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衛(wèi)國
我們都知道,中國人非常重視家庭,中國人的家庭情結(jié)、家庭觀念很重。錢穆先生曾說:“家庭是中國人的教堂”,這個說法很深刻,在中國人的觀念里,家庭不僅僅是一個生活的單位,也是一個文化教養(yǎng)的單元。
傳統(tǒng)儒家的家庭觀與智慧
如果說傳統(tǒng)的儒家是一棵智慧之樹,那么家庭就是這棵智慧之樹的根。如果說人生的生命是一棵樹,那么家庭就該是人的生命之根。在傳統(tǒng)的儒家看來,一切的人生智慧和社會秩序都是從家庭培養(yǎng)起來的。離開了正確的家庭觀念,離開了合理的家庭環(huán)境,人的安身立命,社會的秩序就會受到不良影響,甚至無從談起。
家庭影響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或者說影響了中國人的哲學,所以說家庭是中國人的智慧之根?!墩撜Z·里仁》篇記載孔子的一句話:“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里,就是鄉(xiāng)里的意思;擇,選擇,這里指選擇一個地方定居安家。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說:鄉(xiāng)里有仁厚的風俗這是最美好的事情,定居安家如果不選擇有仁厚風俗的地方,這是不明智的。這句話好像是家長里短,但是其中蘊含豐富的意蘊和深刻的含義??鬃硬皇秋L水師,不是僅僅關注選擇住宅的道理。他是借著安家擇居的道理,說明安身立命的道理。你選擇為身體安家的時候,應該選擇仁厚風俗的環(huán)境。那么為心靈選擇一個安身立命之所的時候——尋找一個精神家園的時候,難道就不知道選擇仁之道嗎?
仁,這是傳統(tǒng)儒學乃至于整個中國人最為看重的道德境界。那么仁道是什么呢?在傳統(tǒng)的儒學中,常常是拿家來做比喻。 孟子發(fā)揮孔子那句話說:“仁者,天之安宅也;義者,人之正路也?!比适鞘裁矗咳绾卫斫馊誓??仁就是老天爺賜予我們最為安定,最為安全,待在里面最為安心和踏實的家——永遠的心靈安居之所。如果不明白仁是什么,就可以向內(nèi)心去反省,那個內(nèi)心最安定、最踏實、最心安理得的狀態(tài),這個就是仁的某種程度的呈現(xiàn)。以此為基礎,堅持不懈,任何事情上都能尋個心安理得,最后就到了“仁者安仁”的境界。人心永遠安居在那個“天之安宅”中,永遠安住于那個精神之家。
人做任何事情,就是要在捫心自問的時候,依然能知道這個心安理得的仁心還在這里,永遠住在老天爺賜予人的這個安宅之中。相反,如果做事,已經(jīng)不問內(nèi)心是不是安定踏實,而只是以利益最大化為目的,或者放縱情欲,那么人心就已經(jīng)喪失回家的路,就像一個出門迷路的孩童一樣,內(nèi)心的深處實際是處于惶恐和焦慮。
其實心靈家園的尋覓和身體家園的尋覓是有關系的,是相互影響的。我們內(nèi)心的這種踏實感,這種對心安理得的狀態(tài)的尋求,最初必須在一個安定的家庭環(huán)境中才能培養(yǎng)起來。我們生活中,最初也是最能夠給予我們歸屬感、安全感和踏實感的就是家庭。所以古人非常重視穩(wěn)定的家庭環(huán)境。所以,我們經(jīng)常說家庭是人生的避風港等這類充滿詩意的話。因為家庭對我們來說意味著什么呢?僅僅是一個地方嗎?僅僅是一所房子嗎?僅僅是一種法律上的關系嗎?恐怕并非如此。家庭是人的生活方式,同時家庭里面培養(yǎng)起來的道德情感也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家庭培養(yǎng)起來的道德情感和倫理觀念,是中國人的安身立命之本。
