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意義缺失到生命意義感的作用機制:有調(diào)節(jié)的中介作用

2016-08-10 07:39王玉陳煒夷甘怡群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北京100871通信作者mailyganpkueducn
關(guān)鍵詞:量表變量維度

王玉 陳煒夷 甘怡群北京大學心理學系, 北京 100871; 通信作者, E-mail: ygan@pku.edu.cn

?

意義缺失到生命意義感的作用機制:有調(diào)節(jié)的中介作用

王玉 陳煒夷 甘怡群?
北京大學心理學系, 北京 100871; ? 通信作者, E-mail: ygan@pku.edu.cn

探索意義缺失通過引起意義尋求影響生命意義感的中介路徑, 并分析基本心理需要滿足對該過程的影響。采用兩個時間點的半縱向設計, 在大學生群體中間隔一個月收取問卷數(shù)據(jù), 在第一個時間點施測意義缺失、意義尋求和心理需要滿足量表, 第二個時間點施測生命意義感量表, 共追蹤有效問卷 156份。結(jié)果表明: 意義尋求在意義缺失和生命意義感之間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基本心理需要滿足在意義尋求和意義感之間起到調(diào)節(jié)作用, 基本心理需要滿足水平較低時, 意義尋求將顯著提升意義感, 隨著心理需要滿足水平的提高,意義尋求對意義感的促進作用減弱。

意義缺失; 意義尋求; 生命意義感; 基本心理需要滿足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第52卷 第3期 2016年5月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 Vol. 52, No.3(May 2016) doi: 10.13209/j.0479-8023.2016.031

生命意義感是一種生命有價值、生活有目的、有方向感的主觀體驗[1]。已有研究表明, 生命意義的缺失將妨礙個體的自我認同, 與低自尊、焦慮、抑郁甚至自殺風險相關(guān)[2–4]。意義缺失的體驗將激發(fā)起個體強烈的重構(gòu)意義的動機, 引導人們投入到意義尋求的努力中去[5]。根據(jù) Reker[6]的觀點, 這種意義尋求的動機基礎具有兩面性, 既可能出于開放性的、積極健康的目的(例如拓展生命體驗), 也可能源于意義感缺失所帶來的焦慮和不滿。只有個體利用積極的意義尋求過程, 才可能獲得真正的內(nèi)心滿足, 獲得有意義的人生[1]。以往的研究多關(guān)注生命意義感對其他變量的影響, 較少考察意義感的前因變量以及影響意義尋求過程的個體因素。對意義缺失感的研究往往脫離其后的意義尋求過程和意義尋求效果。因此, 本研究考察意義缺失、意義尋求和意義感的關(guān)系, 假設意義尋求在意義缺失與意義感之間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假設1)。

此外, 已有的研究普遍發(fā)現(xiàn), 意義尋求與意義感體驗之間的相關(guān)性并不穩(wěn)定[7–8], 這提示我們可能存在一些調(diào)節(jié)變量影響這一過程。本研究根據(jù)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9], 將基本心理需要滿足作為調(diào)節(jié)變量納入到意義缺失→意義尋求→意義感的路徑中, 探究影響這一中介過程的邊際條件。在自我決定理論中, 基本心理需要滿足被視為保護個體心理健康的核心要素, 會影響環(huán)境因素對個體成長過程所發(fā)揮的作用[10]。心理需要滿足包括: 1) 自主需要(autonomy), 在行為中感受到自我意志; 2) 能力需要(competence ), 有能力接受和完成任務; 3) 關(guān)系需要(relatedness), 與他人建立聯(lián)系和獲得歸屬感。研究表明, 基本心理需要滿足與自尊、生活滿意度[11]、幸福感[12]之間存在積極關(guān)系, 可以調(diào)節(jié)負性生活事件對于自殺行為的影響[13]。根據(jù) Baumeister[14]和 Klinger[15]的觀點, 只有內(nèi)在心理需要未得到滿足的個體才更傾向于投入到尋求意義的努力中來獲取意義感。因此本研究假設, 心理需要滿足將在意義尋求和生命意義感之間起到調(diào)節(jié)作用(假設2)。

綜上所述, 本研究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 考察意義缺失到擁有意義感的過程機制以及心理需要滿足在其中是否具有調(diào)節(jié)作用。本研究提出一個受調(diào)節(jié)的中介模型來整合上述研究變量, 如圖1所示。

