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白馬寺 絲綢之路上的釋源祖庭

2016-08-05 18:57:22李小波
百科知識 2016年14期
關(guān)鍵詞:白馬寺釋迦牟尼白象

李小波

“騎白馬的不一定是王子,有可能是唐僧。”這是網(wǎng)絡(luò)的調(diào)侃。其實,騎白馬的也不可能是唐僧,因為在絲綢之路的萬里沙漠中,駱駝才是最適合的交通工具。然而在人們心中,白馬的地位是很高的,與《西游記》中師徒四人前往西天取經(jīng),一路相隨,逢兇化吉。所以,筆者去白馬寺朝拜,第一件事就是想弄清楚這匹虛幻的白馬的由來。

在歷史傳說中,東漢永平七年(公元64年),漢明帝劉莊(劉秀之子)夢見一個身高六丈、頭頂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來。漢明帝將此夢告訴給大臣們,博士傅毅啟奏說“西方有稱為佛的神,就像您夢到的那樣”,漢明帝立即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此乃歷史上著名的“永平求法”。蔡音、秦景等人在大月氏國(今阿富汗境至中亞一帶)遇到印度高僧釋迦摩騰(攝摩騰)、竺法蘭,見到了佛經(jīng)和釋迦牟尼佛白氈像,懇請二位高僧東赴中國弘法布教。于是,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應(yīng)邀和東漢使者一道,用白馬馱載佛經(jīng)、佛像來到洛陽。漢明帝敕令在洛陽西雍門外三里御道北興建僧院,為紀(jì)念白馬馱經(jīng),取名“白馬寺”。看來,“白馬馱經(jīng)”似乎是鐵板釘釘?shù)氖穼崳彩侵袊鸾淌飞系慕?jīng)典;然而,從印度穿越中亞的荒漠地帶,馬匹不適合作交通工具,這也是常識。當(dāng)“經(jīng)典”遭遇“常識”,又該如何去解釋這馬背上的佛語呢?

印度的“白象”遇見中國的“白馬”

從洛陽老城區(qū)向東行進,沿著中州東路,大約幾千米的路程,就到了白馬寺。寺廟周邊的環(huán)境就是一個城郊小鎮(zhèn),與筆者心中“佛教圣地”的印象存在較大的落差。司機將車停在路邊,建議筆者從西門進入,穿過嘈雜的小巷,交錯橫豎的佛教商品儼然黃色的海洋,看來生意不錯。進入略顯狹小的西門,空曠的廣場令人有種肅然的感覺。遠望著山門外兩匹高大的石馬,筆者迅速走了過去,原以為是漢代的石雕,沒想到解說牌上清楚記載: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變爆發(fā)后,南京受到日軍的威脅,預(yù)備遷都洛陽,前來考察的戴季陶目睹白馬寺破敗,提議修復(fù),重修過程中,把寺院西邊宋代魏咸信墓前的二匹石馬移置山門外。魏咸信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的女婿,原來是“駙馬”墓前的“白馬”立于寺前,難免有些失望。

白馬石像

此白馬非彼白馬,那么白馬與寺的淵源又在哪里呢?眾多的傳說中,筆者認為“佛祖乘白馬”的典故較為可信。釋迦牟尼誕生和出去修行時,有白馬犍陟與他為伴,十方大地六種震動,四大天王捧著馬足開路,可見,白馬是佛教的圣物。白馬寺創(chuàng)建時初名招提,傳說南北朝時,亂世之中有人想毀掉寺廟,結(jié)果晚上看見白馬繞塔悲鳴,后改名白馬寺,“白馬護寺”,守護著佛之吉祥。據(jù)《大唐西域記》記載:唐代玄奘西行取經(jīng)時,在釋迦牟尼誕生地藍毗尼,就看到了佛教雕塑石柱上的馬像。所以筆者想象,騎行在沙漠駱駝上的玄奘,心中一定想著佛祖的白馬。

