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逸群
守住“魂”,扎穩(wěn)“根”,修好“枝”
——對語文課堂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 方逸群
如果說一節(jié)好的語文課是一株植物,那它一定是有著自己靈魂的,要不然它就只是一抹普通的綠色,無法在茫茫綠海中讓你感受它生命的震顫;它也一定是有著穩(wěn)穩(wěn)的根的,要不然它很快就會面容憔悴、枯萎成泥;它也一定是有著繁茂的枝葉的,要不然它也無法蔥蘢你的眼,蓬勃你的心。
如何上好一節(jié)語文課呢?筆者認為,應主要在守住“魂”、扎穩(wěn)“根”和修好“枝”三方面下功夫。
對于備課,許多教師是看看教參,搜搜教案,然后東拼西湊,就萬事大吉了。其實,對文本的解讀我們應該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既不能唯教參,更不能人云亦云;而應當在保留教參中那些美好的、向上的主旋律的同時,結(jié)合我們這個時代和生活實際進行更人性化、更人情味的解讀。
那么,一個文本擺在你的面前,怎樣才能得出自己獨特的解讀呢?筆者的答案是:讀,反復地讀,不厭其煩地讀。在讀中欣賞,在讀中品味,在讀中思考,在讀中質(zhì)疑。筆者曾經(jīng)參加過縣、市、省、國家級的優(yōu)質(zhì)課比賽,每次備課,筆者都花了很長的時間去讀教材,像一條小蟲子一樣鉆到字里行間去,讀啊讀,恨不得把每一個字都讀出味道來;想啊想,恨不得把每一個字都弄出點想法來。2015年10月,筆者參加“湖北省小學語文教師素養(yǎng)大賽”,抽簽定課文。結(jié)果,抽到的是五年級上冊的《釣魚的啟示》,當時,跟筆者同去的教師心都涼了半截。因為這篇文章講的是在鱸魚禁捕開放日前夜,“我”釣到一條大鱸魚,但在爸爸的教導下,“我”又把它放回湖中的故事。文章談的是道德的問題,偏理性一些,語言也比較平淡,不太適合筆者“美讀、細品、悟情”的風格。但是,筆者拿出“穿山甲”的精神,反復地讀,邊讀邊想,硬是把這篇理性的文章讀出了豐沛的情感和意蘊。
當時,所有的教參、教案都沒有提到“得意”這個詞,大家在解讀“我為什么依依不舍,不愿意放了這條魚”的時候,都把原因理解為“這條魚很大,又很漂亮”。但是,筆者經(jīng)過反復的閱讀和揣摩,覺得這些只是淺層原因,而真正讓“我”依依不舍的原因,是這條魚太難釣了,釣起來太不容易了,它見證了“我”的努力,體現(xiàn)了“我”高超的釣魚技術(shù),賦予了“我”一種強烈的成就感。這道理,就如同自己親手種的菜吃起來更香一樣。所以,筆者通過“采訪”的策略,讓孩子們走進“我”的內(nèi)心,體會“我”的感情。后來,筆者的這種解讀得到了多名專家的贊賞,認為這樣解讀更深刻,更貼近人性。結(jié)果,這堂課獲得這次省級素養(yǎng)大賽課堂教學第一名的成績。
語文課到底怎么上?這是無數(shù)語文人心中思索過千百遍的問題。筆者是這么想的:怎樣才能做一個游泳健將呢?不下水肯定是不行的。只有天天跟水打交道,天天下水游,才能學得駕馭水的本領(lǐng)。怎樣才能做一個出色的品酒師呢?不喝酒顯然也是不行的。只有親自嘗遍不同的酒,細細體會它在舌尖上的感覺和在胃里的感受,才能品出酒之韻味。
同樣,要想教學生學好語文,就必須讓他們長期浸潤在語言中,并教給他們和語言親密接觸的方法,反復地誦讀、把玩、品味。所以筆者認為,語言是語文教學的根。在語文教學中,我們不僅要引導學生把握內(nèi)容、提煉主題,而且要引導學生從煉字的角度品味語言,從語言文字上揣摩作者的細膩情感。那么,怎樣引導孩子學習語言呢?方法有很多,但筆者覺得最重要的是讀和品。
記得2010年筆者在成都參加“首屆全國中學語文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主講《端午的鴨蛋》一課時,抓住了“別說鴨蛋都是一樣的,細看卻不同。有的樣子蠢,有的秀氣”一句中的“蠢”字,“筷子頭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一句中的“吱”字和“冒”字,讓學生結(jié)合生活實際,反復品味其中的精妙所在。結(jié)果,筆者的這次賽課獲得了一等獎第一名的好成績。
在課堂上,筆者緊緊扣住語言,引導學生抓住關(guān)鍵詞,調(diào)動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多種感官去理解,通過“讀一讀”“品一品”“換一換”等方法,讓學生浸潤在語言的河流中感受、品味、吸納、融合,最終,美好的語言成為烙在孩子靈魂里的花,歷久彌香。
之所以把師生課堂對話作為一個重要內(nèi)容,是基于課堂教學的生成性。我們所面臨的對象不是冷冰冰的機器,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思想和情感,所以,無論我們預設得多精心,都不可能精確預知接下來的一秒會發(fā)生什么。要想在課堂上不被學生牽著鼻子走,不手忙腳亂,要想做一個舉重若輕、安之若素的教師,就必須做好對話策略研究。每次上課尤其是公開課之前,筆者都要寫下非常詳細的預案。從新課導入語到每個環(huán)節(jié)之間的過渡語,從學生可能會出現(xiàn)什么樣的答案到應該給出怎樣的評價,筆者都盡可能地用文字寫下來,力求簡潔、優(yōu)美、有激情。筆者認為,好的課堂對話應包括以下特性。
一是文學性。比如,“你讀得很慢很輕,讀著讀著,那條魚好像游進了我的心里。”“我仿佛看到了月光下少年那悵惘的身影。”(執(zhí)教《釣魚的啟示》)
二是指導性。比如,“是啊,急文中人物之所急,入情入境,這是一種好的朗讀方法?!保▓?zhí)教《釣魚的啟示》)
三是包容性。比如筆者在執(zhí)教古詩《鄉(xiāng)村四月》時,讓孩子們模仿“子規(guī)聲里雨如煙”,發(fā)揮想象,也吟一句詩。他們說,“子規(guī)聲里花似錦”,“子規(guī)聲里草如玉”,“子規(guī)聲里柳如畫”,等等。突然,一個愣頭愣腦的小男孩說:“子規(guī)聲里魚如鳥?!鳖D時,筆者有點懵了。但轉(zhuǎn)念一想,孩子可能有他自己的想法。于是,筆者耐心地問:“為什么說‘魚如鳥’呢?”那男孩說:“魚在水里自由地游來游去,水就像天空,魚就像小鳥?!惫P者不禁對他豎起大拇指:“你的想象真奇麗,頗有詩仙李白之風??!”臺下爆發(fā)出一陣熱烈的掌聲。
四是幽默性。比如,“剛才那位同學把課文的內(nèi)容概括得非常完整,可是不夠‘苗條’,誰能來個‘瘦身版’的?”風趣幽默的語言讓課堂像一塊磁鐵,牢牢地吸引著學生。
綜上所述,守住教材解讀的“魂”,扎穩(wěn)語言教學的“根”,修好師生對話的“枝”,我們的語文課才能成長為一株朝氣蓬勃的花草,我們的孩子才能獲得綠色的滋養(yǎng),從內(nèi)而外散發(fā)出語文的芬芳。
(作者單位:黃梅縣第五小學)
責任編輯劉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