1 方法

1.1 被試及施測程序

在北京某高校的通選課上進行問卷調(diào)查, 被試在了解調(diào)查的性質(zhì)和要求后自愿填答。本研究分兩個時間點發(fā)放問卷: 第一個時間點收取有效問卷164份, 男生65人, 女生99人, 平均年齡19.91歲

(SD=0.94); 間隔一個月后進行第二次測量, 經(jīng)過匹配, 除去有缺失值、選擇統(tǒng)一或規(guī)律的選項任意作答的問卷, 最終得到有效問卷 156份, 其中男生61人, 女生95人, 平均年齡19.95歲(SD=0.93)。所有被試在填寫問卷前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了解保密原則和具有自愿退出的權(quán)力, 填寫問卷后均獲得一份小禮物作為酬謝。

1.2 研究工具

意義缺失問卷 根據(jù)生命意義感缺失和無意義感(meaninglessness)方面的理論研究[16–18], 結(jié)合定性研究的發(fā)現(xiàn)和定量研究中常用的測量問題, 編制了意義缺失問卷, 包括“困擾”和“無聊”兩個維度,分別包括4個和3個條目, 采用7點計分?!袄_”維度反映個體內(nèi)在不一致、不連貫、矛盾沖突的程度, 例如“我對我的生命和這個世界有很多懷疑”、“我對生活的態(tài)度總是在搖擺不定”; “無聊”維度反映個體缺乏價值感和目標感的情況, 例如“我的生活平淡乏味”、“面對我每天要做的事情, 我感到很無聊”。在171 名大學生中施測初始問卷, 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結(jié)果與兩因素結(jié)構(gòu)一致。為了進一步檢驗該問卷的信效度, 在230名大學生中施測, 結(jié)果表明該問卷的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 0.84, 兩因素驗證性因素分析的結(jié)果擬合指標良好, χ2=15.90, df=13, χ2/df=1.22, RMSEA=0.03, CFI=0.99, GFI=0.98, NNFI=0.99, 說明具有較好的結(jié)構(gòu)效度。效標關(guān)聯(lián)效度分析表明, 意義缺失與生活滿意度、積極情緒呈顯著負相關(guān)(r=-0.31, p<0.01; r=-0.39, p<0.01),與抑郁、消極情緒呈顯著正相關(guān)(r=0.51, p<0.01; r =0.38, p<0.01)。在本研究中, 困擾維度的信度為0.74, 無聊維度的信度為 0.85, 總量表的信度為0.83。

基本心理需要滿足問卷 采用Sheldon等[19]編制的心理需要平衡量表(Balanced Measure of Psychological Needs)。該量表由心理系研究生翻譯成中文后, 再由一名英語專業(yè)研究生回譯為英文, 經(jīng)過比較和反復商討后確定最終的中文題目內(nèi)容。該量表共包括18個條目, 包括關(guān)系需要滿足(例如“我與對我來說重要的人保持著親近的關(guān)系”)、能力需要滿足(例如“我成功地完成了一些困難的任務和項目”)、自主需要滿足3個維度(例如“我可以自由地用我自己的方式做事”), 每個維度均包括6個條目。量表采用5點評分, 1為“強烈不同意”, 5為“強烈同意”。在本研究中, 3個維度的信度分別為0.71, 0.70和0.73, 總量表的信度為0.83。

意義尋求量表 采用Steger等[1]編制的生命意義感量表中的意義尋求感維度, 中文版量表由劉思斯等[20]修訂, 包括4個條目, 例如“我試圖尋找我生命的意義”, 采用7點計分, 在本研究中該量表的信度為0.89。

生命意義感量表 采用 Morgan等[21]開發(fā)的生命意義感問卷(MLM), 從5個方面測量意義感, 即有目的、有信條、有價值、趣味和有成就。原問卷共包括 23題, 翻譯成中文問卷后去掉個別內(nèi)容高度重復的條目, 最終包含 17 題。其中目標維度3題(例如“我的生活有明確的方向和目的”), 信念維度 4題(例如“我有一套自己的想法或理念, 幫助我理解生活的意義”), 價值維度4題(例如“我覺得我的生命是有價值的”), 有趣維度3題(例如“生活對我來說是有趣的”), 成就維度3題(例如“我當前在生活中所取得的成就讓我很滿足”)。量表采用7點計分。在本研究中, 該量表各維度信度 0.74~0.86之間, 總量表的信度為0.93。

