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飛 張勝利 孫 靜 韓忠才 李彥軍
(吉林省蔬菜花卉科學研究院,吉林 長春 130033)
甘薯組織培養(yǎng)研究進展及展望
徐 飛 張勝利 孫 靜 韓忠才 李彥軍
(吉林省蔬菜花卉科學研究院,吉林 長春 130033)
甘薯是一種重要的糧食、飼料和工業(yè)原料作物,具有穩(wěn)產、高產、適應性強、抗逆性強等特點。中國是世界第一甘薯生產國,組織培養(yǎng)是科研及生產中一種重要的技術。本文根據當前國內外甘薯組織培養(yǎng)研究和應用狀況,綜述甘薯組織培養(yǎng)的研究進展并對其發(fā)展做出展望。
甘薯;組織培養(yǎng);脫毒;激素
甘薯[ Ipomoea batatas(L.)Lam.]旋花科,又名地瓜、山芋、白薯、紅薯、番薯等,是一種重要的糧食、飼料和工業(yè)原料作物。甘薯具有穩(wěn)產、高產、適應性強、抗逆性強等特點。甘薯營養(yǎng)價值高:含有淀粉、維生素、可溶性糖、蛋白質、纖維素等營養(yǎng)物質,是健康的全功能食品。中國是世界第一甘薯生產國,種植面積占世界70%,總產量占世界80%。
植物組織培養(yǎng)的基本原理是依據植物細胞的全能性,即細胞具有植物個體生長發(fā)育的全部遺傳基因和潛能,在適當的條件下,可分化發(fā)育形成一個完整的植物個體。1968年,日本學者中島和山口最早進開展甘薯組織培養(yǎng)研究,成功培養(yǎng)愈傷組織和察不定根。
2.1 種質資源繁殖與保存
甘薯是利用塊根進行無性繁殖的植物,常規(guī)種質資源保存和交換通過薯塊進行,但薯塊體積大、含水量高、不易貯藏、易受傷感染病毒。隨著植物組織培養(yǎng)技術研究的深入開展和農業(yè)生產上的需要,采用組織培養(yǎng)方式繁殖并保存甘薯種質資源可有效解決以上問題。
2.2 脫除病毒
甘薯在栽培過程中極易受病毒的侵染,病毒侵染后對甘薯的產量和品質有很大影響。據報道中國每年因甘薯病毒病造成的損失高達40億元。由于缺乏高抗病毒病品種及有效防治藥劑,種植脫毒種苗可有效降低病害發(fā)生,提高產量、品質。病毒通過維管束移動,而新生分生組織中還沒有形成維管束,病毒只能通過胞間連絲間緩慢傳遞。莖尖生長迅速,病毒很難到達新生的莖尖組織。因此,病毒在植物體內分布不是均一的,莖尖部分病毒含量少或者是無毒的。根據以上特征特性,開展甘薯莖尖組織培養(yǎng)獲得無病毒植株。目前,甘薯組織培養(yǎng)已成為防治甘薯病毒病的主要方法,可大幅提高甘薯產量及品質。試驗證明脫毒后的甘薯苗,葉片光合作用增強,植株生長勢強,大薯率高,不同品種脫毒后產量可比脫毒前增加15%~90%。
2.3 快速擴繁
甘薯種植生產過程中需要大量種苗,通過組織培養(yǎng)方法可在短時間內快速擴繁,滿足生產需要。組織培養(yǎng)可在人為控制條件下快速繁殖,不受季節(jié)、氣候和空間的約束,繁殖系數高。實踐證明,每莖段每月可擴繁5倍,一年可繁殖58~510。
2.4 在甘薯育種上的應用
甘薯是遺傳高度雜合、自交不親和的無性繁殖作物,傳統(tǒng)的有性雜交等育種方法實施困難、局限性大,因此利用組織培養(yǎng)技術開展育種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從遺傳特征特性上考慮,組織培養(yǎng)相對穩(wěn)定,但由于培養(yǎng)基添加的激素及培養(yǎng)環(huán)境條件等因素的影響使植株處于敏感狀態(tài),極易打破內部平衡,在組織培養(yǎng)過程中就可能產生一定比例的變異。因此,通過控制激素、環(huán)境等因素誘導變異,產生新變異體為育種提供新材料,拓展育種譜系。組織培養(yǎng)可產生多種類型的遺傳變異。
3.1 外植體選擇