中國古代社會最核心的倫理關系是五倫之道,父子、君臣、夫婦、兄弟和朋友。這其中,父子、夫婦、兄弟三倫就是基本和最親近的家庭倫理關系。在儒家看來,君臣關系朋友關系的處理原則,也是家庭倫理關系的推擴。家庭中的倫理關系是建立于情感基礎之上的,家庭生活靠情感紐帶維系,這是不必多說的。那么在家庭生活中,最為核心和重要的感情是哪一種?現(xiàn)代人看來,或許應該是夫婦,按照流行的觀念,婚姻必須以愛情為基礎,婚姻就是維系愛情的。但是在傳統(tǒng)儒家看來,家庭中最為核心的感情應該是孝。這不是說夫妻關系不重要,不可貴,相反,夫婦之道是人倫的開端,《易傳》說“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義有所錯”。沒有夫婦,何來父子、兄弟?并且,古人也非常重視夫婦之道。但是古人卻依然不把愛情作為家庭中最重要的感情,而是把孝、悌、慈作為最為重要的道德情感,這三者的核心可以歸結(jié)為“孝”。因為,兄弟是“親之枝”,子是“親之后”,所以都當有相應的感情(《禮記·哀公問》)。例如,“孝悌為人之本”(《論語·學而》),又如說“孝,道之美,百行之本也”?!栋谆⑼x》,在政治上把孝視為治國的“至德要道”。這是因為古人有個洞見,他看到雖然都是愛,但是愛與愛的邏輯不通。有的愛,是可以“推擴”的,有的愛,則是不能推擴的。比如我們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但是能說“妻吾妻以及人之妻”嗎?這是不可以的。當然不是不重視夫婦之道,不是反對愛情,而是古人看到,愛情這種東西,不穩(wěn)定,而且這個感情從內(nèi)在里就有排他性,就是自私的因素在這里面。所以對婚姻是強調(diào)“發(fā)乎情,止乎禮儀”(《詩經(jīng)正義》),兩情相悅當然很好,但是必要有禮法來約束。如果沒有禮法,愛情會怎樣?一見鐘情,怦然心動的時候很多呀,不能都發(fā)展為夫妻關系。而進入家庭之中,愛情更多的是轉(zhuǎn)化為一種特殊的親情了,合理的夫妻之情,必須是在對父母和子女盡義務的過程中才最能穩(wěn)定。
孝道則不然,這是安身立命的一個根本。尤其是孝道,孝道對于人來說,不是一種外在的要求,而是人生命中一種生命本源意識的覺醒。所以傳統(tǒng)儒學說孝道的時候,不是從外面說,而是說“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孝經(jīng)》),說“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大戴禮記》)。這是什么意思?孝跟身體有何關系?身體就是值得人之生命本身。孝道覺悟是從覺悟生命本身開始的。就是得明白,人不是一個原子化孤立的個體,而是把人放到一個生命連續(xù)的序列中來理解人。你的生命不是你個人可以隨意支配的工具,而是有個來源,你應該對這個來源負責,應該好好利用這個身體,這個生命。其實古人很智慧,一個真的懂得自己生命價值的人、一個真的懂得愛自己生命的人,才真的會愛別人。并且,這樣的愛才是具有生命力的,可以擴充到別人乃至于天地萬物的。這也是儒家說的一個安身立命的精神之家了。
所以在古人看來,家庭的基本責任是上孝下慈,在此基礎上,進而能夠做好社會本職工作也就好了,而非單獨地維系愛情。其實也正是在上孝下慈和各安其業(yè)的過程中,夫妻關系才能步入常態(tài)和正軌。
良好的家庭倫理觀念推擴到社會、政治和生態(tài)自然乃至整個世界,這是社會長治久安的根本。
家庭不僅僅是個人安身立命之所,家庭是構(gòu)成社會的細胞,是社會生活最為基本,最為普遍,也是最為天然的生活單位。所以,在儒家看來,管理好家庭,也是管理好社會國家的根本。很多從家庭中培養(yǎng)起來的觀念,直接就可以推到公共領域。例如,中國人的倫理情結(jié),常常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家庭觀念也影響了中國人的政治思維,例如,我們通常把基層的官員稱“父母官”。這個今天看來,好像不如“人民公仆”更為悅耳,但卻代表了一種政治倫理精神。如果一個官員真的明白為人父母的責任,用這樣一種心態(tài)來對待百姓和自己的職責,他當然會做得很好。其實這個觀念,在中國文化的傳統(tǒng)中非常深遠,早在《尚書·康誥》中,周公就告誡剛被冊封于衛(wèi)國的衛(wèi)康叔說管理百姓要“如保赤子”,人們對于自己年幼的兒女,哪怕他們還不會說話,人們也能完全知道他們的要求,從而合理地對待他們,若是對待百姓如同對待自己的兒女一樣,自然是一個稱職的官員?!洞髮W》中也說,從齊家到治國、平天下,不僅僅是秩序先后的關系,更是從道理上相互蘊含。“家齊而后國治”,就是把家庭中培養(yǎng)起來的觀念推到政治中。所以說“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古代有句話叫“必求忠臣于孝子之門”,漢代還有舉孝廉的制度,可見,古人認為孝這種倫理感情推于政治領域,也是重要政治倫理的原則。
