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帥
分層教學,是一種教學策略,也是一種教學模式,更是一種教學思想,它強調(diào)“教師的教要適應學生的學,學生是有個性差異的,不能以犧牲一部分人的發(fā)展來換取另一部分人的發(fā)展,學生的個體差異是一份寶貴的可供開發(fā)的教育資源”.
下面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在數(shù)學教學中分層教學的實踐與探索談點體會.
一、教學目標分層
分層教學的關鍵點即為實行分層備課.依照教材知識體系及學生認知情況,明確不同層次學生的各自教學目標,且把各層次目標貫穿于教學的整個過程中,從各層次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fā),制定教學目標,這就是共同目標與層次目標.在備課過程中實行分層備課,對各層次學生提出各自要求.具體步驟為:設計A層學生的問題時應簡單點,梯度緩些,確保其掌握好基本知識,具備基本能力;設計B層學生的問題時需增加些難度,確保學生牢靠地理解基本方法,能靈活運用基本知識,發(fā)展其思維與認知方面的能力;設計C層學生的問題時需帶有一定的靈活性與較大的難度,使其能夠牢固掌握知識且能靈活運用,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
二、分層備課
分層次備課是分層教學的關鍵.在吃透教材、課程標準的情況下,教師要按照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好分層次教學的全過程,確定具體可行的教學目標.目標的設定要有適度性、層次性、階段性.適度性的意義是:目標要符合學生的情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及接受能力,有利于發(fā)展他們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層次性的意義是:在基本統(tǒng)一目標的前提下,還可以設計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分目標,加強針對性,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階段性的意義是:指各個階段應有具體目標,通過具體目標的達成,調(diào)整目標的適度性,動態(tài)管理各類目標,促進整體目標的提升,促進學生的綜合發(fā)展.如,對A層的學生應多給予指導,讓其能掌握主要的知識,學習基本的方法,培養(yǎng)基本的能力;對B層的學生設計的問題應有點難度,要求學生能熟練掌握基本知識,靈活運用基本方法,發(fā)展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對C層的學生要設計一些靈活性和難度較大的問題,要求學生能深刻理解基礎知識,靈活運用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發(fā)展學生的個性特長.
三、課堂教學層次化
課堂教學是教與學的雙向交流,調(diào)動雙邊活動的積極性是分層教學的關鍵所在,課堂教學中要完成教學目標,又要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保證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學有所得.在安排課時的時候,必須以B層學生為基準,同時兼顧A、C兩層,要注意調(diào)動他們參與教學活動的比率,不至于受冷落.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課堂上可以不講,課后再給C層學生講.課堂教學要始終遵守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由簡到繁,逐步上升的規(guī)律,要求不宜過高,層次落差不宜太大.要保證C層在聽課時不等待,A層基本聽懂,得到及時輔導,即A層“吃得了”,B層“吃得好”,C層“吃得飽”.
例如,在講“函數(shù)概念”時,教師可以設計如下一組問題:(1)什么叫函數(shù)?映射?(2)為什么說:“自變量x有一定取值范圍?”(3)為什么說:“函數(shù)y有確定的范圍與之對應?”(4)x、y的取值范圍可分別構(gòu)成集合嗎?它們有何特點與關系?(5)你能從映射的角度重新定義函數(shù)嗎?(6)函數(shù)記號如何?新定義與原定義相同嗎?然后讓A層學生回答(1)(2)題,B層學生回答(3)(4)題,C層學生回答(5)(6)題.通過提問分層,既可復習舊知識,又可調(diào)動各個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作業(yè)分層
作業(yè)能及時反饋不同層次學生所掌握知識的情況,能反映一堂課的教學效果,也能達到初步鞏固知識的目的.因此,作業(yè)應精心編排,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題量、不同難度的作業(yè).A層的學生做模仿型作業(yè),以重在對基礎知識的記憶和理解為主,模仿學會做一些簡單的基本題,使他們嘗到成功的喜悅;B層的學生做簡單變式型作業(yè),以把握概念,掌握一般解題方法為主,難度為例題的簡單變式,一、二個知識點的小綜合,使他們感受學習數(shù)學的樂趣;C層的學生做應用實踐型作業(yè),以深化對概念的理解,靈活熟練的運用為主,從數(shù)學思想方法和能力培養(yǎng)方面考慮.
總之,分層教學雖存在一定的困難及不足,但卻有效結(jié)合了學生智力與非智力因素,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給學生營造了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且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要使這種教學手段更好地發(fā)揮作用,還需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繼續(xù)進行學習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