解,并就其中有重要史料價值之處再做考證。以下錄文于前,并附注解、考釋于后。
一、《唐馮廓墓志》錄文與校注
1.大唐故陪戎校尉1上騎都尉2馮府君之墓志銘并序
《舊唐書》卷四二《職官一》云“陪戎校尉”,注曰“武散官”[2],又同書卷四六《百官志一》云“武散階四十有五……從九品上曰陪戎校尉”[3],分番于兵部,宋延之。
“上騎都尉”為其子馮慶勛官,后回授馮廓。《舊唐書》卷四三《職官二》:“凡勛,十有二轉為上柱國……六轉為上騎都尉,比正五品。”[4]《新唐書》卷五五《食貨志五》[5]曰受永業(yè)田六頃。又永徽以后,以勛名與散官名同而致混淆,遂申明類比,如《舊唐書》卷四二《職官一》云:“通議大夫及上儀同三司比上騎都尉?!盵6]
2.公諱廓,字沖寂,京兆人1,北燕君十一代跋2之后也。高曾祖魴3,孫襲母
為隋京兆郡,武德元年改為雍州,天授元年改稱京兆郡,其年復舊,開元元年改雍州為京兆府[7]。在今陜西鳳翔附近。據(jù)《墓志》后文所述,稱其祖父馮生于隋時定居“會州會寧縣”,但此處仍稱其為“京兆人”,涉及馮廓本望問題,詳見后。
此指北燕馮跋,《晉書》卷一〇一《載紀第一·序》有:“后二年(公元409年),馮跋殺離班,據(jù)和龍稱北燕。”[8]又《晉書》卷一四《地理志上·平州》“跋僭號于和龍,是為后燕,卒滅于魏”[9]之語,誤。
“魴”指馮魴,字孝孫,東漢南陽湖陽人,元和二年卒。其高祖為漢將馮異,本望潁川。有子柱,妻為漢明帝獲嘉長公主,有子定、石。
3.公主安帝封獲嘉侯,少為侍中1。昔鄭國簡子能斷事2于斐林3,晉朝大
“孫”為“馮魴之孫”,即馮石?!逗鬂h書》卷三三《馮魴傳》“定(馮定)弟石,襲母公主封獲嘉侯,亦為侍中,稍遷衛(wèi)尉”[10],與志文可互證。
“鄭國簡子”當為“馮簡子”,按《后漢書》卷三三《馮魴傳》:“其先魏之別支,食菜馮城,因以氏焉?!弊ⅲ骸啊稏|觀記》曰:‘其先魏之別封曰華侯,華侯孫長卿食采馮城,因以氏焉。’”[11]又據(jù)《元和姓纂》引《世本》云:“姬姓,鄭大夫馮簡子后?!盵12]馮簡子相鄭子產(chǎn)而善斷,《左傳》有:“與裨諶乘以適野,使謀可否,而告馮簡子使斷之?!盵13]
“斐林”《左傳》作“棐林”,即“北林”[14]。
4.夫率銳師于梅嶺1,忠言正諫,匡輔弼諧,錫玉玦于漢明2,感金龍于燕
梅嶺即大庾嶺,漢屬豫章郡。《史記》卷一一四《東越列傳》“《正義》引《括地志》云:‘梅嶺在虔化縣東北百二十八里。’”[15]《輿地紀勝》:“《南康記》云:庾嶺多梅,亦曰梅嶺?!盵16]“晉朝大夫率銳師之事”無可考。
此指馮魴之孫馮石,《后漢書》卷三三《馮魴傳》:“(石)為安帝所寵。帝嘗幸其府,留飲十許日,賜駁犀具劍、佩刀、紫艾綬、玉玦各一。”[17]與后述銘辭其一“賜玦帝筵”對應。志文稱賜者為“漢明”,應是“漢安”之誤。
5.素。雖復代移運改,葉散枝分,而大樹將軍1光陰仍茂,象賢之風無絕,
考諸史書,稱“大樹將軍”者有二,即后漢馮異及南朝梁將馮道根。按《南史》卷五五《馮道根傳》載其“少失父,家貧,傭賃以養(yǎng)母”[18],另《梁書》卷一八,列傳第一二曰:“高祖引朝臣宴別道根于武德殿,召工視道根,使圖其形像。道根踧踖謝曰:‘臣所可報國家,惟余一死;但天下太平,臣恨無可死之地?!盵19]此二條可與志文第6行“忠孝之業(yè)”相印證,又據(jù)志文前述家世譜系和墓志由前及后的行文傳統(tǒng),此處“大樹將軍”當指梁將馮道根,《考略》作“馮異”,誤。
6.忠孝之業(yè)相傳。大位大才,榮家榮國者矣。祖生1,隨2千牛3出鎮(zhèn)張掖,檢
馮廓祖“馮生”,史書無載,不可考。
“隨”亦作“隋”。按葉昌熾《語石》引吳玉搢《金石存》曰:“羅泌《路史》:隋文帝惡‘隨’從‘辵’,改為‘隋’。不知‘隋’自音‘妥’。‘隋’者,尸祭鬼神之物,亦云釁殺裂落肉之名,卒以隋裂終?!庇忠醪裨唬骸啊S’,安步也,吉莫大焉;‘隋’,裂肉也,不祥莫大焉。堅妄改之,不學之過也?!眳怯衷疲骸疤票浴S’‘隋’互用?!盵20]
隋為禁衛(wèi)武官,《舊唐書》卷四四《職官三》記載“左右千牛衛(wèi)”,注曰“隋置左右千牛備身二十人,掌供御弓箭,備身六十人,掌宿衛(wèi)侍從”[21]。史書所見有千牛備身、太子千牛備身、備身三種。志文或是前二者省稱。
7.校1合黎府別將2。因宦家殷,忘歸桑梓,后居會州會寧縣3焉。大父子,唐4
初意為檢查、審計、清點、考校,前后含義變化復雜,隋時始入官吏任職手段。此處名為檢校,但職同正授。詳見后文。
“合黎府”為隋地方軍府之一,隸中央十二軍衛(wèi)之一的右御衛(wèi),在張掖郡[22]。隋地方軍府最初稱驃騎府,大業(yè)三年(607年),改稱鷹揚府,長官為鷹揚郎將。又隋軍府設“別將”以參軍事,煬帝時其官廢止。