根據細胞的全能性,植物所有器官理論上都可以做外植體。目前,已報道可成功誘導再生植株的器官有:根、莖(莖段、芽、莖尖)、葉(葉片、葉柄)、花(花藥、子房、胚珠)等。以芽做外植體報道較多,成功率最高。芽部位的選取對組培苗的成活率、脫毒率很關鍵。普遍規(guī)律是:越接近頂芽的部位含病毒越少或沒有,但莖尖剝離難度大,成活率低。莖尖大小與脫毒率成反比,在保證成活的情況下莖尖越小越好,因此葉原基數量不宜過多,一般帶2~3個葉原基(約1.5~2.5mm長),莖尖長度0.5~1.0 mm為宜。
3.2 外植體消毒
組培苗在無菌環(huán)境下生長, 為殺滅外植體上的細菌、真菌等,必須對外植體進行消毒。因此,采取哪種方法進行外植體消毒方獲得無菌組培苗很關鍵。消毒劑種類、消毒劑濃度和消毒時間是影響消毒效果、成活率的3要素。消毒效果好并不意味成活率高,在殺滅細菌、真菌的同時消毒劑對植株也會產生危害,掌握好消毒濃度和時間極為重要?,F在常用的消毒劑為氯化汞和次氯酸鈉,氯化汞消毒效果好并有報道稱微量汞元有利于刺激組培苗生長,但氯化汞有毒應謹慎使用。研究表明:0.1%氯化汞消毒5~10 min 或2%的次氯酸鈉水溶液(有效氯為10%)消毒5~10min消毒效果較好。另外,也可選用2種消毒劑輪流消毒,比單一消毒劑的效果好。
3.3 激素
植物器官的分化受生長素和細胞分裂素2類激素控制。激素的種類和濃度是影響外植體誘導分化的主要因素,決定分化方向(愈傷組織、不定芽、不定根)。激素又分內源激素和外援激素,在使用外源激素時其效果受植物內源激素種類、分布及濃度的影響。NAA 不僅能增加組培苗節(jié)數還可促進節(jié)間的伸長。另外,NAA可以明顯促進外植體愈傷組織的生成和促進分化生根。戴力等試驗結果表明,在一定NAA濃度范圍內,莖尖愈傷組織誘導率和出芽率與NAA濃度成反比;如同時使用6-BA 則NAA濃度范圍有變化。6- BA只能促進節(jié)數的增多,而節(jié)間長度變化不大。陳應東等研究結果表明,6-BA分化再生苗的適宜濃度在 0.5~4.0 mg/L 。張軍云篩選出的紫色甘薯莖尖培養(yǎng)最佳增殖培養(yǎng)基為 MS+ BA 1.0 mg/L + NAA 0.1~0.2 mg/L。
3.4 溫度與光照
甘薯田間栽培生長的適宜溫度為18~35℃ ??紫樯芯勘砻?,甘薯組培苗生長的適宜溫度為25~31℃。28℃為莖尖生長最佳溫度,該溫度出苗快。25℃為組培苗生長最佳溫度,在該溫度下組培苗生長勢最強、生長快、顏色深、苗粗、苗壯。超過31℃時,組培苗徒長,生長勢變弱。光照方面,為培育壯苗促進生長可考慮增加紅光和藍光的強度,660nm紅光和450nm藍光組合可以有效抑制植物徒長,有降低地上部分含水率和提高根冠比的作用。光照時間以不低于14h/d為宜。
目前我國甘薯組織培養(yǎng)技術已取得長足進展,在甘薯科研、生產栽培、產業(yè)應用等方面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甘薯產業(yè)發(fā)展強勁,組織培養(yǎng)技術應用前景廣闊。為整體提高我國甘薯的產量及品質,脫毒種苗的廣泛應用已迫在眉睫。通過莖尖組織培養(yǎng)技術生產脫毒種苗己在生產中應用,但普及性還有待提高,希望未來可以全面推廣。甘薯是無性繁殖作物,通過組織培養(yǎng)技術長期穩(wěn)定保存種植資源。通過激素及環(huán)境控制誘導變異產生育種新材料。在發(fā)展的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問題和不足,甘薯品種多,基因型復雜,技術細節(jié)上存在較大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甘薯組織培養(yǎng)技術的實際應用和發(fā)展。中國是甘薯生產大國,利用甘薯組織培養(yǎng)技術在提高甘薯品質、產量,輔助選育優(yōu)良品種等方面面臨的機遇和挑戰(zhàn)。
[2]陳明燦.甘薯組培快繁及優(yōu)化栽培技術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2006.
