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小千
馮淵老師在評析2015年上海高考語文試題時指出,高考作文欠缺的是思維。筆者批閱我校“二?!笨荚囎h論文“享受孤獨”后,對此“心有戚戚焉”。按照元代文人喬夢符提出的一篇優(yōu)秀文章必須具備漂亮的“鳳頭”、充實的“豬肚”、有力的“豹尾”三個特點的要求來審視,筆者試著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一、不切合中心的“漂亮、精彩”的開頭
請看原文(括號里是改文)。
人生是首歌,就算沒有人為你伴奏也要唱完(為你喝彩,你也不要因此而備感失落,而要在體味這一孤獨中把它唱完);人生是支舞,就算沒有人陪你跳也要跳完(欣賞你,你也不要因此而深感孤單,而要在品嘗這一孤寂中把它跳完);人生是臺戲,就算只剩下你一個人也要演完(觀眾全都離去、煢煢孑立的你留在臺上,你也不要因此而悲觀絕望,而要在咀嚼這濃黑的凄涼中把它演完)。人的一生,難免會承受孤獨,而你對于孤獨的看法,也會影響你的人生,甚至會決定你的人生。在我看來,學會忍受孤獨,享受孤獨,方可成就別樣的人生。
作者在文章開頭段用一組排比句引出了中心論點,文字雖然看似漂亮、精彩,觀點也較明確,但暴露出的問題卻是“思維與語感”機制還沒有很好地建立起來,沒有很好地切合中心觀點?!皼]有人……也要”的排比句式,雖然強調(diào)了“享受孤獨”這一中心觀點,然而,從語感與思維的角度來看,語言的流暢性,詞語句子的準確性,思維的邏輯性還有進一步完善和增強作文的空間。
因此,有必要進行語言上的“變臉”和思維上的“強化”。為此,就要打破議論文行文時語言“零情感”的老套子,要用有“畫面感”的語言(體味、品嘗、咀嚼等詞語栩栩如生)具象地去突出表達的重點,熱情洋溢地、形象化地說理;就要運用含有如排比、比喻等修辭方法的句式行文,以增強議論文語言的分寸感、厚重感、流暢感和文采。為此,就要讓改文里所有的句子都要圍繞和突出“享受孤獨”這一中心和表達重點(問題的核心)。因此,改文的排比句,不僅其語言的分寸感、流暢感、厚重感比較好,語感力度因此強烈了,而且思維的邏輯性也增強了。如“沒有人為你喝彩,你也不要因此而備感失落,而要在體味這一孤獨中把它唱完”這些文字,就有很強的邏輯性,“孤獨”僅用“沒有人為你伴奏”顯得力度不夠,而且沒有寫出“如何享受孤獨”的這一過程。而一旦用上了改文里的詞語強調(diào)一下,不僅孤獨感有了,而且享受孤獨的過程也出來了,“語感與思維”機制較好地結合起來了,很好地切合了“享受孤獨”這一中心觀點。
二、“思維”(與語感)缺失的“貌似充實”的論證主體
請看下文(原文如下)。
“中國的斷臂維納斯——楊帆,九歲時因拉變壓器拉線被截去雙臂,而對這樣的不幸命運,她曾想就此了卻生命,但她沒有。她沒有任何朋友,終日呆坐在家,她萌發(fā)了對十字繡的喜愛之情。很快,她就學會用雙腳制作十字繡。她登上“中國夢想”舞臺,告訴大家她的夢想是開一家小小的十字繡店,她贏得了全場掌聲雷動。周立波評價她說:“你把所有的不幸都變成了精神的維納斯,世界上所有的贊美給你都不為過?!?/p>
雖然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試圖為了論證中心觀點而列舉了楊帆的事例,但是楊帆“如何在孤獨中沉淀自己,最終有所成”的過程這些重要內(nèi)容,作者卻沒有充分論述或者偶有涉及也是言不及義,譬如,楊帆莫名其妙地“她萌發(fā)了對十字繡的喜愛之情;很快,她就學會用雙腳制作十字繡”了。這些地方的表述,其思維顯然較為簡單,主人公的思想轉變太過突然并且沒有任何理由的支撐,因而不能令人信服;而且語言表述與思維更是沒能較好地結合起來。也就是說,作者沒有分析出文中的人物是如何打敗自己的心魔的過程,沒有挖掘出所給材料及其“沉淀”一詞的隱含信息(即忍受孤獨,在孤獨中經(jīng)過“沉淀”重生并且贏得輝煌的人生,才是被命題者所肯定的)因而,其“思維”(與語感機制)并沒有建立起來。
如果我們要彌補“思維”(與語感機制)的缺失,那么較為恰當?shù)淖龇ň褪牵?/p>
首先,要審好題。馮淵老師認為,“審題立意出現(xiàn)偏差,是思維能力薄弱的反映”。為此,必須明確告訴考生“說理的第一要務是要有針對性,要和命題者給定的材料語境在同一層面上討論問題”。相應的應該是抓住材料里的關鍵句“每個人都有可能孤獨,就看你如何應對”去立意;應抓住材料呈現(xiàn)的兩種結果“承受不了,最終選擇了自殺;沉淀自己,最終寫下了偉大的作品”去思考;應抓住材料涉及的兩個對象“詩人、作家”去選材;應抓住材料里的兩個同樣的限制成分“有的(人)”去掂量。這樣,考生和命題者才在給定的材料語境的同一層面上思考、討論問題。
