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國英
〔關鍵詞〕外地孩子;本地孩子;和諧相處
冰心曾說:“美的真諦應該是和諧。這種和諧體現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現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匯在環(huán)境中,就造就了環(huán)境的美。”人是社會中最美的風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是社會和諧最重要的內容,學會與人和諧相處是人在社會化進程中的重要課題。因此,在從小到大的教育中,學習與人和諧相處總是以顯性或隱性的方式存在,從未停步。青少年在社會化過程中,除了友好的交往,爭執(zhí)、吵鬧甚至打架都是孩子學習和別人相處的方式,他們在碰撞中融合,我們應在他們出現不和諧的音符時給予正確的引導。
一、現狀分析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有越來越多的外來務工者涌入城市,而在學校中,外來民工的子女占了很大的比例,同時也導致了本地孩子與外地孩子之間一種微妙的“對立”現象。如有的外地孩子因為家庭條件差,在衣著上顯得比較寒磣,有些本地的孩子就會不由自主地嘲笑他們,絲毫不顧及他人的感受,甚至把人欺負哭了也無動于衷;而脾氣烈一點的外地孩子則會直接教訓那些惹了他的小朋友。有的本地孩子對外地孩子存有偏見,認為不好的就是外地人做的。例如,一次上課談到了小偷的話題,一個孩子突然接口道:“老師,我爸爸說很多小偷都是外地人,外地人很壞的?!边€有一種現象,即外地孩子多與外地孩子交往,本地孩子多與本地孩子交往,而外地孩子與本地孩子交往的則很少。發(fā)現這些問題后,我不禁思索:孩子之間有紛爭很正常,但本地孩子與外地孩子之間的這種“針鋒相對”已不似單純的小孩心性,任其發(fā)展,必然影響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長。
二、探尋原因
為了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教育引導,我們細細抽絲剝繭,去探尋這不和諧現狀下的原因。
(一)家長的偏見
很多家長對外來務工者有諸多不良印象,認為外地人不講衛(wèi)生、喜歡偷雞摸狗、為人野蠻不講道理、沒禮貌等。因而他們在孩子面前會自然流露出對外地人的偏見,常常用“這些外地人……”的不屑語氣在孩子面前訴說他們的不是,甚至“教唆”自己的孩子與外地孩子保持距離。在家長的影響下,孩子的心里自然而然地與外地孩子產生了排斥,楚河漢界涇渭分明。有的孩子甚至會把這種偏見在同伴間擴散,直接體現出對外地孩子的輕視、不友好。
(二)孩子的交往圈
很多外地民工都是幾戶人家租住在一起,孩子在家玩在一起,在學校也是互相熟悉的玩在一起,形成了較為固定的交往圈。同樣,本地孩子也喜歡與自己熟悉的小朋友一起玩。如果沒有特意的引導和特別的吸引,他們不太會打破各自的穩(wěn)定交往圈。因此,外地孩子與本地孩子的交集不多,影響了他們之間融合性的交往。
本地孩子與外地孩子的這種隔離不是偶然,也不是近期才發(fā)生的,事實上一直都存在,只是我們不夠重視,忽略掉了。所謂“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所以我們應及時地施以教育,積極地為本地孩子與外地孩子的和諧相處創(chuàng)造條件。
三、創(chuàng)造和諧條件
(一)組建“家庭”,感受溫暖
人是社會的人,人的交往能力、與他人的協(xié)調能力都是在群體中實現的。外地孩子與本地孩子雖然生活在同一集體中,但彼此深入的交際并不多,因此,對他們來說,“一家人”只是表面的一種稱呼,實際的感受并不深。于是,讓他們感受互為家人成了一個突破口。
1.創(chuàng)設溫馨大家庭
環(huán)境是無聲的語言,如春雨般潤物細無聲,給孩子以啟迪和引導,因此在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上,我們更注重“家”的營造。教室的大門是學生每天的必經之處,走進門孩子就進入另一個家,于是我們在門框上貼了一張全家福。我們請每個孩子在紙上畫出自己的頭像,剪下貼在門框上,看到一張張緊緊挨著的笑臉,我告訴孩子們:“看,我們是一家人,抱抱你的家人吧。”于是,本來毫不起眼的門框成了一道生動的風景,課間時分,孩子會三五成群地駐足觀望,饒有興致地彼此擁抱、玩耍,本地與外地的界限,在擁抱中無形消退。走進教室,我們又有大家庭的眾生相。以兩位老師的照片為中心,所有孩子的照片圍在旁邊,題為“相親相愛一家人”。我們總是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介紹彼此,讓他們在介紹中自然地把對方納入自己心里,增加親近感。