《舊唐書》卷三八《地理一》載:“會州,上,隋會寧鎮(zhèn)。武德二年,討平李軌,置西會州?!盵23]《元和郡縣圖志》卷四又云:“會州,(治會寧,下府)……貞觀八年,以此州倉儲殷實,改為粟州,天寶元年,改為會寧郡。乾元元年,復為會州。”[24]《隋書》卷二九《地理志上》“平?jīng)隹ぁ睏l,“會寧,西魏置會州,后周廢,開皇十六年置縣(按《元和郡縣圖志》曰:周太祖置會寧縣)”[25],又《舊唐書》卷三八《地理一》有:“會寧,隋涼川縣。武德二年,改為會寧。”[26]在今甘肅靖遠。
雖前已言及祖父馮生,但據(jù)墓志一貫體例,此處“大父子”當指馮廓之父,名子。《考略》誤以之為“馮廓的舅舅輩”。
8.任會州興福府校尉1,并體貌瑰2偉,雄杰絕群,位掌兵機3,職參戎律4。公
按隋制,地方軍府不設“校尉”一職,則馮廓之父為唐人無疑,且興福府為唐地方折沖府之一,史書無載,可補史闕。據(jù)《舊唐書》卷四二《職官一》記載,諸折沖府校尉為衛(wèi)官,《武德令》定為正六品下[27]。
《考略》“瑰”字作“環(huán)”,誤。
機,本指弩牙,牙動則矢發(fā)?!墩f文》解曰:“主發(fā)謂之機。”[28]《吳子·圖國》:“吳起儒服,以兵機見魏文侯?!盵29]又《舊唐書》卷七七,傳第二七有:“太宗有事遼東,以弘禮有文武材,擢拜兵部侍郎,專典兵機之務?!盵30]此意與之同。
“戎律”者,《隋書》卷三七《李穆傳附崇子敏傳》:“公既上才,若管戎律,一舉大定,固在不疑?!盵31]唐岑參《入劍門作寄杜楊二郎中》詩:“良籌佐戎律,精理皆碩畫。”[32]此與前“軍機”對仗,意為軍機、軍務。
9.族連德水1,稟精粹于河神2;生近廣成3,受崆峒4之秀氣。天挺駿骨,地感
黃河之別名。《史記·封禪書第六》記載:“秦始皇既并天下而帝,或曰:‘……昔秦文公出獵,獲黑龍,此其水德之瑞?!谑乔馗釉坏滤!盵33]又《樂府詩集·鼓吹曲辭五·賀圣歡》有:“四?;曙L被,千年德水清?!盵34]
即黃河水神。唐碑有《河侯新祠頌》,秦宗撰文曰:“河伯姓馮名夷,字公子?!薄毒晻伞ず訄D編》卷六《龍魚河圖》:“河姓公名子,夫人姓馮名夷君。河伯姓呂名公子,夫人姓馮名夷。上古圣賢處所記曰:‘馮夷者,弘農(nóng)華陽人也,在廢關提道里住,服八石,得水仙,為河伯?!盵35]《酉陽雜俎正續(xù)》云:“河伯人面,乘兩龍,一曰冰夷,一曰馮夷,又回人面魚身?!盵36]
即廣成子。唐李德?!吨G敬宗搜訪道士疏》:“臣聞道之高者,莫若廣成、玄元;人之圣者,莫若軒皇、孔子?!盵37]傳云黃帝曾問道廣成子于崆峒?!肚f子·在宥》有“黃帝聞廣成子在空同山上,故往見之,曰:‘我聞吾子達于至道,敢問至道之精’”[38]。
山名,也作“空同”“空桐”。如前述傳為黃帝問道廣成子之處,在今甘肅平?jīng)觥?/p>
10.渥洼1之姿;玉塞全珍,幼懷趙臺之璧2。其風焱也,罩松蓋于千尋;其器
水名,亦作“渥窪”。在今甘肅省安西縣境,傳說產(chǎn)神馬之處?!妒酚洝窌酚校骸坝謬L得神馬渥洼水中,復次以為《太一之歌》?!迸狍S集解引李斐曰:“南陽新野有暴利長,當武帝時遭刑,屯田燉煌界。人數(shù)于此水旁見群野馬中有奇異者,與凡馬異……(利長)代土人持勒靽,收得其馬,獻之?!盵39]
臺者,敬稱;“趙臺之璧”或指“和氏璧”,《周書》卷四二《劉璠傳》云:“家有趙王之璧,人聚漢帝之金?!盵40]《禮記·聘義》有“君子比德于玉”之說,此處以“玉璧”代指德行。唐白居易《雪中即事寄微之詩》:“潤含玉德懷君子,寒助霜威憶大夫?!盵41]
11.度也,澄波瀾于萬頃。公起家1鄭王府2帳內(nèi)3,氣壯小山之桂4,披朗月于
“起家”此處指“起家官”,為唐時正式入仕前所任職名稱,詳見后文。
馮廓生卒年為公元627年—689年,史書記載這一時間范圍內(nèi)鄭王有二人,即李元懿及其子李璥(上元初封嗣鄭王)。按《舊唐書》卷六十四,傳第十四:“鄭王元懿,高祖第十三子也?!?貞觀)十年(636年),改封鄭王。歷鄭、潞二州刺史。”[42]又同書卷五《高宗本紀下》:“(咸亨)丙辰(673年),絳州刺史、鄭王元懿薨?!盵43]可見,到其歿世之時仍為鄭王,共歷37年。但據(jù)志文“披郎月于滎陽”可以得知,馮廓曾有于滎陽執(zhí)事的經(jīng)歷,又滎陽為唐鄭州屬縣,與元懿歷官區(qū)域相符,前后對應可排除鄭王為李璥之說。
為唐代親王府下屬機構帳內(nèi)府之屬員,非為官。《通典·職官十三·歷代王侯封爵》:“帳內(nèi)府置典軍、副典軍各三人,帳內(nèi)六百六十七人。”[44]《唐六典》云:“帳內(nèi)掌儀衛(wèi)事?!盵45]
即“小山桂”,《楚辭·淮南小山·招隱士》描繪山中野獸,有“攀援桂枝兮聊淹留”[46]之句,作為游賞山林之典。唐詩中多以“小山桂”喻指宴飲待客之所。