也有學(xué)者認為,白馬是印度文化中白象的“中國化”表達。印度人崇拜白象,在日常生活中作為運輸工具,但運輸佛教經(jīng)典時則十分莊重,皇家和寺廟都把白象當(dāng)成最神圣的坐騎。象在佛教中是高貴的象征,常以象王來譬喻佛的舉止,如象中之王。白象的六牙代表菩薩六度,象征到達彼岸的六種方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四足表示四如意,白色代表無煩惱雜染,甚至認為釋迦牟尼的前生就是一頭白象。但印度的神圣白象通過佛教傳到中國時,不可想象用白象馱經(jīng),白馬自然成了中國人最能接受的方式。龍與馬都是中國人的神物,《禮記》中記載“馬八尺以上為龍”,意思是說體格很大的馬就是龍;同時,在《周易》中,乾為陽,乾為龍,乾為馬,乾卦里“潛龍勿用、飛龍在天、亢龍有悔”,乾龍相伴,馬被稱為“陽首”,代表“純陽之氣”,所以,自古就有龍馬精神的說法。黃河之中幻化的“龍馬負圖”,被伏羲演繹成八卦。從“負圖”到“馱經(jīng)”,白馬當(dāng)此重任。

外交部的鴻臚“寺”變?yōu)榉鸾痰陌遵R“寺”

第一批僧人來到洛陽時,并沒有寺廟,漢明帝讓他們住進了鴻臚寺,這是主管外事接待、民族事務(wù)及兇喪之儀的機關(guān),相當(dāng)于今天的外交部,漢武帝太初年間最早命名?!傍櫋笔谴笱?,“臚”指傳達,“寺”意為“伺候”,篆體中作手持器物用具狀?!皞髀曎潓?dǎo),故曰鴻臚”,可見,古代的外交工作就是靜候禮儀,大聲傳達,以溝通內(nèi)外賓客。最早的“寺”作為管理機構(gòu),有法度之廷,有官舍之治,在僧人們住進來后,慢慢變成了心靈修煉的場所。

白馬寺號稱“釋源祖庭”,寺廟的空間布局對后世影響極大。入口的山門連體著八字照壁,紅色的墻體映襯著8個大字——莊嚴(yán)國土,利樂有情。一方凈土上的世人,以虔誠的情感報答著父母恩、眾生恩、國王恩、三寶恩,山門上的鎏金乳丁門頗有些皇家氣派,一對獅子相向而立,仿佛釋迦牟尼出生時作獅子吼——“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一聲巨吼足以降服妖魔,更多的是開啟法門,門前的獅子代表著佛性的威嚴(yán)與覺悟的啟迪。山門內(nèi)東西兩側(cè)分別建有兩位最早來華僧人釋迦摩騰和竺法蘭之墓,一生傳法,終生守護。

寺內(nèi)鐘樓

進入山門后的第一大殿是天王殿,面闊五間,單檐歇山頂結(jié)構(gòu),朱紅涂料掛漆,門窗樸素簡潔,山脊兩側(cè)分別寫著“風(fēng)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與屋內(nèi)兩側(cè)的四大天王手持佛器對應(yīng)。南方增長天王,手持寶劍,象征“風(fēng)”(鋒);東方持國天王,手持琵琶,象征“調(diào)”;北方多聞天王,手持寶傘,象征“雨”;西方廣目天王,手持一條蛇,象征“順”。

天王殿后的大佛殿,有明代嘉靖年間銅鐘一口,據(jù)說與洛陽城鐘樓上的大鐘遙相呼應(yīng),共鳴震動,神奇一景,城市世俗的晨鐘暮鼓與寺廟中的鐘磬之音,妙音相連。大佛殿內(nèi)供奉著釋迦牟尼、文殊、普賢、觀音和兩位僧人的造像。觀音代表著大慈大悲的博愛情懷,文殊用智慧明辨人間是非,普賢則強調(diào)“行愿合一”的光明圓滿,從博愛——明辨——圓滿,傳遞出佛性的奧妙與境界。

