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越陵(江蘇省檔案局,江蘇南京,210008)
訪俄散記
林越陵
(江蘇省檔案局,江蘇南京,210008)
莫斯科大學
在心底深處,我把出訪俄羅斯命名為尋根之旅。無論是我所從事的檔案職業(yè),還是我成長的軌跡,和這個國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曾經(jīng),以俄羅斯為主體的蘇聯(lián)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心目中的圣地,蘇聯(lián)人民的生活甚至是新中國奮發(fā)建設(shè)的目標之一??死锬妨謱m尖頂?shù)募t星、白樺林、雪橇、草莓、茶炊、蘑菇……這一切都使我們刻骨地向往。即使是兩國關(guān)系劍拔弩張,我們心中仍然駐著另一個蘇聯(lián),它出版的書籍冊數(shù)每年居全世界第一,它的文學名著伴隨我們成長,它的歌曲耳熟能詳。這個國度讓我著迷,成長于特定歷史時期的中國人心靈深處,沉淀了濃濃的“蘇聯(lián)情結(jié)”。
也許是因為有著漫長而寒冷的冬季,冰天雪地中的俄羅斯向世人演繹著別樣的風情。
在大多數(shù)俄羅斯居民家中,都有一個壁爐,供冬日取暖。那是一種鑲嵌在墻壁內(nèi)的爐子,是歐美居民的一種古老取暖設(shè)施,也構(gòu)成了俄羅斯生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高大的石制壁爐框不僅凝結(jié)著匠人精湛的雕刻技藝,也顯示著主人的尊貴和權(quán)力;柔和的木制壁爐框給人另一種風格的感受——雅致、溫馨的浪漫。壁爐真實動感的火焰把自然帶進居室,營造出溫暖舒適、浪漫高雅的氣氛,成為冬日里一種“看得見的溫暖”。在當今快節(jié)奏的工作和生活中,人們更加渴望享受壁爐帶來的那份自然、溫暖、浪漫的休閑感覺。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如今的俄羅斯人也用上了電壁爐、燃氣壁爐??芍v究點的老式家庭,依然使用木材做燃料的真火壁爐。擁有這樣的壁爐的房頂上都有一個煙囪用以排煙。因此,每到冬季,由一個個聳立屋頂?shù)臒焽枥锱懦龅陌谉煴阍诔鞘械纳峡诊h蕩,十分壯觀,構(gòu)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俄羅斯的冬季留給人們的印象并不只是寒冷。在俄羅斯,凡博物館、大學、辦公樓等公共機構(gòu),都在一樓設(shè)有存衣處。冬日里,人們進入室內(nèi)的第一件事,便是到存衣處脫下厚重的冬衣、圍巾、手套等,交給工作人員,再從工作人員手中取過一個帶有號碼的存衣牌,然后“輕裝上陣”地開始工作或參觀學習,離開時再將存衣牌交給工作人員而將衣物“領(lǐng)”回來。這樣做既可以讓人們區(qū)別寒冷的室外和溫暖的室內(nèi)不同的情況著裝,也避免了人們在冬日里抱著厚重臃腫的冬裝在室內(nèi)活動,保證人們可以從容地保持端莊整潔的儀表,輕松自如地開展工作,或者在典雅莊重、富麗堂皇的博物館內(nèi)徜徉參觀。
穿過覆蓋著厚厚積雪的林間,來到莫斯科西南部的列寧山觀景臺,莫斯科大學就坐落在這里。俄羅斯人告訴我們,這里就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歌中唱的莫斯科郊外。尋找歌聲里的莫斯科郊外,是我們行進在莫斯科最迫切的愿望。因為中國人對這首歌太過熟悉,熟悉到我們身邊的許多老一輩可以用俄語來詮釋。在《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如詩的意境和優(yōu)美的旋律中,無數(shù)中國青年滿懷著對俄羅斯純美大自然的向往,憧憬美好的愛情和幸福的生活。我們也知道,時過境遷,歌里唱的地方也許已經(jīng)不復(fù)存在,只是想把幾十年對美麗迷人的莫斯科郊外的向往具象化,變成眼見為實的風景。
莫斯科大學是俄羅斯人引以為傲的“科學殿堂”。對于俄羅斯而言,她不僅僅是一所學校,更是國家智力和精神、學術(shù)和科學、文化和教育的中心。這所建于1755年的大學是俄羅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原本位于市中心的克里姆林宮附近一個貴族莊園內(nèi)。衛(wèi)國戰(zhàn)爭結(jié)束后,根據(jù)斯大林的提議,在與克里姆林宮隔岸相望的列寧山最高處重建了莫斯科大學新校區(qū)。樓前有近千平方米的開闊地,與開闊地相連接的就是列寧山觀景臺廣場。