12.滎陽;香佩長坂之蘭1,隨飛蓋于巖邑2。十周考滿3,授陪戎校尉4。長男慶,
唐范攄《云溪友議·弘農(nóng)忿》有:“酌然子年方少,篇翰如流,不可驥垂長坂,蘭謝深林?!盵47]
飛蓋:高高的車篷。亦借指車?!蛾悤肪矶缎炝陚鳌罚骸案哕幚^路,飛蓋相隨?!盵48]巖邑,指險要的城邑。
“帳內(nèi)”非官,史念海先生稱是一種“色役”(詳見后),但可通過考核簡銓后授官而達到正式入仕的目的。《舊唐書》卷四三《職官二》記載:“凡王公已下,皆有親事帳內(nèi),限年十八已下,舉諸州率萬人以充之。皆限十周年,則聽其簡試。文理高者送吏部,其余留本司,全下者退還本色?!盵49]
武散官,從九品上[50]。
13.效命三軍,夭終八陣,贈上騎都尉,廻(回)授1公勛。君顯志題賦,嗣美家風,
轉授,《舊唐書》卷六二《李大亮傳》云:“大亮言於太宗曰:‘臣有今日之榮,張弼力也。所有官爵請迴授?!谒爝w弼為中郎將?!盵51]唐白居易《為崔相陳情表》:“自去年已來,累有慶澤,凡在朝列,再蒙追榮,或有陳乞,皆許回授?!盵52]
14.彈鋏成歌1,克荷門訓。早利賓王之藝2,簡銓藻鏡之司3,揮翰銀鉤之端4,
典出《戰(zhàn)國策·齊策四》,孟嘗君門客馮諼曾“倚柱彈其劍”,后因以“彈鋏”謂處境窘困而又欲有所干求。
亦作“賔王”,即謂輔佐君主?!段倪x·永明九年策秀才文》:“子大夫選名升學,利用賔王。”劉良注曰:“言當選名之秀,進于太學,利于時用,賔佐王道。”[53]
“簡銓”即簡任銓選。“藻鏡”同“藻鑒”,唐劉知幾《史通·品藻》有:“申藻鏡,別流品?!盵54]
喻遒媚剛勁的書法。唐杜甫《陳拾遺故宅》詩有:“到今素壁滑,灑翰銀鉤連?!盵55]此指唐制官員選拔考核“身、言、書、判”四條之一的“書”。
15.運思金科之表1。擬公靈州回樂縣2丞,公辭毗贊3而安命,慕仲統(tǒng)4之長
“金科”指法律、法令?!赌淆R書·武帝紀贊》有“威承景歷,肅御金科”[56]之句,此指簡銓考核的“判”,此句意謂法律文書的書寫。
“靈州”即“靈州大都督府”,隋為靈武郡。《舊唐書》卷三八《地理一》云:“武德元年,改為靈州總管府,領回樂、弘靜、懷遠、靈武、鳴沙五縣?!盵57]
亦作“毘贊”。輔佐、襄助之意。《西京雜記》卷四:“其有德任毗贊、佐理陰陽者,處欽賢之館。”[58]《晉書》卷九六《列女傳·涼武昭王李玄盛后尹氏傳》載:“玄盛之創(chuàng)業(yè)也,謨謀經(jīng)略多所毗贊,故西州諺曰:‘李尹王敦煌?!盵59]
“仲”即“四仲”,二月仲春,五月仲夏,八月仲秋,十一月仲冬為四仲,是周行體的中體,而中體皆有“統(tǒng)”的作用[60]。此處蓋指時間。
16.閑,高尚丘園,優(yōu)游鄉(xiāng)國。友于敦穆,更甚于三姜1;昆季宦成2,不殊于五馬3。
典出《后漢書》卷五三《姜肱傳》[61],云姜肱與弟仲海、季江,以孝友著聞,常共臥起,后世因稱其兄弟三人為“三姜”,并用作兄弟情篤之典。
謂登上顯貴之位。漢劉向《說苑·敬慎》:“官怠於宦成,病加於少愈?!盵62]《漢書》卷七一《疏廣傳》:“今仕官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懼有后悔?!盵63]
漢時太守乘坐的車用五匹馬駕轅,因借指太守,此指高官名宦。唐白居易《西湖留別》詩:“翠黛不須留五馬,皇恩只許住三年?!盵64]
17.傍(旁)宗外戚,雖疏若親,濟乏周窮,分多共少。每至蘭亭春日1,會琴酒于
以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與謝安等同游蘭亭作比。
18.山扉;菊水1秋辰,嘯賓朋于池館。三千上客,躡珠履2以分庭3;八百家僮,
水名,在今河南省內(nèi)鄉(xiāng)縣。傳說飲其水可長壽。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湍水》:“湍水之南,菊水注之。水出西北石澗山芳菊谿,亦言出析谷,蓋谿澗之異名也。源旁悉生菊草,潭澗滋液,極成甘美。云此谷之水土,餐挹長年?!盵65]
珠飾之履,代指門客?!妒酚洝肪砭乓弧洞荷昃袀鳌罚骸按荷昃腿в嗳?,其上客皆躡珠履?!盵66]唐儲光羲《同王十三維偶然作十首》詩有:“賓客無多少,出入皆珠履?!盵67]
分處庭中,以示平等。《漢書》卷九一《貨殖傳·子贛傳》:“子贛結駟連騎,束帛之幣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68]《隋書》卷五七《盧思道傳》:“通人楊令君、邢特進已下,皆分庭致禮,倒屣相接。”[69]
19.隸丹書于別業(yè)。縱使石崇金谷1,劣駿馬之桃花;牙筭王戎2,怯青鳧3于
