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閑 復旦大學中國保險與社會安全研究中心
?
我在美國的車險體驗
許閑復旦大學中國保險與社會安全研究中心
許閑,復旦大學中國保險與社會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復旦-加州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Fudan-UC Center)中方主任、復旦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保險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會計學會高級會員、財政部全國會計領軍學術(后備)人才、上海市保險學會中青年學術委員會主任;兼任德國歐洲經濟研究中心(ZEW)研究員、韓國成均館大學(SKKU)訪問教授、留德華人經濟學會海外顧問、美國圣地亞哥加州大學訪問學者等。
《上海保險》雜志編輯部邀我本期的“閑話保險”談車險,配合商車費改專題。車險的話題經久不衰,許多觀點甚至有點老生常談。思來想去,還是從用戶體驗談談自己的感受。
在美國購買車險非常簡單。美國和中國類似,汽車必須擁有第三者責任保險才允許上路。記得剛到美國不久購車的時候,汽車經銷商直接告訴我有幾種購買保險的途徑: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直接從汽車經銷商處購買其代理的車險,簡單方便,但是價格比市場略貴;最經濟的方法是直接在網上購買,價格較低,而且便于貨比三家;最穩(wěn)妥的辦法就是在保險中介(經紀人或者代理人)處購買保險,保險中介可以結合消費者的需求給出若干建議。出于好奇,我放棄了最簡單的方法。
我首先給當?shù)刈畲蟮谋kU代理公司打電話,告知說我剛剛買車,不僅需要一份能上路的基礎保險,而且還希望結合自己的情況減少未來駕車的風險和損失。對方在詢問了我的一些基本信息以后告訴我,他們所代理的產品可以銷售給我,但是不建議我在他們公司購買,因為我當時還沒有美國正式駕照(即僅僅通過美國駕照筆試以后臨時拿到的駕駛許可)。
他們所代理的保險公司車險針對我這種持有臨時駕駛許可(Permit)而非正式駕照的消費者而言,費率高出許多。但是,電話對面的保險代理公司員工直接告訴我可以在網上購買其他公司更加適合我的產品,并且直接告訴我其他公司的名稱,這個經歷使我對這家保險代理公司及其員工充滿了敬意。
按照保險代理公司的建議,我直接在網上購買了保險。美國的車險費率市場化由來已久,所以消費者購買保險的自主權較大:首先,責任保險(Liability)類似于我國的交強險,是駕駛人必須購買的。除此以外,消費者可以自主選擇購買由于駕駛人自身過失所造成自己汽車和身體損傷的碰撞保險(Collison)、汽車被盜或者由于自然環(huán)境造成的意外保險(Comprehensive)、出險后由于對方無險或者保額過低而必須由駕駛人支付的保險(Uninsured/Under-Insured Motorist)、拖車(Towing)、租車補償(Rental Reimbursement)等附加險種。選擇承保金額的大小直接決定了最后保費的高低。從消費者的角度看,如果保險公司能夠提供一張美國汽車出險損失的參考值,這個購買體驗會更加完美。由于對美國車險損失的信息不對稱,我直接選擇了保險公司所設定的標準保額。
美國車險價格除了與保險的種類和承保額度密切相關以外,還有許多因素影響到車險的費率。首先,不同的保險公司相同保額的車險價格可能存在很大的差距,這和保險公司的經營水平、用戶的忠誠度、售后服務提供等因素密切相關。其次,汽車本身的自然屬性會影響車險的價格,比如新車車險的價格比二手車的車險價格高,跑車或者高檔車的車險價格要高于普通用車的車險價格。再次,駕駛人特征也是車險價格差異的重要原因。哪怕是在網上投保,購買過程中保險公司也會要求投保人填寫個人信息,比如駕齡、婚姻狀態(tài)、行車里程、年齡、是否與配偶共同駕車、擁有汽車數(shù)量等,這些都成為最終車險費率的影響因子。
在線填寫相關信息以后,保險公司網上生成了保單,完成支付后保單便生效。當然,保費支付的方式也決定了車險的價格。盡管車險屬于短期險,但是如果選擇合同期內躉交還是要比選擇每個月支付的價格略低。
購買完保險以后,電子郵箱收到了保險公司郵寄的保單確認郵件,以及登錄保險公司保單在線管理系統(tǒng)的賬號信息。由于我選擇了期交保費的形式,為圖方便自動關聯(lián)了信用卡,所以每個月在繳費期前5天還會收到提醒繳費的郵件,繳費日自動從信用卡扣除保費。在保險合同期滿的前一個月,會收到保險公司郵件,提醒我根據(jù)原來的保險合同,如果沒有正式提出期滿解除合同的話,將默認為同意自動轉續(xù)至下一期的保險合同。由此可見,美國保險公司也存在隱性的“小字條款”。
在車險保單有效期內和即將續(xù)期的時候,我并沒有收到其他保險公司的郵件,沒有人來詢問我是否需要更換車險的承保公司。而此時恰好我在國內的車險一個月后將到期需要續(xù)保,十幾家保險公司都給我來電或者發(fā)短消息,提供新的車險方案,頓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所有來電的銷售人員都清楚地知道我的姓名、車型,以及現(xiàn)有保單的詳細信息。聯(lián)想起前段時間看過的一位學生的習作,其中竟然詳細列舉了這位學生從自己“熟人”處獲取的某市車險的微觀數(shù)據(jù)。由此,我不無感慨,中美在保險消費者的信息保護上還是存在很大差距的。
在美國購買車險還有一個體驗讓我很意外。由于我所購買的車險默認在我沒有正式提出解除合同的時候則視為購買下一期的合同,因此在合同期滿前我收到了新的保險單。當時我正考慮換另外一家保險公司,所以就給客服打了電話,解釋不希望合同續(xù)期。電話交流的時候,我告訴保險公司客服說近期將回國,所以我雖然這個月支付了保費,但是由于車子不會被使用,現(xiàn)有的保險對我來說也沒有實際價值。本來是隨口說說的,沒想到客服很認真地告訴我,可以退回我已經支付的保費,而且只需要我告訴他具體回國的日期,不需要其他證明材料。
果不其然,若干天后信用卡收到了退回的已經支付的保費。盡管金額不大,但是我卻為此對這家保險公司產生了更大的好感,不僅因為它投保便捷、保護消費者信息,更因為它能夠站在消費者的角度考慮消費者的實際需求。平時常聽周圍的朋友聊起國內買保險的用戶體驗,多有抱怨之辭。我想中國車險的差距,不僅僅在于監(jiān)管端的費率市場化放開,還在于市場端保險公司提高服務水平,切實站在消費者的角度設計保險產品、改善服務、維護保險消費者利益。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