白馬寺的主殿大雄寶殿,是最大的殿宇建筑,歷史上多次因火災(zāi)而重建,現(xiàn)在的建筑修建于清光緒年間。門庭東側(cè)墻壁上鑲嵌著宋代刻石《摩騰入漢靈異記》。的確,漢明帝劉莊靠托夢與印度僧人結(jié)下佛緣,同時記載了劉莊修建齊云塔的始末,印度用來存放舍利的墳塋,到中國后變成美輪美奐的佛塔,類型之多,造型精美,成為中國建筑史上創(chuàng)舉,齊云之塔,功不可沒。最令人矚目的是正中間的雙層佛龕,一只展翅大鵬,鳥頭人身,側(cè)面3條龍合圍,游客大都不解其意。其實,這是世界鳥崇拜在印度的體現(xiàn),佛教中稱為樓伽羅鳥,是天龍八部之一,每天吞食一條龍王和500條毒蛇,最后毒氣發(fā)作,全身自焚。大鵬金翅鳥既有消滅魔怪的正能量,也有涅槃再生的意象,但作為佛祖,也要保護龍的安全,在佛光護佑下,大鵬金翅鳥與龍共處大千世界,中國作為龍的故鄉(xiāng),別有一番文化的沖突與融合。佛的世界雖然也充滿著矛盾甚至痛苦,佛龕中的三世佛,中央釋迦牟尼佛、東方藥師佛和西方阿彌陀佛,堅信著佛無處不在的信念,心誠則靈,有求必應(yīng)。

齊云塔

后面的接引殿傳遞著西方極樂世界的召喚。在寺內(nèi)最小的建筑中,供奉著西方三圣,中間是阿彌陀佛,左邊是觀世音菩薩,右邊是大勢至菩薩,看著無數(shù)的善男信女默念著六字真言,希望達到彼岸,以修來世。

寺廟最后的毗盧殿供奉毗盧遮那佛。在佛教的演變中,釋迦牟尼從一個人苦心修煉成為佛,法身佛(毗盧遮那佛)代表佛教真理凝聚所成的佛身,報身佛(盧舍那佛)經(jīng)過修習(xí)得到佛果凈土之身,應(yīng)身佛(又稱化身佛,即釋迦牟尼佛)為超度眾生,隨緣應(yīng)機而呈現(xiàn)各種化身。佛有三身之圣,人則三生有幸。

從官署鴻臚寺變?yōu)樽诮痰陌遵R寺,這一轉(zhuǎn)變不可謂不大,但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從山門進入,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盧殿形成五重格局。宗教朝拜與世俗同理,四大天王護衛(wèi)著笑容滿面的彌勒佛,恰似人間管理機構(gòu)的衛(wèi)士和接應(yīng)的侍人;大佛殿和大雄殿的莊嚴(yán)就是管理機構(gòu)的禮法并用;最后,接引的路徑達到空靈的法身和靈魂的歸屬,圓滿謝幕。

中國最早佛經(jīng)里的“世”與“界”

國學(xué)大師季羨林先生說過:“宗教是人類社會的永恒主題,即使到了共產(chǎn)主義,階級都消滅了,宗教依然存在,因為,人與自然的許多矛盾(如火山、地震等災(zāi)害),人類的科技永遠無法解決,只能寄托于超自然的神秘力量?!薄笆澜纭币辉~就來源于佛教,“世”為時間,古往今來;“界”為空間,上下四方,佛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所有宗教都具有四大基本特征:第一,神創(chuàng)造了世界;第二,靈魂不滅可以溝通人與神,在寺廟里朝拜,在教堂里祈禱,在清真寺里禮拜,在道觀里拜神;第三,天堂地獄是靈魂的歸屬,善人修得來世上天堂,惡人你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第四,善惡報應(yīng)是靈魂何處去的審判標(biāo)準(zhǔn)。通過誦經(jīng)而修行,身體而力行,釋迦摩騰和竺法蘭兩位篳路藍縷的印度僧人,帶來的最早佛經(jīng)——《四十二章經(jīng)》(《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簡稱《四十二章經(jīng)》,佛教著作,據(jù)說是東漢釋迦摩騰、竺法蘭漢譯,一般認為是古代中國譯出的第一部佛教經(jīng)典),給佛緣眾生留下了怎樣的“世”與“界”?

