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倩
果說有那么一點喜歡是枝裕和的《海街日記》這部影片,大概是從一張海報開始——被蓊郁樹木圍繞的庭院,古樸的木質(zhì)二層小樓,四個干凈溫柔少女,透過充滿懷舊感的濾鏡定格。這樣的感覺可以說既青春又文藝。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我在十月的廣州,天氣漸涼而依舊分辨不出季節(jié),就有些這部電影的色彩,盛夏的背景和深秋的寂靜,春日的浪漫和隆冬的純凈。
這是一部故事不被放在軌道上的電影,也可以說是一部生活的電影、日記式的電影。電影伊始是一個平靜的清晨,三姐妹原本平常的一天。父親的葬禮、新來的妹妹,一切順理成章。導演幾乎沒有用力去強調(diào)任何東西,它們就像雨水一樣無聲無息地降臨。妹妹的到來代表著新生活的展開,同樣也是對舊生活的揭示。小鈴的出現(xiàn),讓三姐妹原先習以為常的生活被改變了。這座老房子、外祖母、外祖父、老鄰居、離家的母親、遠去的父親被重新放置進四姐妹的生活。由于時間太久,所有曾經(jīng)的羈絆此刻都蒙上了一層淡淡的釋然,生活猶如一本流水賬,平鋪直敘而太真實,不動聲色而太隱忍。
喜歡《海街日記》還因為它豐富的生活背景。它不愿意把關(guān)注點放置在矛盾上,它看重生活自身。從大姐幸和已婚醫(yī)生的感情,到二姐佳乃為了愛情瘋狂買醉;從三妹千佳與在登山中受傷的店主的平淡戀情,到四妹和同學風太的青澀萌動,穿插著海貓食堂、醫(yī)院、足球隊,情節(jié)正像四姐妹的日記一樣,零散瑣碎,卻豐富真切。
電影尤其注重對食物的表現(xiàn),有大量的場景設(shè)定在餐桌邊,既有四姐妹自己的日常飲食,也有周邊餐館的特色菜,還有捕曬銀魚的場景。這樣的設(shè)置不僅能夠幫助情節(jié)自然而然地發(fā)展,使得電影整體更具有日常感,也表露出飲食背后的文化和情感內(nèi)涵。不得不說,食物,更像是電影一條隱形的線索。爸爸的銀魚飯連接了姐妹四人,外祖母的酸梅酒則讓幸與媽媽冰釋前嫌,二宮女士的海貓食堂是她畢生的牽掛,山貓亭的銀魚面包因為機緣巧合成為了特色菜一直延續(xù)下來……或許正是因此,盡管對生活有諸多不滿,大家依然能積極樂觀地迎接新一天的到來。
以上種種都是對《海街日記》最原始的感受:視覺上的懷舊感,情節(jié)上的不緊不慢、零零散散,生活背景的豐富有趣。濾過這些感受,重新再看電影的時候,則會發(fā)現(xiàn)對它的喜愛不僅停留在這些表層的影像和情境當中。
很多人覺得《海街日記》是一部女性電影,電影里弱化男性形象的傾向十分明顯。首先電影的重點人物基本都是女性。再者,電影里出場的男性性格都呈現(xiàn)出較為明顯的缺陷。大姐幸的情人在重病的妻子和心愛的女人之間猶豫不決、優(yōu)柔寡斷。二姐佳乃一再被男人欺騙,為愛所傷。即便是影片中形象比較正面的懵懂少年風太,在與小鈴的相處中也顯得青澀而太過單純。相比之下,劇中女性更感性也更強韌,無論是幸一意孤行地將同父異母的小鈴接到家里,還是佳乃奮不顧身地追求愛情……所以說,這部電影透過女性視角弱化了社會視角,它企圖實現(xiàn)的并非道德評價——批判父母的不負責任或是考量婚姻的維持問題,而是從個人情感的角度去思索,如果生活讓自己失望了,我們該如何去接納它。四姐妹就是這樣,在對過去的回憶和對未來的向往里,一步步接納并不完美但是很美好的生活。她們也最終相信,父親一定是一個溫柔的人,而生活也值得溫柔相待。
《海街日記》的故事從夏天開始,在夏天終結(jié),伴隨著三場葬禮,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一年四季為一個輪回,輪回就是時間,輪回就是延續(xù)。所以《海街日記》是一部時間屬性很強的電影,同時也充滿了傳承的意味。院里的老梅子樹年年結(jié)果,四姐妹摘梅子,釀酸酒,延續(xù)著外祖母留下的傳統(tǒng)。屋子里的身高記號,每一年都變得更斑駁,每一年也會有新的記號被畫上去。爸爸臨終前看了櫻花,二宮女士重病后看了櫻花,小鈴和風太也一起看過。小鈴穿姐姐的浴衣參加煙火大會,而姐姐穿上有外祖母味道的浴衣放煙花。四姐妹用新的生活延續(xù)了上一輩人的生活,而她們也終將在五十年之后都變成老婆婆。時光和衰老,一點也不傷感,反倒充滿暖暖的溫柔、無盡的感激。
一直記得張曉風的那句感懷——樹在。山在。大地在。歲月在。我在。你還要怎樣更好的世界?也許到最后櫻花落盡,四姐妹也終于發(fā)現(xiàn),父親留給她們的禮物——彼此——是多么美好的存在。
插圖/peipeilee
發(fā)稿/莊眉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