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唐文宗太和九年,以李訓為首的部分朝廷官員假借天降甘露之名謀劃誅殺宦官,事情敗露,被宦官發(fā)覺。以仇士良為首的宦官挾持唐文宗之后開始引神策軍大殺朝官。李訓和鄭注均先后被殺,政變失敗。唐文宗形同傀儡,宦官更加飛揚跋扈。唐文宗與李訓、鄭注之前的全部努力付諸東流。
關鍵詞 甘露之變 唐文宗 仇士良 李訓 鄭注
中圖分類號:K242 文獻標識碼:A
1甘露之變的背景
(1)唐文宗時期的藩鎮(zhèn)情況復雜。有許多藩鎮(zhèn)服從唐帝國,服從中央朝廷,這些藩鎮(zhèn)是唐文宗可以依靠的力量。在甘露之變前,鄭注被調到鳳翔擔任節(jié)度使,這個安排具有很重要的意義。一方面,鳳翔是靠近長安的軍事重鎮(zhèn);更重要的是,鄭注擔負了王守澄葬禮的保衛(wèi)工作,力圖招募死士,一舉消滅宦官。藩鎮(zhèn)割據(jù)是唐文宗面臨的一大困局,給唐帝國帶來了很多負面的影響。而對于藩鎮(zhèn)割據(jù)這一困局,利用效忠朝廷的藩鎮(zhèn)來制衡反叛朝廷的藩鎮(zhèn)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困局,但是,以藩鎮(zhèn)制藩鎮(zhèn)卻在加速唐帝國的衰亡。
(2)唐文宗時期黨爭非常激烈,唐文宗曾說“去河北賊易,去朝廷朋黨難?!笔穼W家稱之為“牛李黨爭”。黨爭的原因有很多,官員彼此政見不和,官員為了謀得更大的權力更多的政治利益會結成利益團體。黨爭削弱了中央的權力,而且黨同伐異造成了人才流失。唐文宗想要除宦官,必須要保證朝廷的決策和實施,所以必須要把朋黨的主要人物逐出中央。
(3)唐文宗時期,宦官專權嚴重。在唐初,宦官主要負責照顧皇帝的起居和生活環(huán)境還有宮內人員的日常生活,與軍事權力和政治權力的關系很小。肅宗、代宗兩朝,李輔國和程元振由于有擁立之功,權勢俞大。李輔國擔任元帥府行軍司馬,這一事件標志著宦官開始掌握軍隊。天寶十三年,哥舒翰建立神策軍。在此后數(shù)年,神策軍逐漸控制了長安地區(qū),也負責長安的防務,地位變得非常重要,神策軍也成為了宦官謀求權力的工具。宦官不僅掌握進軍,而且宦官還擔任樞密使一職?;鹿倏刂粕癫哕姄螛忻苁?,對于希望加強皇帝權利的唐文宗來說是巨大的障礙。
2甘露之變發(fā)生
為了改變局面,唐文宗在甘露之變之前曾經(jīng)做過了很多的努力,試圖聯(lián)合宰相打擊宦官勢力。唐文宗想要除掉宦官王守澄,必須要得到朝臣的支持。文宗很欣賞沉厚忠謹?shù)乃紊赍a,把他提拔到了宰相,委以重任。但是事情出現(xiàn)了重大轉折?!吧吓c宋申錫謀誅宦官,申錫引吏部侍郎王璠為京兆尹,以密旨諭之。璠泄其謀,鄭注王守澄知之,陰為之備。上弟漳王湊賢,有人望,注令神策都虞候豆虞著誣告申錫謀立漳王。戊戌,守澄奏之,上以為信然,甚怒?!弊罱K,宋申錫被貶為開州司馬。宋申錫事件充分證明了宦官勢力十分強大,唐文宗除掉宦官不成,反而失去了一個可以信任的宰相。
唐文宗并沒有放棄,并且很快找到了兩個可以依靠的幫手,就是李訓和鄭注。李、鄭二人都是由王守澄推薦給唐文宗的。王守澄推薦李、鄭二人給唐文宗,其意圖是十分明顯的,他希望能夠加強對朝政的控制,而且天下會有更多的士人來巴結他,有利于擴大自己的勢力。李訓被舉薦給文宗之后,揣摩圣意,多次嚴厲指責宦官的不適之處。唐文宗見李訓才辯縱橫,認為可以與他共謀大事。同時,李訓、鄭注都是王守澄所引薦的,不會引起宦官的懷疑。唐文宗于是以實情相告,李訓、鄭注慨然應諾。李訓和鄭注給唐文宗提出了天下大治的計劃,深得唐文宗的賞識。李訓、鄭注合謀將王守澄誅殺。此后,李訓更受寵信。李訓雖因鄭注引薦得以重用,但他拜相之后,與鄭注已成不兩立之勢,兩人的崛起也成為了甘露之變的重要因素。
隨著李、鄭二人政治地位的提升,他們的政治野心在加速膨脹,強大的宦官勢力已經(jīng)成為他們前進路上的絆腳石,必須除之而后快。李訓更先一步意識到如果鄭注的計劃成功,那么功勞全部都歸鄭注一人,勢必威脅到他的利益。于是李訓單獨變更計劃,先除宦官,后除鄭注。李訓的這一行為也直接導致了甘露之變的發(fā)生?!顿Y治通鑒》中記載了甘露之變的具體過程,這里就不再加以贅述,但是從史料中的相關記載,我們不難看出,李訓想要收買殿上的金吾衛(wèi)軍士兵,結果沒有搶到唐文宗,唐文宗被宦官控制,甘露之變基本失敗。