[3]孔祥生,張妙霞,高書穎,等.提高甘薯莖尖分生組織培養(yǎng)成苗率的研究[J].洛陽農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1999,19(1):1112.
[4]張雅瓊,郭華春.甘薯莖尖分生組織培養(yǎng)的研究進展[J].中國農學通報,2005(3):74-76.
[5]楊雅婷,程瑞峰,楊其長,等.LED光源不同R/B處理對甘薯組培苗品質及節(jié)能效果的影響[J].中國農業(yè)氣象,2010(4):546-549.
[6]王守明,胥學峰,廉美蘭,等.培養(yǎng)基中糖和氮對脫毒甘薯組培苗生長的影響[J].延邊大學農學學報,2006,28(2):102-106.
[7]羅林會,邱寧宏.脫毒甘薯組培苗水培營養(yǎng)液配方篩選[J].長江蔬菜,2009(10):52-54.
[8]李鴻雁.紫色甘薯組培快繁體系的建立[D].信陽師范學院,2011.
1.4.2 問卷調查 針對個人能力提升方面,采取雙盲法對傳統(tǒng)培訓及SOP培訓兩種方式進行滿意度問卷調查。每個問題包括“是”“否”兩個選項。
[9]謝穎.葉用甘薯組培快繁體系的建立[D].南京農業(yè)大學,2006.
[10]李懷情,牛力立,趙佐敏,等.紫云甘薯組培脫毒及離體快繁技術研究[J].種子,2014(02):131-134.
[11]唐麗,鄒永祥,涂雅珍,等.植物組培脫毒技術在甘薯上的應用研究[J].西南農業(yè)學報,2008(2):879-881.
[12]孔祥生,張妙霞,陳明燦.生長素類物質對甘薯莖尖分生組織培養(yǎng)成苗的影響[J].山地農業(yè)生物學報,2003,22(2):114-116.
[13]解紅峨,武宗信,馮文龍,等.甘薯脫毒技術及應用[J].國外農學-雜糧作物,1997,17(6):24-25.
[14]辛淑英.甘薯分生組織培養(yǎng)[J].中國甘薯,1993(3):16-18.
[15]陳明燦,劉素云.脫毒甘薯四級種薯(苗)生產程序及其應用[J].河南農業(yè)科學,2001(5):10-11.
[16]高書穎,張妙霞,郭秀璞,等.甘薯莖尖分生組織培養(yǎng)[J].洛陽農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1999,19(6):31-32.
[17]武宗信,解紅峨,馮文龍,等.甘薯微莖尖組織培養(yǎng)技術研究[J].山西農業(yè)科學,1997,25(4):59-62.
[18]楊先泉.零配比正交試驗設計分析與甘薯組織培養(yǎng)植株再生體系研究[D].四川農業(yè)大學,2002.
S531
A
10.11974/nyyjs.20161232004
徐飛(1978-),女,吉林長春人,博士,副研究員,主要從事甘薯繁育研究。
吉林省現代農業(yè)產業(yè)技術體系項目(項目編號:201616J);吉林省公益性科研院所科研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