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魯民
·辨析譚·
漫話“公恩私謝”
☉陳魯民
欄目編輯:韋國良
公恩私謝,即一個人受到組織或公家的提拔、重用、獎勵、賞賜后,卻把賬記到私人頭上,去感謝私人。這個詞最早出自西晉名將羊祜之口。羊祜德高望重,一言九鼎,曾舉薦許多賢者為官,但從來不對人言講,更不讓人感謝。晉帝不解,羊祜回答說:“拜官公朝,謝恩私門,臣所不取也?!睆拇?,“公恩不私謝”這句話就流傳開來,并成為官員的一種美德。
平心而論,對有知遇之恩的人表示感謝,也算是知恩圖報,至少也是人情。但有人卻不這么認(rèn)為。漢宣帝時,有一賢臣車騎將軍張安世,為人正直且處事縝密,手握重權(quán)但不謀私利,為世人所稱道。一次,他推薦一個人當(dāng)了官,此人特地前來表示感謝,張安世很生氣地說:“我舉賢薦能,是出于公義,難道是為了得到對我私人的感激嗎?”從此,他再也不愿見這個人。
任人唯賢,賞當(dāng)其賞,都是出于公心,君子之為,如果真的心存感謝,那就努力工作,不辜負(fù)提拔,不讓人失望,就是最好的感謝?!秲砂闱镉赈蛛S筆》記,明代首輔楊溥的兒子從家鄉(xiāng)到京來看他,途經(jīng)州縣都是遠(yuǎn)接近送、厚禮饋贈,只有縣令范理按規(guī)矩辦事,既不接送也不送禮。楊溥不久就向皇帝推薦,將范理提升為德安府知府。同僚們得知后都勸范理應(yīng)重禮感謝楊宰相,他卻說:“宰相為朝廷用人,我為朝廷出力,皆是公事,非私人之交。有道是公不私謝,如若重禮答謝,豈不褻瀆了宰相的厚愛之心?!狈独黼m不公恩私謝,但卻奮發(fā)有為,清正廉潔,造福一方,在史上留下清名,沒有辜負(fù)楊溥的慧眼識珠。
古今賢者都十分忌諱公恩私謝,提倡君子之交,公私分明,這也是公正而睿智的做法。先說公正,不論提拔官職大小、賞賜榮譽輕重,都是源自公家,是國家政府行為,不論誰來做具體執(zhí)行人,都代表的是公家。如果得了提拔重用或賞賜,不去感謝國家政府,卻去感謝私人,既不公平也不合理,而且也弊端很多,甚至于很危險。因為,公恩私謝最容易形成團團伙伙,搞朋黨宗派、山頭主義。被謝之人儼然以恩主自居,把經(jīng)自己提拔的官員當(dāng)成“小兄弟”呼來喚去;私謝之人也很容易變成“家臣”,表忠心,抱大腿,彼此之間,只有私誼,沒有公義。而一進(jìn)入小圈子,固然可能會享受一榮俱榮的福利,也難免一損俱損的牽連。公恩私謝的結(jié)果,把公家資源當(dāng)成自己私產(chǎn),把公權(quán)力變成了籠絡(luò)人、謀私利的砝碼,把同志之情異化為人身依附,影響極壞,危害極大,決不可掉以輕心。
【作者系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xué)教授】