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蔻蔻
我們中國家庭看似和睦,聯(lián)系緊密,其實親人間很少能真正理解彼此,都自以為是地做著“為你好”的事情,走著“報喜不報憂”的過場。
“我到底幾歲呀”
在號稱荷蘭迪斯尼的Efteling游樂園門口,一對中國夫婦帶著一個孩子快走到門口時,只聽那個媽媽對兒子囑咐:“要進去了哦,等會兒在門口如果有人問你幾歲了,你就說3歲?!?/p>
“可我是5歲啊!”
“5歲就要買門票了,3歲還是免費的?!?/p>
“可要是他們看出來我是5歲怎么辦?”孩子有些害怕。
“不會的!”媽媽安慰兒子,“我們中國人比荷蘭人長得小,進門他們不見得會問你年齡,我囑咐你是以防萬一。免票省下的錢,媽媽進去給你買冰淇淋吃,好不好?”
孩子聽懂了,高興地點點頭。進門時,孩子自己在腦門上比著三根手指往前走,的確沒人問他年齡。他們一家進去后哈哈大笑:“耶,過關了!”
過了一會兒,在坐海盜船的地方排隊,我又看到了這一家三口。
只聽孩子媽又開始囑咐了:“你想坐這個的話,那等會兒有人問,你得告訴他們你6歲了,因為這個船規(guī)定是6歲的小孩才能坐。記住了,6歲哦!”
孩子怯怯地點頭。
輪到他們時,管理員用英文問孩子:“你幾歲了?”孩子媽搶著用英語回答:“6歲?!惫芾韱T盯著孩子,和藹但不容置疑地再問:“請問你幾歲了?”孩子緊張地看了看媽媽,媽媽小聲慫恿他:“6歲,Six?!焙⒆訚q紅了臉,張了張嘴,突然崩潰大哭起來:“我到底多少歲?。课沂?歲、6歲,還是5歲???我不知道了?!?/p>
孩子一哭,管理員嚇壞了,她聽不懂中文,以為是自己把孩子弄哭了,她一邊說“對不起”,一邊讓孩子父母帶孩子去休息室緩和一下,讓他們下一輪再坐。
孩子媽賠著笑,邊拉著兒子走出隊伍邊數(shù)落:“不許哭!都是因為你想坐這個,我們才讓你說6歲的。爸爸排了那么久的隊,你看,還要等下一輪。不要哭了,你一哭不是露餡兒了嗎?幸好那個阿姨聽不懂中文……”
他們走向休息室,孩子的哭聲越來越遠。我忘不了那個陽光明媚的午后,在充滿了歡笑聲的游樂場,一個孩子小小的背影,肩膀一抽一抽的。
“真好吃”
一次回國,在媽媽住的公寓樓外,看到樓上鄰居的兒子兒媳和小孫子在單元門外商量什么,躊躇不前。
五六歲大的小男孩嘀咕著:“我能只看奶奶,不吃飯嗎?我不喜歡吃奶奶做的菜?!?/p>
爸爸馬上就急了:“奶奶就盼著我們來,辛辛苦苦做了一大桌子菜,你怎么能不吃呢?你不但要吃,你還要說‘真好吃!”
正說著,奶奶在樓上喊話了:“喲,來了。怎么不上來???我專門做了魚呢!”
孫子一聽,更苦惱了,嘟囔:“奶奶做的魚最難吃了?!?/p>
爸爸不耐煩了:“怎么這么不懂事兒呢。挑什么食?趕快上去!”
孩子要哭了,孩子媽心疼:“好了,先上樓看奶奶,媽媽等會兒帶你去吃麥當勞?!?/p>
爸爸還有點不放心:“你先練習一下稱贊奶奶做的菜好吃。來,說‘真好吃!”
“真好吃!可是,我說真好吃,奶奶會給我夾好多魚,怎么辦?”
“你別管那么多,吃就是了。再來,‘真好吃!”
孩子懨懨地重復:“真好吃?!?/p>
“高興點,大聲點,再說?!焙⒆影直鸷⒆油鶚巧献吡?。隨著咚咚地上樓聲,我還能隱約聽到孩子不斷在父親的督促下重復著那句“真好吃”。
相愛的人,更應該坦誠相待
這兩件事,都涉及到父母教孩子說謊的問題,但第二件要復雜得多。
從第一件事中,父母應該明白,逃票省錢或是隱瞞年齡換得的小利,無法等同孩子道德和公共責任感的缺失,更別說對孩子情感世界造成的困惑和不安全感。父母這樣做,得不償失。
而第二件事,在我們中國家庭中很常見。說違心話,是為了尊崇中國文化里最不能動搖的美德:孝心。為了討老人歡心,我們似乎不得不教孩子說違心話??蛇@樣做的結果是:誤以為孫子喜歡吃自己燒的魚的奶奶,會繼續(xù)樂此不疲地做魚;而孫子因為討厭吃魚,見奶奶會成為一種隱形的負擔。
還記得一個故事,老太太臨終前對丈夫說:“老伴兒,其實我最愛吃的是蛋黃,但看你也喜歡,我就吃了一輩子蛋清!”老先生哭了:“我其實不愛吃蛋黃,但每次看你搶著吃蛋清,我就吃了一輩子蛋黃。”
這是一個為了贊揚老兩口為了彼此而自我犧牲了一輩子的那種心靈雞湯故事。但我總體會不到其中的溫情——連最親的人都無法相互坦誠和理解,不管不顧就任性“犧牲”了一輩子,結果是場誤會,這該感動嗎?該成為“愛”的標準被宣揚嗎?這種情感成本的耗費是不是太大了?
想想這個孩子,也許就這樣頂著一個個自我制造的“誤會”,壓抑著長大了。而那些由于違心,積累得越來越多的委屈、別扭,最后可能發(fā)酵成在情感上對親人的疏離。
我問過蔻媽,如果她是那個奶奶,她是愿意被哄在謊言里,還是她有心理承受力聽實話。蔻媽說:“我能接受也希望聽到實話。如果我知道孫子要承受那么多不快來吃我做的菜,我肯定不開心。而且,做菜是可以改進的啊。只是,說實話時的方式和語氣很重要?!?/p>
的確,如果說:“您做的菜最難吃。”這種話,情感針對性太強,既沒有建設意義又很傷人。換個做法呢?如果那個爸爸聽見孩子抱怨菜難吃時,多聽聽孩子的理由,問問他:“哪個菜你不喜歡???為什么不喜歡?是太咸、太辣,還是沒味道?有沒有喜歡吃的菜?”等等。
得到這些信息后,可以跟孩子分享自己的感受,比如:“爸爸媽媽都沒有覺得辣啊?!被蛘撸骸班牛乙灿X得魚咸了?!比绻乔耙环N情況,就要告訴孩子,那是口味不同,家里其他人都覺得沒問題,你可以少吃點。如果是后一種情況,就和孩子一起商量,如何調整措辭告訴奶奶。孩子可以說:“奶奶,其實這個紅燒肉挺好吃,可是這魚太咸了……”這樣,父母始終和孩子有共識,既沒有讓孩子對父母失去信任,又能讓他學到尊重別人,以及溝通交流和最終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們中國家庭看似和睦,聯(lián)系緊密,其實親人間很少能真正理解彼此,都自以為是地做著“為你好”的事情,走著“報喜不報憂”的過場。那些看似為對方著想的言行,最后都成了彼此的負累,疏遠著我們的親情。
一個家庭之間的凝聚力、信任感,需要用彼此的真實來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