西晉巨富石崇及其金谷園,崇以汰侈聞名[70]。
此指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戎,以儉吝聞名。劉義慶《世說新語》云:“司徒王戎既貴且富,區(qū)宅、僮牧、膏田、水碓之屬,洛下無比。契疏鞅掌,每與夫人燭下散籌算計?!盵71]
即“青鴨”,漢郭憲《洞冥記》卷四:“帝升望月臺,時暝望南端,有三青鴨群飛,俄而止于臺……青鴨化為三小童,皆著青綺文繻,各握鯨文大錢五枚,置帝幾前。身止影動,因名輕影錢?!盵72]后因以“青鳧”指錢。
20.錢論1。方冀2永延遐壽,長保太和3。兩童之藥難逆,二豎之夢奄及4。嗚呼
此指西晉魯褒之《錢神論》,事見《晉書》卷九四《隱逸傳·魯褒傳》[73]。
《考略》“冀”字作“異”,誤。
亦作“大和”。指天地間沖和之氣或人心理平和之狀態(tài),此處為后者之意。唐劉長卿《同姜濬題裴式微余干東齋》詩:“藜杖全吾道,榴花養(yǎng)太和?!盵74]
“兩童”與“二豎”均指小孩,語出《左傳·成公十年》:“公夢疾為二豎子,曰:‘彼良醫(yī)也,懼傷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醫(yī)至,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75]后用以稱病魔。
21.哀哉!春秋六十有二,以永昌元年歲次己丑三月六日終于私第。夫
22.人郭氏,太原介休人1,泰2之后也。巽3夫人月桂凝花,云松吐秀,行成婦
《隋書》卷三〇,志第二五:“后魏置定陽郡、平昌縣。后周改郡曰介休,以介休縣入焉。開皇初郡廢,十八年縣改曰介休。”[76]為今山西介休市。
即后漢郭泰,亦作郭太?!逗鬂h書》卷六八本傳云其“太原界休人也”[77]。第一次黨錮事起,被士子譽為“八顧”之一?!妒勒f新語》位列“德行第一”[78]。
卦名,巽上巽下?!吨芤渍x》云:“巽之為義,以卑順為體,以容入為用,故受‘巽’名矣。上下皆巽,不為違逆?!盵79]此以卦象代指品德作風。
23.則,言為柔范。乘空娥影,逐魄不旋,輕步陵波,隨流逝水。春秋卅有八,
24.以咸亨元年歲次庚午正月廿五日終于私第。夫人王氏,瑯琊1人,吉2
亦作“瑯邪”。《元和姓纂》卷五云:“王姓,出太原、瑯琊,周靈王太子晉之后?!盵80]
即漢諫議大夫王吉,《漢書》卷七二其本傳云:“王吉,字子陽,瑯邪皋虞人也?!盵81]《新唐書》卷七二中《宰相世系二中》云:“四世孫吉,字子陽,漢諫大夫,始家臯虞,后徙臨沂都鄉(xiāng)南仁里?!盵82]
25.之后也。離1夫人炳靈珠澤,骨象應圖,發(fā)彩玉田,折旋合禮,名香卻死2,
卦名,離上離下。《周易正義》:“正義曰‘離之為卦,以柔為正’者,二與五俱是陰爻,處于上下兩卦之中,是以柔為正?!庇帧罢x曰:‘柔處于內(nèi)而履正中,牝之善也’者,若柔不處于內(nèi),似婦人而預外事;若柔而不履正中,則邪僻之行,皆非牝之善也”[83]。與前述“巽”同,此以卦象代指德行。
古傳有“卻死香”,能使死者復活。《海內(nèi)十洲記·聚窟洲》:“(卻死香)香氣聞數(shù)百里,死者在地,聞香氣乃卻活,不復亡也;以香薰死人,更加神驗?!盵84]此處反用其典。
26.莫救必至之期;藥1號還年,未延將盡之刻,春秋卌有一。以上元元年
《考略》“藥”字作“樂”,誤。
27.歲次甲戌十月十九日終于私第。既而雙桐棲鳳,暫隔死生。兩劍神
28.龍1,終沉前后。以永昌元年歲次己丑十一月庚辰朔五日甲申合葬
典出“豐城雙劍”,唐詩多有雙龍劍、兩龍劍、延平劍等,屬同源。孟簡《詠歐陽行周事》:“雙魂終會和,兩劍遂蜿蜒?!盵85]以雌雄雙劍喻男女之情,代指后述“合葬”。
29.于大谷原窆1,禮也。占墳白鶴,相兆青烏2。南抵上蘭,北連梓嶺,西臨德
“窆”指墳塋、墓穴,《考略》“窆”字脫而未錄,今據(jù)拓本補。
《考略》“烏”字作“鳥”,誤。“青烏”者,指青烏子,傳說中的古代堪輿家。晉葛洪《抱樸子·極言》:“(黃帝)相地理則書青烏之說?!盵86]又《后漢書》卷七六《循吏傳·王景傳》云:“乃參紀眾家數(shù)術文書,冢宅禁忌,堪輿日相之屬?!碧评钯t注:“葬送造宅之法,若黃帝、青烏之書也?!盵87]
30.水,東接廣成。魂靈是歸,形勝有託(托)。嗣子宣德郎1行2文州3司倉參軍4、騎
文散官,正七品下。
代理、代行,唐宋時多以品秩為限,高品代低品謂為“行”。如炳靈寺下寺區(qū)中段崖面之第54龕石刻題記:“大唐永隆二年(681年)閏七月八日隴右道巡察使(五品或五品以上)行殿中侍御史(從七品上或下)王玄策,敬造阿彌陀佛一軀并二菩薩?!盵88]
