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榮[華僑大學,福建 泉州 362000]
近十年《隋書·經籍志》研究綜述
⊙唐榮[華僑大學,福建 泉州 362000]
近十年的《隋書·經籍志》研究,無論是本體研究還是價值研究,都取得了進步。但這十年的研究也存在著表面研究、重復研究等問題。本文認為《隋書·經籍志》的研究只有融入思想文化研究中,才能擺脫單純的文獻學研究模式,進而獲得更大的發(fā)展。
《隋書·經籍志》 本體研究 價值研究
《隋書·經籍志》(以下簡稱《隋志》)是繼《漢書·藝文志》(以下簡稱《漢志》)后一部重要的史志目錄學著作。它的編纂不僅是我國目錄學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也是對魏晉以來我國古代書籍和學術史的一次大總結。因此,它深受歷代學者重視,對后世影響深遠。
關于《隋志》研究成果的綜述學界已有一些著述,但大多集中在對近代學術體系興起以前的研究成果進行綜述評論,對今人的研究成果卻很少涉及。這些論述反映了不同著者的學術旨趣、專業(yè)視野和價值取向。因此,有必要各抒己見,這樣才能使學術綜述更加全面和準確?;诖耍疚脑噲D對近十年來大陸學界對《隋志》的研究狀況進行綜述,以鑒往知來,促進《隋志》的研究不斷前進。
(一)宏觀研究
此類主要是指對《隋志》進行的整體介紹,相關研究成果也散見于各種中國通史以及文獻學、目錄學著作之中,囿于其著作多為通論性質,此處不再逐一羅列。
近年來出版的關于《隋志》的著作主要有清華大學出版社的《二十五史藝文經籍志考補萃編(第14卷):隋書經籍志考證》和黃壽成先生出版的《<隋經籍志考證>及其王頌蔚批校研究》。《二十五史藝文經籍志考補萃編(第14卷):隋書經籍志考證》收錄二十五史中的藝文志或經籍志及其在宋代至民國間的考證、注釋與補遺之作,收錄清代至民國間補撰的各朝藝文志或經籍志,收錄宋、明、清三朝的國史藝文志或經籍志,共計83種,每一種都做了標點、???,大致根據時代和篇幅分為27卷30冊。這是史志目錄首次大規(guī)模的匯輯和整理,顯示了各代藏書與著述之盛,反映了各個時代各種學術的興起、發(fā)展與演變,體現了中國古代思想、文化與科技的繁榮,為貫通考察典籍的成書、著者、卷帙、真?zhèn)?、流傳等情況,提供了最基本、最可信的依據。《〈隋經籍志考證〉及其王頌蔚批校研究》分內篇、外篇、補篇三部分,內篇主要針對章宗源的《隋經籍志考證》和王頌蔚批?!端褰浖究甲C》進行了考述辨析;外篇主要是將章宗源的《隋經籍志考證》與《隋書經籍志考證》《隋書經籍志詳考》《隋書經籍志補》《隋書經籍志校補》進行比較;補篇主要是進行糾訛。
(二)微觀研究
1.《隋志》體例研究。曾斌對《隋志》中的小注進行了如下分類:一是介紹作者身份、職銜、學術淵源和師從等;二是介紹書的內容、性質、來歷、記事年代等;三是解釋著錄的書籍本身的一些問題;四是以“附注”的形式著錄書籍的存亡殘缺,這也是《隋志》小注的重要特點之一;五是“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端逯尽返淖珜懻咄ㄟ^撰寫總序(志序)、大序(部序)、小序(類序)的形式,對文獻聚散和學術源流作了一次全面的敘述,便于后人理解。劉岳認為《隋志》繼承了《漢志》有總序、小序、小注的著錄體制,并進一步完善之。全書有總序一篇,后序一篇,四部類序各一篇,各類小序四十篇,附佛經小序、道經小序各一篇,凡48篇。其總序多有創(chuàng)見,如對于經籍之作用、經籍之產生與流傳,敘之甚詳,足以上補《漢志》之闕。還有關于漢魏六朝目錄學發(fā)展的詳細敘述和精當評價,也是《漢志》和以后的史志目錄中所沒有的。
