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家雙
?
轉(zhuǎn)山的圣路就在岡仁波齊
文/黃家雙
在藏傳佛教、西藏原生苯教、印度教、古耆那教和蘇丹紅帽教里,岡仁波齊峰都被認(rèn)定為世界中心。這座大名鼎鼎的岡底斯山脈的主峰海拔6638米,四面對稱的金字塔形的外觀和周圍山體迥然不同。沿著岡仁波齊腳下一圈的山路,是一條千百年來無數(shù)朝圣者心中的圣路。五大宗教的任何一個教徒,都以一生中能有機(jī)會去岡仁波齊轉(zhuǎn)山為榮。這條路也是世界上最為著名的徒步線路之一。每年5至10月大雪沒有封山時,大量來自印度、尼泊爾、不丹和我國西藏的信徒前來朝圣。
清晨,我由薩嘎出發(fā),沿岡底斯山脈一路前行,途經(jīng)帕羊、仲巴,終于在傍晚時分抵達(dá)塔欽。此時的岡仁波齊正籠罩在一片落日余暉映照下的橙色輕霧中,若有似無地展現(xiàn)著與周邊山體截然不同的獨(dú)特身姿,頓時讓人心生寧靜。天蒙蒙亮,乘著清冽的,混著酥油、桑煙和牦牛味道的風(fēng),我又出發(fā)了。此刻,昨天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神山盡管距離還有點(diǎn)兒遠(yuǎn),但卻很是真切。面對這樣的美景,我想,任何人類的語言想窮盡她的美,都是對女神的褻瀆。我默默地來到她身旁,跪倒,霎那間淚流滿面。那滾滾翻來的浪花啊,是女神的裙擺。遠(yuǎn)處的岡仁波齊,云霧繚繞,不見真容,就這么默默地站著,看著他心愛的姑娘,換了各色的衣裳,藍(lán)的,綠的,紫的,白的……
轉(zhuǎn)山的道路實(shí)際上是一道圍繞著岡仁波齊峰的山谷,兩邊是連綿不斷的山巒,站在山腳下看巨大的山體,會產(chǎn)生極不真實(shí)的眩暈感。山頂積雪融化成灰白色的雪水匯入河中,河邊綠草如茵,野花遍地。四散著的牦牛星星點(diǎn)點(diǎn);正是收割的季節(jié),農(nóng)忙的婦女藏歌嘹亮,剁好的青稞一路接到了天邊。這段路我們走得異常輕松,聊天,賞景,研究那些從未見過的奇特植物,甚至懶洋洋地躺在河邊的草地上,沐浴在溫暖的陽光下,在輕輕的風(fēng)聲、悅耳的鳥鳴還有潺潺的流水聲中美美睡了一覺。
這是一段逐漸接近神山的道路,每每在山口看到不同角度的岡仁波齊,都會讓我們嘖嘖稱嘆。當(dāng)?shù)竭_(dá)目的地止熱寺的時候,岡仁波齊峰就像是一支巨大的甜筒,包裹在暖暖的日光中,雄偉且令人心生向往。我們拾級而上止熱寺,仿佛來到了天庭。通天的木梯,人神共舞的壁畫,暗黑色的丹珠爾,萬寶加持的靈塔,恢弘的壇城,鑒于我知識的貧乏和大腦的空白,無以描繪。
次日行程開始的時候,天還沒亮,山谷里寒風(fēng)陣陣。沒多久太陽便出來了,山頂?shù)脑茖釉陉柟獾恼丈湎嘛@現(xiàn)出絢麗的橙紅色,一大團(tuán)霧氣就籠罩了整個山谷,我們一行人也如同行走在云霧繚繞的仙境中一般。盡管之前早有耳聞,可到達(dá)重生之地的時候那壯觀的景象還是讓我震撼,漫山遍野的瑪尼堆和衣物,信徒們認(rèn)為這樣便相當(dāng)于重生一次,我們也象征性地分別留下了頭巾和襪子,不管重生與否,于我而言,它就像是一個心靈上的休止符,很多事都可以重頭來過了。我們的視線里,始終都有岡仁波齊婀娜的身影,或明或暗的光影,靜靜的,這就是處子吧。
轉(zhuǎn)山路上,藏民們完成那一遍又一遍磕長頭的動作,如此地虔誠,無法不讓人動容。路,卻仿佛永遠(yuǎn)沒有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