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7月7日——太陽能飛機第一次飛躍英吉利海峽
1981年7月7日,一架名為“太陽挑戰(zhàn)者”號的太陽能動力飛機飛過了英吉利海峽。這架飛機從巴黎西北部科邁伊森-維克辛起飛,以平均每小時54千米的速度完成了航程290千米的旅行,最后在英國東南海岸的曼斯頓皇家空軍基地著陸。保羅-麥克里迪是“太陽挑戰(zhàn)者”號的設計者,他還曾建造第一架人力發(fā)動的飛機越過海峽。“太陽挑戰(zhàn)者”號飛機的翼展為14.3米,空重90千克,機翼和水平尾翼上表面共有16128片硅太陽電池。這架太陽能飛機曾幾次試圖飛過海峽都未成功,此次借助極好的夏日陽光終于到達目的地。
太陽能飛機當前的技術(shù)狀態(tài)是科研與實驗性質(zhì),距離商業(yè)化載客飛行依然非常遙遠。但由于其使用太陽能,對環(huán)境無污染,使用靈活、成本低,未來應用前景非常廣闊。
1969年7月21日——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
裝載著“阿波羅”11號的“土星”5號火箭于美國當?shù)貢r間1969年7月16日9時32分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發(fā)射升空?!鞍⒉_”11號是“阿波羅計劃”中的第五次載人任務,是人類第一次登月任務。三位執(zhí)行此任務的宇航員分別為指令長阿姆斯特朗、指令艙駕駛員邁克爾·科林斯及登月艙駕駛員巴茲·奧爾德林。
1969年7月21日2點56分,登月艙“鷹”號降落6個半小時后,阿姆斯特朗扶著登月艙的階梯踏上了月球,他說道:“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但卻是全人類的一大步?!眾W爾德林不久也踏上月球,他們開始測試人類在月球上行走的可行性。他們還掀開了登月艙梯子上登月紀念牌的遮蓋物,并在地上插了一面美國國旗。兩人在月表活動了兩個半小時,使用鉆探取得了月芯標本,拍攝了一些照片,也采集了一些月表巖石標本。
1667年7月27日——“洛比達定理”提出者數(shù)學家約翰·伯努利誕生
1667年7月27日,數(shù)學史上著名的伯努利家族第二代成員數(shù)學家約翰·伯努利出生。約翰在巴塞爾大學學習期間,跟其哥哥雅各布學習數(shù)學,并開始研究數(shù)學。他們首先熟悉了萊布尼茨的不易理解的關于微積分的簡略論述。正是在萊布尼茨的影響和激勵下,約翰走上了研究和發(fā)展微積分的道路。
1698年,他從解析的角度提出了函數(shù)的概念。約翰還提出了現(xiàn)在微積分中的一個著名定理——洛比達定理(或法則),它是用導數(shù)求一個分式當分子和分母都趨于零(或無窮大)時的極限的。1742年,約翰出版了他的著作《積分學教程》,在這本書中約翰匯集了他在微積分方面的研究成果,他不僅給出了各種不同的積分方法的例子,還給出了曲面的求積、曲線的求長和不同類型的微分方程的解法,使微積分更加系統(tǒng)化。他還培養(yǎng)出一批出色的數(shù)學家,其中包括18世紀數(shù)學界中心人物歐拉,這是約翰·伯努利最重要的功績之一。
【文稿】杜 涉
【責任編輯】張小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