2.《隋志》的微觀考辨。張劍華對《隋志》的“總集”概念進行了辨析,認為《隋志》“總集”的概念與《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之“總集”以及我們現在所理解的“總集”有所不同?!端逯尽分翱偧膘`魂在“選”,選多個作者之作品成集或專選某個作者某一文體之作品為集,是選而集之,而后總為一類成為總集。杜云虹對《隋志》的著錄圖書數量制作表格分析,得出結論:在《隋志》中,四部及附錄之小序、類序合計、今本實際著錄書目三者之間極少有完全相符者,而且這些數目也都與總序的數字互不相符。造成這種不符的原因很復雜,一方面《隋志》著錄不少地方存在重復、錯亂、遺漏之處,其重復者,有類與類之間重復,有同類之中重復,有正文與注文重復。另一方面,也很可能是由于序與志不是一人所撰而造成的。張林對《隋志》的“子部”著錄問題進行了分析,雖然《隋志》確立了四部分類法,但并不成熟。就其“子部”而言,子部本身就存在天然的缺陷。此外它還存在圖書數量統(tǒng)計的失誤、類目分配不合理、歸類混亂的問題。鞠飛對《漢志》和《隋志》所列篇目卷數進行分析,認為其具有以下兩點意義:一是具有辨體別名的作用;二是反映了當朝官藏書籍的存亡情況。
(三)《隋志》的比較研究
1.《隋志》和《漢志》的比較研究。薛璞、景浩認為《隋志》在繼承《漢志》的學術源流上又有所發(fā)展,它比《漢志》的分類更加科學化,學術源流更加系統(tǒng)化,收編書目變被動為主動。劉代霞認為《隋志》“小說”類的錄入范圍是比《漢志》“小說”類的錄入范圍大大地縮小了,其小說觀念也表現在對小說社會價值功能的強調上,這導致唐代小說創(chuàng)作蓬勃發(fā)展,對唐傳奇的出現也有先導作用。杜延鑫認為在六經方面兩志的分類方法、“小序”“總序”、兩者相對于前代著述所做的創(chuàng)新工作以及關于“六經”的記載均有不同。孫永芝從著述形式、內容、“小序”、“總序”上對《漢志》《隋志》進行了比較研究。趙文婷通過比較《隋志》集部與《漢志》詩賦略看文學觀念的演變:文學觀、文體觀、文學史觀的變化。陳曉云認為《隋志》受《漢志》影響頗深,表現在以下四方面:一是《隋志》借鑒了《漢志》的圖書分類方法;二是《漢志》的序錄影響了《隋志》;三是《漢志》的圖書編排順序影響了《隋志》;四是《隋志》保留了《漢志》的小注體式。張瓊認為《隋志》既繼承了《漢志》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又對《漢志》進行了超越?!端逯尽肪哂忻鞔_的修目意識,統(tǒng)一的編目體例和更為開闊的學術視野。《隋志》劇增的書籍數量反映了學術動向;注重學術的傳承情況,以簡明扼要的語言,勾勒出學術的演變過程;揭示了書籍的亡佚原因。而且在客觀上還揭示了書籍亡佚的原因:一是天災;二是人禍,而人禍對于書籍的災難尤其巨大。王振華將《隋志》與《漢志》中禮教類文獻目錄進行了比較,從中看出二者的變化,以及歷代統(tǒng)治者對禮教的重視。張建娥將《漢志》與《隋志》的道家文獻目錄進行了比較,認為二者在數量、種類、形式、收錄標準、注解等方面的不同,體現了道家的影響從黃老道家向老莊之學的演化。唐芳將《漢志》與《隋志》的小說類文獻目錄進行了比較,從中看出二者的變化,以及小說演變發(fā)展的過程。
2.《隋志》與其他文獻比較研究。洪樹華、方麗萍認為從《漢志》《隋志》《四庫全書總目》這三部由官方統(tǒng)一組織編修的綜合性目錄上可以看出中國古代學術源流概況,領略經、史、子、集四大部類著錄書籍的數量增多及其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大致脈絡。莊婷婷將《隋志》與《隋書經籍志補》的體例和著錄方式進行了比較,認為《隋志補》依據其他史書中的作家本傳,進一步完善了《隋志》的內容,同時又對所增書目進行了考證?!端逯狙a》中并沒有《隋志》中的眾多序錄,其學術價值也不及《隋志》。張彩云、王玉桂認為《七略》《漢志》和《隋志》在體例因襲、著錄、分類和創(chuàng)新等方面存在著諸多聯系和區(qū)別。張瓊認為《四庫提要》有尊《隋志》抑《漢志》的傾向,諸如分類以《隋志》為基準,體例奉《隋志》為圭臬,立論以《隋志》為依據。這種傾向的出現,既有政治原因,也源自編撰者對二志成就高下的把握。
(一)目錄學價值