家的環(huán)境,讓孩子對“一家人”的感覺從表面變得生動、可感起來,也讓本地、外地孩子自然地融于“家庭”中,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2.形成親和小家庭
簡而言之,就是創(chuàng)造一個本地孩子與外地孩子共同活動的小家庭,進一步增加他們交往的機會。以組或以桌為單位成立一個小家庭,每個小家庭中本地與外地孩子同時存在,并由“家庭成員”共同擬定一個自己喜歡的家庭名稱,而我們就以這個名稱稱呼他們,讓他們產生歸屬感。小家庭的存在,讓本地與外地學生接觸的機會大大增加,打破了他們既定的交際圈,在結構上促進了彼此間的融合。
(二)增進了解,互相接納
融洽的氛圍建立在尊重、平等、互愛的基礎之上,而在本地孩子與外地孩子的相處中,這些良好的交往心理不免有所欠缺,需要我們的培育和引導。
1.從認識家長開始,改變觀點
很多本地孩子對于外地孩子的不友好,源于對其家長的偏見。所以,首先要改變孩子心中認定的觀點。于是我們組織了“爸爸媽媽真能干”的主題活動,在活動時我們請孩子一一介紹,并把工作性質類似的家長照片貼在一起,引導學生發(fā)現,不管是本地的還是外地的爸爸媽媽,都在工作,而且很多都在做著差不多的工作。隨后,我們選擇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外地家長工作時的照片,如建筑工人、種植大戶,和學生討論這些工作的意義和工作時的狀況,孩子們漸漸地明白:有很多辛苦的工作,都是外地孩子的爸爸媽媽在做,有了他們,我們的生活的地方才變得更美好,他們都是了不起的人。有了這樣的認識,某些本地孩子看不起人的優(yōu)越心理漸漸消退,而某些外地孩子也擺脫了低人一等的感覺,甚至以自己的父母為傲。
2.從夸獎同伴開始,欣賞接納
人與人的相處是從心出發(fā),喜歡就多親近,不喜歡就少接觸,孩子更是如此,率性而為。因此,要讓孩子間多接觸、能融洽,必須要讓孩子之間互相喜歡,能在別人身上找到自己喜歡的方面。于是,我們開展了“夸夸你,夸夸我”活動,讓孩子們能用心去看小朋友,細心地找到對方的優(yōu)點,進而從心理上喜歡小朋友、接納小朋友。
(三)營造輕松隨性的夸獎氛圍
贊賞應該是一種發(fā)自內心的真摯活動,但我們不能為夸獎而夸獎。所以我們把對孩子的夸贊活動安排在輕松、隨意的氛圍中開展,自然而發(fā)。時間上沒有特別的固定,可以選擇孩子們比較放松的時候,隨時隨地地以聊天的方式讓孩子來夸夸小朋友,時間可或長或短,也可以確定專門的時間。在專門的夸獎活動中,營造一點氣氛,可以是集體圍成圓桌,播放一些輕柔舒緩的背景音樂等,把孩子的情緒調動起來。
四、多維互動,增進情感
“家庭”的組建與互相的了解,推動了本地與外地孩子的交往,而彼此間情感的深入需要更多的互動,我們要為孩子提供更多的契機。
(一)開設“小家庭日”
缺乏充分互動的小家庭只是一個表面上的組合,還需要我們?yōu)樾〖彝コ蓡T間感情的增進創(chuàng)造機會。我們將每周的某一天設為“小家庭日”,這一天,班級的所有活動都要以小家庭為單位開展。這一天結束的時候,老師會根據孩子們的相處情況給家庭評獎,他們對這種難得的形影相依式的相處感到好奇與新鮮,有時活動中漏下了某個小朋友,他們想起時也會立刻把他找到、帶上。彼此熟悉、多方互動,感情也在相處中逐漸拉升,有喜有樂有怒有悲,更像一家人。
(二)鼓勵攜手相助
根據孩子的特點,開展本地與外地孩子結對互助活動,可以是一對一,也可以是一對幾的結對。把孩子的特長充分利用起來,幫助、帶動在該方面較弱的另一方。結對的對象也不是固定不變的,會視具體活動而調整、變換,所以對孩子來說,有時他是被幫助的,有時他是幫助別人的。而我們會在選擇結對對象時給予一定的指引,保證本地與外地孩子的互動。在活動過程中細心觀察孩子間的相處狀況,適時地給予幫助和指導,讓“兩地”的孩子享受到友愛互助的快樂,增進感情。
(三)提供“合作通道”
合作是學生必備的能力,學校為學生提供了眾多合作的機會。把“兩地”的孩子聯(lián)合起來,為了完成任務共同努力。彼此間目標一致、全力付出,發(fā)現問題時能協(xié)商解決,因此合作得好的小朋友也會是相處融洽的伙伴。他們在享受成功的同時,感受著合作的快樂。學生之間的多維互動,讓本地孩子與外地孩子之間增加了許多深入交往的機會,情感也隨之產生并逐漸加深,進一步促進了互相的融合。
陳鶴琴先生曾經說過:“孩子需要良好的伙伴來做他的伴侶,與他們交流相處獲得友誼,消除孤獨,活潑身心,這是成人所代替不了的?!焙⒆拥娜后w是一個小社會,群體中所感受到的、學習到的,將對他們在大社會中的生存與發(fā)展產生重要影響。和諧、融洽的群體生活可以讓孩子的心中綻放出健康的花朵。
(作者單位:浙江省湖州市聾啞學校,湖州,313000。該校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雜志社理事單位)
編輯/王 楨 終校/王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