《舊唐書》卷四一《地理志四》“劍南道”條:“文州,隋武都郡之曲水縣。義寧二年,置陰平郡……武德改文州?!f屬隴右道,隸松洲都督。永徽中,改屬劍南道也。”[89]今即甘肅文縣一帶。
即“司倉參軍事”,又《新唐書》卷四九《百官志四下》云“司倉參軍事”:“中州……正八品下……下州……從八品下,掌五府文官勛考、假使、祿俸、公廨、田園、食料、醫(yī)藥、過所?!盵90]“文州”即為“下州”,則此“司倉參軍事”當為從八品下。
31.都尉1,其并專室雙珠,陳門兩驥,承家不替,克荷無虧。痛傷吳隱之2心,
《舊唐書》卷四二《職官一》:“勛官。舊有太公廟令,武德年七品下,永徽二年加從五品上,開元二十四年省也。”[91]
即吳隱之,字處默,小字附子,東晉濮陽鄄城人,曾任中書侍郎,左衛(wèi)將軍,廣州刺史等職,官至度支尚書,著名廉吏?!妒勒f新語》云其與兄弟吳道助:“居在丹陽郡,后遭母童夫人艱,朝夕哭臨。及思至,賓客吊省,號踴哀絕,路人為之落淚?!盵92]以“德行”聞名。
32.淚盡高柴1之血。鐫金鏤玉,思勒無疆。而花表千年,終歸于灰燼,隴松
典出《禮記·檀弓上》“高柴泣血”:“高子皋之執(zhí)親之喪也,泣血三年,未嘗見齒,君子以為難?!盵93]
33.百尺,詎免于摧殘。乃為銘曰1:岳靈翊地,臺儀曜天。稱臣東漢,為君
銘辭部分均為頌德之語,多與前述家世人物及活動重復,以下就關鍵信息及《考略》誤校之處作一注解,其余從略。
34.北燕?;橥ɑ赎I,賜玦帝筵。居鄭濯熱1,在晉軍僉。其一。既隆祖德,獻飯紫
事見《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文子入聘。子羽為行人,馮簡子與子大叔逆客。事畢而出,言于衛(wèi)侯曰:‘鄭有禮,其數(shù)世之福也,其無大國之討乎!’《詩》云:‘誰能執(zhí)熱,逝不以濯?!Y之于政,如熱之有濯也。濯以救熱,何患之有?”[94]
35.宸。孝資家璧,忠義國珍。鶉野1奉使,龍堆鎮(zhèn)人。玉關氛靜,金城卜鄰。其二。
“鶉”為星次名,指朱鳥七宿中的井宿和鬼宿;“野”即分野?!稘h書》卷二八《地理志下》云:“自井十度至柳三度,謂之鶉首之次,秦之分也?!盵95]此以星宿分野代指秦地。
36.惟公載挺,實稟良弓。小山攀桂,大樹論功。天爵地拾,辭宦謙沖。丘園
37.高尚,步1月臨風。其三。獸炭過石,象服逾王。山谷為什,量筭牛羊。浮云塞
《考略》“步”字作“歲”,誤。
38.上,流水池傍。接引人物,不息自強。其四。荊條1秀茂,花萼相重。門超陳驥,
《考略》“條”字作“備”,誤?!扒G條”指荊樹枝條等植物,“荊備”不辭。
39.家越荀龍。武尤劍論,文擅詞鋒。惟桑衣錦,列鼎鳴鐘。其五。蘭芬曲水,菊
40.曜重陽。舞回雪袖,歌繞塵梁。置驛終宴,投轄飛觴。嘉賓上客,前溪后
41.堂。其六。歡娛難久,光陰易終。百年俄謝,萬事皆空。神龍兩劍,儀鳳雙桐。
42.相從前后,共落霜風。其七。代涂詎幾,人生飄忽。奄墜九泉,未窮千月。松
43.低1劍2重,草深3碑沒。惟余生氣,懔懔無歇。其八。
按志文本作“仾”,為“低”之異體,《考略》作“位”,誤。
按志文本作“剱”,為“劍”之異體,《考略》作“劫”,誤。
《考略》“深”字作“滌”,誤。
二、《唐馮廓墓志》志文涉及部分問題的探討
(一)關于馮廓的郡望問題
志文明言,馮廓自其祖父馮生時“因宦家殷,忘歸桑梓,后居會州會寧縣”,但志文開頭卻稱其為“京兆人”,這一現(xiàn)象牽扯馮廓本望問題,《考略》卻并未在意。筆者認為志文中除去馮廓祖、父、子世系可信外,其余多屬假托。據(jù)《元和姓纂》卷一[96]記載,“馮氏”主要有潁川、上黨、長樂信都、京兆、河間、魏郡、新平、諸郡馮氏、高州、岡州等數(shù)支。其中“京兆”一支,“狀稱弘(馮弘)后”。但如志文提及的北燕君主馮跋本屬“長樂信都”一支,永嘉之亂時,馮跋之祖父馮和避亂于上黨,為漢宜都侯馮參之后;馮魴一支,其祖為馮異(潁川父城人),異生衍(京兆杜陵人)、玩二子,衍生元豹,元豹生魴(南陽湖陽人)、鱗,其本屬潁川馮氏。由其墓志敘譜混亂程度可見馮廓志文所載家世譜系多存假托嫌疑。在唐代,這種有意無意的假托郡望、攀附名門的現(xiàn)象卻是十分普遍而且蔚然成風的。具體反映在志文中,墓志撰寫人不僅把馮廓本人附會于京兆馮氏,而且將其二位夫人也都分別假托于太原介休郭氏及瑯琊王氏。誠如劉知畿《史通》所言:“碑頌所勒,茅土定名,虛引他邦,冒為己邑,若乃稱袁則飾之陳郡,言杜則系之京邑,姓卯金者咸曰彭城,氏禾女者皆云巨鹿?!盵97]此外,據(jù)《中華馮史文典》[98]記載,甘肅境內(nèi)馮姓支流有華池縣馮家坡、西和縣西高山鄉(xiāng)馮家坪、隴西縣寶鳳鄉(xiāng)馮家門、武威市馮良寨四支,而如今據(jù)志文可推知馮廓一系或為今甘肅馮氏之先。
(二)隋、唐檢校官問題