曹之、孫文杰認為《隋志》既是一部史志目錄,同時也是一部版本目錄。其《總序》部分是一部寫本目錄,而正文部分則著錄了大量的同書異本。杜云虹認為《隋志》的目錄學價值有以下幾方面:1.促進目錄學成為獨立的學科。探討目錄的起源;概括目錄學的發(fā)展;闡明目錄的功用;明確目錄編制的原則與方法。2.確立四部分類法,使之成為古典目錄之永制?!端逯尽吩O置經、史、子、集四大部類是對魏晉以致南朝秘閣書目的繼承與革新;《隋志》對《七略》、《漢志》的繼承與改造;《隋志》對阮孝緒《七錄》的繼承與發(fā)展;《隋志》的類目設置進行了分析。3.輯錄典籍流傳情況,為后世古籍整理提供重要線索??偫ㄌ埔郧皥D書事業(yè)發(fā)展史;記載唐以前典籍的發(fā)展、變化;辨別偽書的可靠工具。劉岳認為《隋志》在著錄體例上,既有對前代目錄學成果的繼承和沿襲,又有自己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充分體現了古代目錄學“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之精神。
(二)文獻學價值
杜云虹詳細分析了《隋志》的文獻學價值,認為《隋志》非常重視文獻的分類,主張文獻分類要做到“剖析條流,各有其部”。同時,《隋志》還注意到文獻的分類體系應該隨著時代和學術的變化而變化,各具特點,不應該一成不變?!端逯尽房傂蛑杏嘘P文獻分類的認識,反映出了初唐時期人們的文獻分類思想?!端逯尽房傂蚣捌浣浭纷蛹牟看笮?,都從各自的視角,論述了歷史文獻的價值?!端逯尽返目傂颉⒋笮?、小序,不僅僅是關于文獻分類的說明,而首先是關于文獻價值的闡述。這是認識《隋志》在文獻學發(fā)展史上重要地位的一個關鍵?!端逯尽穼τ谖墨I價值不僅有總體上的認識,也有對文獻之具體作用及意義的理解。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一是關于治理國家,多有參考借鑒的意義;二是關于聯系歷史與現實,多有啟迪智慧的作用;三是關于如何做人行事,以為律己正身的準則。而《隋志》從文獻學思想的角度對前人提出的評論,至少可以給我們兩點啟示:第一,后人可從中窺見文獻學史上人們在文獻學思想上的得失,并作為文獻整理工作的借鑒。第二,后人對《隋志》的撰寫及其成為文獻學史上的名作,應當有進一步深刻的認識,即它是在總結了前人的經驗和教訓后,采諸家之長、避各家之短并結合當時的需要而撰寫出來的?!端逯尽芬矠楣偶砉ぷ鞯难芯刻峁┝酥匾闹笇Ь€索。
(三)學術思想史價值
朱文濤認為《隋志》突出了經學在圖書中的地位,反映了封建統(tǒng)治者重視經學在治國安邦、鞏固封建統(tǒng)治中的作用?!端逯尽钒咽穼W列為四部中的第二部,從而大大提高了史學的地位,對我國歷史發(fā)展起了積極作用?!端逯尽房偨Y了漢唐間五百多年的圖書發(fā)展史,記錄了當時我國圖書的存佚和流傳情況,是研究中國中古時期學術史的一部重要典籍。杜云虹認為《隋志》沿襲《漢志》體制,首有總序,各部有大序,各類有小序。這些傳序,體現了《隋志》的學術思想。從中可以窺見《隋志》的哲學觀、尚古觀、文獻學史觀、史學觀、子學觀、文學觀。1.哲學思想。對世界本源的探索;“中庸”思想。2.尚古思想。從“藝文”到“經籍”;經籍的作用;經籍的產生;對今文經學、圖讖、玄學的批判;3.文獻學史思想。阮孝緒的文獻學史思想;牛弘的文獻學史思想;《隋志》的文獻學史思想:對文獻學發(fā)展史的系統(tǒng)總結;對各代文獻整理工作進行恰當的評價。4.史學思想。史籍獨立:專職修史的史官的出現,是史學興起的重要條件;思想的解放、個性的張揚,是史學興起的思想基礎;九品中正制對門第淵源的重視、對人物的品評,是雜傳類著作大量出現的政治原因。重史思想:史先與經;史重于經;尊崇史官;修史原則。5.子學思想?!芭d化致治”思想;“圣人之教”的小說觀;崇道思想。6.文學思想。文之功用:作訓垂范,匡主和民;文之創(chuàng)作動機:歌詠情志,敘事緣情;文之內容與形式:文質彬彬;批評齊梁淫靡文風;評價南北文風之弊,主張二者融合。