其次,要平衡好“強調(diào)核心關鍵詞的概念”與“材料的整體含意”的關系。為此,考生應該“針對材料提供的信息,與命題者在同一層面進行思考”,因而,考生就應對“沉淀”一詞及其與“享受孤獨”這則材料的整體含意的關系加以深究:“沉淀”本指水或溶液中的不溶或難溶物析出沉積于底層。也可以把它理解為將“孤獨”中的消極因素,如恐懼、絕望、厭世等等去掉,留下因為孤獨因而產(chǎn)生的諸如大智慧、大清醒、大英雄、超越時代的預言家、紛擾世事的明白人、超前變革的獨行者,以及洞明世事“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毅力、喚醒民眾“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憂憤深廣的情懷、當時不被人們理解現(xiàn)在才被人們景仰“燕雀焉知鴻鵠之志”的悲壯等積極因素。只有后者對材料的深究,才可以說是“考生和命題者在給定的材料語境的同一層面上思考、討論問題”之所在。
最后,要掌握好分析、濃縮材料的技巧。我們完全可以運用分析并濃縮材料,圍繞中心使用材料的技巧去改造所要用的材料,其公式為“誰+為了什么目的,經(jīng)過什么過程+結果怎樣”。無論怎樣改造材料,其分析文字都要處處扣緊“題眼”(不是空洞的所謂分析材料),表現(xiàn)在這里就是要寫出“楊帆如何在孤獨中沉淀自己,終有所成的”目的和過程(楊帆“一度陷入了極大的悲傷、絕望甚至厭世的恐懼之中,她面對物質(zhì)與精神的匱乏,終日呆坐,對生活幾乎失去了信心。但是,在這終日呆坐的孤獨中,“十字繡”闖入了她的生活,引起了她極大的興趣。在博大精深的中國民間藝術畫廊里,她被我國勞動人民的無窮的智慧和非凡的創(chuàng)造力以及一代代藝人對技藝的艱苦卓絕的追求所感動”。即命題者希望考生寫作“自己應該如何在孤獨中沉淀自己,克服物質(zhì)和精神所帶來的孤獨,把孤獨變成人生中的一筆財富,從而享受孤獨,走向人生的輝煌等內(nèi)容”)。因而,據(jù)此原文可作如上改動,以挖掘出材料的隱含信息,突出中心。
三、徒有虛名的軟弱無力的“豹尾”(其實是虎頭蛇尾)
請看原文結尾段:
梅花不爭春,獨開了漢江濱邊,吹香弄影,黯淡了一山春色,成就了一世美名;溪水不爭流,獨在山林幽壑,清澈婉轉,映照了西子的容、二喬的貌,不負一世清譽。人也要學會享受孤獨,即使遺世獨立,也要循著心靈的指引,打敗孤獨,享受孤獨方可摘取勝利的彼岸花。
“當華美的葉片落盡,生命的脈絡才歷歷可見?!比酥灰诮?jīng)歷孤獨,打敗孤獨,享受孤獨之后,才可見一輪明月高懸天際,享受那一地的晶瑩。
馮淵老師認為,“語言華美虛浮,是思維混亂的反映”。據(jù)此筆者認為,原文的結尾段作者雖然也如開頭段那樣寫了兩段“漂亮、精彩”的排比句,但它應該被刪去。因為它只是前文的重復,思維既沒有發(fā)展和深入,也沒有如優(yōu)秀的文章那樣在結尾處再次掀起一個小高潮(章熊先生語),如兩軍對壘廝殺正酣之時殺出的那支奇兵(也就是軍事上常說的預備隊)。為此,使用材料時,就要有意識地留下一點精華,用在結尾處,以此形成文章的一個小高潮,這樣的文章才“言有盡而意無窮”,余韻悠然,使閱卷教師眼前一亮,收到“驚鴻一瞥”之效。我們認為,這篇文章的結尾處,還應該對“孤獨”進行全面而有深度的審視和認識,使思維進一步地發(fā)展和深入,這樣才能見出考生所寫文章的思想性、目的性和針對性,還要有一點學術性。我們認為,全部材料的意思是說,“孤獨”是客觀現(xiàn)實,不容回避也不可能回避,關鍵看人們對它取何種態(tài)度,選擇何種方法去應對它。命題者希望以此來檢驗考生的作文是否具有“思想的深度”和“精神的寬度”,是否體現(xiàn)出了“正能量”和時代的主旋律,考生跟命題者是否在給定的材料語境的同一層面上思考、討論問題。
為此,審題立意應該抓住材料里的關鍵句子、人物命運的兩種結果去思考,抓住材料涉及的兩個對象去掂量。同時,還應對“沉淀”一詞及其與“享受孤獨”這則材料的整體含意的關系加以深究。只有這樣,才能審題準確而避免出現(xiàn)偏差。
為了糾正此毛病,筆者對原文進行了改寫。如下:
眾所周知,“孤獨”有消極和積極之分。消極的孤獨是一種摧毀人的意志的腐蝕劑,一沾上它,人就意志消沉,悲觀厭世,甚至恐懼、絕望,最終走向人生的盡頭。積極的孤獨是一種因為孤獨而產(chǎn)生的諸如大智慧、大清醒、大英雄,超越時代的預言家、紛擾世事的明白人、超前變革的獨行者,以及洞明世事“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毅力、喚醒民眾“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憂憤深廣的情懷、當時不被人們理解現(xiàn)在才被人們景仰的“燕雀焉知鴻鵠之志”的悲壯等積極因素的催化劑。“孤獨”也是一種客觀存在,不容回避也不可能回避,關鍵看你對它取何種態(tài)度,選擇何種方法去應對它。作為一名高三的學生,我們的人生道路才剛剛在面前延伸開來,我們應該以積極的心態(tài)去面對孤獨,戰(zhàn)勝孤獨,從而在“沉淀人生”的過程中,去享受孤獨所帶來的勝利感、喜悅感、成就感,書寫好自己今后的美好人生篇章,為國家建功立業(yè),為實現(xiàn)“中國夢”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