1.3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 18.0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相關(guān)分析、回歸, 使用 PRCESS 程序進行 Bootstrap 檢驗受調(diào)節(jié)的中介模型, 并用Lisrel 8.72建立結(jié)構(gòu)方程模型。

2 結(jié)果

2.1 流失分析

比較追蹤組的156名被試與流失組8名被試在人口學變量和主要研究變量上的差異, 結(jié)果表明,兩組被試組不存在性別差異, χ2(1)=0.613, p>0.05,在年齡和主要研究變量上的差異也不顯著(ps>0.05),結(jié)果如表1所示。

2.2 描述性統(tǒng)計和相關(guān)分析

由表 2可見, 意義缺失與生命意義感存在顯著負相關(guān)(r=-0.57, p<0.001), 與意義尋求呈顯著正相關(guān)(r=0.21, p<0.01); 意義尋求與生命意義感呈顯著正相關(guān)(r=0.30, p<0.001); 基本心理需要滿足與生命意義感呈顯著正相關(guān)(r=0.58, p <0.001)。

2.3 結(jié)構(gòu)方程模型的建立

用 Lisrel軟件建立以意義缺失為自變量、意義尋求為中介變量、心理需要滿足為調(diào)節(jié)變量、生命意義感為因變量的結(jié)構(gòu)方程模型, 如圖 2 所示, 結(jié)果表明, 意義缺失一方面通過正向預測意義尋求,進而提升意義感, 同時直接負向預測意義感, 意義尋求和心理需要滿足的交互項對意義感的效應顯著。模型擬合指標如下, χ2=84.38, df=37, χ2/df= 2.28, RMSEA=0.09, CFI=0.96, GFI=0.91, NNFI= 0.94, 擬合指標達到統(tǒng)計要求[22], 數(shù)據(jù)擬合較好。由于意義缺失、意義尋求和基本心理需要滿足3個變量均在第一個時間點收集, 為檢驗是否存在潛在的共同方法偏差問題, 采用 Harman 單因子驗證性因素分析的方法[23]進行驗證, 設定公因子為 1, 模型擬合指標如下, χ2=40.79, df=9, χ2/df=4.53, RMSEA=0.15, CFI=0.91, GFI=0.92, NNFI=0.85,結(jié)果表明不存在嚴重的共同方法偏差問題。

我們采用 Bootstrap 方法, 通過有放回的隨機抽樣構(gòu)造樣本分布進一步檢驗假設模型, 采用PROCESS程序中的 Model 14[24], 設定自抽樣次數(shù)為 5000 次, 將性別、年齡作為控制變量。結(jié)果顯示, 意義缺失對生命意義感的效應顯著(β=-0.49, p<0.001), 基本心理需要滿足和意義尋求的交互項對意義感的效應顯著(β=-0.17, p<0.01), 在心理需要滿足低于、等于及高于一個標準差的條件下的中介作用區(qū)間分別為[0.024, 0.223], [0.017, 0.155]和[0.012, 0.127], 均不包含零, 說明均存在意義思考對意義缺失和意義感的中介作用。

表1 流失樣本與有效樣本的差異比較Table1 Differences between non-completers and completers

表2 主要研究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和相關(guān)分析Table 2 Means, SD and correlations for variables

為了更清晰地闡明基本心理需要滿足對意義思考和生命意義感關(guān)系的調(diào)節(jié)作用, 我們選取心理需要滿足得分高于 1個標準差和低于 1個標準差的被試得分繪制交互作用圖(圖 3)。簡單效應分析的結(jié)果表明, 意義尋求對生命意義感的影響受到心理需要滿足的調(diào)節(jié), 當心理需要水平較低時, 隨著意義尋求水平地提高, 生命意義感顯著提升(β = 0.48, p < 0.001), 而對于高心理需要滿足的被試,意義尋求對生命意義感的促進作用減弱(β=0.16, p <0.05)。

3 討論

本研究采用兩個時間點的縱向研究, 考察意義缺失到生命意義感之間的作用過程, 發(fā)現(xiàn)意義尋求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和心理需要滿足的調(diào)節(jié)作用, 驗證了有調(diào)節(jié)的中介作用模型。結(jié)果表明, 個體感受到生活空虛無聊或失去統(tǒng)一、連貫的內(nèi)在體驗后,一方面可能直接降低個體感知到的意義感, 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個體投入到意義尋求的努力中去, 這種積極地意義尋求努力將促使意義感體驗提升, 該結(jié)果支持了 Steger 等[7]提出的意義體驗–意義尋求理論模型, 也印證了意義缺失作為動機性成分的兩面性[6]。