這樣的政治倫理的情結(jié),對于中國政治影響深遠,甚至包括今天,我們也把家庭視為政治認同的一種思維習慣。2015年下半年,習近平先生和馬英九先生在新加坡會晤,基調(diào)就是“兩岸一家人”。這里面可以看出來,我們制度有差別,發(fā)展有先后,但是在家庭情結(jié)這一點上,是相通的。可見,家庭也是一種普遍的價值訴求。
家庭中的倫理觀念不僅僅可以推到政治領域,還可以推到天地萬物,這就具備另一種宗教的精神,一種超越的價值追求。例如,孟子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比绾慰创伺c萬物的關系呢?在古人看來,把天地視為父母的時候,人與萬物就生活在宇宙這個大家庭之中,所以張載提出“民胞物與”的思想說,所謂“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西銘》)這樣,人對自然就不會僅僅是一種征服和利用的心,同時也就有一種保護和養(yǎng)長的心,這個在《中庸》中稱為“參贊天地之化育”。
現(xiàn)代社會應該向傳統(tǒng)家庭觀學習之處
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以及西方生活觀念的流行,傳統(tǒng)的家庭觀念也受到?jīng)_擊。今天的家庭關系中,人們越來越重視個人的權(quán)利和利益了,人們也獲得了更多的組建家庭的自由。但是這也帶來了家庭的不穩(wěn)定。如果家庭不穩(wěn)定了,人們的安全感也就喪失了。家庭不存在了,人們感情上的安適也就很難找到了。家庭的穩(wěn)定,應該從婚姻的穩(wěn)定開始?,F(xiàn)代社會男女關系更自由了,這也許是一種進步;但是并不能說婚姻關系更隨便了,這是一種進步。眾所周知,如今離婚率非常高,有人認為這是一種社會進步,這是糊涂的。家庭的破裂,離婚率高漲,給社會帶來很多問題。例如,單親家庭出身的孩子犯罪率相對較高,這是眾所周知的。穩(wěn)定家庭,這是社會治理最為基本的任務。
從根本上說,穩(wěn)定家庭應該明白家庭的責任和倫理義務。家庭之所以不穩(wěn)定,是因為對家庭責任和義務的模糊。人有個人的自由權(quán)利思想,也許是一種進步,但是也帶來麻煩。家庭之內(nèi)主恩情,而不是自由平等。平等自由本該是政治公共領域的價值訴求,但是并不適合用來處理家庭內(nèi)部的事務。家庭內(nèi)部的事務,恰是需要情感的自然流露。不明白這個道理,也就無法去明白,無法去落實家庭的責任和倫理義務,更無法享受家庭生活的天倫之樂。當家庭都無法提供給人避風港的時候,這個社會是可想而知的。
要實現(xiàn)家庭的穩(wěn)定,必須重視家庭的教化作用——家庭不僅僅是一個生產(chǎn)單位、不僅僅是一個生活單位,家庭還應該是一個教化的單元,應該重視家風、家道的培養(yǎng)。《三字經(jīng)》說:“養(yǎng)不教,父之過”,人生兒育女,不僅僅傳承一個自然生命。人不僅僅有自然生命,人還應該有道德生命,有文化生命。為人父母,是一個傳承生命的角色,是天道流行之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不能僅僅給孩子自然生命和財產(chǎn),得經(jīng)常想想,是不是自己的品行有足以為子孫后代傳承的?從道德生命和文化生命上傳承于子孫后代的,就是家風和家道。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博士,西南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哲學系教師,西南政法大學國學經(jīng)典與人文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華孔子學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