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策劃/趙彬花
夏來野菜香
● 專題策劃/趙彬花
在炎熱的夏季,有一種食物顯得特別小清新,那就是野菜。提及野菜,大家腦海里都會出現(xiàn)一列名單:蒲公英、灰灰菜、薺菜……今天我們就說說野菜。
食療作用:
陰歷5月下旬以后,花初開的時候采摘藥效最完整。治療白發(fā),還有保護(hù)皮膚,防治臉上起紅疹、色素、雀斑;抗菌,抗腫瘤,抗胃潰瘍、利膽、保肝等作用。可用于熱毒癥,尤善清肝熱,治療肝熱目赤腫痛,以及多種感染、化膿性疾病,可內(nèi)服或外敷,常配金銀花等同用,另外還可配大黃、丹皮治療腸癰。
食療作用:
薺菜含有蛋白質(zhì)、胡蘿卜素、多種維生素及礦物質(zhì),營養(yǎng)豐富,藥用價值極高。薺菜中的谷氨酸是味精的主要成分,因此薺菜氣味清香甘甜,能刺激食欲。薺菜中的胡蘿卜素和鐵的含量較為突出,能防治夜盲癥及缺鐵性貧血。芨芨菜切碎拌上肉餡做成餃子是最美味的,更能突出其特有的香味。
食療作用:
葉狀似食用的面條,全草及嫩莖葉入藥,有潤肺止咳、涼血止血功效,可治虛勞咳嗽、吐血等。黃河地區(qū)有食用其野生幼嫩植株的習(xí)慣,嫩苗稱為面條菜,多以蒸食為主。也可以炒食,涼拌、做湯,風(fēng)味頗佳。
食療作用:
食用灰灰菜能夠預(yù)防貧血,促進(jìn)兒童生長發(fā)育,對中老年缺鈣者也有一定保健功能。另外,全草還含有揮發(fā)油等特有物質(zhì),能夠防止消化道寄生蟲、消除口臭。
食療作用:
味辛、苦,有清熱解毒、明目和胃、破瘀活血、消炎利尿、排膿去淤消腫等功效,對牙齦出血、祛火明目效果較好。
食療作用:
秋季麥后,7月份左右采摘最佳。性味苦寒,具有清熱解毒、利尿通淋的功效,治赤白痢、泄瀉、皮膚風(fēng)熱赤腫。
采摘地選擇不可隨意
現(xiàn)在正是各種野菜采摘的好時機(jī),菜場、超市的養(yǎng)殖野菜也有銷售,但是很多人還是喜歡向郊區(qū)農(nóng)村,甚至更偏遠(yuǎn)的地方進(jìn)軍。左手提籃子,右手拿剪刀,或者干脆徒手拔采,漫步山間田野,這種愜意在辦公室電腦桌前可享受不到。
野菜在很多地方都適合生長,但并非任何地方采摘的都可以放心吃。像一些馬路旁邊,工廠附近,或者有工業(yè)廢水流經(jīng)的草地、菜地里的野菜都不要去采,因為廢水和尾氣的污染,這些野菜中含重金屬和其他有害物質(zhì)的比例遠(yuǎn)高于其他地方。
很多大伯大媽喜歡去植物園、公園里采野菜,這里的野菜有時也很“危險”,因為園林工人進(jìn)行綠化,定期噴灑農(nóng)藥,不會考慮到有人采摘野菜。如果想享受親自動手的樂趣,可以去郊區(qū)一些未被開發(fā)的地方,條件允許的話可以跑到更遠(yuǎn),比如農(nóng)村的田埂、荒地等地帶。
另外,許多野菜,如野莧菜、野苜蓿等,食用前必須用開水燙,再用清水漂洗幾次,瀝去苦水,方可燒煮食用;采摘野菜時一定要分辨清楚,野菜不宜久存,要吃新鮮為好。
野菜不可多吃,這四類人不要吃
野菜里面含有比較豐富的植物纖維,不僅可以促進(jìn)腸胃蠕動緩解便秘,對降低血脂和膽固醇也有一定作用,適量的話,大部分人都可以吃。野菜雖好,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吃。
體質(zhì)偏寒,脾胃虛弱者(比如平時比較怕冷,消化功能差或吃了寒涼食物腹痛)盡量少吃,最好不要吃。
一些有慢性基礎(chǔ)疾病的人也不能隨便選擇吃某種野菜;女性經(jīng)期盡量不吃野菜,因為野菜性寒味苦,根據(jù)“藥食同源”理論,如果破壞了機(jī)體的陰陽平衡,就會讓本來身體不適的你“雪上加霜”。
過敏性質(zhì),香椿這類的野菜要避免食用。有些野菜中草酸含量過高,過量食用可能會影響人體對鈣的吸收,當(dāng)然這和菜的做法也有關(guān)。
吃了野菜不舒服怎么辦
臨床上有因為野菜食用過多導(dǎo)致腹脹難受,腹痛,嘔吐清水等,有這樣的情況,本刊建議大家可以喝點生姜紅糖水或者其他溫胃的食物暖暖胃。
特別提醒大家,對于不熟悉的野菜不要輕易嘗試做菜,有些野菜含有毒性成分,嚴(yán)重的話可能危及生命。如果誤食有毒野菜,應(yīng)該馬上去醫(yī)院就診,不是喝點什么就能解決的。
吃野菜吃到辭官不做的,歷史上恐怕也就只有晉朝人張翰了,這位老兄在洛陽做官,身在千里之外卻十分思念家鄉(xiāng)的莼菜,于是索性辭了官歸隱家鄉(xiāng),這樣就可以酣暢淋漓地吃上莼菜了。張翰算是中國歷史上為了口腹之欲而辭官的異類,這就是“莼鱸之思”的典故。
蘇東坡不僅是文豪,也是一位美食家,他了解每一種食物的妙處,作為一方的父母官他自力更生,親自掌廚。蘇東坡最愛吃春季里的野菜蘆蒿(又名蔞蒿、藜蒿)。1084年蘇東坡被宋神宗派往汝州任職,他特地取道今天的南京品嘗蘆蒿,后來蘇大詩人多次路過南京時,只要有機(jī)會就去食蘆蒿,他對這種香嫩鮮脆,具有清火化淤功效的野菜極為贊賞,曾賦詩云:“初聞蔞蒿美,初見新芽赤?!碧K東坡在《惠崇春江晚景》中也念念不忘蔞蒿,詩云“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唐朝更是把吃野菜作為一種情趣,詩人們還通過描寫野菜的詩歌來表達(dá)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白居易、陸游以及李白都有寫野菜的詩句,白居易和陸游都喜歡吃春天的薺菜,李白則更鐘情蕨菜。詩圣杜甫最愛的野菜是馬齒莧,杜甫在《園官送菜》中表達(dá)了對馬齒莧的喜愛:“苦苣針如刺,馬齒葉已繁。青青佳蔬色,埋沒在中園?!?/p>
古人吃野菜,不但普通百姓食用,皇帝大臣、達(dá)官貴人也吃。有史料可查的吃過野菜的皇帝有李世民、朱元璋,還有清朝的雍正皇帝,不過他們大多是借吃野菜來標(biāo)榜自己的愛民和節(jié)儉。其中也不乏嘗鮮者居多,民間傳說,清代乾隆皇帝一時心血來潮,也曾讓御廚在宮內(nèi)給他用馬齒莧做過菜餑餑。
說到底古代名人吃野菜大多不是為了果腹,吃的是一種品位和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