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
高海拔越野跑,它更多代表的是一種獨立的探索,探索人體在極端環(huán)境下的另外一種與大自然默契配合的可能性?,F在越來越多的越野跑比賽場地把目標指向雪線以上的山區(qū),比如備受關注的珠峰馬拉松,以及近兩年國內的新起之秀:貢嘎100、環(huán)四姑娘山超級越野跑、龍騰亞丁Skyrun?、紅牛世界女子超級跑山賽(玉珠峰)等,為什么會有越來越高的比賽?這會是一種趨勢嗎?
在高海拔越野賽事里,真正比拼的,是身體適應高海拔的能力。而身體對高海拔適應這方面,和高原經驗及身體天生差異有很大關系。所以,高海拔越野賽,已遠超過了越野跑“以跑為主”的范疇,更多的意義,是一次對身體極限適應能力的探索,易探索嘗試不宜比拼,更是要有全新的體驗和型態(tài)上的無形感受。
高原是一種低氣壓、低氧、高寒和高紫外線的特殊環(huán)境,對人體的生理活動會產生一系列特殊的刺激作用,其中低氧刺激對人體的影響最大。所以,高原上的越野跑,對參與人的高原適應能力及心肺功能都有極高的要求。
越野跑,是一種將生活融于自然、讓城市萬物作為背景和陪襯、只讓自然成為主題的一項可以在有限時間里得到無限樂趣的運動。而當我們這些瘋狂熱愛越野跑的人以毫不掩飾的方式投身高海拔越野跑的活動中時,我想我們到時候能夠刷新的,不僅僅只是人們對高海拔行為的期待。
至于最近火爆的“速攀FKT”一詞,我更多地認為,它是一個很“私人化”的詞,是一項自己跟自己玩的運動,它既沒有專業(yè)的界定標準,也沒有約定俗成的模式。特別是高海拔地區(qū)的“速攀”,有太多含糊不清的客觀因素,使得這項運動充滿了私人化的探索寓意。
就同一座山而言,根本無法就不同人的前后兩次速攀進行比較。速攀時,你是依然保有阿式精神,一切依靠自己力量的自主攀登?還是只為追求速度最大化、從背負到換冰爪都要依靠當地向導的“保姆式”攀登?你是到了高海拔地區(qū)、忽略高海拔適應、當天直接往上攀登?還是在那里適應幾天高海拔環(huán)境后,再進行速攀?兩次速攀之間的天氣情況是否一樣,雪線以上雪層的厚度和軟硬是否等同?……
即使以上條件全部是等同的,那么,一座高海拔山峰的速攀紀錄,真正的保持者絕大部分應是當地的登山向導,他們才是高海拔速攀這個項目的真正王者。
不過,無論是高海拔越野,還是速攀,對喜歡戶外、喜歡越野跑的人們來說,在未來都是值得去探索的領域。它是一種對人類勇往直前的全新詮釋。
我一直認為,在高原上奔跑最重要的,是你內心深處的那些情懷。當你站在這片高原上,除了贊美它的美景奇觀外,是否對它是發(fā)自內心的熱愛?當你與隊友一起奔跑一起吃喝拉撒一起高原反應時,你是否愿意發(fā)自內心地關愛他們?無論你是在海邊還是在高原,你對自然對他人的最真實的愛,才永遠是最有力量的!
假如你真的打算參加一場高海拔越野賽,準備工作和注意事項會比平常的越野跑比賽多很多。前期可按照等同于海平面賽事的距離進行跑步方面的訓練。賽前,要多參考一些更好適應高海拔地區(qū)的方法。如:提前幾天到達高海拔地區(qū)進行適應;在高海拔地區(qū)進行主動適應性的慢運動;到達高海拔地區(qū)后,要有規(guī)律地多喝水、清淡飲食……除此之外,一定還要滿足組委會羅列的所有必備要求,無論是裝備方面,還是身體方面。在高海拔地區(qū)的比賽,前半程慢,是安全完賽的不二法寶。特別是來自海平面地區(qū)的參賽選手,一定要給自己身體一個適應高海拔比賽節(jié)奏的過程。否則,事倍功半。
至于為什么喜歡去高海拔跑步,大概是因為那樣可以使我更好地接觸大自然,更好地感受身體發(fā)出的各種信息。當跑至高原的某處,坐下來眺望整個山谷,世界上所有讓你困擾的事情都將變得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