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輯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盛大而輝煌也。2000年前,當漢代張騫一行肩負著友好使命出使西域,開辟出貫通亞歐的絲綢之路時,敦煌的興盛便由此開始。絲路文化歷時千載,敦煌文化歷久彌新。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敦煌文化”,是不是可以這樣來描述:敦煌文化是在漫長的東西方文化交流過程中形成的崇高唯美、包容開放、向善守正的充滿理性主義色彩的精神性文化。敦煌之大,大象無形;敦煌之美,美美與共;敦煌之名,名動天下;敦煌之光,光耀千秋……
古往今來,凡地域的輝煌和發(fā)展,無一不與道路息息相關(guān)。在世界歷史的漫漫進程中,沒有一條道路如絲綢之路這般偉大傳奇、熠熠生輝。然而,在這條逾7000公里的絲綢之路上,不論是南道、中道還是北道,亦不論是出關(guān)還是入關(guān),有一個地方都是必須經(jīng)過的,它就是敦煌。
歷史上的敦煌,相當于今天的香港、上海,是一個現(xiàn)代化的國際大都會和重要的通商口岸,在國際貿(mào)易、文化交流中起著其他城市無法替代的作用。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大將衛(wèi)青、霍去病分道北上,深入大漠,追擊匈奴,取得勝利。隨后,漢王朝“據(jù)二關(guān),列四郡”,設(shè)置了包括敦煌郡在內(nèi)的河西四郡,并在敦煌郡城之西修建了玉門關(guān)和陽關(guān),作為扼守西域進入河西、中原的門戶。公元前126年,中國漢代的張騫肩負和平友好使命,兩次出使西域,“鑿空萬里”,開拓了中國與中亞各國友好交往的大門。至此,一條橫貫東西、連接歐亞的“絲綢之路”出現(xiàn)在世界的東方和西方之間。
從此,敦煌的命運就和絲綢之路的興衰緊緊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千百年來,無數(shù)英雄人物為開拓絲路上下求索,為發(fā)展絲路不斷探險,經(jīng)過敦煌;無數(shù)使臣、將士、商賈、僧侶踏上絲綢古道,走過敦煌。他們或去往西方,或來到東方,或留在敦煌。不同民族、不同膚色、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人們在這個舞臺上進行著思想、文化、藝術(shù)、經(jīng)貿(mào)、宗教的交流、碰撞和融合,形成了包容開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合共生文化”,見證了和平合作、互學(xué)互鑒、互利共贏的絲綢之路精神。
從絲綢之路的“咽喉要地”到四大文明的“交匯之地”,千年絲綢之路孕育了敦煌文化,千年敦煌文化見證著絲綢之路。如果絲綢之路是連接?xùn)|西方的經(jīng)貿(mào)文化大通道,那么敦煌就是這條通道上最閃亮的明珠。通過敦煌,中國走向了世界,世界走進了中國。當人類的四大文明在敦煌交匯,并以最絢麗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敦煌”就不再僅僅是中國西部的一個地名,它因歷史之厚重、文明之燦爛而成為一座人類的文化圣殿,一處不朽的世界遺產(chǎn)。
每個到過敦煌的人都有這樣的感受:這些文化似曾相識,卻又與眾不同;似乎來過,卻又從未抵達。這是因為,敦煌之大,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兩千多年前老子論道,認為道的極致境界是“大象無形”。敦煌正是這樣一座大象無形、飽含文化之道的圣殿。
敦煌是藝術(shù)的殿堂。那些公元4至11世紀的壁畫與雕塑,帶給人們極具震撼力的藝術(shù)感受。從開鑿的第一天起,莫高窟便以它那兼容并蓄的恢宏氣度,吸取和融合了當時歐亞大陸所有人類文明的精華。當我們面對那一尊尊塑像,那一方方壁畫,就會被莫高窟那博大精深的多元化藝術(shù)魅力和豐富深厚的文化底蘊所吸引、打動,內(nèi)心感到震撼和折服。
敦煌是文獻的寶庫。在這數(shù)以5萬余計的赤軸黃卷中,蘊藏著豐富的文獻資源,漢文、古藏文、回鶻文、于闐文、龜茲文、粟特文、梵文,文種繁多;內(nèi)容涉及政治、經(jīng)濟、軍事、哲學(xué)、宗教、文學(xué)、民族、民俗、語言、歷史、科技等廣泛領(lǐng)域。題材內(nèi)容之豐富,文化價值之珍貴,遺產(chǎn)保存之完好,世界罕見。
敦煌是信仰的豐碑。在敦煌文化漫長的孕育發(fā)展中,西佛東漸是源頭,佛教中國化是過程,佛教與世俗社會、與本土文化融合則是結(jié)果。眾所周知,佛教文化是一種高度理性的精神性文化;因此,受佛教文化影響的敦煌文化更加注重人精神世界的探索和描述,更注重人的思想、意識的開掘和心靈的塑造。這種超然物外的空靈之美,讓敦煌文化充滿魅力。
季羨林先生在20世紀80至90年代幾次講過:“地球上古代四大文明交匯地只有一個,是中國的敦煌和吐魯番地區(qū),特別是敦煌地區(qū)。包括中華文明、希臘文明、印度文明和伊斯蘭文明,交匯于敦煌。從現(xiàn)在的文化形態(tài)看,無論怎么沖突、怎么交流,西方的文化怎么強大,最終來到敦煌的結(jié)果,就是各文化的包容共存和文化的中國化,包括佛教文化。所以不論當年這些商賈、軍士,這些社會、宗教,文化交往動機如何,其客觀結(jié)果都是交流、合作、共存。”
敦煌文化倡導(dǎo)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融合,又尊重不同文化的獨立性。不管是實踐文化還是精神文化,最終殊途同歸到“和”字上面。以敦煌文化和英雄主義文化為代表的絲路文化,其核心就是“和”文化—不同文化之間的平等相待。這也是普天大眾一個共同的愿望—世界和平,天下大同。
莫高窟第61窟 窟內(nèi)景(五代) 攝影/吳健
此窟是莫高窟最大的洞窟,是五代時期沙州統(tǒng)治者曹氏家族的功德窟。呈覆斗形頂,設(shè)中心佛壇,佛壇后部有背屏連接窟頂。塑像已毀。西壁繪有巨幅的五臺山圖,因其主要供奉文殊菩薩,故又稱“文殊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