志文提及的“合黎府”為隋地方軍府之一,唐時改稱折沖后因襲其建制,但根本的軍事職能并未發(fā)生改變,如《田琬德政碑》有“以功授合黎府別將、歷果毅,轉折沖”之語?!昂侠韪钡赜蛭挥趶堃纯ぃ耙烟峒?,茲不贅述?!皺z?!弊鳛橐环N官吏任用方式,其含義及性質歷隋至唐多有變化。如張東光研究,唐代的“檢校官”主要分為“實履其任”和“假借官資”兩種形式:“實履其任的檢校官盛行于至德以前,內(nèi)外諸司五品以上的特殊任用形式一般稱為檢校,性質相當于試用和權攝,待遇略低于同品正官。假借官資的檢校官盛行于至德以后的使府中,雖不職事,但可據(jù)以累計官資,獲得章服、班序和薨卒輟朝等特權。”[99]但不同于唐代的是,“隋代的檢校官皆屬于‘實履其任’的檢校官”,其變化和復雜程度遠不及唐。夏麗梅先生將隋代的“檢?!边m用形式分為五種,*此五種形式分別是:官員因丁憂去職或受處罰被罷官后重新起復,多給“檢校”名號;官員遭謫降貶黜者給予檢校官名號;官員以本官攝理他司者,亦加檢校名號;官員敘軍功政績得遷升者,暫給檢校官名號,不久可轉授正官;地方州郡長官,由此州到彼州的平轉中,有時也給予檢校名號等。詳見:夏麗梅《隋代檢校官制度探究》,載于《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據(jù)志文敘述,馮廓“祖生,隨千牛,出鎮(zhèn)張掖,檢校合黎府別將”的情況當屬于“以本官攝理他司者”,即以本官“千?!倍鴻z校合黎府別將。這又為研究隋代的檢校官制補充了一條有益史料。
(三)唐會州折沖府問題
關于“會州”下轄折沖府名及數(shù)量唐志無載,僅羅振玉《唐折沖府考補》據(jù)《唐智悟律上人墓志》補得會州有“黃石”一府,谷霽光先生因之,并就“黃石府”所轄的戶數(shù)、口數(shù)等均有相對的統(tǒng)計。*詳見:羅振玉《唐折沖府考補》,《二十五史補編》,開明書店上??偟辏?936年版,第7633頁;谷霽光《谷霽光史學文集》,第一卷之《兵制史論》,江西教育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31頁。志文提及馮廓之父曾任“會州興福府校尉”,按其地望應在今甘肅靖遠縣境內(nèi),因而此文不僅為唐會州增添“興?!闭蹧_府一條,對補史之闕大有裨益,而且關于會州所轄折沖府之戶數(shù)、口數(shù)應當重新認識,對于研究當時會州的人口、經(jīng)濟、軍事等問題無非具有重要意義。
(四)馮廓出仕、起家問題
志文敘述馮廓“起家鄭王府帳內(nèi)”,雖寥寥數(shù)字,但牽扯馮廓的起家官及入仕途徑問題,應當引起充分的注意,然而《考略》對于“起家”及“帳內(nèi)”的解釋卻過于簡省。筆者以為馮廓乃是以“品子”身份為階梯,以“帳內(nèi)”為起家官,通過簡試后正式入仕的。“起家”即“起家官”,歷來詞義多有變化,“自晉代以后,‘起家’專用于指初仕官吏”[100],而此處與之意同。王永興先生稱:“品子,以文武官六品以下,勛官三品以下、五品以上成年男子充。”[101]結合志文所述馮廓之父出任興福府正六品下校尉,按唐制,馮廓已具有“品子”的資格?!皫?nèi)”為唐代親王府下屬機構帳內(nèi)府之屬員,如史念海先生提出的:“帳內(nèi)本身不是官,而是一種色役,與一般色役不同的是役滿后也可以入仕?!薄捌纷蛹纯赏ㄟ^任親事、帳內(nèi)等進入仕途?!盵102]又同前述《舊唐書》卷四三,志第二三云:“凡王公已下,皆有親事帳內(nèi),限年十八已下,舉諸州率萬人以充之。皆限十周年,則聽其簡試。文理高者送吏部,其余留本司,全下者退還本色。”此條也與志文“十周考滿”相印證,也說明了馮廓乃是以“品子”身份擔任“帳內(nèi)”一職起家,考核通過后官授陪戎校尉,而并非如《考略》所言簡單的“從家中征召出來,授予官職”。值得重視的是,此為“品子”入仕問題提供了又一例證。
三、結語
馮廓約生于公元627年,卒于公元689年,官至陪戎校尉,是唐代一名基層武官。志文所述家世譜系多屬假托,且銘辭部分有“諛墓”之嫌,并不可信。但其志石外觀卻制作別致古拙,內(nèi)容涉及的如唐代會州折沖府問題和志主以“品子”入仕的途徑等為唐代地方歷史地理研究及官制研究提供了新的佐證,因而其藝術及歷史研究價值就顯得尤為厚重。但筆者因學力有限,其間所論難免多有紕漏,還有待于求教諸方家。
圖1 志石全貌
圖2 志身之陽
圖3 志蓋之陰
參考文獻:
[1]陳輔泰,劉志華.靖遠縣新出《唐馮廓墓志》考略[J].檔案,2014,(11).
[2][后晉]劉昫.舊唐書·卷四二[Z].北京:中華書局,1975.1802.
[3][后晉]劉昫.舊唐書·卷四六[Z].北京:中華書局,1975.1197.
