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倩?高春愉
【摘要】 目的 探討重癥加強護理病房(ICU)留置導尿管患者更換一次性集尿袋的最佳間隔時間, 以此減少尿路感染的機會。方法 120例ICU住院留置導尿管患者, 隨機分為A、B、C三組, 各 40例。A組1次/d更換集尿袋, B組1次/3 d更換, C組1次/7 d更換。7 d后分別采集三組患者的尿液行尿常規(guī)及尿培養(yǎng)檢查, 了解感染情況。結果 A組尿培養(yǎng)細菌感染陽性率為30.0%與C組的27.5%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組感染陽性率為10.0%, 明顯低于A組的30.0%和C組的27.5%,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ICU住院留置尿管患者更換集尿袋1次 /3 d為宜, 臨床可進一步推廣。
【關鍵詞】 留置導尿管;集尿袋;更換時間;尿路感染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9.182
ICU住院患者大多為病情嚴重、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 留置導尿管對于ICU患者是必要的, 能夠很好的解決臥床、昏迷以及尿潴留患者等的排尿問題。然而留置導尿管本身也是尿路易感因素之一, 據(jù)統(tǒng)計[1], 國外住院留置導尿管患者菌尿發(fā)生率為44%, 其發(fā)生與多種因素有關。為探討更換一次性集尿袋最佳間隔時間, 本研究對120例ICU住院留置導尿管患者進行臨床觀察, 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5月~2015年5月在本院ICU住院留置導尿管的120例患者, 年齡40~88歲, 平均年齡(62±9)歲。將患者隨機分為A、B、C三組, 每組40例。留置導尿管時間10~21 d, 平均留置尿管時間(15.5±1.8)d。所有患者導尿前均證實無尿路感染。
1. 2 材料及目標選擇 選擇湛江市事達實業(yè)有限公司引進的F16雙腔氣囊乳膠導尿管, 患者入院時在嚴格無菌操作下行導尿術, 同時常規(guī)留取首次尿液做培養(yǎng)及尿常規(guī)檢查, 排除入院前有尿路感染的患者, 以選取原本無尿路感染的患者為研究對象。
1. 3 護理方法
1. 3. 1 三組患者由管床護士負責, 每天均給予碘伏擦洗會陰部及尿道口2次, 大便后均給予及時會陰部擦洗及消毒。A組患者1次/d更換集尿袋;B組患者1次/3 d更換集尿袋;C組患者1次/7 d更換集尿袋。更換集尿袋前護士必須洗手, 嚴格遵守無菌原則。所有患者均未行膀胱沖洗等可致外源性感染操作。
1. 3. 2 標本采集 留取尿液由管床護士負責。留取尿標本前, 護理人員必須洗手, 先用碘伏消毒導尿管外口2次, 棄去首段尿, 再用一次性無菌注射器抽吸尿液10 ml左右放置于專用的無菌培養(yǎng)瓶內, 立即送檢行尿常規(guī)及尿培養(yǎng)。
1. 4 陽性判斷標準[2] 根據(jù)尿常規(guī)檢查白細胞≥10個/μl或/和尿細菌培養(yǎng)菌落計數(shù)≥104 cfu/ ml, 診斷為泌尿系感染。
1. 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A組尿培養(yǎng)細菌感染陽性率為30.0%與C組的27.5%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組感染陽性率為10.0%, 明顯低于A組的30.0%和C組的27.5%,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導尿是臨床基本操作之一, 而在住院患者中, 留置導尿管是尿路感染最主要的危險因素。正常情況下尿道是無菌的, 而且尿道黏膜具有抗菌作用, 但導尿對尿道上皮造成了機械性損傷, 削弱了其防御機制, 促進病原菌定殖, 然后可通過導尿管上行感染[3]。在臨床操作中, 如果過于頻繁的更換集尿袋, 可能因破壞了集尿袋與導尿管的密閉性以及增加導尿管與集尿袋連接處污染的機會, 從而增加感染的機會。據(jù)王蘭芬等[4]報道, 在留置導尿管3~21 d內, 如果患者每天更換集尿袋, 其菌尿發(fā)生率每天按5%遞增。另一方面, 過于頻繁的更換集尿袋也會增加醫(yī)護人員的工作量以及患者的經濟負擔。而更換集尿袋間隔時間過長, 可能因為膀胱黏膜碎屑脫落, 集尿袋或引流管內出現(xiàn)渾濁、結晶現(xiàn)象, 容易導致細菌感染[5, 6]。所以適時更換集尿袋對于留置導尿管的患者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國內外對于集尿袋更換頻率尚無統(tǒng)一標準。本文研究結果顯示, A組尿培養(yǎng)細菌感染陽性率為30.0%與C組的27.5%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組感染陽性率為10.0%, 明顯低于A組的30.0%和C組的27.5%,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與畢默佳[5]的研究結果相一致。
綜上所述, 嚴格的無菌操作、盡量縮短留置導尿管時間及適當?shù)募虼鼡Q頻率, 對于減少尿路感染的發(fā)生是至關重要的, 而1次/3 d更換集尿袋能明顯降低尿路感染發(fā)生率, 值得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 Stamm WE. Catheter 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epidemiology pathogenesis and prevention. Am J Med, 1991, 91(3):S65-S71.
[2] 陳文彬, 潘祥林.診斷學.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8:322-462.
[3] 李銳.不同干預措施對留置導尿管引發(fā)尿路感染的影響.全科護理, 2008, 6(12A):3144-3145.
[4] 王蘭芬, 陳小紅.腦卒中留置導尿管患者一次性尿袋更換時間的探討.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 2009, 12(14):20-21.
[5] 畢默佳.留置導尿患者集尿袋更換時間的Meta分析.解放軍護理雜志, 2012, 29(8B):15-18.
[6] 顧克菊, 王雪文, 鐘秀君, 等. ICU病人留置尿管相關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及預防.護理研究, 2009, 23(11):2870-2871.
[收稿日期:2016-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