本研究同時發(fā)現(xiàn), 意義尋求到意義感體驗之間的關(guān)系受到心理需要滿足的影響, 在個體的心理需要較少得到滿足的情況下, 意義尋求可以顯著地提升意義感體驗, 隨著心理需要滿足水平提升, 意義尋求對意義感體驗的促進作用減弱。這從一個新的角度解釋了現(xiàn)有研究發(fā)現(xiàn)的意義尋求與意義感之間相關(guān)不穩(wěn)定的現(xiàn)象[1,7–8]。根據(jù)自我決定理論,基本心理需要的滿足可以為個體的心理健康提供直接的支持[10], 因此, 與心理需要滿足程度高的個體相比, 在此方面缺乏的個體需要更多地進行主動意義建構(gòu)來獲得意義感, 他們意義感體驗的提升也更可能得益于意義尋求的過程。意義保持模型[26]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一現(xiàn)象。該理論認為,當個體感知到意義系統(tǒng)遭受威脅的時候, 會通過補充其他意義源來維持整體意義系統(tǒng)的穩(wěn)定。從這個角度看, 心理需要滿足情況較好的個體可以利用自尊、親密關(guān)系等意義來源直接地維護意義系統(tǒng),獲得意義感體驗; 心理需要未滿足的個體因缺乏直接的意義感來源, 則更需要依靠意義尋求過程來提升意義感。

以往的研究較少關(guān)注意義感的前因變量和形成機制, 感知到的意義缺失如何作用于意義尋求過程和意義感也并不明確。本研究通過確立意義缺失→意義尋求→意義感的鏈條, 具體地考察了意義缺失影響意義感的方式。本研究發(fā)現(xiàn)感知到的意義缺失既存在直接的消極影響, 也可以通過激發(fā)意義尋求發(fā)揮積極作用, 相對于以往研究集中探討意義缺失的消極影響, 這一結(jié)果揭示了意義缺失潛在的積極作用, 是對以往研究的重要補充。此外, 納入基本心理需要滿足揭示了影響這一中介作用的邊際條件, 回答了意義尋求對什么人更有效的問題。在現(xiàn)實生活中, 這些發(fā)現(xiàn)可以為青少年生命意義感的干預提供理論指導, 將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采用兩個時間點的設計, 自變量和中介變量均來自第一個時間點。在未來的研究中, 應采用3個時間點或日記法, 更好地驗證意義缺失、意義尋求、意義感之間的動態(tài)作用過程。此外, 本研究所采用的意義缺失問卷是自編量表, 基本心理需要滿足問卷和生命意義感量表為翻譯的測量工具, 這些測量工具需要在未來的研究中進一步驗證其有效性。另外, 本研究被試均來自在校大學生, 樣本量較小, 且變量均為被試自我報告。在今后的研究中, 可以通過擴大取樣范圍, 采用更加客觀的測量指標來提高研究結(jié)果的效力和可推廣性。

4 結(jié)論

1) 意義尋求在意義缺失和生命意義感之間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意義尋求既通過促進意義尋求進而提升生命意義感, 又會直接地負向預測生命意義感。

2) 心理需要滿足在意義尋求和生命意義感之間起到調(diào)節(jié)作用, 對于低心理需要滿足的個體, 意義尋求顯著提升意義感, 隨著心理需要滿足水平的提高, 意義尋求對意義感的促進作用減弱。

[1] Steger M, Frazier P, Oishi S, et al. The meaning in life questionnaire: assessing the presence of and search for meaning in life. Journal of Counselling Psychology, 2006, 53(1): 80–93

[2] Yalom I D. 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0

[3] Mascaro N, Rosen D H. The role of existential meaning as a buffer against stress. Journal of Human Psychology, 2006, 46(2): 168–190

[4] Bryan C J, Elder W B, McNaughton-Cassill M, et al. Meaning in life, emotional distress, suicidal ideation, and life functioning in an active duty military sample.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2013, 8(5): 444–452

[5] Steger M F, Kashdan T B. Stability and specificity of meaning in life and life satisfaction over one year.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2007, 8(2): 161–179