3對甘露之變的分析
3.1甘露之變失敗的原因
3.1.1李訓與唐文宗的目標并不一致
(1)唐文宗對宦官態(tài)度
首先,唐文宗心中最痛恨像王守澄和仇士良那樣專權跋扈的大宦官,這些大宦官干預朝政,手握軍隊,是皇權的巨大威脅,唐文宗欲除之而后快。李訓和鄭注為唐文宗除掉宦官王守澄,,得到了文宗的信任就可以證明這一點。其次,唐文宗需要效忠他的宦官,神策軍如此重要的力量,唐文宗絕對不會把他交給某位朝臣,還是會交給宦官統(tǒng)領。最后,唐文宗時期朋黨斗爭達到白熱化,唐文宗也需要用宦官來制約朋黨勢力的擴張。
(2)李訓的個人野心
李訓是一個極具野心的人。他考中進士之后的仕途并不順利,他是通過賄賂鄭注而結識了權傾一時的宦官王守澄,之后在王守澄的舉薦下為唐文宗所賞識。李訓特別擅長揣測唐文宗的心思,他在得知唐文宗希望除掉宦官之后,積極為唐文宗出謀劃策。這些謀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稷,也對于他獲得政治利益有利。李訓和鄭注連逐三相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唐文宗的心意,但是也存在著為自身爭奪權力的考慮。李訓希望借甘露之變沉重打擊宦官勢力,然后除掉鄭注,謀求更大的政治利益。李訓的政治野心和唐文宗的目標有根本性的沖突。如果李訓成功,那么朝堂之上會又多了一個以李訓為首的朋黨,這是唐文宗不能容忍的。
3.1.2金吾衛(wèi)軍行動失敗
金吾衛(wèi)軍的失誤是甘露之變失敗的重要原因。作為左金吾衛(wèi)大將軍的韓約在宦官仇士良面前顯得異常驚慌,之后藏匿在幕外的金吾衛(wèi)士兵被仇士良發(fā)現(xiàn)。仇士良立刻逃到文宗那里告變,李訓想要收買殿上的金吾衛(wèi)士兵搶奪皇帝,結果失敗。唐文宗落入了宦官手中,這就已經(jīng)注定了甘露之變的失敗。金吾衛(wèi)軍在士氣和戰(zhàn)斗力方面遠遠不如神策軍,無法做到出奇制勝,必然失敗。李訓及其黨羽在倉促之間僅僅有不足五百人的死士,而且不堪一擊,政變失敗之后被神策軍全部消滅。
3.1.3李訓與鄭注的矛盾
李訓不希望鄭注獨占功勞,單獨改變計劃,發(fā)動甘露之變,李訓的這一行為嚴重削弱了抗衡宦官的力量。與李訓的甘露之變相比,鄭注的計劃更有可行性。李訓的甘露之變更像是一場政治冒險,風險巨大。從鄭注的角度看,鄭注的計劃如果成功,鄭注將會大功獨攬,與李訓勢必水火難容。李訓與鄭注的矛盾源于他們兩人的政治野心,為了這個野心,李訓不惜冒險,就是這個野心葬送了李訓。
3.2甘露之變的影響
3.2.1宦官更加跋扈
甘露之變后,仇士良引神策軍大殺朝官,長安陷入了混亂。金吾衛(wèi)軍名存實亡。宦官的勢力達到了頂峰。無論是在朝的臣子還是在野的士人都畏懼宦官。甘露之變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中書省和門下省的官員每次上朝之前都要和家人辭別,因為他們擔心自己不知何時就會被殺死。由此可見,宦官專橫跋扈已經(jīng)到了一個什么樣的地步。仇士良更加飛揚跋扈,多次在宰相面前提及李訓和鄭注事情,以此來作為威脅。他還屢次在唐文宗面前出言不遜。唐文宗去世之后,他和魚弘志擁立潁王繼位,是為唐武宗。
3.2.2文宗形同傀儡
甘露之變后,唐文宗被宦官挾持,處境悲慘。唐文宗在甘露之變之后,曾痛哭流涕,將自己與前朝末代君主周赧王和漢獻帝進行比較,唐文宗認為自己不如周赧王和漢獻帝,這說明了唐文宗的內心極度絕望和信心的喪失,最后,度日如年的唐文宗不久去世。
4甘露之變的評價
甘露之變是唐朝后期最后一次皇帝試圖削弱和打擊宦官的努力。唐文宗是一個志向遠大,但是能力不足的君主。唐帝國的問題積重難返,而他卻急于求成。他一心希望天下大治,與李訓鄭注二人制訂了非常美好的政治藍圖,卻沒有足夠的能力實現(xiàn)。在對待朋黨之爭和藩鎮(zhèn)割據(jù)問題上缺乏具體可行的方案。在對待宦官專權問題上,他充分利用了宦官之間的權力矛盾,但是除掉了一個王守澄,又來了一個仇士良,宦官專權的問題沒有根本解決。唐文宗遇人不淑,他最賞識的李鄭二人各懷野心,李訓為了與鄭注搶奪功勞發(fā)動甘露之變更是把唐文宗和唐帝國推向深淵。而關鍵時刻卻沒有立即選擇站在李訓一邊,而是任由自己被宦官控制,他作為期望戡亂的皇帝,卻缺乏勇氣。