相關(guān)鏈接

《四十二章經(jīng)》是中國翻譯的最早也是傳播最為深遠的經(jīng)典,經(jīng)名源于它由42段短小的佛經(jīng)組成,主要闡述早期佛教的基本教義,認為人生短暫,而世間萬物變化無常,因此要及時修行,早日解脫。和其他佛經(jīng)相比,《四十二章經(jīng)》簡明扼要,形象生動。比如男女的五條戒條,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如果違反了佛門條例,就像仰天吐唾沫,迎風(fēng)揚塵土,迎風(fēng)持火炬,舔刀刃之蜜糖,害人終害己。如果修煉調(diào)心,猶如火炬照亮黑暗,蓮花出于污泥,調(diào)弦緩急得中,河流順流入海。佛經(jīng)如蜜,中邊皆甜,最后第四十二章,達到“達世知幻”,看王侯貴族如微小塵埃,看黃金美玉如同礫石,看上好細絹如同粗布,看大千世界如同微粒;但是,看待一切法門如同幻化的寶藏,看待妙法如同夢里華貴金衣……看待平等如同一片真實的大地,看待佛法的興盛與教化,如同生命之樹經(jīng)歷春夏秋冬。

佛法東漸,猶如吹進漢風(fēng)的妙香,直抵人心的偈語,呈現(xiàn)法華無邊的爛漫。白馬寺,雖歷經(jīng)滄桑,但依然生機偉力,幾經(jīng)起落,梵音回蕩。

東漢末年董卓火燒洛陽,白馬寺第一次被毀;曹魏都洛陽期間得到恢復(fù);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第一次滅佛,白馬寺罹難其中,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白馬寺再次興旺;北周武帝宇文邕第二次滅佛,白馬寺再遭劫難;隋唐佛教鼎盛,白馬寺香火空前,尤其是武則天命薛懷義敕修白馬寺,白馬寺進入黃金時代,有“跑馬關(guān)山門”之說,但逢“安史之亂”,再遭劫難;至宋代,宋太宗敕修白馬寺,白馬寺幡幔懸垂、金碧輝煌;明嘉靖年間,太監(jiān)黃錦在原址上重修,始形成今天的基本規(guī)模和格局。

離開白馬寺前,一座覆缽式穹窿狀印度建筑映入眼簾,在印度已經(jīng)衰退的佛教藝術(shù),在中國得到空前的發(fā)展,隨著園區(qū)外國佛教建筑群的建造,源于海外的佛教在這里精彩呈現(xiàn)。釋源祖庭白馬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座寺院,成為走向世界的中國“釋緣”。

【責(zé)任編輯】王 凱

猜你喜歡
白馬寺釋迦牟尼白象
基于UGC數(shù)據(jù)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
旅游縱覽(2021年10期)2021-10-23 13:59:24
Transference of Things Remote:Constraints and Creativity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Jin Ping Mei
翻譯界(2020年2期)2020-12-17 06:59:26
記白馬寺(新韻)
白象
小白象休假
白馬寺的文化內(nèi)涵
釋迦牟尼葬禮再考察——兼析傳譯者及解讀者對涅槃經(jīng)的重構(gòu)
面對辱罵
佛教中國化與現(xiàn)代化問題研究
小白象(下)
瑞丽市| 曲沃县| 舞阳县| 江口县| 修武县| 常州市| 宜君县| 崇左市| 巩义市| 长白| 远安县| 温宿县| 梁山县| 聊城市| 德阳市| 加查县| 甘孜| 双江| 城市| 密云县| 抚远县| 栾城县| 达拉特旗| 峡江县| 呼伦贝尔市| 佳木斯市| 西乌珠穆沁旗| 阿拉善盟| 东乡族自治县| 临漳县| 长寿区| 内乡县| 涿州市| 新龙县| 洮南市| 南充市| 手游| 福安市| 淄博市| 寿光市| 博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