綜觀近十年來的《隋書·經籍志》的研究狀況,可以看出:1.本體研究仍然集中在對《隋志》的校訂和考辨上,并在以前的基礎上取得了一定的進步;2.價值利用開發(fā)得到迅速發(fā)展,但研究較多地集中于文獻學(如目錄學、??睂W)、文學等角度;3.學者運用比較的方法研究《隋志》的較多。盡管《隋志》研究取得了以上的成就,但也有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本體研究進展不大,在某種程度上并沒有超越前輩學者的水平。二是價值研究方面雖發(fā)展迅速,但又表現出了某種不平衡性,如對《隋志》文學價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賦和小說上。三是《隋志》對中國文化影響的探討還不夠全面,如文學觀、哲學方面的歷史觀、思維方式等,在這些方面還有很大的研究空間。
總之,翻檢十年來《隋志》的相關研究成果,真正做到觀點新穎、見解深刻的著述并不太多,大多是陳陳相因,在材料、主題、論點上多是相似,甚至相同。毫無疑問,這不利于《隋志》研究的進一步開展,乃至古代文獻學的發(fā)展。一個課題只有具備當代意識,對其所處的學科發(fā)展作出回應,才能具有更長久的生命力?!端逯尽费芯恐挥腥谌胨枷胛幕芯恐?,才能擺脫單純的文獻學研究模式和被邊緣化、經院化的命運,進而獲得更大的發(fā)展。
[1]章宗源.二十五史藝文經籍志考補萃編(第14卷):隋書經籍志考證[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2]黃壽成.《隋經籍志考證》及其王頌蔚批校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3]曾斌.淺談《隋書·經籍志》及其特點[J].黑龍江史志,2010(11).
[4]劉岳.再論《隋書·經籍志》[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2009(2).[5]張劍華.《隋書·經籍志》總集概念辨析[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10(1).
[6]杜云虹.《隋書·經籍志》研究[D].山東大學,2012.
[7]張林.《隋書·經籍志》子部著錄問題探析[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1(3).
[8]鞠飛.淺談《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中所列篇目卷數的意義[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6(10).
[9]薛璞、景浩.《隋書·經籍志》與《漢書·藝文志》之比較[J].雞西大學學報,2007(6).
[10]劉代霞.《漢書·藝文志》與《隋書·經籍志》小說觀念比較[J].飛天,2009(6).
[11]杜延鑫.《漢書·藝文志》與《隋書·經籍志》之比較——從六經的角度看兩者的不同[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7(1).
[12]孫永芝.看《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之不同[J].黑龍江史志,2008(24).
作者:唐榮,華僑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學。
編輯:曹曉花E-mail:erbantou2008@163.com
本文系華僑大學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培育計劃資助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