李訓是一個具有一定的政治能力卻頗具野心的人。從除掉王守澄可以看出李訓是具備一定的政治能力,他擅長利用別人對他的信任,他利用王守澄和鄭注走上了仕途,又利用了唐文宗對他的信任爬到了宰相之位。李訓缺乏識人之能,其黨羽韓約等人都是缺乏能力的投機分子。甘露之變的失敗李訓負主要責任,其成于野心,敗于野心。野心推動他走到了宰相之位,也是野心推動他孤注一擲,走向毀滅。
甘露之變是由李訓為首的朝官發(fā)起的,旨在于消滅宦官勢力的一次政變。整個政變,先有鄭注提出浐水葬禮誅殺宦官,到李訓單獨改變計劃,發(fā)動甘露政變,再到事情敗露,宦官控制皇帝,大殺朝官,整個政變充滿了李訓個人的政治冒險,孤注一擲的色彩。甘露之變建立在唐文宗朝的三大困局的基礎上,唐文宗期望天下大治,第一步是除掉專權的宦官,這第一步因甘露之變的失敗而徹底無法實施。甘露之變以失敗而告終,實在令人遺憾。甘露之變的失敗不但意味著李訓、鄭注之前除掉王守澄等努力付諸東流,也毀掉了唐文宗。
總之,甘露之變是唐代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的事件。以李訓為首的部分朝官借甘露之名謀求誅殺宦官,被宦官發(fā)覺,宦官挾持唐文宗之后開始大殺朝官,甘露之變失敗,宦官更加飛揚跋扈。本文從甘露之變中的幾個重要人物唐文宗李昂、李訓、鄭注為切入點,以甘露之變經(jīng)過為核心,重點分析甘露之變前夕的背景、政變失敗的原因、政變的影響以及政變的評價。
甘露之變的發(fā)生有著深刻的背景,也有很大的偶然因素。唐文宗朝廷面臨三大困局:藩鎮(zhèn)割據(jù)、官員黨爭、宦官專權。唐文宗在甘露之變前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與宰相宋申錫謀劃剪除宦官王守澄失敗,扶植李訓鄭注二人,并與李鄭二人規(guī)劃了天下大治的藍圖,與李訓鄭注二人成功除掉王守澄。但是浐水除宦官的計劃被李訓單獨改變,李訓提前發(fā)動甘露之變,這一行為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甘露之變的失敗是有著深刻的原因:李訓個人有極大的政治野心與唐文宗、鄭注在目標上存在分歧,韓約和金吾衛(wèi)軍行動失敗導致皇帝被宦官挾持都是重要的原因。
甘露之變的失敗對于唐帝國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最直接的是大量的朝官被殺,金吾衛(wèi)軍名存實亡,宦官統(tǒng)領神策軍,勢力更加強大,更加飛揚跋扈,朝官更加畏懼宦官。唐文宗被宦官挾持,形同傀儡,唐文宗的處境十分悲慘。
甘露之變的發(fā)生具有偶然性,也有必然的因素。李訓因其個人野心單獨改變原有計劃具有偶然因素。唐文宗即位后希望中興,渴望天下大治,他和李鄭二人規(guī)劃先除宦官后除藩鎮(zhèn)的藍圖具有可行性。文宗加強皇權勢必與專權的宦官發(fā)生沖突,李鄭二人驅逐三相之后與宦官勢必水火不容,這是必然的因素。
作者簡介:祁玉紅(1967-),女,遼寧遼陽人,漢族,遼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初等教育系,副教授,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歷史教學及教師教育研究。
參考文獻:
[1] 司馬光編著,胡三省音注.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三十五唐紀五十一文宗太和八年)[M].北京:中華書局,1956:7899.
[2] 司馬光編著,胡三省音注.資治通鑒(卷第二百四十四唐紀六十文宗太和五年)[M].北京:中華書局,1956:7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