近60年前的1957年11月17日,就是在這里,眾多中國留學生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聆聽了毛澤東“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的講話,“為祖國工作五十年!”的豪邁誓言在莫斯科大學的禮堂里回蕩。那是一個獨一無二的群體,一個特殊的文化符號。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這樣目的明確、組織嚴密、規(guī)模巨大的國家間人員交流活動。近萬名中華學子在異國他鄉(xiāng)的土地上廢寢忘食、刻苦鉆研,取得了優(yōu)異成績,成為新中國建設(shè)的專業(yè)人才,獻出了自己全部青春才華,乃至熱血和生命,歷經(jīng)坎坷和磨難卻無怨無悔。在他們中間,有黨和國家領(lǐng)導(dǎo)人,兩彈一星的研制功勛,兩院院士,杰出的藝術(shù)家。無論是聲名顯赫,還是默默耕耘,他們都用一生的奮斗踐行了青年時代的諾言。他們身上蘊涵著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品質(zhì),那就是胸懷祖國、視祖國聲譽為生命的愛國主義情懷,將祖國利益置于個人利益之上的奉獻美德,追求真理、不向困難低頭的科學精神。他們用卓越的成就,為這個獨一無二又業(yè)績卓越的群體,鑄就了一座共和國歷史功績的豐碑。
站在列寧山上,腦海中自然勾畫出60年前美麗的畫面:山巔,矗立著蘇聯(lián)建筑高度之最的莫斯科大學,鑲嵌著紅星的尖塔形主樓氣宇軒昂;山下,莫斯科河靜靜流淌。中國留學生少男少女坐在草地上,看著滿天繁星,伴著徐徐清風,蟋蟀在彈琴,潺潺流水在輕輕歌唱。陌生和孤獨的環(huán)境里極易催生情感的渴望,艱苦而又緊張的歲月中也不乏朦朧的情感和浪漫的情愫……往事如煙,歲月如歌,我為我的尋根之旅在這里觸摸前輩們青春的脈動而激動不已,在鉤沉漸行漸遠的歷史記憶中,那些漸漸遠去的身影越來越清晰。莫斯科郊外,見證了前輩們激情燃燒的青春,也鑄就了穿透歲月永不磨滅的精神和情懷。
涅瓦大街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泵珴蓶|的這句話,早已成了家喻戶曉的名言,也揭示了圣彼得堡之于中國人的特殊存在。這座由彼得大帝于1703年建立的俄國“歐洲之窗”,200多年來先后是遼闊的俄羅斯帝國的首都,十月革命的搖籃,俄羅斯的第二大城市和重要的海港、工業(yè)重鎮(zhèn)及文化中心。
圣彼得堡坐落在波羅的海芬蘭灣東岸,涅瓦河口。如果說莫斯科是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森林之城”,那么圣彼得堡便是“水中之城”。整個城市由40多個島嶼組成,由700多座大大小小的橋梁連接,它也因為河流縱橫、橋梁交錯而被譽為“橋梁博物館”“北方威尼斯”。每到冬季,冰封的涅瓦河如一條銀帶穿過城市的中心,在藍天的背景中,俄國沙皇彼得一世以來各個時期建造的宮殿、教堂和博物館錯落有致地鑲嵌在河畔,兩岸被點綴得風光旖旎,如一幅長長的風景畫。
有人說:沒有到過圣彼得堡,就不能完全領(lǐng)略俄羅斯的風采;沒有到過涅瓦大街,就不算到過圣彼得堡。那條大街是這座城市精神物質(zhì)和與眾不同的風情最集中的體現(xiàn)。大街由彼得大帝親自設(shè)計,18世紀建筑完工,全長6.7公里,從涅瓦河畔的海軍部大廈及冬宮廣場開始,橫貫圣彼得堡的歷史、文化、商業(yè)區(qū)域,跨越無數(shù)運河橋梁,直通至圣彼得堡的“莫斯科火車站”。道路兩旁匯聚了數(shù)不勝數(shù)的壯美建筑:圓柱、浮雕、拱門,經(jīng)典而不失雅致;皇宮、廣場、教堂、劇院、餐館、商店,古典又充滿豐韻。大街上,看不到眼花繚亂的廣告牌,街邊的商店門面精巧,裝修低調(diào),一如圣彼得堡人給人的感覺:沉穩(wěn)、嚴肅、低調(diào),瘦削的長臉上仿佛仍然帶著古典俄羅斯時代延續(xù)下來的氣息。行走其間,就如走進古色古香的歷史畫卷,悠久的建筑、陳舊的樓房似在訴說這個城市典雅而又浪漫的過往。有無數(shù)的俄國詩人、作家、畫家曾對涅瓦大街深深眷戀,普希金、別林斯基、果戈理、屠格涅夫、托爾斯泰、列賓等大師都在這里留下了他們的足跡,涅瓦大街也因此在厚重的歷史人文氛圍中透出別具一格的浪漫風情和文藝氣質(zhì)。城因人而更加多情,人因城而更加美麗。可以說,涅瓦大街不僅是圣彼得堡城市精髓的濃縮,也是俄羅斯國家靈魂的展現(xiàn)。
我來到圣彼得堡還有一個必去的地方,那就是冬宮。關(guān)于冬宮的記憶來源于少年時看過的蘇聯(lián)電影《列寧在十月》和《列寧在一九一八》。整部電影已經(jīng)記憶不清,但革命軍攻克冬宮后穿行在那些雕塑之間,以及列寧沿著長長的階梯走向演講廳的場景,卻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記憶里。正因如此,這條長廊被命名為蘇維埃長廊。
