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體育投資一片火熱之下,本期封面故事似乎頗為應景。我們的新一線團隊透過采訪和多方搜集的數據,告訴你哪些是中國最棒的運動城市,影響人們的消費因素又有哪些—這一定可以給市場以啟發(fā)。如你在文中看到的,除了耐克、迪卡儂和亞瑟士等正在試圖抓住中國體育消費升級機會的大公司,一些新公司也隨著城市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大公司的布局以及人們運動熱情的提升,找到了發(fā)展機遇。它們立足縫隙市場,服務運動人群,并產生與之相關的大數據。這不僅讓這份研報榜單更具參考價值,也讓整個生態(tài)更為豐富了。新公司帶來的創(chuàng)新促進了產業(yè)繁榮。
一個越來越明顯的趨勢是,大公司和投資機構正在海外尋覓更好的投資標的。頻頻出手的王健林自不用提—不管李彥宏買不買AC米蘭,國內想出手的公司太多了—并購海外資產不是什么新鮮事,最近幾年隨著人民幣升值屢見不鮮,就像當年的日本。但我覺得這一輪海外并購熱更多是為了解決國內創(chuàng)新不足的問題,投資人并不缺錢,只是國內沒有足夠多的好項目,當然也與許多領域的競爭已經過于激烈有關。一些投資基金正在進入印尼這樣的冷僻市場,現在連印度都已經擠滿了中國公司。類似的投資往往帶有戰(zhàn)略意味,也為了增強本土競爭實力。比如,本期的一篇公司新聞提到的,盡管巨人網絡沒能成功從騰訊手中搶走Supercell,但它也買到了一家盈利還不錯的以色列游戲公司Playtika。老枝要發(fā)新芽,并購當然是最直接的手段。
在這一層面全球化已經是空氣與水一般的存在—畢竟資本是流動的,創(chuàng)意無國界,它們既無民族主義傾向,也無意識形態(tài),這便顯得與當前這股席卷全球的民粹浪潮格格不入。我們知道,民粹往往出現在金融危機后時代,無論是特朗普、脫歐公投,還是那群對著肯德基里的顧客拍照并大喊大叫的人都向我們暗示,眼下全球乃至中國的經濟,比任何時候都需要創(chuàng)新提振。
在中國,當投資都涌向了新興領域,有一種奇怪的抱怨是互聯網影響了實體經濟—前者玩的是估值,而后者掙錢則太難了。實際上,互聯網作為一個生產要素,在本質上與1860年代的石油并無不同—石油從那時起代替棉花成為新的工業(yè)投資重點—每個創(chuàng)業(yè)時代都有它的“黑金”,會激勵一群淘金者不顧一切投身其中,這就避免不了一個亂糟糟的景象,就像那個舊年代一樣,煉油業(yè)的利潤率一度高達100%,但洛克菲勒最終戰(zhàn)勝了無數個競爭對手,這才是商業(yè)最有趣的地方。如今的BAT與當年的洛克菲勒石油公司并無本質不同,他們都是時代的產物,譴責這一現象毫無意義,還是要看根本。
中國在創(chuàng)新上的確存在著巨大的障礙。民粹當屬其一。但你還要看看民粹思維為何愈演愈烈—中國內需嚴重不足,與國企和政府機構分走的那塊蛋糕相比,民眾的收入太低了,以至于無法支撐起更有效的消費,正是這一點影響了實體經濟的活躍度。在這種情況下假如還征收什么房地產稅,無異于在中國的中產階級肩膀上再加一副擔子,也必然使經濟更雪上加霜。
上述的一切恐怕才是更該警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