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彰
現代科技的高速發(fā)展和知識爆炸,使學習成為日常需要。不學習,無法勝任工作,甚至連生活也困難重重。有人說過,在農業(yè)經濟時代,小學畢業(yè)的文化水平一輩子管用;在工業(yè)經濟時代,大學畢業(yè)生的知識儲備可以應對一生。進入當代社會,知識老化加速,幾年不學習知識就陳舊不堪了。
上世紀7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fā)展委員會發(fā)布了著名報告——《學會生存》——強調終身教育和學習型社會;1990年,彼得·圣吉的《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踐》提出建立學習型組織,影響深遠,他本人也被稱為繼彼得·德魯克之后,最具影響力的管理大師。從此,學習型社會和學習型組織的理念在國際社會迅速傳播開來。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要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2009年9月,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提出,把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作為重大而緊迫的戰(zhàn)略任務抓緊抓好。
時代就這樣給我們不同的人提出了一個共同要求:讓學習成為習慣。
所謂習慣,就是持之以恒的行為。學習不是一時一事,而要持續(xù)不斷。學一陣,丟一陣,雖說比一點兒不學要好,但不是我們時代所要求的學習;學習要持之以恒,學習行為一旦持之以恒,就成了習慣。
習慣是怎么來的呢?習慣都是養(yǎng)成的。一個人無論做什么,都可以成為習慣。例如,做事馬虎了事,久而久之,就會養(yǎng)成得過且過的習慣;接待朋友,陪著抽支煙,久而久之,就會養(yǎng)成抽煙的習慣。同樣,今天不想學習,明天不想學習,久而久之,就會養(yǎng)成不學習的習慣。那么,怎么養(yǎng)成學習的習慣呢?
要養(yǎng)成學習的習慣,就是要從今天開始:飯前還有15分鐘,讀幾頁書;上班坐車在路上,聽聽廣播,翻翻報紙,背背唐詩宋詞;會前還有點時間,把學習思考的心得體會記上幾筆;午休之前,斜靠在床頭,再讀幾頁書;下班回家途中,在汽車、地鐵、動車里翻翻書;晚上家務忙完了,坐到書桌前開始學習……今天這樣做,明天這樣做,久而久之,見縫插針看書學習的習慣就養(yǎng)成了。如果在沒有公務活動的周末和節(jié)假日、在出差出訪途中,也看書學習,堅持一段時間,也就成了習慣。正如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所說,總以某種固定方式行事,人便能養(yǎng)成習慣。
一些平時不注重學習的人,原諒自己的一個重要理由,就是工作忙,應酬多,沒有時間學習。真的沒有時間嗎?其實不是。我曾經連續(xù)多年體育鍛煉不正常,總感到擠不出時間。一位老領導批評說:“你的觀念是不對的,時間不是擠出來的,而是安排出來的!”這使我猛然醒悟,于是,我把下午下班后的第三個時間段安排為游泳時間,獲得極大成功,使我連續(xù)多年堅持游泳不斷。前面所說上下班途中、晚上、周末和節(jié)假日擠點時間學習,實際上就是希望合理安排這些時間用來學習。安排要堅持,堅持成習慣,習慣成自然,于是,學習就成了一種工作狀態(tài),成了一種生活內容,成了一種生命方式。
當然,不管怎么安排,一天的時間總是有限的。要養(yǎng)成學習的習慣,就要舍棄一些習慣,比如,喝茶喝酒閑聊的習慣、電話“煲粥”的習慣、玩撲克打麻將的習慣、呆坐發(fā)愣的習慣、看電視連續(xù)劇的習慣、上網沖浪獵奇的習慣等等。這些習慣并不是不好,而是它們占用時間,妨礙形成學習的習慣。世界上可讓人愛好的東西太多,許多愛好又不需要刻意培養(yǎng)便可形成習慣,這些習慣中的樂趣更是誘人,幾乎不需要毅力去堅持。這就需要取舍,甚至需要忍痛割愛,以便給學習的習慣騰“地盤”。
