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琳娟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7-0240-02
我們知道,音樂在藝術世界中占有特殊地位,是人類生活的親密伴侶。古今中外、偉人、普通人,都從不同程度上喜歡和接觸音樂。音樂可以起到熏陶個人性情、培養(yǎng)個人高尚情操以及形成個人高雅審美趣味的作用。生活中我們離不開音樂,音樂的節(jié)奏性和生活的聯(lián)系是如此的緊密。走路、說話、運動無一不與音樂的節(jié)奏合韻合拍。于是,音樂無時無處不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的心情。
誠然,音樂欣賞是人類不可多得的精神盛宴,然而這門藝術在初中教學中的存在情況如何?在此主要分析初中音樂欣賞存在的重要性與可能性。
一、初中音樂欣賞的作用、意義
1.初中音樂欣賞存在的重要性
音樂欣賞作為審美教育中的重要構(gòu)成和必要環(huán)節(jié),在強化美學教育的社會大潮流里, 培養(yǎng)高素質(zhì)人才不僅表現(xiàn)在科學文化知識的課程中,藝術性的欣賞同樣必不可少。音樂教育本質(zhì)就在于對學生的審美進行引領、深化,以此達到培育一個具備高尚道德情操的學生的最終目的。學生不僅可以在音樂欣賞中放松心情、緩解壓力,還可以在精神情感上得到滿足,體會樂趣所在,更可以通過音樂欣賞拓展知識面,提高文化素養(yǎng)。在初中教育階段,充分發(fā)揮音樂欣賞課的美學作用,用豐富、形象、生動的方式,富有情感地引導學生、感染學生,從而為教育學生成為高素質(zhì)、高品格人才奠定精神道德基礎。
2.初中音樂欣賞存在的可能性
面對中考壓力,大部分初中學生的學習生活都是在精神高度緊張的狀態(tài)下度過的。因此,適當音樂課程成為其放松的重要途徑,調(diào)節(jié)情緒,輔助促進文化課程的學習熱情。而且,初中學生十幾歲的花樣年華,較之小學生更具有鑒賞力,這就為初中音樂欣賞的存在提供了可能。
誠然,音樂課程已經(jīng)作為一般要求在我國中學階段普遍開設,但其不免存在一些問題。
二、初中音樂欣賞發(fā)展現(xiàn)狀
1.初中音樂欣賞存在的問題
音樂課程在初級中學開設并實施多年,但實際教學與《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理念相去甚遠?!度罩屏x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堅持“音樂欣賞貫穿于教學始末,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的美好情操、高尚人格?!钡菍嵺`中,始終沒有把“審美”置于首要位置。
而且,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數(shù)字化的應用滲透到教學領域,也融入音樂課程,音樂欣賞中依賴數(shù)字科技、多媒體設備現(xiàn)象也日益明顯、突出。
2.對初中音樂欣賞方式的爭議
很多同仁贊同多媒體課件投入音樂欣賞教學使用,認為其突出優(yōu)勢尤其體現(xiàn)在如下三方面:首先,有效提高課堂效率,傳統(tǒng)教學工具單一,比如黑板板書極其浪費時間,教學缺乏效率。其次,有效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傳統(tǒng)教學形式單一,造成學生情緒上的厭煩,借助多媒體炫目的畫面、音效是吸引其注意力的有效手段。最后,豐富教學內(nèi)容,利用多媒體設備營造音樂情境,配合學生審美力、幫助學生拓展想象力。
然而,筆者對此觀點并不完全贊同。筆者認為與其大量、過度依賴多媒體的數(shù)字化設備教學,尚且不如干脆不做使用,或許只有鋼琴的音樂欣賞反而能突出音樂的感召力。當然,筆者也不否認少量的借助數(shù)字設備確實可以提高一定的教學效率,比之錄音機高質(zhì)的音響更具備震撼心靈、透徹心扉的力量。但是,將抽象的音樂形象化、圖片化,其正確性十分值得推敲。首先,音樂的本質(zhì)特性決定了其非具象性,在音樂欣賞活動中糜爛的追求視覺效果、概念表達本身就是對音樂根本的誤解。正所謂“言之末樂之始”,音樂本來就不是具體形象可以解釋的。強制性的解讀只能導致音樂欣賞的片面、缺失,用具體的圖像與音樂本身逐一對應,是將音樂欣賞的高層次體驗活動生硬地弱化為低級的認知行為。其次,過多感官的參與只會削弱聽覺的作用,弱化聽覺對于音樂欣賞的至高且唯一的地位。音樂本身就是耳朵的專屬,人為地加入圖片、影視,把純粹的藝術欣賞娛樂化來迎合學生所謂的興趣是不當?shù)摹?/p>
三、提高初中音樂欣賞教學水平的途徑
1.由表及里,從感性到理性
兩漢的《樂記》,將“聲”“音”“樂”分別概述,“樂”指有伴隨道具的樂舞,是一種極具參與性質(zhì)的綜合活動。早期的社會生產(chǎn)生活中,音樂的創(chuàng)作也無處不在,即興式的音樂活動隨意自然又兼具生活藝術氣息。雖然是感性認知活動的自發(fā)式表達,但已然在不知不覺中達到藝術高度。
青少年的聆聽還在直觀的感知層面。表層的感性因素占據(jù)絕大部分,如何幫助學生由表及里,從感性上升到理性,這就要求教師發(fā)揮其指引性作用。比如鼓勵學生按照個人的感受做出行為動作上的表達,正視并重視每個人與生俱來的音樂細胞、音樂潛能,激發(fā)學生深層體驗的同時帶動學生的參與性,既活躍了氣氛又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寓教于樂,游戲式地對待音樂欣賞。
2.由此及彼,從音樂到藝術
領會《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要求的精神核心,將各學科知識滲透進藝術教育、音樂教育,達到和諧共生的生態(tài)文化境界,培養(yǎng)學生從體驗音樂魅力到放射式的照應所有學科、門類的學習、應用進而升華情感上對生命的熱愛與追求。幫助學生擺脫各學科之間孤立甚至相互排斥的關系現(xiàn)狀。
這就要求通過各方面的聽覺感性介入,從而豐富其體驗性。培養(yǎng)獨具音樂鑒賞力的耳朵、多元文化交織與本土文化,建設音樂知識體系,重新詮釋審美高度的聽覺模式。
總之,一堂充滿活力的音樂欣賞課,能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受音樂的美妙和神奇,激發(fā)學生聽賞音樂的濃厚興趣,獲得美好的音樂享受,從而逐步養(yǎng)成聆聽音樂的良好習慣,培養(yǎng)學生的欣賞能力,逐步積累鑒賞音樂的經(jīng)驗。讓旋律充實我們的人生,在音樂欣賞中發(fā)現(xiàn)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