[6] Reker G T.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dimensions, and measurement of existential meaning // Reker G T, Chamberlain K. Exploring existential meaning: Optimizing human development across the life span.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2000: 39–58

[7] Steger M F, Kashdan T B, Sullivan B A, et al. Understanding the search for meaning in life: personality, cognitive style, and the dynamic between seeking and experiencing mean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008, 76(2): 199–228

[8] 張姝玥, 許燕. 高中生生命意義尋求與生命意義體驗的關(guān)系.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12, 20(6): 871–873

[9] Deci E L, Vansteenkiste E, Maarten.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basic need satisfaction: Understanding human development in positive psychology. Centrum Voor Motivatiepsychologie, 2003, 27: 23–40

[10] Ryan R M, Deci E D.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55(1): 68–78

[11] Deci E L, Ryan R M. 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rsuits: 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 Psychological Inquiry, 2000, 11: 227–268

[12] Ryan R M, Bernsteign J H, Brown K W. Weekends, work, and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need satisfactions and day of the week effects on mood, vitality andphysical symptoms.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010, 29(1): 95–122

[13] Rowe C A, Walker K L, Britton P C,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gative life events and suicidal behavior: moderating role of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Crisis, 2013, 34(4): 233–241

[14] Baumeister R F. Meanings of Life. New York: Guilford, 1991

[15] Klinger E. The search for meaning i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and its clinical implications // Wong P T P, Fry P S. The human quest for meaning: a handbook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Mahwah: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8: 27–50

[16] Schnell T. The sources of meaning and meaning in life questionnaire (SoMe): relations to demographics and well-being.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Dedicated to Furthering Research and Promoting Good Practice, 2009, 4(6): 483–499

[17] Debats D L, Drost J, Hansen P. Experiences of meaning in life: a combined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95, 86(3): ?359–375

[18] Bergner R M. Therapeutic approaches to problems of meaninglessnes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 1998, 52(1): 72–87

[19] Sheldon K M, Gunz A. Psychological needs as basic motives, not just experiential requiremen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009, 77(5): 1467–1492

[20] 劉思斯, 甘怡群. 生命意義感量表中文版在大學生群體中的信效度.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2010, 24 (6):478–482

[21] Morgan J, Farsides T. Measuring meaning in life.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2009, 10(2): 197–214

[22] 溫忠麟, 侯杰泰, 馬什赫伯特. 結(jié)構(gòu)方程模型檢驗:擬合指數(shù)與卡方準則. 心理學報, 2004, 36(2): 186–194

[23] Podsakoff P M, MacKenzie S B, Lee J Y, et al. Common method biases in behavioral research: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recommended remedie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3, 88(5): 879–903

[24] Preacher K J, Hayes A F. Asymptotic and resampling strategies for assessing and comparing indirect effects in multiple mediator models. 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 2008, 40(3): 879–891

[25] Heine S J, Proulx T, Vohs K D. The meaning maintenance model: on the coherence of social motivation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2006, 10(2): 88–110

Mechanism from Absence of Meaning to Meaning in Life: Moderated Mediation of Satisfaction of Psychological Need

WANG YuCHEN WeiyiGAN Yiqun?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ygan@pku.edu.cn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mediation effect of search for meaning between absence of meaning and meaning in life, and tested the role of satisfaction of psychological need in this process via two-wave data. The sample consisted of 156 university students. Participants reported absence of meaning, search for meaning and psychological need satisfaction at time1and reported meaning in life at time 2.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earch for meaning played a partial mediating role between absence of meaning and meaning in life, and psychological need satisfaction modera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meaning thinking and meaning in life. Under low-level of psychological need satisfaction, search for meaning was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meaning in life. With increased satisfaction of psychological need, positive effect of search for meaning on meaning in life become insignificant.

absence of meaning; search for meaning; meaning in life; psychological need satisfaction

B849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1271094)資助

2015-02-24;

2015-04-27; 網(wǎng)絡出版日期: 2016-05-17

猜你喜歡
量表變量維度
以患者為主的炎癥性腸病患者PRO量表特異模塊條目篩選
理解“第三次理論飛躍”的三個維度
網(wǎng)絡服裝虛擬體驗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開發(fā)
《公共體育服務政府供給社會期待量表》的編制與修訂
抓住不變量解題
認識黨性的五個重要維度
淺論詩中“史”識的四個維度
CSE閱讀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評價中的有效性及影響因素
分離變量法:常見的通性通法
人生三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