[4][49][后晉]劉昫.舊唐書·卷四三·志第二三[Z].北京:中華書局,1975.1822,1833.
[5][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五五[Z].北京:中華書局,1975.1390.
[7][23][26][57][后晉]劉昫.舊唐書·卷三八·志第一八[Z].北京:中華書局,1975.1418,1418,1418,1415.
[8][唐]房玄齡.晉書·卷一〇一[Z].北京:中華書局,1974.2644.
[10][宋]范曄.后漢書·卷三三·志第二三[Z].北京:中華書局,1965.
[11][17][宋]范曄.后漢書·卷三三·傳第二三[Z].北京:中華書局,1965.1147,1149.
[12][96][唐]林寶.元和姓纂(第1版)·卷一[Z].北京:中華書局,1994.4,5-15.
[13][75][94]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第2版)[Z].北京:中華書局,1995.1191,849,1191.
[15][漢]司馬遷.史記·卷一一四·傳第五四[Z].北京:中華書局,1959.2982.
[16][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九三[Z].北京:中華書局,1992.
[18][唐]李延壽.南史·卷五五[Z].北京:中華書局,1975.1371.
[19][唐]姚思廉.梁書·卷一八[Z].北京:中華書局,1973.289.
[20][清]葉昌熾.語石[A]石刻史料新編(第2輯·第16冊)[Z].臺北: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79.
[21][后晉]劉昫.舊唐書·卷四四·志第二四[Z].北京:中華書局,1975.1902.
[22]喬鳳岐.隋唐地方行政與軍防制度研究——以府兵制時期為中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88.
[24][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下)[Z].北京:中華書局,1983.97.
[25][唐]魏徴.隋書·卷二九·志第二四[Z].812.
[27][50][91][后晉]劉昫.舊唐書·卷四二·志第二二[Z].北京:中華書局,1975.1799,1803,1795.
[28][漢]許慎.說文解字[Z].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321.
[29]郭超.四庫全書精華(第1版)·子部·第一卷[Z].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541.
[30][后晉]劉昫.舊唐書·卷七七·傳第二七[Z].北京:中華書局,1975.2674.
[31][唐]魏徴.隋書·卷三七·列傳第二[Z].1127.
[32][清]彭定求.全唐詩(第1版)·卷一二八·入劍門作寄杜楊二郎中[Z].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
[33][漢]司馬遷.史記·卷二八·書第六[Z].北京:中華書局,1959.1366.
[34][宋]郭茂倩.樂府詩集(第1版)[Z].北京:中華書局,1979.387.
[35]緯書集成(下)[Z].[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1152.
[36][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正續(xù)[Z].上海:掃葉山房,1931.126.
[37][后晉]劉昫.舊唐書·卷一七四·列傳第一二四[Z].北京:中華書局,1975.4517.
[38]劉文典.莊子補正(第1版)[Z].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352.
[39][漢]司馬遷.史記·卷二四·樂書第二[Z].北京:中華書局,1959.1178.
[40][唐]令狐德棻.周書·卷四二·傳第三四[Z].北京:中華書局,1971.764.
[41]彭定求.全唐詩(第1版)·卷四四六·雪中即事寄微之待[Z].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
[42][后晉]劉昫.舊唐書·卷六十八·傳第十四[Z].北京:中華書局,1975.2429.