冬宮原為俄羅斯帝國的皇宮,初建于1754年至1762年,由意大利著名建筑師巴托洛米奧·拉斯特雷利設(shè)計,是18世紀中葉巴洛克式建筑藝術(shù)最偉大的紀念物。
俄國十月革命以后,冬宮成了博物館,收藏了從古到今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shù)珍品270萬件,與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巴黎的盧浮宮、紐約的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并稱為世界四大博物館,是世界上最古老、規(guī)模最大、藏品最多的博物館之一。據(jù)說,如果在冬宮博物館內(nèi)每一件展品前停留1分鐘,按每天8小時計算,走完350間開放的展廳,行程約計22千米,需要11年。
冬宮里,最古老的文字收藏為中國的甲骨文,有200件之多,還有當年俄國考古學家科茲洛夫從黑水城盜去的西夏文書。其實,說科茲洛夫是考古學家是站在今天的時間節(jié)點上,在100多年前,他于中國人來說則是一個盜賊。他曾經(jīng)先后兩次前往中國,盜走了黑水城遺址的西夏文物,以至于我國的學者研究西夏歷史還要遠赴圣彼得堡的東方研究院,那里有8000多個編號的西夏文獻資料。因為這些西夏文獻的問世,產(chǎn)生了跨越國界的西夏學。
原以為到圣彼得堡一定就有機會到東方研究院看到那里收藏的西夏文獻,卻被告知那里不可隨意進出。失望之下,把希望寄托在冬宮,可轉(zhuǎn)了一個下午,也沒能一睹西夏文獻的“芳容”。不僅如此,在冬宮里,每當我們看到中國文物打算拍照留念時,總有工作人員前來阻止,而在其他展廳則可以隨意拍照。這不知是否屬于我們在自己國家的文物面前的“特殊待遇”。未能看到來自中國,讓科茲洛夫在世界考古學界聲名大振的西夏文獻,成了我的俄羅斯之行的最大遺憾。
見識這座英雄的城市是這次尋蹤之行的另一個目的。這座城市和我生活的城市都曾經(jīng)是二戰(zhàn)期間有著慘痛戰(zhàn)爭記憶的城市。同樣面臨兵火之災(zāi)的兩座古城,圣彼得堡以固守近900天而勝利,南京則以堅守9天而失守。
1941年的秋天,在時稱列寧格勒的圣彼得堡,上演了近代歷史上大城市被圍困時間最長、破壞性最大,死亡人數(shù)第二多的列寧格勒保衛(wèi)戰(zhàn)。從1941年9月9日至1943年1月18日的872天里,列寧格勒被百萬德軍大軍壓境,所有通往城外的交通線都被切斷,德軍圍而不打,想用饑餓與飛機大炮的狂轟濫炸迫使這座承載著俄羅斯民族驕傲的城市繳械投降。守城的軍隊和人民在沒有糧食、沒有燃料、缺少補給的情況下,英勇不屈,以戰(zhàn)死33萬人的代價徹底粉碎了德軍長達近900天的封鎖和圍困,鉗制并擊潰德軍北方集團軍群,收復(fù)北方大片領(lǐng)土,有力地配合了蘇軍其他方向的戰(zhàn)斗行動,使德軍北翼面臨徹底崩潰的局面。
冬宮
早于列寧格勒保衛(wèi)戰(zhàn)四年的南京保衛(wèi)戰(zhàn)是全面抗戰(zhàn)初期國民黨軍隊正面戰(zhàn)場上的重要戰(zhàn)役之一。在蔣介石“短期固守”的戰(zhàn)役方針下,南京保衛(wèi)戰(zhàn)從1937年12月4日開始,只堅守了9天,從日軍兵臨南京城下的那天算起,只堅守了3天??删褪沁@9天,15萬國民黨軍隊官兵與10萬日軍展開激戰(zhàn),蕭山令等10位將軍身先士卒,以身殉國。面對比自己強大的敵人,南京守軍雖然沒有成功地守住這座城市,卻用犧牲證明了自己的忠誠。
曾經(jīng)有人提出了一個“歷史之問”,為什么南京沒有成為中國的列寧格勒?為什么“列寧格勒保衛(wèi)戰(zhàn)”沒有成為第二個“南京保衛(wèi)戰(zhàn)”?今天的人們會有許多“也許”,設(shè)想許多結(jié)局,但是歷史就是歷史,不會因為任何假設(shè)和推理而改變。面對強敵入侵,蘇聯(lián)西北方面軍總司令伏羅希洛夫元帥說:“在列寧格勒大門口,用我們的胸膛阻擋敵人前進的道路?!边@令人震撼。而南京保衛(wèi)戰(zhàn)中第174旅副旅長劉國用不畏死地喊出:“中國之大,但我們已無路可退,因為身后就是南京城!”同樣讓我們?yōu)橹畡尤?。對于南京來說,悲傷的眼淚為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而流,為南京城的淪陷而流,也為蕭山令、劉國用等保衛(wèi)南京而犧牲的國民黨將士而流。歷史將永遠銘記他們的壯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