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怡萍
【摘要】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口語交際能力是現(xiàn)代公民的必備能力。應(yīng)培養(yǎng)學生傾聽、表達和應(yīng)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yǎng)?!本烷喿x教學而言,閱讀文本的過程就是師生互動交流的過程,每次閱讀都為學生的口語交際發(fā)展提供了廣闊的舞臺。教師根據(jù)文本的特點,站在課堂教學這一舞臺上,設(shè)計出激發(fā)學生熱情參與的訓練方法,將口語交際融入閱讀教學中能起到春風化雨般的效果。
【關(guān)鍵詞】 閱讀教學 口語交際
【中圖分類號】 G6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6)08-032-01
呂叔湘先生曾認為:“語文這兩個字連在一起來講,可以有兩個講法,一種可理解為語言和文字,也就是說口頭的語言和書面的語言;另一種也可理解為語言和文學,那就不一樣了。中小學這個課程的名字叫語文,原來的意思可能是語言文字,但是很多人把它理解為語言文學?!眳问逑嫦壬@里雖然也將“語文”理解為“語言文字”,但仍然是指“口頭的語言和書面的語言”。故而,語文教學可分為口語和書面語的教學??谡Z的教學即“口語交際”的聽、說,書面語的教學即語文課堂教學的讀、寫。呂叔湘先生又指出:“語文教學應(yīng)該語言和文字并舉,以語言為門徑,以文字為重點,達到語言和文字共同提高的目的?!比欢?,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教學以書面的讀寫為主,而忽視了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呂先生也曾尖銳地批評過:“撇開語言教文字,這是一種半身不遂的語文教學。”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日漸密切頻繁,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越發(fā)重要。因此,應(yīng)將“書面語”(閱讀)與“口語”(口語交際)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在閱讀教學中滲入口語交際,讓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在無形中得到提升。那么在語文的閱讀教學中該如何滲透口語交際的訓練呢?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說”、看圖“說”
每堂語文課傳授新課伊始都會有個導入的環(huán)節(jié),導入是為了激發(fā)起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但更能激發(fā)起學生“說”的熱情,可以就本課的主題設(shè)置一個恰當?shù)脑掝},引導學生踴躍發(fā)言。例如,在教學《荷花》一課時,可以先通過課件出示在荷花池所拍的荷花圖片,引導學生從顏色、形狀、荷葉、池水等方面觀察,之后再請學生們來說說,你們都看到了怎樣的荷花?由于有圖片直觀展示,學生就會有內(nèi)容可說,教師再引導其按一定的邏輯順序組織語言,在這個的過程當中,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就得到了訓練。
教師不但可以尋找搜集與課文有關(guān)的圖片來引導學生觀察描述,還可通過課文的插圖來讓學生“看圖說話”。在低年級的語文教材中,每課均配有與課文內(nèi)容相關(guān)的插圖,這無疑是現(xiàn)成的好材料。在學生仔細觀察課文插圖之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話,將圖片的內(nèi)容準確清晰地描述出來,在描述的過程中,口語交際的訓練也就在無形中進行了。如在教學《司馬光》這篇課文時,可以利用課文中的插圖,引導學生觀察再描述:看看圖上畫了什么景物?圖上有幾個小朋友?他們在干什么呢?他們又說了什么話呢?你又有什么感想?在學生條理清晰地說完了之后,教師再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
二、“說”課文、“演”課文
在平常的教學中,每讀完或?qū)W完一篇課文,許多學生都不能將課文條理清晰、主次分明地復述出來,“書面語”懂了,“口語”則蔫了,從這一現(xiàn)象便可知,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還有極大的欠缺。因此,教師可從這一問題出發(fā),引導學生在初讀完課文之后,用自己的語言將課文復述一遍,以講故事的形式也可,只要做到條理清晰、主次分明即可。在復述課文的過程中,訓練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孩子們有極強的表現(xiàn)欲,愛表演是孩子們的天性,從這一特性出發(fā),針對一些可表演的課文,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演出來,通過表演呈現(xiàn)出來的不再是單一的文本復述,包含著學生們創(chuàng)造性的演繹、邏輯性的連貫、口語表達的交流應(yīng)對,使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得到提升。雖然耗時費力,但收效顯著。
三、師生互“說”、延伸續(xù)“說”
開放性的語文課堂不再是教師教、學生聽的單一過程,而是將課堂的主體交還給學生的過程,學生應(yīng)是課堂的主人公。故而,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設(shè)置的問題也應(yīng)是開放式,無統(tǒng)一的預設(shè)答案。這樣,不僅激發(fā)起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創(chuàng)新力,也收獲到了豐富多彩的答案,領(lǐng)略到了不一樣的精彩。學生也變得愿意去探討、樂意去交流,在探討與交流的過程中,提升口語交際能力的目標也就達到了。例如,在教學《老人與海鷗》一課時,教師可這樣設(shè)置開放性的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訓練:(1)“海鷗們急速扇動翅膀,輪流定在老人遺像前的空中,像是前來瞻仰遺容的親屬。”讀了這句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2)朋友把老人的遺像放到湖邊。這時,海鷗的老大哥老沙飛來了,他撲到老人的遺像前大聲鳴叫,他會說?不一會悲痛的獨腳也來了,他猛烈的撲到遺像上說?就在這時,老人最疼愛的公主也來了,她說?當我們不得不收走遺像的時候,這群兒女們大聲悲鳴,他們說?通過這幾個問題,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口語交際訓練也在無形中開展起來了。
還有不少課文在末尾總會給學生留下極大的思考空間,由學生去填補空白,教師應(yīng)當尊重學生的學習感悟,放任其思想天馬行空、自由發(fā)揮,以形成獨特的想法與別具一格的語言文本。例如在教學《窮人》一課結(jié)束時,可這樣設(shè)置:漁夫和妻子桑娜,抱養(yǎng)了鄰居的兩個孩子,他們現(xiàn)在需要養(yǎng)活7個孩子,以后又會發(fā)生什么呢?又如《坐井觀天》:青蛙如果跳出井口會看到什么?會說些什么?
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口語交際不應(yīng)是單單傳授口語交際知識,而應(yīng)將其貫穿到整個語文教學中去,從實際出發(fā),貼近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在潛移默化中訓練,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切實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