[43][后晉]劉昫.舊唐書·卷五·本紀第五[Z].北京:中華書局,1975.97.
[44][唐]杜佑.通典(第1版)·卷三十一[Z].王文錦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8.871.
[45][唐]李林甫.唐六典(第1版)[Z].北京:中華書局,1992.732.
[46]楚辭[Z].王承略,李笑巖譯注.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4.213.
[47][唐]范攄.云溪友議·弘農(nóng)忿[A].[唐]封氏聞見記[Z].封演撰.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303.
[48][唐]姚思廉.陳書·卷二六·傳第二〇[Z].北京:中華書局,1972.330.
[51][后晉]劉昫.舊唐書·卷六二·傳第一二[Z].北京:中華書局,1975.2390.
[52]為崔相陳情表[A].朱金城.白居易集箋?!ぞ砹籟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3422.
[53][梁]蕭統(tǒng).昭明文選·卷三十六[Z].臺北:藝文印書館,1983.1655.
[54][唐]劉知畿.史通通釋·卷七·品藻第二十三[Z].[清]浦起龍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88.
[55]彭定求.全唐詩(第1版)·卷二二〇·陳拾遺故宅[Z].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
[56][梁]蕭子顯.南齊書·卷三·本紀第三[Z].北京:中華書局,1972.63.
[58][漢]劉歆.西京雜記·三館待賓·卷四[Z].[晉]葛洪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25.
[59][唐]房玄齡.晉書·卷九六·列傳第六六[Z].北京:中華書局,1974.2526.
[60]張漢.周易會意[Z].成都:巴蜀書社,2004.1104.
[61][宋]范曄.后漢書·卷五三·列傳第四三[Z].北京:中華書局,1965.1749.
[62]說苑今注今譯·卷十[Z].盧元駿注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313.
[63][漢]班固.漢書·卷七一·傳第四一[Z].3039.
[64]彭定求.全唐詩(第1版)·卷四四六·西湖留別[Z].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
[65]水經(jīng)注(第1版)[Z].[北魏]酈道元原注·陳橋驛注釋.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390.
[66][漢]司馬遷.史記·卷七八·傳第一八[Z].北京:中華書局,1959.2395.
[67]彭定求.全唐詩(第1版)·卷一三七·同王十三維偶然作十首[Z].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
[69][唐]魏徴.隋書·卷五七·列傳第二二[Z].1398.
[68][漢]班固.漢書·卷九一·傳第六一[Z].3684.
[70][71][78][92][劉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汰侈·第三十[A].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第1版)[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71][劉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儉吝·第二九[A].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第1版)[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983.
[72][漢]郭憲.洞冥記·卷四[A].百子全書(第5冊)[Z].長沙:岳麓書社,1993.4071.
[73][唐]房玄齡.晉書·卷九四·傳第六四[Z].北京:中華書局,1974.
[76][唐]魏徴.隋書·卷三〇·志第五二[Z].852.
[77][宋]范曄.后漢書·卷六八·傳第五八[Z].北京:中華書局,1965.2225.
[78][92][劉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第一[A].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第1版)[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755,28.
[79][83]周易正義[Z].[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272.157-158.
[80][唐]林寶.元和姓纂·卷五(第1版)[Z].北京:中華書局,1994.586.
[81][漢]班固.漢書·卷七二·傳第四二[Z].3058.
[82][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七二·表第一二[Z].北京:中華書局,1975.2598.
[84][漢]東方朔.海內(nèi)十洲記[A].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第1版)[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68.
[85]彭定求.全唐詩(第1版)·卷四七三·詠歐陽行周事[Z].北京:三秦出版社,2008.
[86][晉]葛洪.抱樸子·卷第十三[A].諸子集成[Z].北京:國學整理社,1935.58.
[87][宋]范曄.后漢書·卷七六·傳第六六[Z].北京:中華書局,1965.2466.
[88]李并成.有關王玄策的一條新史料[J].敦煌研究,2003,(2):59.
[89][后晉]劉昫.舊唐書·卷四一·志第二一[Z].北京:中華書局,1975.1700.
[90][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四九·志第三九[Z].北京:中華書局,1975.1276.
[93][漢]鄭玄注.禮記·檀弓上第三[Z].宋淳熙四年撫州公使庫刻本.
[95][漢]班固.漢書·卷二八·志第八下[Z].1646.
[97][唐]劉知畿.史通通釋·卷五·邑里第十九[Z].[清]浦起龍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45.
[98]馮邦.中華馮史文典(上)[EB/OL].http://www.tianwenxdqkx.cn/n/drspath/book/base/13305916/54a9d5e8fe16431fa9f77670b1ac4612/8c53040c22d5bcf5bfae499294da388e.shtml?bt=2015-06-29&et=2015-07-19&fid=28159068&username=lzdx.107-108.
[99]張東光.唐代的檢校官[J].晉陽學刊,2006,(2).
[100][日]宮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M].韓昇,劉建英譯.北京:中華書局,2008.64.
[101]王永興.唐天寶敦煌差科簿研究——兼論唐代色役制和其他問題[A].敦煌吐魯番文獻研究論集[C].北京:中華書局,1982.
[102]史念海.唐史論叢(第6輯)[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5.167.
(責任編輯楊士宏責任校對張瑞珊)
[收稿日期]2016-06-20
[作者簡介]吳景山(1954—),男,河北保定人,教授,蘭州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主要從事金石學方面的研究;劉曉禾(1991—),男(回族),甘肅臨夏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金石學。
[中圖分類號]K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5140(2016)04-00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