舍棄一些習慣而給學習習慣讓路的關鍵,取決于我們對學習的認識。人們常說,興趣愛好是持久行為的內生動力,這話不假。許多東西,例如娛樂活動,就能輕而易舉地成為興趣愛好,進而成為十分容易持續(xù)的習慣。學習也需要興趣愛好的支撐,但學習起步時,尤其是學習理論知識起步時,往往更多是枯燥而不是樂趣;學習成為人生樂趣,那是在學習成為習慣、往往是堅持很久嘗到甜頭之后才能體會到的一種境界。因此,對多數人來說,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不能僅依賴興趣愛好,不能因為一時,或者初始階段學習引發(fā)不了興趣就不思學習;這個時候更要要求自己學習,因為對每一個人尤其是對領導干部來說,學習是一種責任。不學習,觀念就會陳舊,視野就會狹窄,知識就會老化,素質就會退化;不學習,就會加劇精神懈怠的危險、能力不足的危險、脫離群眾的危險和消極腐敗的危險。
因此,學習應當成為我們尤其是領導干部的“規(guī)定動作”,而不是“自選動作”。一個人,可以不當領導干部,而一個領導干部卻不可以不學習。每一個領導干部,都要從政治的高度,努力讓學習成為習慣。
習近平同志在那篇談建設學習型政黨的著名講話中指出:“有些黨員干部不思進取、碌碌無為,不愿學;有些黨員干部熱衷應酬、忙于事務,不勤學;有些黨員干部裝點門面、走走形式,不真學;有些黨員干部心浮氣躁、淺嘗輒止,不深學;有些黨員干部食而不化、學用脫節(jié),不善學。”這種狀態(tài),要下決心努力改變。
首先,變“不愿學”為“酷愛學”。怎么變呢?多想想學習的好處:學習就是充電,電足了,眼界闊、思路多,工作順手,政績顯著;學習比喝酒健康,比打牌高雅,比喝茶聊天能更好地熏陶后代,比不學無術更能引領下屬,比上歌廳下按摩房更能有效地躲避糖衣炮彈……想來想去,就會認定:在一定的可利用的閑暇時間內,做什么都不如學習好;想著想著,不愿學的情緒就漸漸弱了,想學習的愿望就漸漸強了。學到了甜頭,嘗到了好處,學習就更帶勁、更自覺。久而久之,學習就成了一種生活,就成了一種追求。
其次,變“不勤學”為“經常學”。領導干部的確工作忙,應酬多,但要說一點學習時間都安排不出來也不見得。很多領導同志比我們忙,但學習也比我們勤,這是活生生的事實。只要酷愛學,時間有的是。愛學習,就有會有安排時間的意識,就有利用時間、分秒必爭的竅門,從而做到經常學,甚至可以做到天天學。
再次,變“不真學”為“真正學”。學習不是裝點門面,不是做做樣子。虛張聲勢假學,裝模作樣裝學,這是很可怕的品德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講,假學裝學比不學更可惡。真正學,就是不懂不要裝懂,不會就是不會,不懂就學,不會就學,缺什么補什么;真正學,就是扎扎實實、一點一滴、一步一個腳印地學;真正學,就是組織檢查不檢查、別人知道不知道、上級表揚不表揚,都一樣學。我們需要的是真正學。
第四,變“不深學”為“深入學”。不深學,在學習態(tài)度上表現為心浮氣躁,在學習程度上表現為淺嘗輒止,在學習效果上滿足于一知半解。深入學,就是要做得下來,沉得下去,甘于寂寞;深入學,就是要深刻領會,學懂學透,掌握精神實質;深入學,就是要舉一反三,認真思考,總結出帶有規(guī)律性、普遍性的認識來。
最后,變“不善學”為“善于學”。善于學,主要強調的是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無論什么時候,都要把理論和實際相結合,把學習和運用相結合,把借鑒和創(chuàng)新相結合。在實際運用上下功夫,在改革創(chuàng)新上花力氣。
每一個人都養(yǎng)成學習習慣的那一天,就是學習型組織、學習型社會、學習型政黨變成現實的那一天。(作者為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